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韓九叔 圖 / 網絡
華夏有衣,名為漢服。其服裝之美,禮儀之大,冠絕古今。
《易傳》說:
「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聖人效法天地之道,製成漢服,自黃帝始,歷經四千餘年。
延綿千年,難掩其灑脫風流;斷代五百,華服終破土而出。
多少女子,因漢服而傾國傾城;多少男兒,因漢服而瀟灑豪邁。
漢服之美,能延續千年而不衰,豈會只因外在之美?
內蘊的文化,更是漢服經久不衰的源頭。
端嚴有禮,溫文儒雅
我國向稱「禮儀之邦」,華夏禮儀最直接的外現,就是漢服。
漢服在身,溫文儒雅、莊重有禮的氣質,立時表露無遺。
華夏子孫,歷來重禮。
父子、夫妻、師生等關係中,無不以禮相待。
楊時自幼天資聰穎,著書立說,飽受各方讚譽。
一次,他為了學問更上一層樓,於是拜訪學者程頤。
書童跟他說:「先生在睡覺,你們請回吧。」
楊時說:「沒關係,我可以等。」
楊時冒著大雪,恭謹地站立等候。
雪越下越大,等到程頤醒來,雪已經下了一尺深。
程頤深受感動,把學問傾囊相授。
長擺大袖、博帶褒衣,將古人尊師重道的情操,映襯得莊嚴肅穆。
禮在心,是謙下恭謹;禮在外,是儒雅漢服。
胸懷天下,氣量宏大
漢服上衣交領、右衽,袖口寬大,衣袂下垂。
大袖飄飄、腰帶飛揚,飄逸灑脫中,又包含著古人心存家國的遠大抱負。
古人胸懷治國平天下的志向,身上漢服,正是這種高尚情操的寫照。
遙想范文正公,自小懷著兼濟天下的理想,卻被貶到巴陵郡。
登嶽陽樓,眺望遠方,洞庭湖流水浩蕩,天上氣象萬千。
范文正公被勝景感染,被貶的鬱悶盡去,心中豪氣頓生,吟唱: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經世濟國的志向,容不下以物喜、以己悲的斤斤計較;
寬袍大袖的漢服,最喜愛壯志凌雲、為國為民的人。
古往今來的忠臣義士,兢兢業業,一生奉獻天下,無愧一身漢服。
天人合一,禮法自然
古人效法天地,製作漢服,其文化核心,在於「天人合一」。
袖子是圓袂,代表天圓;領子是交領,代表地方。
上衣用四塊布拼合,表示一年四季;
下擺用十二塊布,表一年十二個月。
腰帶系扣,使各種元素和諧統一,中和之道,不言而喻。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順應天地,融天地之理於漢服;
道法自然,秉自然之道而行事。
三皇五帝時期,黃河泛濫,鯀、禹父子受命治水。
起初,鯀用雍堵之法,水患九年不退。
大禹吸取經驗,順應自然,以疏導之法治水,很快見到成效。
順天者昌盛,逆天者滅亡,古往今來,萬事盡皆如此。
光彩動人的漢服,一針一線,都蘊含著古人對天道的奉行。
《論語》說:「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
中華文化何其博大精深,華美的漢服,竟然積澱數千年文化厚度。
身穿漢服,威儀有禮地走在街頭時,中國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華夏文化,何其多彩,一件漢服,豈不勝過萬千時髦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