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輕一陣風,喚醒沉睡了千年的軀體;輕輕一陣風,拂去歷史神秘的面紗。站在時間的肩膀上,我與歷史對話。
孔子曾經說過,雖然富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若不是以正道手段得來的,那麼君子是不會接受的。不過很顯然,世界上的君子沒那麼多。
鹹豐八年,即1858年,在這一年當中,清王朝發生了震驚晚清朝野的順天鄉試科場案。這一科場大案因情節錯綜複雜,牽連甚廣的緣故,被鹹豐帝親自批示,分批交由怡親王載垣等人遵旨查辦。兩批審決之後,先後共有九十餘人被查辦,其中連同主考官一品大員柏葰等共有五人被直接處斬。
然而,在處斬的判決下來之後,柏葰還自恃一品大員的身份,認為皇帝不會因為這點「小事」就將自己推出清朝的權力核心之外。因此,還特意囑咐兒子收拾好行李,認為自己最多會被流放,而不會被處死。
結果,柏葰高估了自己的價值,也低谷了鹹豐帝的決心,最後柏葰這位一品大員被處死,震驚了朝野。
一、案情導火索。
自從科舉考試出現以來,任何朝代的帝王對於科舉考試都非常看重。因為科舉考試可以選拔天下人才,這對皇帝統治天下是有著非常直接的關係,鹹豐皇帝奕詝當然也是如此。於是,在鹹豐八年的順天鄉試中,監督考場的主考官職位落到了一品大員柏葰的身上。
當年九月,順天鄉試結束之後按期放榜,結果鑲白旗滿州附學生平齡中試第七名,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因為平齡此人,素來喜歡曲調,曾經在戲院登臺演過戲。而事情的關鍵就是在這裡。
清朝認為登臺演劇是「不務正業」的下賤行業,因此是明確嚴禁旗人登臺演唱戲文。而平齡此人登臺演唱戲文的行為,被認為是「甘為下賤」。悲劇的是,平齡此人文筆真的不咋樣,他不僅登臺演唱戲文,而且試卷上還有很多錯別字被御史孟傳金髮現了。
於是,御史孟傳金在了解情況之後,直接在次月的七日,向鹹豐帝上疏彈劾中試舉人平齡,認為其朱墨不符,特請複試。得知這個消息之後,鹹豐帝奕詝非常關心,隨後立即派遣怡親王載垣還有鄭親王端華、陳孚恩等人查辦此事。
隨後,平齡被傳受審,結果在審訊的過程中,平齡只是交代了自己確實登臺演唱戲文的事實,而關於其試卷上朱墨不符的問題,卻沒有做出像樣的解釋。而後,載垣等人先是將平齡的舉人功名革去,然後進一步嚴刑審訊。
從吏部會同督察員復勘校閱的內容來看,可以看出平齡的試卷內容確實有朱墨不符的情況,其內詩句更是有著七處錯字。而考官鄒石麟在閱卷時,以為平齡的錯字乃是謄抄所產生的筆誤,因此私自將其更改了過來。
按理來說,發生這樣的事情,從大清律例來定罪的話,只要將平齡罰停會試三科,同考官革職,主考官罰俸一年便也足夠了。然而,平齡身上出現的問題不過是一個導火索,從這個導火索深入審理此案時,大臣全慶、陳孚恩等人又查出了許多徇私舞弊的情況。這下子,事情變得嚴重起來了。
作為主考官的柏葰,便是在這種情況下被牽連受誅的。
二、一品大員被罰處斬。
在審理朱墨試卷時,全慶和陳孚恩等人查出有詩文悖處以及其他問題的,涉及的考生多達五十餘人。其中,有三十八人的試卷應該在審議之後評為「應議之卷」,平齡涉及的問題便是此類問題。另外,還有一名名叫閻鏡塘的舉人,其試卷同樣錯謬過多。
