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內容版權 借勢Zumba IP Keep能否成為運動商業化新樣本?

2020-12-13 北京商報

剛剛宣布完成8000萬美元E輪融資的運動科技品牌Keep,將觸手重新延伸到健身內容上。5月30日,Keep宣布,攜手健身內容品牌Zumba展開戰略合作,引入正版課程。

按照Keep的設想,通過內容版權的引進,不僅豐富課程品類,而且可以深化健身內容IP化上的布局。然而,這一次重新加碼核心業務,試圖突破用戶增長瓶頸的Keep,會成為運動領域商業化的新樣本嗎?

戰略合作

根據此次合作內容,Zumba為中國區帶來了Strong Nation課程的首發,而Keep用戶可在Keepland運動空間內跟隨專業的教練團隊完成體驗,還可以在Keep App上體驗14套Zumba官方課程。

Keep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Keep一直致力於探索更多打破運動邊界,力求讓每一位用戶都能找到自己想要的內容。未來,Keep還將繼續攜手Zumba,解鎖更多課程與參與方式。

實際上,這並非是Keep首次合作,作為一個以健身操與拉丁舞步相結合的國際知名健身品牌,Zumba目前風靡全球180個國家,影響了1500萬人。但在中國市場,因進入中國市場較晚,屢次更換代理商的Zumba IP價值還沒有被完全開發出來。

2019年9月,Keep線下空間Keepland聯合Zumba舉辦了Zumbaland尊巴熱舞派對。這場派對以運動空間為核心場景,讓運動健身變成了一場熱舞狂歡,以「運動社交」的方式吸引不少年輕人。

統計顯示,Zumba是Keepland滿客率最高的課程,高達98%。Keepland確實能夠給Zumba在中國市場帶來更多傳播機會,Keep也通過外訓、內訓等方式,為教練提供入門到資深的轉變,讓Zumba教練在平臺釋放更多的課程。

一位健身行業的資深人士表示,相比萊美針對的B端機構,Zumba則是偏向教練與會員等C端大眾,從某種意義上說,Zumba更適合圈粉,並通過線上傳播。

北京大學國家體育產業研究基地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研究課題組副教授郭斌認為,Keep具有較強的平臺屬性,平臺必須要有優質的內容,才能吸引客戶和保持客戶高度的粘性。同時作為線上的平臺,網際網路的無邊際化特點,勢必也會有全球的受眾參與其中,因此引入國際化的課程和內容也是平臺大發展必然一步。

激進擴張

儘管此次Keep與Zumba戰略合作的目的,無非是藉助平臺的力量,深化IP化的布局,但擺在Keep面前的道路並不輕鬆。

此前Keep剛剛經歷了裁員、線下關店、核心業務被邊緣化等經營危機。不過,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線下健身的節奏,線上健身的火熱,讓Keep再次得到資本的注意,並在網際網路健身領域率先完成了E輪融資。

Keep相關負責人也表示,Keep 選擇從線上往線下延伸,從軟體向硬體延伸。運動產品、廣告、APP 會員和 Keepland 運動空間這四部分在 2019 年均已實現盈利。

然而,在多元化經營的過程中,Keep的核心健身業務卻出現了邊緣化的危機。根據QuestMobile公布數據顯示, 2019年Keep的活躍用戶數從近600萬人成倍增加約至1200萬人。但是用戶使用時長在2017年達到頂峰近5億分鐘後,便一路浮動下滑,到了2019年7月已跌回到3億分鐘的水平。

與此同時,內容上的收費也開始下滑,有統計數據稱,2018年,Keep的內容收費僅為2000萬元,這對於一個自稱擁有2億用戶的網際網路健身平臺而言,內容收費的轉化率並不高。

北京商報記者在Keep平臺上也發現,原價每月19元的會員價,一直採用首月立減10元的優惠。而在春節過後,Keep將會員價再次打折,首月只需6元消費者就能成為會員一族。

對此,經濟學家宋清輝認為,近幾年來,Keep一直在探索可持續的商業模式,但始終未能產生協同效應,此次攜手Zumba也可以視為Keep在核心健身業務上的回歸,希望通過超級健身IP打破客戶增長的瓶頸,通過數據向資方證明自身實力。

