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的三重境界:劉邦臨大財不取,曹操處危難不恨,曾國藩於愚鈍中律己

2021-02-17 國學魅力

以前我特別討厭自律這個詞,我認為一個人如果很自律,那就意味他失去了自由。

不能隨心所欲,不能無拘無束,不能想吃什麼就吃什麼,不能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早上得早起,晚上得早睡,抽支煙,喝口酒,還得被人嘮叨半天,說這樣不好。

總之什麼都得克制,不得自由,不能舒心。

但隨著我年齡不斷增大,認知閱歷不斷加深,我忽然發現我錯了,我發現真正的自由不是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真正的自由是想不幹什麼就不幹什麼。

比如抽菸,好多人其實並不是真的喜歡抽菸,但是上癮沒辦法,自己不得不抽。所以你看,你被菸癮支配了,你自由嗎?隨心所欲只是本能,而自律才是真正的解脫,真正的自由。

那我們該如何自律呢?我認為自律有三重境界。

一重境:劉邦臨大財不取,謂之律物。


古人有四觀:觀人於臨財,觀人於臨難,觀人於忽略,觀人於酒後。

人生在世,有太多自己喜歡的東西,比如錢財,比如美色。這麼多充滿誘惑的物質,以至我們時常被它們迷了雙眼,做出一些出格的行為,然後釀成大錯。後來我們懂了,面對錢財,要克制住自己的欲望,堅守住自己的本心。

正如漢高祖劉邦,攻破鹹陽時面對大秦帝國無數的金銀財寶,竟分文不取,遂終成大業。

秦朝末年,法令苛刻,以至百姓不堪忍受暴政,紛紛起兵造反,當時諸將約定,先入關者為王。

漢元年十月,劉邦領兵率先入關,成為第一個進入鹹陽的人。當時秦宮裡,財寶無數,美女如雲。劉邦頃刻間熱血沸騰,意欲佔為己有。

據《史記》記載:「高祖為人,好酒及色。」

所以,當劉邦看到這麼多金銀財寶和美女,而且是唾手可得的時候,內心的欲望瞬間就膨脹了。

當時樊噲見劉邦如此,連忙勸道:「沛公您難道不想要天下了嗎?這些奢華之物,都是秦朝滅亡的原因,沛公您要它有何用?現在我們快走,不要留在宮中!!」結果劉邦無動於衷。

旁邊的張良見事不妙,心知劉邦貪財好色,定然不忍捨棄,於是連忙再勸:「秦因無道,所以沛公您才能來到此處,現在您剛入秦宮,就要貪圖富貴享樂,你這是助紂為虐,毒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你聽樊噲的勸吧,我們趕緊走!!」

於是劉邦,在被兩人一番狂懟後瞬間清醒,最終用理智戰勝了本能,心中戀戀不捨地率領部下,離開了秦王宮,離開了鹹陽。然後昭告關內父老,約法三章,廢除秦律,贏得了百姓一致的稱讚和擁戴。

而反觀項羽呢?入鹹陽後,屠殺秦民,焚燒秦宮,以至大火連燒三月不滅,然後掠盡寶物而走,導致秦民怨聲載道。

當時有個叫韓生的人勸項羽:「關中阻山帶河,四塞之地,土地肥饒,可以據此成就霸業,何必把財物都帶走呢?」

項羽回答:「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

於是項羽,因為內心割捨不掉眼前的財物,導致不得民心,以至後來在楚漢爭霸中,被劉邦兵圍垓下,最終於烏江江畔走投無路而自刎。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容忍恥是男兒;江東弟子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從此劉邦成為千古一帝,而霸王項羽就此悽涼落幕。所以,一個人成就的高低,就要看他在大財面前,能否克制住自己內心的欲望,成則為王,敗則為寇。

而這,便是自律的第一重境界:「臨大財不取,謂之律物。」

二重境:曹操處危難不恨,謂之律心。


前文講到高祖劉邦臨大財不取,達到了自律的第一重境界,成為千古一帝。但是劉邦並不完美,因為他時常因自己的所做所為被後人詬病。

如諷刺劉邦是地痞流氓出身;如批評劉邦打敗仗逃跑時總丟妻棄子,不仁不義;而最憤懣的莫過於竹林七賢的阮籍,醉酒跑至廣武觀楚漢戰處,喊出「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的千古名句。

而正因為劉邦自身存在爭議,所以我認為曹操在自律方面,又比劉邦往前邁了一步,達到了自律的第二重境界:處危難不恨,謂之律心。

曹操一生,輝煌無數,討董卓,滅呂布,定徐州,勝官渡,徵烏丸,立魏國,可謂是一生戎馬,功成名就。但我更喜歡曹操的原因,不是因為他的豐功偉績,而是他海納百川的容人度量,特別是曹操在對待張繡這件事上。

公元197年,曹操至宛城,徵張繡。張繡因不敵曹操,遂舉兵投降。結果把不住門的曹操,看到張繡的嬸嬸貌美如花,頓時慾火上身,強行霸佔。導致張繡顏面掃地,於是又領兵反叛。