隨後,平齡和閻鏡塘分別被罰停會試三科和二科,不久之後,平齡此人在獄中去世了。而此事的發生,讓鹹豐帝奕詝大為惱火,震怒之際直接將順天鄉試的主考官柏葰的職位剝奪掉,同時,副考官朱鳳標和程庭桂也同樣解任,以等待進一步調查。
在柏葰和朱鳳標以及程庭桂等人被罰俸一年九個月之後,翰林院編修徐桐等考官均被革職,同樣,郭受昌、謝祖源、潘觀保、吳心鑑等等舉子都予以了應有的斥革處罰。
然而,這一切都還不是結束。在進一步審理平齡案時,還查出了李鶴齡為羅鴻繹訂正關節,向副考官浦安代送條子的事情。這種事情涉及到主考官柏葰的家人撤換試卷一事,但柏葰聽之任之,將羅鴻繹的試卷取中,然後撤掉了劉成忠的試卷。
所以,已經被罰俸一年九個月並且被褫(chi)職的柏葰,又牽連到聽受囑託舞弊案當中。
如此一來,載垣等人奏請鹹豐帝奕詝,稱柏葰身系一品大員,但牽扯到聽受囑託舞弊案當中,雖然沒有先例可循,但應當比照交通囑託賄買關節的案例,進行處罰。其罪,應擬斬立決。
最後,在鹹豐九年二月中旬,鹹豐帝奕詝在怡親王載垣和鄭親王端華以及眾多軍機大臣和內務府大臣面前,判決了柏葰等人的罪行。鹹豐帝奕詝認為科場乃是掄才大典,無論何人一旦發現交通舞弊,則必定從嚴治罪。
於是,柏葰依照個各大臣所擬奏的那般,被判處斬立決。同樣,浦安、李鶴齡等人也一樣被判處了斬立決。
三、柏葰最後的下場。
柏葰所牽連的聽受囑託舞弊案發生之後,鹹豐帝奕詝以「情雖可原,法難寬宥」為由,判決柏葰這個一品大員斬立決。對於柏葰來說,一開始並不擔心。因為他知道自己一個一品大員,已經進入到了清朝的核心權力圈子。
對於這樣一個人來說,他幾乎算得上皇帝的左膀右臂了。既如此,即便是牽連到科考案當中的聽受囑託舞弊案,最多的處罰也不過是流放外地。因此,柏葰在行刑前還告訴兒子不要擔心,讓他收拾行李做好了被流放的準備。
然而,一切都是柏葰自己的幻想。對於任何一位帝王來說,敢在科考中交通舞弊,都是難以容忍的國家大事。於是,鹹豐帝奕詝直接刺破了柏葰的幻想,下令將柏葰即行處斬,並且還派遣尚書大臣肅順和趙光前往一同監視行刑。
就這樣,柏葰成為了清朝因科考案而成為唯一一個被判斬立決的一品大員。整個案件結束之後,鹹豐帝奕詝分批處罰人數多達九十餘人,除了被革職和流放的官員之外,柏葰這個一品大員的死,震懾也震驚了整個朝野。
不過,在辛酉政變之後,在肅順、載垣等人被懲治的情況下,順天鄉試科考案又有了新的變化。是否出於政治的需求,這裡暫且不提,但結果就是柏葰被「昭雪」了。
因為柏葰「聽其囑託」之罪無可辯駁,但在沒有先例可循的情況下,載垣、端華等人妄議定擬,將其罪比照於交通賄買關節的案例,實在是一種徇私報復。於是,將柏葰之子鍾濂賜了四品卿銜。在《清史稿·柏葰傳》當中記載,柏葰之子鍾濂最後做到了盛京兵部侍郎的位置。
結語:
鹹豐帝將柏葰這個一品大員,以載垣、端華等人的擬罪給出了一個斬立決的判處。到了穆宗載淳上位之後,又在御史任兆堅的疏請之下,給了柏葰一個昭雪的結果。兩任皇帝判決不同,是否立場不同我們不得而知。
不過,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犯錯便是犯錯。柏葰既然能夠聽任囑託,那麼引起後來的下場也怪不得他人了。若非他自恃朝廷一品大員,不將此事放在心上,也不會有後來被直接問斬的事情了。
可見,不論是什麼身份,最好還是如劉備所說的那樣:勿以惡小而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