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健康意識的提升,現在很多人每年都會定期體檢以求安心,但是近年來,卻出現一種「年年體檢都正常,結果突然查出癌症晚期」的現象, 而且不在少數。
近日,來自湖北武昌的吳女士就遭遇了這樣的情況。吳女士年年體檢都「正常」,直到一個月前,她因持續便血到附近的腫瘤醫院就診。
醫生通過腸鏡檢查,發現吳女士乙狀結腸處有腫物,隨後進一步檢驗發現她患有腸癌伴隨著肝臟多發轉移,最終確診腸癌晚期。
這個結果,讓吳女士一家備受打擊,同時並疑惑,明明自己體檢項目的癌抗原年年正常,怎麼就突然確診癌症了?
癌抗原指標,並非判斷癌症的唯一標準!
湖北省腫瘤醫院腹部內科主任徐慧婷表示:現實生活中,癌胚抗原指標不完全是結直腸癌的「警告」,該指標確實在患癌後會有所提升,但也有患者即便到了晚期,癌胚抗原仍保持在正常值範圍內,所以,單獨用癌胚抗原來判斷是否患有癌症,並不準確。
癌組織可產生一種糖蛋白,作為抗原引起患者的免疫反應,這種抗原臨床上稱為癌胚抗原(CEA)。作為診斷消化道癌症的指標之一,過去癌胚抗原常被當作早期診斷結腸癌和直腸癌的特異性標誌物,但後來經過大量的臨床實踐發現,CEA值在多種惡性腫瘤,如胃腸道、乳腺癌、肺癌等作用下也會有所升高。
所以,CEA可以說是一種廣譜腫瘤標誌物,但由於其對某種癌症不具有特異性,早期陽性率較低,所以,不適合作為早期診斷。不過,它在惡性腫瘤的病情監測、療效評價等方面,仍有重要臨床價值。
癌症的早期症狀不明顯
廣州市紅會醫院普外科主任王百林教授提醒:腸癌生長的速度較慢,潛伏期也比較長,其中大約有93%的大腸癌來源於腺瘤(一種癌前病變),從腺瘤發展到癌需5~7年。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所以很容易被忽視,吳女士便是如此,直到後期出現便血了才發現,這時多半是中晚期了。
當然,不僅僅是腸癌,大部分癌症早期症狀都不太明顯或典型,所以建議相關癌症的高危人群最好定期進行相關癌症的篩查,尤其是出現一些可疑症狀時,要及時就醫。
·肺癌
隨著病情發展,肺癌患者可逐漸出現刺激性乾咳、痰中帶血、胸痛、發熱、氣促等表現,這時多半是已經到了中晚期,需及時就醫,不可拖延。
·胰腺癌
胰腺的位置隱藏較深,在腹膜後,所以早期常表現出來的胃痛、食慾下降、消化不良等不適,很容易被當作胃病處理,從而延誤治療。所以一旦發現自己出現相關異常,並在普通治療後並無緩解,則需要及時就醫。
·肝癌
肝癌初期時,多無症狀和體徵,超過一半的患者在發現的時候都已處於中晚期。通常情況下,右上腹疼痛或不適多為肝癌的首發症狀,後可逐漸出現腹脹、食欲不振、腹部腫塊、黃疸、消瘦等症狀。
一旦出現上述可疑症狀,建議及時到醫院檢查,再針對性治療,不要不當回事,以免延誤病情,後悔都來不及。
癌症篩查,應對症下藥
徐慧婷醫生表示:癌症早期症狀不明顯,再加上腫瘤體積較小,所以一般體檢很難及時排查。大部人選擇的普通體檢,可能對於各自系統的慢性疾病篩查效果還行,但排查癌症需要更專業、更有針對性地篩查項目。
一般建議40歲以後,不論男女,都需要定期進行癌症高危篩查,了解自身健康狀況,尤其是有癌症家族史的人群,可以適當將時間提前。
·肺癌
推薦檢查:胸片、低劑量螺旋CT
高危人群:遺傳;長期抽菸或長期處於二手菸、三手煙環境中;患有慢性肺部疾病,如肺結核、塵肺等。
·腸癌
推薦檢查:肛門指診、腸鏡
高危人群:有大腸癌家族史,尤其是年齡超過40歲;長時間攝入高蛋白、高脂、高熱量飲食;抽菸酗酒;有癌前病變,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大腸息肉、大腸腺瘤等疾病。
·肝癌
推薦檢查:肝臟彩超、血清甲胎蛋白(AFP)。
高危人群:有家族史;長期抽菸;有慢性B肝、C肝病史;脂肪肝、肝硬化患者;長時間吃醃製、黴變、煙燻類食物者。
·胰腺癌
推薦檢查:彩超、CT或核磁共振
高危人群:長期吸菸、喝酒;慢性胰腺疾病患者;糖尿病患者。
總結:常規的體檢較難查出癌症,想要防癌,還得進行專業的癌症篩查,而且「防癌體檢」也不具有永久性,一次體檢只能反映現階段的身體狀況,所以需要定期檢查。建議大家諮詢專業醫生,選擇適合自己的篩查方案。
參考資料:
[1]《湖北女子年年體檢「正常」,卻被診斷為癌症晚期,到底體檢該不該做?》.視野新聞周刊.2020-12-16
[2]《這種癌早期症狀不明顯 身體出現這些症狀要格外注意!》.人民健康網.2020-09-09
[3]《最全!10大高發癌症的早期徵兆、高發人群、排查方法,都在這了》.科普中國.2018-07-20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