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骨神經痛是西醫之病名,患者多為成人,是針灸臨床極為常見的疾病症候群,其症狀包含了部分腰痛,臀部麻木疼痛,大腿痛麻,小腿痛麻,足部的痛麻等表現,歸屬於中醫中的坐臀風、腿股風、腰腿痛等病名中。主要症狀為疼痛多由臀部或髖部開始向下沿大腿後側、胭窩(腿彎)小腿後外側直至足的外側,呈燒灼樣或針刺樣疼痛。
坐骨神經系由腰4-5、骶1-3脊神經根組成,是全身最大、最長的一條神經,它從梨狀肌下孔出骨盆,至臀大肌深面,在坐骨結節和股骨大轉子之間下行至大腿後面,沿途分支到大腿後側肌群。沿坐骨神經通路及其分布區內出現放射性的疼痛稱為坐骨神經痛,是臨床常見的一個症候群。
坐骨神經痛通常分為根性坐骨神經痛和乾性坐骨神經痛兩種,臨床以根性坐骨神經痛多見。根性坐骨神經痛的病位在椎管內脊神經根處常繼發於腰椎管的狹窄、腰椎間盤突出症、脊柱結核、脊柱炎等。乾性坐骨神經痛的病變部位在椎管外沿坐骨神經分布區,常見於髖關節炎、骶髂關節炎、臀部損傷、盆腔腫物、梨狀肌症候群等病。
腰椎間盤突岀是引起坐骨神經痛最常見的原因,常常是坐骨神經痛和腰痛同時出現,或者岀現在腰傷後數小時至數日內。平臥時,患側下肢無法拾高40°-50°,甚至更少時即腰痛,並向下肢放散,這個症狀對診斷椎間盤突出有決定性意義。因受累神經根的不同,下肢部的疼痛和感覺障礙範圍也有區別。如腰4(少見)為大腿和小腿前內側至足內緣;腰5(多見)沿小腿前外側至足背;低1(多見)為大腿後、小腿後外側至足外緣。
本病治療方法雖然甚多,但較為理想可靠的方法不多,其中針灸對本病有著滿意的療效,通過長期的臨床來看,針灸可謂優勢方法之一,是值得臨床推廣運用的優勢方法。
【董氏針灸特效用穴】
1、刺血:金林穴(第四五六胸椎外開六寸處);委中穴瘀絡;四花中外。
2、毫針:靈骨穴、大白穴;鼻翼穴;上三黃穴;手五金穴、手千金穴;中白穴、下白穴;腕順一穴、腕順二穴;心門穴。
【臨床運用及說明】
刺血治療是治療坐骨神經痛的極為重要的方法,刺血也是董氏針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臨床治療中也經常是先刺血,再毫針刺。刺血所用最多的就是在背部金林穴或委中穴、小腿前外側的四花中外穴找瘀絡點刺放血。
金林穴在背部的第4、5、6胸椎外開6寸處,主要用於本病的治療,經臨床運用確有實效,三穴點刺血治療,非常合乎「瀉絡遠針,以上治下」。
委中穴是治療腰背腿痛之要穴,臨床有「腰背委中求」之用,點刺時以委中穴周圍瘀絡用之。金林穴與委中穴可以交替用針,因為委中穴操作更為方便,治療效果也極為確實,所以在臨床用委中穴更多。
靈骨、大白二穴可以說是董氏針灸的大穴要穴之一,臨床運用廣泛,二穴有涵蓋三焦之用,具有多方面的作用,治療坐骨神經痛便是主要作用之一,凡是虛證坐骨神經痛,無論病在少陽經還是太陽經均可以治療。(楊維傑老師說,董公經驗治療坐骨神經痛,最常用靈骨、大白,幾乎十之八九的病人來看診,都是針靈骨、大白,不論太陽經走向,或少陽經走向的坐骨神經痛,都能治療。但觀察老師下針次序,皆是先針靈骨,再針大白,因此靈骨是主針,大白是副針)。