那一仗,曹操慘敗。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皆在混亂中戰死。而曹操收拾殘兵回家後,妻子丁夫人還因此生氣直接回娘家,並再也沒有回到曹操身邊,以至成為曹操一生的遺憾。

可即便這樣,在官渡之戰前夕,當張繡再次率眾投降曹操時,曹操依然厚納了張繡。放下殺子之恨,盡釋前嫌,並在日後封賞部下將領時,給予張繡最多。

當時官渡之戰,袁紹兵強馬壯,地廣糧多,以至曹操時刻處於危難之際。而在這個緊要關頭,仇人張繡來投,曹操竟然直接放下恩怨,釋懷仇恨,盡顯自己身為一代明主的氣度。

我想,曹操當時內心不可能不恨,但在大局面前,他終究是理智戰勝了怒火,最後選擇了不恨,所以曹操才成為了曹操。

又如建安七子的陳琳,在官渡之戰為袁紹寫聲討書,洋洋灑灑幾千字,硬是罵遍曹操家族而不帶髒字。最後把曹操氣得,俘虜陳琳後立即質問:「兩軍陣前,你罵我就算了,你罵我家人幹什麼!!」

陳琳回道:「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曹操聽罷,無奈地揮揮手,算了算了,以後你就給我做筆桿子吧。

由此可見,曹操在危難之際,對待曾經攻擊過自己的人,是非常的大度。

正所謂觀人於臨難。因為曹操在危難之際,總是能克制仇怨,寬宏大量,笑泯恩仇,所以曹操才能在東漢末年,國家危亡之際,扶狂瀾於既倒,不但成就了一番霸業,而且還在文壇上引領了一個時代的風騷。

所以曹操在自律上,比劉邦又往前走了一步,達到了自律的第二重境界:「處危難不恨,謂之律心。」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三重境:曾國藩於智拙中勤奮,謂之律己。


中國有兩個半聖人,一個是孔子,一個是王陽明,而剩下那半個,便是曾國藩。

曾國藩出身寒門,頭腦愚鈍,且背無靠山,早年的時候經常被人笑話,但他最後經過努力,竟然半步成聖,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堪稱我輩勵志楷模。

那曾國藩依靠的是什麼呢?只有四個字:嚴於律己。

曾國藩本來是出身於一個地主家庭,在當地還算富有,但到曾國藩爺爺曾星岡那一輩,由於家道中落,以至生活僅限維持生計。

如在道光十八年,二十八歲的曾國藩進京趕考,家裡連路費都拿不出,最後還是找親戚借來三千吊錢,才走到京城考中了進士。但曾國藩求學時最大的困擾不是經濟,而是先天愚鈍。

十九歲那年,曾國藩同九歲的弟弟曾國潢到汪覺庵學習,由於國潢聰明伶俐,有問必答,以至那裡的老師非常喜歡國潢。而對沉默寡言的曾國藩,老師卻總是用「還行」二字敷衍評價。

有一次,曾國藩由於背書背不流暢,老師直接氣得破口大罵:「你這個笨貨真是天生一副戮牛屁股的相!你要是有點出息,我就是給你背傘的人!」

還有曾國藩的父親曾竹亭,四十三歲才中舉人,同樣是有些愚笨,但是對曾國藩卻說:「我雖愚鈍,但對你這樣愚鈍的人進行訓告也不會覺得煩。」

由此可見,曾國藩的愚鈍是有目共睹。但是俗話說的好:「天資不夠,勤奮來湊!」而曾國藩最大的優點就是,有著一顆決不服輸的恆心。所以他在學習上不但勤奮,而且還極度自律。

他會每天記日記,會每天對自己的言行進行檢查、反思,會不斷給自己提出更多要求,比如要勤儉、謙對、仁恕、誠信,知命、惜福等,力圖要把自己打造成當世聖賢。

平時遇到讀不懂,背不會的文章,曾國藩經常會反覆背誦至深夜。據說有一次,小偷到曾國藩家裡偷東西,結果曾國藩背書至深夜,以至小偷最後都聽會了,氣急敗壞而去。

終於,在道光二十三年,曾國藩憑藉著自身堅持不懈的努力,厚積薄發,在三月份參加翰詹廷試的考試中,位列二等第一,從此一鳴驚人。

此後幾年,曾國藩平步七遷,高升不斷,後來更是指揮部隊,掃滅了太平天國,興辦了洋務運動,以一己之力,挽大廈於將傾,使得本已奄奄一息的大清王朝又得以苟延殘喘。

後來李鴻章評價道:師事近三十年,薪盡火傳,築室忝為門生長;威名震九萬裡,內安外攘,曠世難逢天下才。

曾國藩以平凡之軀,愚鈍之智,靠著極度刻苦的律己,終於半步成聖,堪堪與孔子,王陽明並列。所以,曾國藩邁入了自律的第三重境界:於智拙中勤奮,謂之律己。

我們都曾夢想過,自己以後要做一個敢愛敢恨,無拘無束的灑脫人。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經歷了一番摸爬滾打後,我們最終都被歲月磨平了稜角,失掉了那一股子年少輕狂的書生意氣。

