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學術志 作者:浴火鳳凰
博士研究生作為高校中的一類特殊群體,其婚戀問題是大眾和媒體普遍關注的熱點。
前段時間,為便於教育引導,體現人為關懷,學院設計了一份專門針對博士生愛情、婚姻等方面的問卷,對89名在校博士生進行了調查。其中,女博士生10人,佔11%;年齡25歲以上的78人,佔75.3%;獨生子女20人,佔24.1%;已婚的25人,佔28%。
結果顯示,被調查的博士生們在婚戀問題上具有總體自信心較強、注重追求感情質量、重視雙方內在協調性等主要特點,但同樣也暴露出諸多現實問題。
01、博士生婚戀中的突出問題
博士生群體生話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面對社會的發展和觀念的變化,使他們在婚戀方面產生有一些突出問題,如不及時得到解決,有可能導致各種心理問題和異常行為。
一是價值取向多元化導致價值觀出現偏差。
與社會中存在多種價值觀一樣,博士生的婚戀價值取向顯現出多元化的趨勢。
82%的被調查對象認為「必須考慮對方的收入、家庭條件」,僅46%表示「只要對方人品、性格好,經濟條件差一點沒關係」。
52%的被調查對象希望未來的「另一半」,不僅學歷相當、事業有成,還要有一定的社會地位。這表明,對「另一半」在政治、經濟、文化的綜合期望值較高,根本上改變了上幾代人擇偶標準較為單一的特點,也改變了在擇偶中「白手起家、共創事業、共建幸福」的觀點。
從某種角度來講,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表現,同時也是當前社會日趨務實現象的反映。然而,此種標準一旦把握不當,就會陷入功利色彩的極端。
調查中,有42%的博士生在婚戀標準把握上並非絕對理智,特別是對方在某一項標準明顯突出時,會影響其綜合判斷力。個別已婚博士生表示其婚姻的失敗,便是由於擇偶時標準過於物質化、功利化,而忽略了情感所造成的。
二是存在主觀幸福感較弱的現象。
婚戀雖然不是生活的全部,但是婚戀的好壞會影響其它生活。
調查表明,64%的博士生認為「自身婚戀幸福感的強弱會對學習工作產生較大的影響」。博士生雖然在學術上有較高的造詣,但由於過分專注於學業,往往疏於情感體驗,普遍存在主觀幸福感較弱的現象。
調查發現,個別博士生結婚前沒有對「另一半」有充分的了解,婚後吵架不斷、埋怨頻繁;也有人為了填補內心空白,敷衍了事,沒有綜合判斷對方,就急忙戀愛,發現兩人的差距時卻已不能自拔,整天都在花心思處理感情事務。
三是存在衝破道德約束和法律底線的傾向。
婚戀不僅是個人行為,更是一種社會行為。調查結果顯示,84%的博士生認為「有必要在戀愛觀的問題上進行法制觀念的教育」。
少數博士生把「愛情至上」作為行為的價值取向,過分的「自我」導致情感隨意膨脹,出現衝破道德底線,觸犯法律的傾向。
尤其是對於「婚外戀」現象,調查的結果更讓人有些意外。雖有66%的博士生對此給予了堅決的否定,但仍有7%同意「在婚姻問題上也同樣存在競爭」,5%同意「和有家庭的異性談戀愛,只要兩個人談得來,我認為沒什麼問題」,更有5%的人認為「愛是無罪的,不用在乎別人的感受,更不必為了責任而放棄」。
這說明現實生活中的各種不良價值觀念對博士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了或多或少的影響。
四是對婚戀長遠問題考慮不足。
由於博士生畢業後工作去向不定,這意味著婚戀生活中各種因素並不會一成不變。
已婚的博士生要承受兩地分居的煎熬、家庭生活的重擔,而且面對畢業尋找工作的壓力與困難會更大;
對於未婚的博士生,雖然婚戀的選擇餘地大,但同樣面臨著畢業後工作去向的問題。
對於這些變數,僅7%的調查者對未來完全有把握,婚戀時並沒有考慮以後的困難的竟佔總人數的42%,而畢業後如果有困難會積極想辦法克服的佔60%,畢業後視感情而定,選擇離婚或者分手的有11%。
五是婚戀容錯能力不強。
在遭受失戀打擊後,博士生首先會想到什麼呢?調查發現排在第一位的是「調整心態後遇到合適的再找」佔43.8%;其次是「等到自己各方面成熟後再說」和「隨緣」,分別佔21.2%和20%。
