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時撥打120急救電話,把握黃金救治120分鐘」是心梗救治的兩個黃金法則。急性心梗搶救的關鍵是快,而且越快越好。按照國家胸痛中心建設的標準,心梗患者從入院到開通血管(D-to-B)時間不能超過90分鐘,而高州市人民醫院D-to-B平均時間為55分鐘,最快的紀錄是14分鐘。
縣城「三甲醫院」與鎮衛生院的救護車雙向出車,快速銜接,為胸痛患者爭搶最佳救治「時間窗」
2019年10月份,該院順利通過中國標準版胸痛中心認證,成為茂名地區首家進入「國家胸痛中心急救地圖」的醫院。基於心臟中心、縣域醫療中心的強大技術實力,高州醫院胸痛中心交出了一份超水平發揮的答卷。
凌晨1:01,高州市人民醫院120接到呼救,60歲的強叔突發胸痛,劇痛難忍。
1:57,高州市人民醫院救護車隊到達現場。醫生了解到,患者自下午4點鐘就開始胸悶不適,持續超10個小時,心電圖急查提示下壁心肌梗死,病情危重,與家屬溝通後,隨即送院治療;
2:23醫院介入室收到前線120通知,開啟綠色通道,人員就位,緊急術前準備;
2:58,救護車到達醫院,患者被直接送入介入室行冠脈造影;
3:04,穿刺成功,開始造影;
3:07,造影結束,提示「左迴旋支中段閉塞,左前降支中段狹窄約70%。經溝通,家屬同意行PCI(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俗稱「放支架」);
3:12,導絲通過,冠脈成功復通。
從強叔抵達醫院到開通堵塞血管(D-to-B),這一過程僅耗時14分鐘!這也是高州醫院開展PCI以來的最快速度。
根據醫院提供的統計數據,高州市人民院胸痛中心D-to-B時間平均為55分鐘,優於國家胸痛中心要求的90分鐘標準。
醫院專家正在為急性心梗病人進行急診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
如何快速反應,跑贏心梗搶救的生死時速?對此,高州醫院心血管內科三區陳海堅主任深有體會,心梗搶救以分秒計算,早通血管一分鐘,就少一分心肌死亡,直接決定了患者預後。「胸痛救治不及時,患者很容易回不來,或引起大面積心衰、心律失常,死亡率高。」
為了幫助患者在最短時間內完成血管復通,團隊做了很多努力,包括流程梳理、人員安排、溝通銜接,把能省的時間都省了。心梗救治的綠色通道一旦啟動,每個步驟都緊緊咬合在一起。
「我們有一個胸痛中心的微信群,前後方聯動,病人在救護車上還沒到醫院,醫生已經準備好在手術室等著了。」陳海堅說,心內科有3個團隊輪流24小時值班,每個團隊配置2-3名主任和高年資醫生,能夠獨立主導急診手術,值班期間隨時待命。前方急救車接上病人,車上就做心電圖,隨車醫生診斷是心梗,與家屬溝通取得同意後,和值班醫生聯繫要做急診微創手術。值班醫生15分鐘內必須到達導管室,做好術前準備。
對於從基層轉診的病人,也儘量將疾病診斷和家屬談話在院前完成。藉助遠程影像會診平臺,衛生院醫生將心電圖傳給高醫的值班醫生,一旦確診馬上抽血、驗肌鈣蛋白;急救車轉運時同步跟家屬溝通,快速建檔,介入室醫生就位;病人到院經由綠色通道直達介入室,需要影像等輔助檢查床邊完成,最大限度節省時間。
陳海堅主任介紹,這需要團隊的密切配合,以及醫院整體的流程梳理。胸痛中心每年完成PCI1000多例(含急診手術),現在D-to-B時間基本控制在一個小時以內,理想的半小時內開通血管。
胸痛是常見的心血管疾病臨床症狀。為促進急性心肌梗死、主動脈夾層和肺動脈栓塞等急性胸痛患者在最短時間內就近獲得強有力的救治,我國於2013年起分級建立胸痛中心,由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牽頭制定認證標準。高州市人民醫院胸痛中心成立於2016年12月,2019年先後獲得省級標準版胸痛中心認證和中國標準版胸痛中心認證,均為茂名地區首家。
成為國家認證的胸痛中心意味著什麼呢?高州市人民醫院副院長、心血管內科學科帶頭人朱秀龍介紹,胸痛中心建設是一項國家工程,主要目的是建立科學的急性心腦血管疾病區域協同醫療救治體系,最大限度地縮短早期救治時間,提高急性心腦血管疾病救治成功率,降低病死率、致殘率,降低疾病負擔。發現突發胸痛的患者,市民可通過檢索「胸痛中心急救地圖」,快速導航到周邊的國家級胸痛中心認證的醫院。如今,高州醫院也納入到「胸痛中心急救地圖」,承擔了本區域乃至周邊輻射地區心梗救治的重任。
中國標準版胸痛中心認證,有著嚴格的考核標準。包括五大要素:基本條件與資質、院前急救系統與院內綠色通道的整合、對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ACS)患者的評估和救治、持續改進、培訓與教育。這就要求醫院整體建立機制,梳理流程。
