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醫院聯動全市23個鄉鎮組建「胸痛網絡」,兩個「120」緊急救治...

2021-01-08 南方醫Plus

「及時撥打120急救電話,把握黃金救治120分鐘」是心梗救治的兩個黃金法則。急性心梗搶救的關鍵是快,而且越快越好。按照國家胸痛中心建設的標準,心梗患者從入院到開通血管(D-to-B)時間不能超過90分鐘,而高州市人民醫院D-to-B平均時間為55分鐘,最快的紀錄是14分鐘。

縣城「三甲醫院」與鎮衛生院的救護車雙向出車,快速銜接,為胸痛患者爭搶最佳救治「時間窗」

2019年10月份,該院順利通過中國標準版胸痛中心認證,成為茂名地區首家進入「國家胸痛中心急救地圖」的醫院。基於心臟中心、縣域醫療中心的強大技術實力,高州醫院胸痛中心交出了一份超水平發揮的答卷。

凌晨1:01,高州市人民醫院120接到呼救,60歲的強叔突發胸痛,劇痛難忍。

1:57,高州市人民醫院救護車隊到達現場。醫生了解到,患者自下午4點鐘就開始胸悶不適,持續超10個小時,心電圖急查提示下壁心肌梗死,病情危重,與家屬溝通後,隨即送院治療;

2:23醫院介入室收到前線120通知,開啟綠色通道,人員就位,緊急術前準備;

2:58,救護車到達醫院,患者被直接送入介入室行冠脈造影;

3:04,穿刺成功,開始造影;

3:07,造影結束,提示「左迴旋支中段閉塞,左前降支中段狹窄約70%。經溝通,家屬同意行PCI(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俗稱「放支架」);

3:12,導絲通過,冠脈成功復通。

從強叔抵達醫院到開通堵塞血管(D-to-B),這一過程僅耗時14分鐘!這也是高州醫院開展PCI以來的最快速度。

根據醫院提供的統計數據,高州市人民院胸痛中心D-to-B時間平均為55分鐘,優於國家胸痛中心要求的90分鐘標準。

醫院專家正在為急性心梗病人進行急診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

如何快速反應,跑贏心梗搶救的生死時速?對此,高州醫院心血管內科三區陳海堅主任深有體會,心梗搶救以分秒計算,早通血管一分鐘,就少一分心肌死亡,直接決定了患者預後。「胸痛救治不及時,患者很容易回不來,或引起大面積心衰、心律失常,死亡率高。」

為了幫助患者在最短時間內完成血管復通,團隊做了很多努力,包括流程梳理、人員安排、溝通銜接,把能省的時間都省了。心梗救治的綠色通道一旦啟動,每個步驟都緊緊咬合在一起。

「我們有一個胸痛中心的微信群,前後方聯動,病人在救護車上還沒到醫院,醫生已經準備好在手術室等著了。」陳海堅說,心內科有3個團隊輪流24小時值班,每個團隊配置2-3名主任和高年資醫生,能夠獨立主導急診手術,值班期間隨時待命。前方急救車接上病人,車上就做心電圖,隨車醫生診斷是心梗,與家屬溝通取得同意後,和值班醫生聯繫要做急診微創手術。值班醫生15分鐘內必須到達導管室,做好術前準備。

對於從基層轉診的病人,也儘量將疾病診斷和家屬談話在院前完成。藉助遠程影像會診平臺,衛生院醫生將心電圖傳給高醫的值班醫生,一旦確診馬上抽血、驗肌鈣蛋白;急救車轉運時同步跟家屬溝通,快速建檔,介入室醫生就位;病人到院經由綠色通道直達介入室,需要影像等輔助檢查床邊完成,最大限度節省時間。

陳海堅主任介紹,這需要團隊的密切配合,以及醫院整體的流程梳理。胸痛中心每年完成PCI1000多例(含急診手術),現在D-to-B時間基本控制在一個小時以內,理想的半小時內開通血管。

