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每年我都陪妻子回一趟她娘家,前幾年買好幾千禮物拿回去,我沒有什麼意見,因為那時我手頭比較闊綽;現今幾年不同,經濟壓力越來越大,今年大年初二回娘家,我準備了1000元買禮品,可是妻子說我寒磣,怕丟臉,還跟我說什麼不能減少禮品,只能逐年增加。還跟我說教提出什麼「女人活到九十九,也要給娘家留一手」的說法,我實在理解不了,就懟了一句:「難道還要每年再給一次彩禮不成?大不了就不去了!」
「左手一隻雞,右手一隻鴨,後面還背著一個胖娃娃呀,咿呀伊爾餵……」聽著熟悉的旋律,唱著熟悉的歌謠,很多人都喜歡這樣的意境,能夠體會到回娘家的心情是愉快的,那麼能不能把這個主題改成是回婆家呢?有的人會很乾脆地給出答案:
當然不能,在女人心目中娘家比婆家矜貴。
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或許跟女人對自己童年的懷念有關吧。而且不同的女人回娘家拿的禮物貴重也不盡相同,如歌詞所唱,有雞有鴨,或許還會有其它的禮品。那麼是不是所有的女人在回娘家的時候都會大包小包地拎著去呢?應該說,在十個女人裡面至少有八個女人會在回娘家的時候買東西。
有的人把這樣的心理稱之為「女人活到九十九,也要給娘家留一手。」
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這跟拎著東西去娘家有什麼關係呢?其實,女人回娘家買東西,可是說是很正常的,因為自己離開了爹娘,有時候很長時間不去娘家,所以,去一次買點東西孝敬自己的爹娘也是情理之中的。如果娘家有了弟媳或者嫂子,這些東西就更必須是要買的,而且必須要夠分量。因為,爹娘不會計較自己的閨女給自己買了多少東西,但是弟媳或者嫂子會。禮物太少甚至太寒磣,有時候嫂子或弟媳嘴上雖不說什麼,但是各種行為舉止裡已經帶著不滿的情緒了。所以,買好一點貴一點的東西也是討娘家弟媳或者嫂子的歡心,弟媳或者嫂子心裡高興了,對待自己爹娘的態度可能就會好點,這是其一。
但是這也不是誰都適用的,也有的人並不領情,我妻子娘家弟媳就是這樣的人,每年一次我們回娘家都會買很多東西,包括肉,奶,零食等等,由於爹娘和弟媳是在同一個院子裡,所以妻子每次所買的零食,她弟媳都是很不客氣地大吃,吃不完就拿到她的屋子裡去藏起來,每次買的奶酪之類的營養品,也是看上哪個就提走哪個,招呼都不打,也不說客氣話,似乎這些東西買回來就是給她似的。妻子有時候也會覺得弟媳不懂事,也會有所抱怨,畢竟自己的爹娘還沒有吃到口。但是,丈母娘總是跟她說,別跟弟媳一般見識,她自己不吃就是了,如果說出來就會傷了和氣,女人嘛,活到九十九,也要給娘家留一手。
對於這個說法,其實我並不認同,這都什麼年代了,怎麼還有這種觀念,放到家庭裡面,大家都是平等的,為什麼硬要按照一個老傳統過日子。聽過丈母娘總是教我妻子說:「以後需要用到弟媳的地方還有很多,你在婆家有什麼事情,還需要這邊娘家人出面去處理。」妻子對於母親說的這些話倒是很明白,因為社會上有很多女人在婆家受了氣,被婆家人欺負了,就會找娘家人來幫忙出氣,找婆家人去理論,去的人越多,聲勢越大,說明女人的地位越高。
