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1/自學成才的「鬼才」大師
在我們印象中,獨領風騷的建築師大多是歐洲的,但只要提起亞洲,尤其是獨特的建築風格,那必定要說的就是安藤忠雄。
安藤忠雄(Tadao Ando)日本著名建築師,1941年出生於大阪,曾練習過職業拳擊,遊學美國、歐洲、非洲後,1969年回國創辦安藤忠雄建築研究所,1997年始執教於日本東京大學建築系,退休後成為其終身特別榮譽教授。獲得1995年普利茲克建築獎,該獎堪稱建築界的諾貝爾獎。而這樣的一位大師卻從未受過正規科班教育,而是自學成才。
從高中畢業的拳擊手到自學成才成為日本第三位普利茲克獎建築師,這份經歷放眼整個建築史都是絕無僅有的。
安藤有如今享譽世界的名氣,除了因為他的建築才華之外,也與他傳奇的經歷脫不開關係。
1941年出生於日本大阪的安藤忠雄,從未接受過任何專業建築教育。15歲高中畢業之後,家庭不能負擔繼續讀大學的經濟壓力。安藤做過短暫的木工,也當過貨車司機,而後開始拳擊手生涯打過十幾場職業拳擊比賽。
命運的轉折點來自兩本舊書。20歲時,在舊書店偶然遇見現代主義大師勒·柯布西耶的兩本作品集,讓安藤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柯布西耶對安藤的影響很大,安藤學習他的建築理念,臨摹他的建築線條,甚至後來的環球旅行(柯布西耶也曾環遊建築名勝)。
他收養了一隻流浪狗,他說:「想取名丹下健三的,但他當時還在世,後來就叫柯布西耶了」。
02/02/「旅行是我唯一重要的老師」
1963年,安藤環遊日本,朝拜現代建築大師丹下健三的建築作品,結果「得到了超乎預期的感動」。
1965年之後的4年裡,安藤又兩次環球旅行,足跡遍布歐、亞、美、非四大洲,拜訪各大名勝古蹟、知名現代建築。這兩次旅行,所見所行對安藤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
1969年,28歲的安藤忠雄在日本成立了自己的建築事務所,被他戲稱為「城市遊擊隊」(受旅行所見革命家切·格瓦拉遊擊隊的影響)。安藤的建築生涯正式開始了。
雖然讀書對於了解建築的真諦來說相當重要,但安藤忠雄認為,沒有什麼比通過自己的五感來實際體驗空間來得重要。安藤忠雄曾遊學於美國、歐洲和非洲,至今,仍一直在路上,穿梭於大街小巷,在與無數建築的親密接觸中,感知建築與人的關聯,搜尋嶄新的靈感。
所謂的建築,光只是從二維的紙、照片或是詞彙上進行描述,是無法了解它的全部的。隨時間改變而移動的光影、吹過的風所攜帶的味道、響遍建築裡頭的人們的交談聲、建築周邊漂浮的空氣對肌膚的觸感……除非親自前往現場,使用手足以至於全身的感官與心靈來體驗之外,並沒有其他的方法。
此外,所謂旅行並不意味著單單只是為了觀看那個建築實體而做的身體移動而已。在心裡臨摹旅行中反覆行走所留下的軌跡,再三回味旅途中和他人相遇時種種天馬行空的對話,然後進一步深化探索在漫步時曾思考過的一切,旅行便能一直不斷地持續進行下去。
03/03/清水混凝土詩人
安藤忠雄有「清水混凝土詩人」的美譽,不僅是因為他的建築大多採用水泥為主要材料風格極簡。更重要的是 在這些抽象簡約的建築之內將光與影的藝術發揮到極致。
光賦予美以戲劇性,風和雨通過他們對人體的作用給生活增添色彩。建築是一種媒介,使人們去感受自然的存在。
長期以來,儘管他使用的材料和構件都是柱、牆、拱等,但這些元件一經過他不同的組合,又總是充滿了活力與動態感。在安藤忠雄看來,建築就像人,也有自己的性格。安藤忠雄的建築,尤其是早期作品,就像傳統的日本人,堅韌、禪寂、剛強,半點都冒充不來。某種意義上,要懂安藤的作品,你得懂櫻花,懂茶道,懂俳句,懂枯山水。
今天我們就來感受一下那些安藤忠雄在建築中表達的情感吧。
04/04/精選案例欣賞
和美術館 HEM
項目地點:中國 廣東 順德
設計時間:2016
上海震旦博物館
項目地點:中國 上海
設計時間:2012
本札幌的墓園
項目地點:日本
瀨戶藍凪旅館 Setouchi Retreat Aonagi
項目地點:日本 松山
竣工時間:2015年
蘭根基金會美術館 Langen Foundation
項目地點:德國 諾伊斯
竣工時間:2004年
木之殿堂 Museum for Wood Culture
項目地點:日本 兵庫
竣工時間:1994年
本福寺水御堂
項目地點:日本 兵庫縣
設計時間:1991
光之教堂 Church of light
項目地點:日本 大阪茨木
竣工時間:1989年
在日本這個學歷社會,沒有接受大學和裝也的建築教育 自學成才,獲得建築界的諾貝爾獎—普利茲克獎,安藤忠雄是時代的奇蹟。
即使經歷過無數次黑暗時刻,也絕不放棄,正如他在自傳《建築家安藤忠雄》裡寫到的:
「我的人生就是這樣,抓住微小的希望之光,拼命地活下去。總是處於逆境中,在思考如何克服的過程中找到活路。」
「要在我的人生經歷中找到些什麼,那不會是卓越的藝術資質,只有與生俱來的正面迎向嚴酷的現實,絕不放棄,要堅強地活下去的韌性。」
—《建築家安藤忠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