胸痛是常見的心血管疾病臨床症狀。為促進急性心肌梗死、主動脈夾層和肺動脈栓塞等急性胸痛患者在最短時間內就近獲得強有力的救治,我國於2013年起分級建立胸痛中心,由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牽頭制定認證標準。高州市人民醫院胸痛中心成立於2016年12月,2019年先後獲得省級標準版胸痛中心認證和中國標準版胸痛中心認證,均為茂名地區首家。

成為國家認證的胸痛中心意味著什麼呢?高州市人民醫院副院長、心血管內科學科帶頭人朱秀龍介紹,胸痛中心建設是一項國家工程,主要目的是建立科學的急性心腦血管疾病區域協同醫療救治體系,最大限度地縮短早期救治時間,提高急性心腦血管疾病救治成功率,降低病死率、致殘率,降低疾病負擔。發現突發胸痛的患者,市民可通過檢索「胸痛中心急救地圖」,快速導航到周邊的國家級胸痛中心認證的醫院。如今,高州醫院也納入到「胸痛中心急救地圖」,承擔了本區域乃至周邊輻射地區心梗救治的重任。

中國標準版胸痛中心認證,有著嚴格的考核標準。包括五大要素:基本條件與資質、院前急救系統與院內綠色通道的整合、對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ACS)患者的評估和救治、持續改進、培訓與教育。這就要求醫院整體建立機制,梳理流程。

「醫院規模大了,需要協調的科室多,人員很難調配。」朱秀龍全程參與了高醫胸痛中心的籌建與發展,深知其中艱辛,涉及心內科、急診科、重症醫學科、導管室、院前急救系統等核心科室和影像、檢驗等部門的配合,以及指揮中心、後臺數據建設等工作。以國家級胸痛中心評審促提醫院危急重症的救治水平,是為了滿足民眾就醫需求,也是醫院學科發展的要求。

利用「網際網路+醫療」的現代信息化網絡,採取「繞行急診科」「繞行重症監護室」「先診療後付費」等一系列措施,最大限度縮短從確診心梗、送院到開通血管的時間,為急性胸痛患者建立一條有效挽救生命的「綠色通道」。

朱秀龍介紹,高州醫院獲評國家級胸痛中心,可以讓更多心梗、主動脈夾層、氣胸等患者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醫院進入國家胸痛中心地圖,對周邊地區也有輻射,民眾能夠快速查詢到距離最近的具有PCI救治能力的醫院,節約了左右奔跑的時間。另外,也帶動基層醫院提高心梗識別、急救轉運能力,通過廣泛宣傳,提高全民全社會對疾病防治的重視與參與度。

據了解,目前高州縣域內的23個鄉鎮醫院都加入了胸痛網絡醫院,由高州醫院的專業人員定期為基層醫生開展培訓,重點包括識別心梗心電圖、急性胸痛的鑑別診斷等,並派發溶栓藥,指導急性溶栓的規範操作等。一星期平均2次培訓,在各鄉鎮巡迴。

「胸痛中心強調兩個『120』,發現胸痛第一時間打120,120分鐘內開通血管。」朱秀龍強調,心梗救治關鍵要快,血栓急性栓塞時早期冠脈造影可能導管一進去就通了,有時還不用放支架。如錯過最佳搶救時機(發病6-8小時內),即使能夠搶救過來,因心肌大面積缺血死亡,心功能大幅下降,將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針對鄉鎮距離縣城距離遠的現實情況,高州醫院胸痛中心重點指導基層醫院開展急性心梗溶栓治療,保障基層患者得到及時有效的處理,儘量緩解心肌缺血,為轉送高州醫院行冠脈介入治療爭取時間。在轉運患者的過程中,對於距離遠的鄉鎮,採取縣、鎮醫院雙向出車,路上對接,想盡辦法縮短搶救時間。

通過「雲端醫院」,鄉村醫生還能將患者心電圖及時傳送到高州醫院,請求專家會診,讓院前診斷前移,提高了胸痛患者的救治效率。

同時,醫院利用黨建「村醫通」,積極向民眾宣傳心血管疾病防治要點,普及胸痛急救常識。據悉,自2018年以來已有30多名急性胸痛心梗病人經由村醫通在高州醫院專業人員指導下,及時轉運胸痛患者到該院胸痛中心,獲得了及時治療。

