對於剛入酒圈的處女座朋友們來說,喝葡萄酒時面臨著許多難題:這酒有黑渣,喝還是不喝?這酒塞上有透明的結晶體,喝還是不喝?這酒裡居然還有木頭渣,算了算了這個還是別喝了……
對於這種「喝還是不喝」的難題,自己一個人喝酒也就罷了。若是有領導在場,不喝顯得難堪,喝了又難以接受酒中這些莫名的異物,實在是太尷尬了。可話又說回來,這些奇怪的沉澱到底是什麼?到底是喝,還是不喝呢?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見的沉澱有三種:黑渣、「玻璃渣」和木頭渣。它們形成的原理各不相同,不過它們對人體健康都是安全的,大可放心大膽的喝!
在很多老酒中容易出現的黑渣,其實是酒中單寧、色素的聚合物。葡萄酒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混合物,單寧和色素佔據了很大的比例,又是極為不穩定的物質。
隨著時間和環境的變化,使它們的分子形態發生改變,從酒液中「跑」了出來。有的直接粘在酒瓶上,形成黑渣;也有的附著在析出的酒石酸鹽晶體中,形成黑色顆粒狀沉澱物。
此外,一些釀酒師為了最大限度保存酒中的風味,在釀酒時不進行過濾處理,這樣的酒更容易析出沉澱。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年份波特酒,由於年份波特需要在瓶中進行陳年,裝瓶前不會進行過濾,因此所有的年份波特酒都會有黑渣的出現。
對於白葡萄酒,由於沒有色素的存在,單寧也較少,若是酒中蛋白質含量高,容易與木塞中單寧形成白色絮狀沉澱,其原理與黑渣形成相同。
雖然酒中的黑渣略微影響美觀,但它對人體及酒的品質都是無害的。不過,為了確保飲酒的感官體驗,侍酒師都會將酒渣潷掉。如果確實好奇黑渣是什麼味道,在喝酒時感受一下也未嘗不可。
在葡萄酒中經常見到的,如同玻璃渣一般的結晶體,其實是酒石酸的結晶。這些結晶也同樣容易出現在老年份葡萄酒中,並且經常出現在冬天,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酒石酸是葡萄酒中佔比最大的酸類物質,來源於葡萄果實本身,經常容易與酒中的鉀、鈣離子結合形成酒石酸氫鉀和酒石酸鈣。
這兩種物質的溶解度都很低,並且會隨著溫度變化而改變。在溫度較低時,酒石酸氫鉀的溶解度非常低。因此在冬季,我們更容易見到酒石酸結晶。
為了防止裝瓶後出現過多酒石酸結晶,絕大多數酒莊在葡萄酒裝瓶前,都會對酒採取低溫過濾的措施。即在酒窖中將酒液冷卻,促使產生更多的結晶體,再進行過濾。但裝瓶後的葡萄酒,若是長期在過低溫度下儲存,還是會有不穩定的晶體析出。
酒石酸析出自然會對葡萄酒的口感產生影響,不過,這與酒品質並無太大關係,更不會對人們身體健康產生危害,所以,大膽喝!
葡萄酒中出現了「木頭渣」,很明顯,這一定是軟木塞惹的禍。除了開酒工具不當、侍酒時太粗心等原因使木塞斷裂,還有一種原因很常見,那就是木塞乾燥。
當葡萄酒長期存放在乾燥的環境中,又沒有將酒瓶傾斜,使酒液接觸軟木塞,木塞很容易就變得乾燥萎縮,在這種情況下再開瓶,木塞斷裂就是常有的事了。
如果儲存條件得當,單純開瓶方法錯誤導致木屑進入酒中,過濾掉木屑即可;但如果是由於木塞乾燥萎縮而導致的斷裂,雖然通過過濾可以除去木屑,但長期不當儲存很可能導致酒已經發生氧化,這才是需要注意的地方。
以上這三種常見的沉澱都是對人體無害的,甚至前兩種還是好酒的證明。因為只有風味物質濃厚,且經過長時間陳年的葡萄酒才容易形成酒渣和酒石酸結晶。
但如果你的葡萄酒出現了這些問題,你就需要警惕了:
1, 酒液渾濁
一般來說,當你的葡萄酒出現了渾濁現象,很有可能是遭到了微生物汙染。如果葡萄酒在裝瓶前沒有做好微生物過濾,細菌、酵母菌和黴菌很容易利用酒中的營養物質傳宗接代。細菌和酵母菌汙染時,酒中能看到灰色的菌膜,有時還會帶有酸臭的氣味;黴菌汙染時,酒中會出現暗棕色的沉澱。當出現這種情況時,葡萄酒已經不可飲用了。
2, 藍黑色沉澱或白色沉澱
紅葡萄酒中的藍黑色沉澱、白葡萄酒中的白色沉澱並略呈乳狀渾濁,這是葡萄酒發生鐵破敗的具體表現。葡萄酒中的鐵元素主要來自於採摘、運輸、釀造和儲藏過程中的釀酒設備,葡萄酒中的鐵含量過高,接觸空氣後可被氧化為高價鐵,易與白葡萄酒中的磷酸鹽、紅葡萄酒中的單寧結合形成難溶性物質,產生酒液渾濁的現象。這種沉澱是可逆的,在陽光下會消失,大多見於白葡萄酒中。
3, 紅色沉澱
葡萄酒中出現了紅棕色的沉澱,很可能是遭受了銅破敗。在葡萄種植時,使用的波爾多液中有大量銅離子,如果在釀造時未被完全清理掉,在裝瓶後就容易出現銅破敗。主要是銅離子與酒液中游離的亞硫酸發生化學反應,形成紅棕色的硫化銅沉澱,當葡萄酒暴露在陽光下或長期處於高溫環境中極易發生。
雖然這些沉澱對人體有害,但金屬離子破敗和微生物汙染很少出現在貨架上的葡萄酒中,因此也不必太過擔心。至於黑渣和酒石酸結晶,只需潷酒就能完美解決,更不必放在心上。如果在酒局上真遇到了這樣的葡萄酒,不僅不用緊張,還多了些酒桌上的談資,聽起來也是件不錯的事情呢。
wineku葡萄酒智庫 一個最具開放精神的葡萄酒信息分享交流平臺。每天推送具有閱讀價值的葡萄酒及周邊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