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約義豐,以少勝多——《論語》的語言藝術之二

2020-12-08 獨步所到

古人書寫多有不便,所以下筆常常惜墨如金,用較少的文字表達儘可能多的意思。《論語》語言的另一個重要特點是詞約義豐,以少勝多。敘事,洗盡鉛華,字字珠璣;記言,肖其聲口,句句警策。正如魯迅先生所言:「略無華飾,取足達意而已。」要言不煩,決不徒費文字。

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微子》)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

這兩章敘事,語氣平和,文字簡約,但表達的信息卻很多。

「齊人歸女樂」章共十七字,涉及「齊人」 「季桓子」 「孔子」三方人物。寫「齊人」贈送「女樂」給魯國,用五字,極為省儉,何時贈送,哪裡交接,場面如何,數量多少,姿色幾分,全不交代,只著「女樂」二字,以示居心,但卻含而不露。

兩國往來,不言魯而說「季桓子」,魯君失政,季桓子專權,意已在言中。前句是「齊人」,這裡是「季桓子」,褒貶自見,得失可知。

如果僅是「受之」,尚無可厚非,重要的是「三日不朝」四字,最妙!何以「不朝」?言外有意,味之無窮。「受之」而「不朝」已經過分,「不朝」「三日」,其過更甚,所以「孔子行」。

「孔子行」三字與前面記述顯為因果,但不著因果關係詞,用字極省。

而「子絕四」章僅十一字,含義卻也十分豐富,幾乎寫盡孔子的處世哲學:實事求是,不主觀臆斷;辯證地看問題,不絕對化;凡事發展地看,通權達變,不做靜止觀;兼聽各種意見,不固執己見,不自以為是。行取中道,無過與不及。如此少的言語,包含如此多的意義,何其凝練!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為政》)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陽貨》)

這兩章記言,運用反問,語氣強烈,言語者激動之情溢於言表。孝親要供其衣食,服其勞苦,使老有所養,這是人之常情。但僅僅如此還不夠,還要使父母精神愉悅,老有所樂。然父子、母女之間總會有這樣那樣的矛盾。為人子女,始終「和顏悅色」對待父母是很不容易的。

「子夏問孝」章,「色難」兩個字,道盡行「孝」者的隱衷,人情真諦,至理名言。讀書本為實用,或啟人智慧,或長人精神,此為人所共知。

「小子何莫學夫詩」章,孔子言「詩」之用,「興觀群怨」四字,揭示《詩》的社會意義,已成評詩的經典理論。

子遊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裡仁》)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泰伯》)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子路》)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說,遠者來。」(《子路》)

《論語》不僅章短,句也短。「辭達而已矣」(《衛靈公》)只要夠傳達意思,任何陪襯裝飾都不要。像上述這些短章,多用短句。少者兩字一頓,多者三四字一頓,洗鍊勁拔,詞少義多。

子遊言「事君」「交友」,洞幽燭微;夫子論明哲保身,鉤深致遠,都是人生大智慧,無識見者則不能為此等語。

子路問政,子告以「先之勞之」 「無倦」,孜孜不倦地在民之先為民憂勞,大愛無邊;葉公問政,子言「近說(悅)遠來」,民受益則悅,人慕德則歸,任重道遠,皆為世間奇韜略,無情懷則不能作此等想。

《論語》輯錄的是思想者的言行,而且輯錄者披沙撿金,所以傳之於世者都是精華,幾個字或十數個字常常是多少年生活經驗或長時期觀察所得的結果,言深意遠,語短情長,含蓄蘊藉,耐人尋味。