簡 介

高州市人民醫院胸痛中心成立於2016年12月,2019年10月通過中國標準版胸痛中心認證,是茂名地區首家國家級胸痛中心。

該院胸痛中心整合多學科(包括120急救醫療系統、急診科、DSA、CCU、心內科、檢驗科及影像科等)專家,可為早期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ACS)提供快速而準確的診斷與治療方案。中心擁有先進的院前急救系統以及信息共享平臺,救護車隊18臺車全天候免費出車,全部救護車配有心電圖機,配有遠程實時傳輸系統救護車4臺,做到「患者未到,信息先行」,2間介入導管室24小時全天開放,激活時間平均18分鐘。經救護車送入院的急性胸痛患者能繞行急診科,直達導管室接受有效治療,最大限度縮短患者救治時間。D-to-B(急性心梗病人從進入醫院大門到開通堵塞的血管)平均時間為55分鐘,優於國家90分鐘內再灌註標準。

該中心還致力於改善高州市急性胸痛的治療現狀,與高州市120指揮中心及全市27家鄉鎮衛生院籤約,建立區域協同救治體系和公眾健康教育體系,提高公眾對急性心肌梗死救治「從一級預防、治療策略及二級預防」的整體認識。堅持每年至少一次的網絡醫院培訓及組織胸痛知識宣教講座走進社區,機關單位、專家下鄉入村義診並發放宣傳海報,爭取在縣域內形成良好宣傳教育氛圍;免費發放用於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救治藥物(重組人尿激酶原-普佑克)到各網絡醫院給確診患者使用,免費為全市20所關鍵點村衛生站配置心電圖機並培訓使用,保障患者在出現急性胸痛或胸部不適等心肌梗死疑似症狀時,能第一時間得到院前急救機構的救助,做到「早發現、早診治」。目前,該院胸痛中心已實現「院前-網絡醫院-院內相關科室」無縫連結,年救治胸痛病人約3500例,其中急診PCI手術約400例。