我們在治療用針時一定要注意方法,在針刺時一定先針健側的靈骨穴,然後再針刺健側的大白穴,二穴針刺要深,靈骨穴針刺深度要達到2寸左右、大白穴達到1.5寸左右,療效才能發揮,針刺得氣後一定要配合動氣針法。最好再在患側加用牽引針,牽引針一般選擇疼痛經脈的輸穴,如病在足少陽膽經就用患側的足臨泣穴為牽引針,病在足太陽膀胱經就用患側的束骨穴為牽引針,兩經均牽及時二經之輸穴皆刺。當針刺得氣後,將靈骨穴、大白穴和牽引針一同捻轉行針,使兩組穴能夠相互牽引,這是一個用穴的基本操作過程。同時針刺留針時間要不低於45分鐘,在留針期間可以捻轉行針2-3次,只有把這幾個方面處理得當了,治療效果才會好,否則療效就難以發揮。
上三黃穴組治療本病在臨床上也經常用,但主要用於腰椎間盤突出引起的坐骨神經痛,尤其是急性發作者效果確實,水腫症狀明顯的時候,本穴組有消除水腫的功效,因本組穴作用於肝,肝主筋,所以對本病有非常好的治本的功效。
鼻翼穴主要針對疼痛症狀明顯的患者,尤其是氣虛氣鬱所致的坐骨神經痛,配靈骨大白效果更佳。鼻翼穴對臀部疼痛具有較好的療效(鼻尖應對尾骨尖,鼻翼對應臀部),上曲穴也對應臀部,兩穴可作配穴治療臀部疼痛。
手五金穴、手千金穴,二穴在手太陽與少陽之間,筋下骨前,貼筋貼骨,筋骨並治,筋應肝,骨應腎,又太極全息對應對側小腿,所以治療坐骨神經痛療效好,尤其是坐骨神經痛放射到小腿外側的麻痛效果顯著,與靈骨、大白二穴相比,二穴更偏於實證的治療。臨床治療時還可根據疼痛經脈來用方,若病在足少陽膽經可用董氏奇穴的中白穴、下白穴,或前臂背側的火串火陵,也可以用手五金穴、手千金穴。若病在足太陽膀胱經就可用董氏奇穴中的腕順一穴、腕順二穴,也可以用心門穴,心門穴在小腸經上,也是同名經的運用,心門穴對臀部疼痛或腹股溝處疼痛具有特效作用,均為健側取穴,同樣再在患側加用疼痛經脈之輸穴為牽引針,這種用方主要用於病變為實證,疼痛經脈非常明確的時候。若診斷合理,組方正確,手法得當,不僅可有立竿見影之效,也有治本之功。
臨床兩種常見類型:
氣虛型:越走越痛,休息減輕或不痛,用靈骨、大白、鼻翼。
血瘀型:休息疼痛(晚上),走走活動減輕或不痛,重點是刺血,如金林、委中、四花中外或其它部位瘀絡,針心門、玉火。
其它療法:刃針松解腰六步;豎橫針法;體態矯正祛痛術。
林君,男,74年生,湖南常寧人,常住海南海口。1994年入伍前即學醫多年,入伍後畢業於原第一軍醫大學,原海南省軍區某部醫療機構負責人、主治醫師、專業技術九級(副團),中校軍銜。從事臨床醫療工作28年,2017年轉業後自主擇業。現任職於海口德信綜合門診部,為河北珍方中醫培訓機構董氏針灸課程講師。痴迷中醫外治療法,專注於對董針的學習研究,並結合多年大量臨床取得了顯著的治療效果。對腹針、臍針、浮針、刃針、套管針、豎橫針法、面雕、埋線、刺血、灸法、肌筋膜激痛點療法等均有學習。主講的董針課程通俗易懂,案例豐富,對學員認真負責,教學從不保留,深受廣大學員喜愛,主講的董針治療常見病公益網課,一年半時間即超40萬人次學習。國內外學員已達4千多人。
不要怕把治好病的辦法教給別人,別人治好了病,也是你的功德,過於保守,那也是心靈上的一種犯罪。(林君)
關注公眾號,乾貨內容不斷更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