相關焦點

  • 樸素自然,雍容典雅,氣韻悠長——《論語》語言藝術之四
    一般說來,生活的原生態語言是粗糙的,俚俗的,不精煉的,而《論語》則不同。《論語》的言語者本身具有深厚的思想和語言文化修養,其言語多為經典之論,言近旨遠,理精語雋,加上輯錄者高超的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在記錄言語的時候,對具體語境稍作敘說,往往三言兩語,就能使言語者神情畢現,從而形成《論語》樸素自然而又雍容典雅的語言風格。
  • 讀《論語》,可以提高我們的文學素養和豐富我們的詞彙
    《論語》是孔門師徒的談話記錄,多三言兩語之生活片段,所記事件並不連貫,同時,沒有完整詳盡的場面描寫,也不注重人物形象的細緻刻畫,但我們閱讀之後,一個一個鮮活的人物卻能活生生地展現在我們面前。那典雅含蓄的語言風格,詞約義豐的文字功力,靈活多樣的言語形式,都讓我們感到是一種美的享受。
  • 儒家經典起名:精選200個辭約義豐、安然向暖的哲學女孩名
    俗話說「千金易求,好名難求」,對於好的名字,並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可以是朗朗上口、好讀好記,也可以是辭約義豐、寓意美好。儒家經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所在,更是我國許多朝代的正統思想,在千年後的今天,依然對我們有著極為深刻的啟發,如果能夠將儒學的精粹融入到寶寶的名字中,不僅彰顯寶寶的文雅氣質,還能體現江南易林從儒家的四書五經等經典之中精選挑選了200個辭約義豐的女孩名字,個個富有哲理,希望寶寶能夠在哲學美名的薰陶下,安然向暖。
  • 寶寶起名:精選論語中好聽稀少的名字,內涵豐富,寓意深遠!
    要想名字有寓意、有內涵,起名時可以參考一些古籍典故,《論語》就是值得參考的經典之一。《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言行編撰的語錄集,其中不乏孔子關於學問、政治、道德等的思想主張,詞約義富、藝術性強、寓意深遠,從中挑選整理一些內涵豐富的寶寶名字再好不過。因此江南易林從《論語》中精心挑選了一些好聽稀少的名字,家長可以自行參考。
  • 春節到,聊聊對聯的修辭藝術
    對聯,因其常展示在大庭廣眾之下供人觀看、欣賞、品評,而且在時間上留之長久,在空間上流布廣遠,所以特別要求言簡意賅、詞約義豐、精練巧妙
  • 「論語」為什麼可以被譽為中國的「聖經」?
    而《論語》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高度總結的重要文獻。能夠體現儒家基本思想,對後代政治,思想,文學藝術等方面都產生了巨大影響。據記載,《論語》一書主要由仲弓,子遊和子夏商討起草,而後和少數留在魯國的弟子以及再傳弟子完成,用於紀念孔夫子,擔心師道失傳。子夏開創了章句的讀法,乃至漢儒曰:「章句發明始於子夏。」
  • 凡夫俗子讀國學之論語篇——《論語》是一本越讀越厚的書
    於是,閱讀量加上經歷與思考就有了這些關於《論語》的釋讀與感悟。《論語》成篇一定不是隨意的,不管輯《論語》的人是誰或者誰們,他或他們都一定是真正理解了夫子思想的精髓!《論語》立體的刻畫了一個人,說得再具體些就是它用語言記錄了一個人的行為,有著這樣行為的這個人成為「萬世師表」一直「譬如北辰」般地被人仰望!
  • 以少勝多設計技法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本文探討招設計的簡約問題:設計構思的以少勝多,構圖集中,圖形簡潔寓意深刻,虛實兼濟,以及使觀者在有限的畫面中聯想到更廣闊的生活空間,感受到新的意義等等。簡約之美 簡約設計是以人為本的設計,簡約設計以簡潔明快、新穎親切、高檔樸實的風格迎合了消費者的需求。並使消費者在短時間內體會到較為深刻的含義。
  • 重彩藝術理論之二:重視中西方色彩
    來源:藝術鑑賞網 主講:王合多 陰陽五行中的色彩構造圖式是中國古代科學的基礎,它不是迷信,它是古代認識世界的語言。若濫用就是巫術。 中國五色不是科學的表現物象,而是中國古代認識世界特有的一種方式。用現在人的觀點來看很不科學,也很粗糙。中國五色在中國歷史上它有根深蒂固的影響,在中國歷史發展中扮演很重要角色作用。
  • 文學是藝術的語言——一個異想天開的假設
    「文學是藝術的語言」是相對「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提出來的,而「文學是藝術」佔據著絕對統治地位,因此我們說「文學是語言」,就只能是一種假設。「文學是藝術的語言」似是對文學的定義的顛覆,其實不然,關於這一點我們稍後還將說到。
  • 《論語》論仁
    仁亦是一團生氣,給四周帶來新的生機;而不仁之則是頹唐陳腐的暮氣。孔子的孝、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都自此發源。    二、仁:相人偶。仁從二從人,是一人與另一人的相處,以他心如我心。阮元《論語論仁》中言:仁者二人也。在春秋時,所謂之仁也者,以此一人與彼一人相人偶而盡其禮義忠恕等事之謂也。人必須「為」方是仁。孔子未嘗離視聽言動來言仁。孔子贊顏子「其心三月不違仁」。