【記 者】 江 玲 朱 斌

【通訊員】林巧文 李光建

相關焦點

  • ...荊門二醫胸痛中心為心梗救治「打個樣」——患者突發心肌梗死...
    與此同時,接診醫生將鄒先生的心電圖、相關信息及處置情況發送至「荊門二醫胸痛救治網絡」微信群。▲第一時間響應,線上指導、接力救治(「荊門二醫胸痛救治網絡」微信群截圖)▲成功開通血管,鄒先生轉危為安(「荊門二醫胸痛救治網絡」微信群截圖)「不排除急性冠脈症候群超急性期」「血壓怎麼樣?」
  • 吉林國文醫院胸痛中心舉行院前急救與院內救治應急演練
    急性心肌梗死救治要點在於必須爭分奪秒,若患者得到及時的救治就能大大的降低死亡率和致殘率。6月10日,吉林國文醫院胸痛中心舉行院前急救與院內救治應急演練活動。下午13時30分許,吉林國文醫院組織胸痛中心的心內科(包括CCU醫護人員)、急診科醫護人員、導管室人員、120急救人員進行現場演練。13時40分許,該院急救中心接到胸痛患者報警電話,13時45分,接電話後3分鐘內,救護車及急救人員趕到現場,急救人員判斷病情檢查生命體徵,患者訴胸痛胸悶持續無緩解,伴大汗及呼吸困難,未服用任何藥物。
  • 心梗救治分秒必爭 務必牢記兩個「120」
    每年的11月20日是「心梗救治日」。據悉,「心梗救治日」定在這個日子,是希望大家能牢記兩個「120」:一是急性心肌梗死發生後要迅即撥打120;二是急性心肌梗死搶救的黃金時間為120分鐘。做到以上兩點,可以大大降低心梗的病死率和致殘率。
  • 關注|平陰縣人民醫院被授予「國家級基層版胸痛中心單位」
    胸痛中心是為急性心肌梗死、主動脈夾層、急性肺栓塞等,以急性胸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的高危型胸痛患者提供的快速診療通道,縮短高危胸痛患者的救治時間,降低胸痛患者的致死、致殘率。醫院於2018年7月成立胸痛中心委員會,設立工作組大力推進胸痛中心建設。作為胸痛中心的主任委員,尹燕東院長多次召開專項協調會,統籌院內醫療資源。
  • 關注心梗救治日|牢記兩個「120」 爭取黃金急救時間
    急性心梗黃金救治時間僅2小時今天(11月20日),是第七個中國心梗救治日。之所以選擇在今天,是因為1120這個數字包含了心梗救治的兩個寓意:胸痛撥打120,爭取黃金120分鐘!時間就是生命!心梗救治黃金時間為120分鐘據臨床數據顯示,我國每年發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大約100萬人。有相當部分病人由於忽略心肌梗死早期症狀,而耽誤了搶救時間。
  • 白雲|胸痛救治單元建到了社區,為救治爭取寶貴時間
    8月17日,廣州市白雲區石井人民醫院胸痛救治單元建設正式啟動,石井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12家基層醫療機構正式加入區域協同救治網絡,將胸痛患者的早診斷、早識別工作前移,實現在最短時間內將區域急性胸痛患者送至具有救治能力的醫院接受最佳治療,最大限度提高胸痛患者救治成功率。
  • 新泰市人民醫院胸痛中心通過2020年度第二批次中國胸痛中心認證
    在此基礎上,專家組還模擬一名胸痛患者在院外發病,現場觀摩醫護人員救治過程。專家組對新泰市人民醫院各級各類人員認真負責、務實嚴謹、紮實有效的工作作風給予一致好評。各位專家還高度肯定了新泰市人民醫院急診科和心內科急危重症診治水平,認為新泰市人民醫院胸痛中心建設成績令人滿意,急性胸痛患者的救治高效,院前急救系統與院內綠色通道銜接順暢。
  • 全南縣人民醫院組織舉辦衛健系統胸痛中心建設知識培訓
    江西晨報網訊(朱太權 記者 戶外 胡文亮 通訊員 陳永文、賈環翠)為落實《國家衛生計生委辦公廳關於提升急性心腦血管疾病醫療救治能力的通知》精神,進一步提升胸痛相關疾病醫療救治能力,規範和提高醫務人員對急性胸痛患者的救治水平
  • 新泰人民醫院胸痛中心通過2020年度第二批次中國胸痛中心認證
    中國胸痛中心認證工作委員會專家聽取匯報後,核查相關文件資料,併到急診科、導管室、心內科CCU對胸痛中心運作情況及院內標識進行現場核查。在此基礎上,專家組還模擬一名胸痛患者在院外發病,現場觀摩醫護人員救治過程。專家組對醫院各級各類人員認真負責、務實嚴謹、紮實有效的工作作風給予一致好評。
  • 長沙市第一醫院接受中國胸痛中心授牌
    12月18日,中國胸痛中心執行委員會舉辦2020年度第一批次中國胸痛中心認證授牌儀式,長沙市第一醫院副院長李專,胸痛中心醫療總監、心血管內科介入首席專家李迎代表醫院參加會議接受授牌。救治好胸痛患者,就是保護生命線長沙市第一醫院胸痛中心通過多學科合作,整合資源、優化流程,為胸痛患者提供快速而準確的診斷、危險評估和恰當的治療手段,通過提高胸痛患者的早期診斷,從來提高救治效果,降低胸痛患者的死亡率,改善臨床預後。
  • 「1120心梗救治日」,上海中山醫院專家在日照開講