商業化考驗

按照Keep方面的設想,攜手Zumba,以APP為原點,以內容為基礎,建立更加完整的運動科技閉環,以開放專業的態度不斷破圈,

值得關注的是, Zumba在教練培訓、課程費用等方面並不是其收入的主要來源,而是依靠IP做粉絲端生意,諸如服飾、遊戲、甚至是音樂。

不過,Keep想要以Zumba的模式延伸,獲取更多的盈利點並不輕鬆。在宋清輝看來,對於中國健身用戶而言,可供參考選擇的健身內容更加多樣,拳擊、格鬥、瑜伽、燃脂、力量等各種類健身紛紛擁有相應市場,任何一種健身方式,都能夠擁有相應受眾。至於用戶到底喜歡哪一種健身方式入場,影響消費者消費選擇的因素,還是線上產品的價格以及會員增值服務。

相比而言,目前Keep的周邊產品尚未形成規模,而是僅僅依靠健身硬體、輕食、廣告等營收增加利潤,這種重營收和利潤,勢必會引起用戶對過度商業化銷售的牴觸,容易流失用戶。

藉助Zumba,回到健身主戰場的Keep,想要實現多項業務並行的道路並不好走。儘管因受疫情的影響,Keep的用戶開始回歸線上,但郭斌認為,健身休閒的消費屬於體驗型場景型消費,目前線上更多的是完成了課程動作向消費者的信息傳遞,將來疫情完全控制後,大家還會到相應的場景進行消費,線上直播僅僅是對未來消費模式的一種補充,還不能完全代替線下消費。

對此,Keep相關負責人也表示,Zumba的課程重點仍是在Keepland 運動空間內進行,線上App的課程只是作為補充和體驗,吸引客戶延伸到線下。

如今,通過IP引進的深化布局,Keep已經走出了一條新路,但在周邊產品的經營上,Keep仍處於蹣跚學步的階段,究竟中國健身市場不能做出一項強體育項目IP,反哺服飾、遊戲、影視、音樂,這也是值得Keep考慮學習的地方。北京商報記者 藍朝暉/文並攝