  • 《論語》之公冶長
    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公治長》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於予與何誅!」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公治長》就以上兩段話,說說孔子為何大加讚賞顏回?他在這裡提出了判斷一個人的正確方法是什麼?
  • 《論語》通俗演繹-5 孔子是否喜歡「脫口秀」
    與其說孔子討厭那些花言巧語的人,不如說是討厭他們沒有仁愛之心。而一個人只要從純淨的本心出發,無我無私,做到本性清晰的表達,又何必在乎語言是否華麗呢? 孔子是贊同語言講求藝術的,他本身就是一個語言大師。最直接的佐證,應該就是《論語》 透過《論語》,人們可以真切感受到2500年前孔子那一顆怦然跳動的仁心。
  • 王源:撩人心癢的「語言藝術家」
    會說話的人,就擁有語言藝術。有學者將「會說話」定義為:在口語交際的過程中,表達主體運用準確、得體、生動、巧妙、有效的口語表達策略,達到特定的交際目的,取得圓滿交際效果的口語表達的藝術和技巧。偶像王源有很多閃光點令不同的粉絲「寵愛於他」,睿智、善良、開朗……如何看到這些閃光點,通過行為動作,也通過語言。今天走進「源藝術家」的語言世界,我們來談談王源的「語言藝術」。
  • 萬千父母都稱讚的《論語》教本,這本書讓孩子比你更懂論語!
    《論語》被譽為萬世之書,天下之學,經典中的經典。○ 日本孩子到了三歲,就必須要學習《論語》;美國也把論語譯成多個少兒版本,讓孩子一讀世界思想家之首的風採。由此可見,《論語》早已成為全中國、乃至世界的父母培養孩子的重要讀本。
  • 推薦一本風格獨特的語言藝術技巧書——《影視表演語言技巧》
    語言藝術是當下人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無論是朗讀、朗誦、演講,還是配音、相聲和影視戲劇表演,都屬於語言藝術的範疇,這些門類的語言藝術都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尤其是我國在「文化自信」的偉大號召之下,人們通過網絡的便捷,用語言來傳承文化、傳播知識,用語言藝術來表達情感、傳遞心聲,展現著我們當代中國人的生活面貌與精神追求。語言藝術則承載著中國人文化自信的風貌。
  • 學習《<論語>十二章》,感受孔子人格魅力,學習孔子為人處世之道
    提起《論語》,大家都不陌生,時不時地還能信手拈來吟誦幾句。作為流傳千古的著作,我們今天就來認真細緻的研究一下《<論語>十二章》的具體內容吧。先秦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論語》及宋代記載程顥、程頤言行的《二程遺書》,均堪稱語錄體的典範。
  • 溝通的藝術:如何避免語言帶來的「軟暴力」?
    這種由於出言不遜而帶來的「語言暴力」,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軟暴力」。我們常用「一言興邦,一言喪邦」來形容語言的力量。那麼,溝通中如何避免語言帶來的「軟暴力」呢?與人交流時因為並沒有弄清楚事情的真正原因,當然也有一些人為了掩飾心中的不自信,真正的強者往往是那些訥語言而敏於行的人。二是缺乏同理心。沒有同理心的人,很難與他人建立有效的友誼。與人交流時,所有的信息都是被「愛」包裝過的,有同理心的人會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三是不會傾聽。
  • 一起學《論語》14.21憲問篇——子曰:「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
    語》14.21憲問篇——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孔子說:「說話輕易卻不覺慚愧,那麼做起來就會困難。」程子曰:此二語,夫子譏當時之人好大言而無實用者爾。朱子曰:大言不慚,則無必為之志,而不自度其能否矣。欲踐其言,豈不難哉?唐文治曰:子曰「仁者其言也訒」,又曰「力行近乎仁」,若大言不慚,則本心漸失,豈能望其力行乎?故曰「為之也難」。
  • 品經典 修己身——西豁子小學研讀《論語》師德讀書活動
    《論語》是一部古老的做人做事的智慧寶庫,《論語》是至聖先師的諄諄教誨,是立身處世的道德規範,《論語》用簡潔而雋永的語言講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至理名言。本學期,西豁子小學教師開展了「誦讀經典 修身正己」讀《論語》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