「醫院規模大了,需要協調的科室多,人員很難調配。」朱秀龍全程參與了高醫胸痛中心的籌建與發展,深知其中艱辛,涉及心內科、急診科、重症醫學科、導管室、院前急救系統等核心科室和影像、檢驗等部門的配合,以及指揮中心、後臺數據建設等工作。以國家級胸痛中心評審促提醫院危急重症的救治水平,是為了滿足民眾就醫需求,也是醫院學科發展的要求。
利用「網際網路+醫療」的現代信息化網絡,採取「繞行急診科」「繞行重症監護室」「先診療後付費」等一系列措施,最大限度縮短從確診心梗、送院到開通血管的時間,為急性胸痛患者建立一條有效挽救生命的「綠色通道」。
朱秀龍介紹,高州醫院獲評國家級胸痛中心,可以讓更多心梗、主動脈夾層、氣胸等患者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醫院進入國家胸痛中心地圖,對周邊地區也有輻射,民眾能夠快速查詢到距離最近的具有PCI救治能力的醫院,節約了左右奔跑的時間。另外,也帶動基層醫院提高心梗識別、急救轉運能力,通過廣泛宣傳,提高全民全社會對疾病防治的重視與參與度。
據了解,目前高州縣域內的23個鄉鎮醫院都加入了胸痛網絡醫院,由高州醫院的專業人員定期為基層醫生開展培訓,重點包括識別心梗心電圖、急性胸痛的鑑別診斷等,並派發溶栓藥,指導急性溶栓的規範操作等。一星期平均2次培訓,在各鄉鎮巡迴。
「胸痛中心強調兩個『120』,發現胸痛第一時間打120,120分鐘內開通血管。」朱秀龍強調,心梗救治關鍵要快,血栓急性栓塞時早期冠脈造影可能導管一進去就通了,有時還不用放支架。如錯過最佳搶救時機(發病6-8小時內),即使能夠搶救過來,因心肌大面積缺血死亡,心功能大幅下降,將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針對鄉鎮距離縣城距離遠的現實情況,高州醫院胸痛中心重點指導基層醫院開展急性心梗溶栓治療,保障基層患者得到及時有效的處理,儘量緩解心肌缺血,為轉送高州醫院行冠脈介入治療爭取時間。在轉運患者的過程中,對於距離遠的鄉鎮,採取縣、鎮醫院雙向出車,路上對接,想盡辦法縮短搶救時間。
通過「雲端醫院」,鄉村醫生還能將患者心電圖及時傳送到高州醫院,請求專家會診,讓院前診斷前移,提高了胸痛患者的救治效率。
同時,醫院利用黨建「村醫通」,積極向民眾宣傳心血管疾病防治要點,普及胸痛急救常識。據悉,自2018年以來已有30多名急性胸痛心梗病人經由村醫通在高州醫院專業人員指導下,及時轉運胸痛患者到該院胸痛中心,獲得了及時治療。
簡 介
高州市人民醫院胸痛中心成立於2016年12月,2019年10月通過中國標準版胸痛中心認證,是茂名地區首家國家級胸痛中心。
該院胸痛中心整合多學科(包括120急救醫療系統、急診科、DSA、CCU、心內科、檢驗科及影像科等)專家,可為早期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ACS)提供快速而準確的診斷與治療方案。中心擁有先進的院前急救系統以及信息共享平臺,救護車隊18臺車全天候免費出車,全部救護車配有心電圖機,配有遠程實時傳輸系統救護車4臺,做到「患者未到,信息先行」,2間介入導管室24小時全天開放,激活時間平均18分鐘。經救護車送入院的急性胸痛患者能繞行急診科,直達導管室接受有效治療,最大限度縮短患者救治時間。D-to-B(急性心梗病人從進入醫院大門到開通堵塞的血管)平均時間為55分鐘,優於國家90分鐘內再灌註標準。
該中心還致力於改善高州市急性胸痛的治療現狀,與高州市120指揮中心及全市27家鄉鎮衛生院籤約,建立區域協同救治體系和公眾健康教育體系,提高公眾對急性心肌梗死救治「從一級預防、治療策略及二級預防」的整體認識。堅持每年至少一次的網絡醫院培訓及組織胸痛知識宣教講座走進社區,機關單位、專家下鄉入村義診並發放宣傳海報,爭取在縣域內形成良好宣傳教育氛圍;免費發放用於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救治藥物(重組人尿激酶原-普佑克)到各網絡醫院給確診患者使用,免費為全市20所關鍵點村衛生站配置心電圖機並培訓使用,保障患者在出現急性胸痛或胸部不適等心肌梗死疑似症狀時,能第一時間得到院前急救機構的救助,做到「早發現、早診治」。目前,該院胸痛中心已實現「院前-網絡醫院-院內相關科室」無縫連結,年救治胸痛病人約3500例,其中急診PCI手術約400例。
【記 者】 江 玲 朱 斌
【通訊員】林巧文 李光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