相關焦點

  • Keep引入Zumba國際課程,健身內容是否迎來版權新時代?|GymSquare
    Keep引入Zumba版權課程,健身內容是核心競爭力。作者/啟立編輯/GymSquare編輯部上半年全球的「雲健身」新浪潮,也成就了很多新的線上健身內容和博主。從長遠來看,運動健身內容的專業性將成為運動健身平臺的護城河之一。Keep在較多方面鞏固了它的內容護城河。相比碎片化的UGC健身片段,Keep的原創體系化課程,提升了訓練科學性和系統性。引入的Zumba(國際化健身內容IP)和周六野(優質運動達人)等課程,在保證趣味性的同時,提高了訓練的延續性。
  • 健身獨角獸曝IPO傳聞,Keep能否成為中國版「Peloton」?
    據悉,1月11日運動科技公司 Keep宣布完成3.6億美元F輪融資,成為近年國內運動科技領域融資的最大金額,估值成功站上20億美元大關。這距離2020年5月Keep上一輪融資時的10億美金估值翻了一倍。
  • 再獲3.6億美元融資,線上健身巨頭Keep能否擺脫流量焦慮?
    縱觀近幾年Keep的商業化探索,從內容社區,到實物電商,再到開設線下健身空間,以及推出健身直播課和智能硬體,幾乎每年Keep都會探索有效的流量轉化途徑,但效果卻並不理想。2020年疫情影響下,家庭健身熱潮興起,Keep用戶與營收大幅度增長。受益於此,Keep於去年3月已實現整體盈利。但隨著疫情好轉,線下健身房回流,Keep能否持續增長和盈利?
  • Keep與國際健身內容品牌Zumba達成戰略合作
    北京商報訊(記者 藍朝暉)5月30日,運動科技品牌Keep宣布,正式攜手國際知名健身內容品牌Zumba展開戰略合作,引入Zumba的正版課程,這標誌著Keep在內容版權引進上的深入探索,以及在豐富課程品類和健身內容IP化布局上的深化。
  • 借勢阿里巴巴淘小鋪,讓新零售團隊乘風破浪
    發財的發財,破財的破財,社交新零售團隊兩極分化。造成這種成敗差異的根本原因就在於當你的勢能不在時,你是否善於「借勢」。阿里巴巴淘小鋪平臺近期推出「億元補貼」戰略,就是要全面賦能社交新零售團隊,免費幫助團隊長打造個人ip,顯著提升個人收益,同時,淘寶公域流量直接導入,幫助你的團隊做大做強。
  • KEEP:如何定義KEEP?
    這也讓keep的發展出現新的轉機。 在疫情推動下,直播成為Keep水到渠成做的一件事。2020年7月,Keep推出了單車直播課、瑜伽、操課在內的36種直播課程.8月上線與旗下產品動感單車聯動的直播課程。王寧曾明確指出付費直播課對Keep的意義——帶來新用戶,帶動老用戶。
  • Keep與國際健身內容品牌Zumba達成戰略合作,內容價值持續升溫
    在發布會上,Keep宣布引入國際頂級健身內容品牌Zumba的正版課程,標誌著Keep在內容版權引進上的深入探索,以及在豐富課程品類和健身內容IP化布局上的深化。Keep攜手多元化合作夥伴,讓運動破圈發布會上,Keep 市場營銷中心總經理趙茜在主題為「來Keep,練你喜歡的」分享中,闡述了近年來Keep在運動健身領域中的探索與思考。
  • 舞動 「zumba」到底是何方小妖精,竟讓小s頻頻露出事業線
    與自己的zumba新小夥伴合個影!可是為何人家只有半張臉,連眼睛都沒有?!zumba的運動特點,主要體現在其狂熱的音樂節奏和肢體動作上:跳躍、揮動手臂、扭臀、鼓掌、甩頭,就像是酒吧裡的一場舞會。zumba並非某個年齡層的專利,跳zumba時,人的肌肉伸縮範圍適當,也沒有器械性傷害,適合向更廣泛人群推廣。運動專家還指出,zumba有利於心肺功能,對關節損傷較小,對於想提高身體素質的中年人來說,是個合適的選擇。
  • 從舞蹈到健身,Zumba尊巴的派對式健身房
    截止目前,據官方統計全球有超過180個國家引入Zumba課程,而每周Zumba課程的數量超過55萬,參加課程人數甚至高達1500萬。 這種倡導健康生活和愉快的運動方式的健身理念,可以說是讓Zumba在全世界大受歡迎的最主要原因。 甚至在中國這股南美拉丁的舞蹈健身熱潮也同樣大受歡迎,更多的年輕人參與到這場舞蹈狂歡派對。
  • 產品分析 | Keep,你的專屬私人教練
    Keep的keepland健身工作室業務個人覺得是三個軟體裡面較成功的變現方式了,因為keep業務覆蓋面廣,用戶忠誠度高,所以用戶不僅僅滿足於線上課程的體驗。另外這也是keep的o2o業務,不僅滿足的用戶線上運動的需求,也滿足的用戶線下運動的需求,新增商業化模式,進一步完成業務閉環。