    臺下170餘位聽眾聚精會神 在我國第七個「1120心梗救治日」到來之際,為進一步普及「1120心梗救治日」的理念,喚醒民眾對急性心肌梗塞的防範意識,普及突發急性心梗院前急救處理,青島大學日照醫院/日照心臟病醫院聯合市民文旅大講堂邀請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副主任醫師霍綱娣教授開展「如何預防心肌梗塞」主題講座。
  • 南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成功通過國家胸痛中心認證
    紅網時刻衡陽11月17日訊( 通訊員 匡宇娟 記者 譚倩 )11月16日,中國胸痛中心總部公示《關於2020年第二批次中國胸痛中心及中國基層胸痛中心通過認證單位公告》,南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名列其上。近一年來,南華附一醫院不斷改進設施設備,優化救治流程,提高救治效率,使區域內胸痛病人的救治效率及質量得到大幅提升,平均D-W時間(入門至導絲通過時間)長期控制在60分鐘以內,主動脈夾層死亡率控制在10%以下,救治水平居全國前列。
  • 2020年3月31日市人民醫院上線實錄
    市醫院作為全市新冠肺炎救治的主要單位及主導參與者,在本次疫情的防控及救治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經過前期努力,尤其一線工作人員的精心救治,全市確診的108例患者已全部出院。在整個疫情救治的過程中,我們的醫務人員表現出了無私奉獻、大愛無疆、不怕犧牲的忘我精神,他們一個個舍小家、顧大家,冒著生命危險,與患者一起被隔離,始終堅守在抗疫最前線。
  • 安康新增三家國家級胸痛中心
    來自全國各省市胸痛中心聯盟、胸痛中心、胸痛救治單元的專家學者註冊參會。會議採用「線上+線下」的方式舉辦。共計58000餘人次線上收看直播。沈桂冬主任作為安康市胸痛中心聯盟主席受邀參加大會。會議開幕式由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主持人張宏民主持大會對2020年通過認證的胸痛中心單位、2019年第一批再認證單位、中國基層胸痛中心示範基地、全國首批胸痛救治單元單位進行授牌,對胸痛中心事業傑出貢獻的專家進行表彰,授予安康市中心醫院胸痛中心沈桂冬主任「胸痛中心十周年特別貢獻獎」以及「
  • 瀏陽市超級鄉鎮醫院樣本:鄉鎮衛生院「逆吸」大城市、大醫院醫生
    瀏陽市全市有35家鄉鎮醫院,像集裡醫院這樣的「超級鄉鎮醫院」不只一家。本市人口在瀏陽市內的就診率已達到96%,這跟「超級鄉鎮醫院」把患者留在基層就醫有關。叄 || 超級鄉鎮醫院群的出現,跟瀏陽市發展醫聯體的做法有關。11月30日,湖南瀏陽的彭大爺突發腦出血,被緊急送到瀏陽市集裡醫院,做了開顱手術,清除血腫。彭大爺今年60多歲,手術前接近昏迷狀態,肢體有偏癱。
  • 8日通氣會丨疫情防控醫療救治 重慶聚焦兩個「四」
    03-08 17:46:35 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 8日下午,重慶市政府新聞辦舉行網絡新聞通氣會,市衛生健康委通報稱,疫情發生以來,重慶市緊緊圍繞「四早」「四集中」和「提高收治率和治癒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要求,切實加強疫情防控和醫療救治工作。
  • 武漢健全重大疫情救治體系 構建分級救治網絡
    記者從昨天(12月19日)上午舉行的武漢市委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武漢市正健全重大疫情救治體系,構建分級分層分流傳染病救治網絡。發布會上,武漢市衛健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武漢市已經建成衛生應急指揮與疫情大數據應用系統,該系統整合了武漢119家醫療機構、23家委辦局、5270家藥店、2565所學校和13類重點場所的數據,實行「數據同城同管」。目前,日均監測數據300餘萬條,監測人數95.6萬,基本實現全場景、廣覆蓋。
  • 常德:老人騎車被撞 警醫聯動緊急救治
    接警後,常德公安交警直屬一大隊事故處理中隊迅速啟動「四位一體」聯動工作機制,將老人第一時間送往醫院進行救治,為搶救生命贏得了寶貴時間。11時22分,常德公安交警直屬一大隊事故處理中隊接到報警稱,在常德市城區洞庭大道與朝陽路交匯處發生一起小車與騎自行車老人相撞導致老人受傷的交通事故。事故處理民警迅速出警趕往現場,民警在對現場進行勘察、走訪群眾的同時,對傷者進行情況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