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韓國外交部長康京和主持召開第三次外交戰略調整會議,制定在安全、經濟、科技、價值規範4個領域應對中美矛盾加劇的外交原則。韓國總體的原則是在中美之間採取中立和不偏不倚立場,比如,在科學技術領域,康京和指出將在秉持戰略開放性的同時,努力維護技術安全。也就是說,韓國在美國大力施壓抵制華為問題上不會完全追隨美國立場。
實際上,自2018年中美關係惡化以來,美國一直在積極推動韓國等亞太盟國部署中程飛彈和共同「巡航」南海,並慫恿他們中斷與華為合作,在新冠疫情期間也試圖拉攏他們共同「妖魔化」和「汙名化」中國,目的在於推動建立「反華統一陣線」。面對美國的壓力,韓國堅持「不選邊站」立場,是有智慧的。
韓國的出發點主要在於中韓關係的重要性。2019年雙邊貨物進出口額為2845.3億美元,相當於1992年建交時63億美元的近45倍。目前,我國是韓國第一大貿易夥伴,韓國對華貿易依賴達到23.2%。2019年韓國的貿易順差主要來自中國香港、中國大陸和越南,對中國香港和中國大陸的順差額分別為301.3億美元和289.7億美元。
韓國作為朝鮮半島問題的當事國,與朝鮮的關係不僅是其對外關係上最重要方向,也是其民族內部最重要議題。眾所周知,朝鮮外貿90%以上是與中國展開的,中朝在政治、地緣等方面關係密切。韓國深知,其同朝鮮合作與和解需要中國支持與幫助。
中韓兩國歷史與人文聯繫緊密。儒家文明是中韓共有的。比如許多韓國年輕人喜歡讀《三國演義》《狂人日記》和《阿Q正傳》等。近年來不少韓國人還以能寫中文書法為榮,覺得這是有文化的象徵。有鑑於此,樸槿惠政府還曾一度積極推動中韓建立「人文同盟」,儘管最後改成了「人文紐帶」,但這凸顯出中韓人文交流緊密性。文在寅總統2017年訪華在北大的演講中指出,「中韓在地理上的親近中,長期共有相似的文化和情感」。
同時,川普政府先後退出巴黎協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等,這和韓國支持全球化立場不符合。川普政府上臺後不僅對在韓國駐軍費用分擔問題上「獅子大張口」,而且在「美國優先」口號下,貿易保護主義更是愈演愈烈,不惜提高關稅和啟動貿易調查等強硬措施對韓國進行貿易打壓,導致韓國產品進入美國市場更加艱難。這些都使得韓國人認為有進一步加強中韓關係的必要。
但與此同時,與美國的關係又是韓國最重要的外交關係。一方面,由於在安全上朝韓分裂對峙,特別是近年來朝鮮在核武器與飛彈方面發展迅速,取得了相對於韓國一定的比較優勢,韓國認為更需要美國的安全保護;另一方面,韓國在地緣上處於中日俄三大國之間,希望通過與美國的同盟關係提升其在地區層面的戰略地位。美韓同盟的基礎在於軍事同盟。2019年數據顯示,韓國在美國國外駐軍人數中排到第三位,為2.7萬人,僅次於日本(5.5萬)和德國(3.5萬),佔美國國外駐軍總數的16%。韓國不僅是美國對外駐軍的主要國家,還是美國軍售的主要對象國。2016-2018年韓國購買美國武器達到17.40億美元,在購買美國武器的國家中排名第四,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澳大利亞、阿聯。此外,韓國與美國聯合軍演的規模與頻率在美國盟友中也是最高的。美國任何弱化與韓國軍事同盟的舉措,都讓韓國十分敏感。
此外,隨著經濟實力與文化軟實力增長,韓國從李明博政府時期就提出「全球韓國」(Global Korea)概念,一直希望能在全球議題上擔當領導角色。在韓國,不僅保守派政府這麼認為,進步派政府也持類似觀點。對此,韓國也需要美韓同盟的借力。
由於對華關係和對美關係都十分重要,韓國一直在試圖平行發展與兩國的關係。而中韓關係成功發展的經驗也是,韓國要能夠妥善平衡好與中美兩國的關係,尤其是在發展美韓關係的時候不針對中國,即「不選邊站」。正因為如此,儘管2018年以來中美矛盾加劇,但是文在寅政府上臺以來最大亮點除了推進朝韓關係緩和外,就是改善了因「薩德入韓」受影響的對華關係。
中國一直重視對韓關係的發展,中韓雙方都在努力推進務實合作。今年新冠疫情暴發後,中韓也守望相助。3月13日中韓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聯防聯控合作機制正式成立並舉行首次視頻會議,此後兩國外交和衛生部門多次召開視頻會議。5月1日中韓又率先開啟人員往來「快捷通道」,正著眼於後疫情時代的兩國經濟合作。日前雙方還就中方向韓國留學生、就業人員(Z籤證持有者)、在申辦籤證時持有有效居留證的韓國公民發放籤證一事達成一致。
相比較而言,美國一直在不斷施壓韓國在中美間「選邊站」,跟著美國共同施壓中國。在這種背景下,韓國堅持「不選邊站」的立場值得讚賞。(作者是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