然而,在情緒調查方面,結果卻令人擔憂。90%以上會「抑鬱、沉重」,主動找其它方式排解情緒的僅為48.3%,有33%出現較為偏執的念頭,如「一直獨身」「不再相信愛情」等想法。
這些結果反映了博士生對婚戀的容挫能力還有待提高,特別是初次戀愛者更容易一蹶不振。
02、博士生婚戀問題產生的原因
博士研究生產生婚戀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來自其自身的原因,也有來自生活環境、家庭和社會等各方面的原因。
一是迫於環境、隨波逐流。
由於碩士階段課程學習壓力大,做課題、寫論文時間緊,且畢業後去向不確定,即使能談也無暇顧及。
雖說博士生階段也面臨同樣的問題,但年紀普遍超過25歲,多次延期畢業可能會超過30歲,來自家庭、社會、同學和導師的影響,以及「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傳統思想的壓力,導致博士生為緩解多年受壓抑和高度緊張的情緒,往往缺乏深思熟慮和慎重思考。
再者,高校生活的相對封閉性和學習科研的緊張性,使得博士生生活圈子十分狹窄,同學、同門、朋友朝夕相處,彼此的基礎和發展相對比較均衡,容易滋生攀比心理。你談我也談,如果你談了我沒談,那就顯得太窩囊了,以致於隨大流。
二是為緩解精神壓力大而去戀愛。
在親朋好友引以為豪和極大期望下,在科研成果、發表論文硬性指標的限制下,博士生無論在學業、科研、就業、輿論、人際交往和為人處世方面都承受著日益巨大的壓力,難免產生焦慮、憂鬱和恐懼心理。
少數博士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視清高、自我封閉,不願與人交流與溝通,在碰到各種思想問題的時候不願意告訴導師、同學和朋友,而自己又缺乏解決問題的經驗和能力,導致思想壓力很難得到緩解。無所適從之下,期望能通過感情方面的滋潤來緩解壓力,其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三是高校對婚戀的教育引導相對滯後。
博士生雖然與社會接觸有限,但畢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因此他們的婚戀觀也會隨著社會潮流的變化而發生變化。
目前,高校和社會對博士生的婚戀問題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存在把婚戀問題視為博士生個人問題的現象,還沒有建立起有效的教育、引導和監管機制。
博士生婚戀觀教育抓得不及時、不經常,會導致部分博士生美醜、是非界限模糊,把不住婚戀的基本準則;高校對其婚戀關愛程度不夠,對遇到的婚戀矛盾和實際困難不能給予具體有效的幫助,則更會致使他們陷於苦惱境地而難以解脫。
03、如何對博士生進行婚戀教育?
高校和全社會要高度關注博士生在婚戀方面暴露出的問題,重點把婚戀教育和心理健康貫穿於博士生培養的全過程,提高心理素質、健全人格、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
開展婚戀觀教育、加強分類指導。
引導博士生樹立正確的婚戀觀,端正對婚戀目的、擇偶標準、道德準則、表達方式諸方面的認知態度,這樣有利於追求真正的愛情,建立和睦、幸福、美滿的家庭。
針對年齡稍大的博士生現實問題較多、考慮問題較成熟的特點,教育中要講究方式方法,更要從生活上悉心照顧,增強其自我約束、安心本分的意識;而針對年輕博士生思想活躍的特點,應注重加強高格調的教育引導,適時引用正反典型對其進行教育。
主動排憂解難,注重疏導。
對博士生關於婚戀問題的各種需求有充分的了解,對所有博士生的情況了如指掌,對掌握的情況進行逐一剖析,分析哪些可以實現,哪些實行起來有困難。
高校要站在博士生的角度上為他們考慮,多為其做實事,解決實際困難,對於正當要求儘量想辦法,創造條件去滿足。同時,重視心理疏導,幫助博士生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以理智的態度、冷靜的頭腦對待情感中的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