  • 那些「不想健身」的人,才是keep最大的焦慮
    當然,Keep 並沒有錯過搭便車的機會,它在庫克到訪後就表示計劃在17年下半年推出國際版,而庫克也表示非常願意成為 Keep 國際版的第一位用戶。 不過,與上面的互動相比,庫克到訪keep的重頭戲其實是另一句話。當時庫克詢問王寧,你怎麼鼓勵用戶堅持運動? 王寧回答說,主要是通過時間約束、app激勵等產品策略。
  • 2020年運動健身App商業化研究報告
    本文主要從用戶產品形態及關鍵指標、商業化策略及業務現狀、變現成功要素及風險評估三個角度來寫的2020年運動健身App商業化研究報告。截止目前,網際網路運動健身領域尚未出現IPO案例,但經過近十年的發展,當前存在大量B輪及以上輪次的融資企業。本報告選取5個典型的運動健身App產品,不以融資額度及用戶規模為選取標準,而是更方便多元商業化分析。
  • 產品分析 | Keep,我的運動好夥伴
    並且,隨著keep不斷的發展壯大,也有了越來越多的運動達人進入keep,提供相應的訓練,吸引了一批運動達人的粉絲成為用戶;並且keep的用戶能夠在運動當中直觀的看到自己的運動量,在達到一定的運動時長之後,通過頒發徽章的形式,增加用戶的活躍度。
  • 一間宇宙聯合創始人兼CEO王味精:大IP時代,多元化全鏈路增長新打法
    而追求更高的挑戰性內容就是電影,這是一件挑戰性、風險性很強的事情,對於一個IP來說,它可能會讓你走到最高點,也有可能是ip生命的一個終點。我們想通過影視產品賦予ip新的品牌能量,每年一部作品持續性發力。但是如果做得不好,這也有可能是一個內容終點,所以挑戰非常大。總的來說,不同的內容形式承載著不同的傳播職能,但是他們的使命都是為了「觸達更多用戶」。
  • 掀起年輕人的狂歡,Keep聯手Zumba舉辦夏日狂歡線上發布會
    在發布會上,Keep宣布引入國際頂級健身內容品牌Zumba的正版課程,標誌著Keep在內容版權引進上的深入探索,以及在豐富課程品類和健身內容IP化布局上的深化。歷經五年的發展,Keep現已累積超過2億熱愛運動的用戶,在多樣化的運動需求推動下,平臺推出了多樣化的課程內容滿足不同人群需求——比如與太極禪合作的系列太極課程、與俄羅斯冬宮芭蕾舞團合作的芭蕾課、和漫威合作的劇情跑課程等。Keep不僅發力於內容挖掘的深度,更致力於擴展內容多元化的廣度。
  • 【解析】文旅IP商業化!探討文旅IP運營策略與落地
    挖掘文旅目的地的獨特識別物(IP),選擇生命力較長、能商業化運作、足以攤平投資的文旅IP;人才的修養、學識和創新能力可以支撐文旅IP開發,非常優質的稀缺性人才造就了優質獨特的內容,內容吸引了周邊的社群;文旅IP持有方能與投資方的目標能協商一致。——這樣的文旅IP才有開發的必要。
  • 「魔鬼」帕梅拉籤約Keep,健身網紅們如何商業化?
    第一次跟著帕梅拉健身的「萌新」,到這裡就會崩潰,「為什麼一直在深蹲?」在所有視頻中,帕梅拉都顯得非常輕鬆,動作從不變形,表情管理滿分。當跟著她運動的粉絲累趴到瑜伽墊上,她還能輕快地扭著屁股,跟大家飛吻說拜拜。正因為此,帕梅拉被冠以「人形AI」、「帕姐」、「魔鬼帕梅拉」的稱號。
  • 城際TOD樞紐商業樣本 龍湖虹橋天街2020再生長
    剛剛過去的虹橋天街四周年慶活動三日,商場總客流突破20萬人, 總銷售突破2000萬元;2020年全年會員新增20萬+;品牌調整方面,全年完成了近三分之一的品牌調整與升級換新,成功引入徐記海鮮華東首店、棒恰恰的萌小寵上海西區首店、藍蛙、斯凱奇超級大店、SPAO等高人氣品牌。
  • 直播能否成為小紅書的加速器
    核心提示:小紅書對於直播的迫切很好理解,2019年直播已經證明了其在活躍社區內容生態、擴大變現空間方面的有效性,能夠帶來可觀收益的電商直播也成為2020年多個社區平臺競逐的重要風口。直播同樣可能成為小紅書變檔加速的新工具。
  • 讓內容價值真正惠及大眾,連載神器開創共享版權新時代
    現在以頗具人氣的小說為基礎,開發影視、遊戲、周邊等系列產品的IP化運作,已經成為網絡文學發展的主流模式。但即便是在寫作變現方式逐漸豐富的今天,大眾看到的依然是頭部大V的風光,而在這背後,絕大部分的中尾部作者在創作的道路上舉步維艱,他們的地位變得越來越不重要。這就導致了很多網絡作家會為了收入注水增加字數、創作的內容質量持續走低、追逐熱門題材導致同質化嚴重等一系列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