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缸裡經常會出現綠色的、褐色的、黑色的藻類,到處都可以成為它們生長的溫床。不僅影響魚缸觀賞性,而且擔心會造成魚缸水變質,很多人會選擇儘快除去。
是不是這些藻類都是有害的呢?不完全是,有的甚至可以為魚提供好營養,現在我們就一起了解一下魚缸中的藻類哪些是有益哪些是有害的吧。
底棲硅藻:擦不擦都行
如果光線暗,缸壁上會率先長出這種褐色的底棲硅藻,這是一種很原始的藻類,生命力很強,在顯微鏡下單體呈長橢圓型;因為是褐色的,所以經常被稱為褐藻,但其實不是的。
初生的底棲硅藻是一層膜,很容易擦去。有的朋友擔心這種藻是不是有害,要不要擦除。其實它除了不太好看,並沒有害處,魚兒在飢餓時也會以它為食,有一些營養。
所以擦不擦,完全取決於你對魚缸美觀的態度。
褐色的底棲硅藻時間長了以後也會變綠,或長出綠色的藻類來。在顯微鏡下,這種綠色的附著藻個體呈圓形,可能不見得是同樣的藻類。
膜狀綠色藻:趁早擦
在光線良好的條件下,魚缸壁上萌發出淺淺的嫩綠色,非常好看。魚在飢餓的時候,也會啃食這種綠藻。
這種藻經常被魚友們稱為綠苔。但時間長了,嫩綠色會變成老綠色、蒼綠色、墨綠色,而且一塊塊的,有的長厚了還會結成痂。這種綠藻長勢很快,而且附著力非常強,很難擦除,特別是在表面不很光滑的缸壁上,邊角處不動用硬刷或鋼絲球是不行的。特別是那層厚痂,即不美觀,魚也不可能以它為食,時間久了,腐爛的膜狀綠藻會影響水質,所以一定要及時擦去。
不易擦除的膜狀綠藻,用銀行卡一類的小卡片可以輕易刮除,但如果結了痂就不太好辦了,所以擦它要趁早。
點狀綠藻:必除
有的缸的缸壁上,會長了一點點或一簇簇的綠斑,一開始是深綠色的,時間長了以後有的會變成黑色,並長出黑絲來,看上去就像黴斑。有的雖不會變黑,但結連成片,弄得缸壁斑駁很不好看。這種藻常和膜狀綠色藻和黑毛藻長在一起,很不好看,也沒什麼用處,一擦了事。
黑毛藻:必除
幾乎玩水族的人都討厭這種東西。黑毛藻即難看,魚也不吃,是一種毫無用處的害藻。水榕的葉子上很容易滋生這種玩意兒,缸壁如果不經常擦的話,黑毛藻會長得很長,一叢一叢的。
這種東西,見到就擦了它,絕不能留。
青皮:必除
光線強的時候,缸壁上有時會長出一層層的,厚膜一樣的成片綠藻,厚到一定程度時,會自動捲起脫落,用手一揭就能揭下一片來。這就是青皮。
青皮是一種低等藍藻,富含膠質,魚不愛吃。所以會得到很快的蔓延。腐敗和死亡的青皮會散發出一股腥氣,而且爛藻會汙染水質。所以青皮也在必清之列。
絲狀藻:去除
有時缸中會蔓延出成片的絲狀的藻類,單枝很細,在水中的時候肉眼幾乎看不到。但能看到凝結在上面的氣泡。這種絲狀的藻還會漂浮在水面上,除之不盡,要經常撈出才行。
附著性短絨藻:好看而且好吃
大家都喜歡自己的缸底能長出厚厚的綠毯,但實際上,有的綠毯是膜狀綠色藻,如果從缸上面俯視,斑斑駁駁的不會覺得多好看,但如果在缸的側面降低角度看,因為視角的關係,綠色會連成一片,看上去就像是綠毯。
真正能形成綠毯的,是綠色的附著性短絨藻。很短、很綠、很軟就像草地上的嫩草一樣。
這種附著性短絨藻不僅好看,而且有一定營養,其營養性僅次於綠水中的單胞藻類,而且因為柔軟密實,可以對魚起到保護作用,防止魚在缸壁上擦傷。
附著性短絨藻更容易生長在泥盆的壁上,在玻璃缸中,因為缸壁太光滑,且有魚的啃食,所以不見得會附著得很好。
有時短絨藻中會長出一簇簇的紅色的長毛樣的藻,有時短絨藻之上,會覆蓋一層黑色的厚痂,一塊塊的影響短絨藻的生長,這種東西要及時擦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