這種情形,我們是見過的,同村的一個姐妹就是跟婆家生氣了,結果把娘家人全給搬來了。呵,那陣勢,確實厲害,好幾個娘家嫂子或者弟媳把婆家的人給好好地數落了一番,婆家人就是再委屈,為了整個家庭,也是忍了。我們周圍的村民都知道,過錯方並不在那個姐妹的婆家,而是那個姐妹,這樣的做法只會更加激發雙方的矛盾,本來可以調和的,這樣一來,就徹底掰了。
其二,買禮品回娘家,也是為了搞好和弟媳或者嫂子的關係,如果弟媳或者嫂子家裡有了小孩,回娘家買東西更是必不可少了,因為都說,眼裡有孩子,說明眼裡就有大人,大人指的就是弟媳或者嫂子。偶爾一兩次不買東西還可以,如果每次去娘家,手裡都是空空如也,過不來多久,就會看到弟媳或者嫂子的白眼。有人說,現在都是分開住,又不在一起,誰還管得了那麼多呢?農村的房子都是挨著的,即使是給孩子蓋房子,也不會離老家太遠,所以,要想回娘家不讓弟媳或者嫂子看見,這個機率是很小的。所以,東西還是一定要買的,現在的小孩子都會說誰對他好,這個好,那個不好,誰不想讓孩子誇誇姑姑好呢,所以很多時候無非就是誰給他買的零食多,誰給他買的玩具多就說誰好而已。
第三,娘家人除了給自己出氣撐腰外,其實在很多時候很多場合都是需要娘家人出面的,
還真是離開娘家人就不行。在農村,有什麼紅白喜事都會動用到娘家人,如果娘家人給力,在各方面都做得非常好,這個女人在婆家的名譽就很好。反之,本來就應該是顯示娘家人實力的時候,卻是什麼都沒有,娘家人一個都沒有到位,或者做事太小氣,太計較,那麼肯定會被村裡人當成茶餘飯後的談資被議論一陣子的。
再一個,都說嫁出去的閨女,潑出去的水,閨女嫁人了,似乎回到娘家就成了親戚,成了外人,哪有白吃白喝的道理。這些傳統的觀念,已經在一些女人的心理根深蒂固了,尤其在農村,想要扭轉過來是很困難的。
其實,這種事情都是相互的,每個女人有自己的娘家人,同時,這個女人也會成為別人的娘家人。自己回娘家時小心翼翼,生怕得罪了自己的弟媳或者是嫂子,這種心理會在自己成為別人的娘家人之後加倍反噬回來,對於婆家的大姑姐或者小姑子的態度,就會收到同類事例的影響。每當想著自己是怎樣對待娘家人的時候,就會比照自己的大姑姐或者是小姑子是怎樣對待自己的,這樣比來比去,心理上當然就會發生變化。就會時刻盯著自己家的大姑姐或者小姑子來的時候有沒有拎著東西來?拎了多少東西?大姑姐或者是小姑子對待自己的的態度如何?對孩子如何?面子上有沒有把自己當成很重要的人?得到滿足還好,得不到滿足,也會給她們白眼。這種現象在社會的惡性循環,就會衍生出很多的家庭矛盾。
所以說,如果絕對地用「女人活到九十九,也要給娘家留一手」來作為標準,也是行不通的,畢竟每個人的生活家庭並不一樣,每個人的生活水平也不一樣。如果家庭條件好點,或許會帶著很多東西回娘家,如果本身的生活水平就不是很高,硬要為了所謂的給娘家留一手,讓自己負債買那麼多東西,只是為了以後的娘家人能幫忙出氣,這未免太糊塗了。今年我就是這樣懟了我妻子,買1000元的禮品都說寒磣,再加幾千元就夠一回彩禮錢了。
我覺得這樣用商品和金錢溫暖出來的親情並不會長久,也經不起考驗,如果真有什麼事情發生,這樣的親戚關係立馬就會斷掉。其實回娘家,禮輕情意重,東西不論多少,要的就是那一份心意,條件好點,就多買一點東西;如果條件不好,就可以少買一點東西。哪有只能增不能減的道理。作為雙重角色的女人,要更多換位思考,應該給自己留一條退路!
這一兩年男人的壓力真的太大,對於回娘家買東西該花多少錢?歡迎大家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