於是,貪財好色的劉邦臨大財不取,成為了千古一帝;性多猜忌的曹操處危難不恨,引領了建安文壇的風騷;而那個天生愚鈍的曾國藩,更是憑藉著自己的極度律己,半步成聖。

所以,生活最好的狀態,就是把自律當做每日的吃飯,雖然我們不會記得自己曾經都吃過什麼,但最後我們都長大了。

修身、齊家、治國、安天下。

相關焦點

  • 曾國藩:人到中年,領悟了這四句話,萬事亨通,無往不利
    曾國藩打算帶上兩個女兒,這兩個女兒為了一條新褲子爭的不可開交,最後小女兒沒有爭過姐姐,曾國藩安慰小女兒說:「明年爸爸再給你買一條比這條還好看的!」 曾國藩擔任10年兩江總督。而「兩江」可以說是大清的錢袋子,是大清朝最富裕的地方。但曾國藩從不搜刮民脂民膏,下屬官員送的禮也都從未接受。
  • 連小偷都認為「愚鈍」的曾國藩如何成功的?三個成功之道值得學習
    連小偷都認為「愚鈍」的曾國藩如何成功的?三個成功之道值得學習文/無計讀書毛澤東曾經這樣評價過曾國藩:「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觀其收拾洪楊一役,完滿無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滿乎?」對著曾國藩說了一聲「笨蛋。」然後揚長而去,只剩下曾國藩一個人呆呆地坐在原地。這件事情可以看出曾國藩是有多麼愚笨,一個小偷的天資都比他高。但是小偷最後為什麼還是小偷,而曾國藩卻成為中興名臣,大清王朝的中流砥柱,這是有原因的。就在於曾國藩的勤勉努力,凡是一遍不行,就繼續,兩遍,三遍,直到成功為止。正是這樣的信念使他走過了許多艱難的時刻。
  • 曾國藩晚年吐血反思,絕不可抬舉三種人,爛在心裡只做不說
    曾國藩的一生勤儉廉勞,不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為官,在官場獲得了巨大成功,官運一直很旺。晚清中興名臣曾國藩說過一句話:「寧可不識字,不可不識人」一個好漢三人幫,不會識人,也就不會提拔人,也就沒人幫自己。但有時候很可能在抬舉人上栽了跟頭,再厲害的人也不可避免。
  • 曾國藩:境界高的人,有兩大貴相,兩大福相
    曾國藩曾在日記中寫下過四句話,我們可以從中了解他的識人之術:端莊厚重是貴相,謙卑含容是貴相,事有歸著是富相,心存濟物是富相。 這四句話,分別從做人和做事的角度,說明一個人的修養和處世態度對於自身命運的重要性,道出了人生的四大福相。
  • 做事的三重境界
    做事的三重境界 2020-12-14 19: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洗兒詩丨愚鈍,才是聰明的最高境界!
    一生於宦海中浮沉,在貶謫中流浪,在入世與避世的糾結中痛苦地尋找人生的真諦。歷經了生活的磨難和歲月的沉澱,他似是悟出了什麼。 把愚鈍當成了自己習得的優點; 他說「有子休論賢與愚,倪生枉卻帶經鋤。」不要再去說孩子是賢德還是愚笨,只願像林間的老叟一樣自在快活; 隨後便是這句「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 《魂斷太平》|從曾國藩身上,我看到了我與他的差距
    它總共考兩科《行政職業能力測試》和《申論》,其中一科《行政職業能力測試》裡面分為五大部分,其中有兩大部分的內容我是完全不會,每次考試都是靠蒙的。在備考的過程當中,我也有好好研究過歷年真題,可是,一到考試,我就不會。所以考一次就失敗一次,考一次就失敗一次。而朋友卻考得很不錯。我深受打擊,被自己給笨哭了。
  • 曾國藩智慧:慎獨,才是一人修行的最高境界
    曾國藩便是一個極其「慎獨」之人,他曾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混混,懟天懟地,卻在短短幾年內逆襲,原因之一,就在於曾國藩做到了「慎獨」。曾國藩後半生一直保持著頭腦清醒,不被欲望、權勢所蒙蔽,他每天都會堅持去寫日記,日記中反思自己的得失與心得,不斷地檢討、不斷地改進。
  • 慎獨,自律的最高境界,最高級的「 獨處 」
    「慎獨」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重要的概念,體現了對道德操守的重視。慎獨,是一種更高級的自律,是中國人幾千年以來最高境界的修身法則。01一個人如果在獨處時能做到光明磊落,沒有私心雜念,那就是真正的君子,修養到家了。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區別。
  • 曾國藩:不忮不求,克勤克儉
    今日讀《曾國藩家書》中《諭諸兒·不忮不求,克勤克儉》一篇。這是曾國藩寫給他兒女們的一封信,只因前途未卜,加上體弱多病,不知生死,讓這封信有點遺書的味道。其中也告訴了我們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01「餘自鹹豐三年募勇以來,即自誓效命疆場,今老年病軀,危難之際,斷不肯吝於一死,以自負其初心。」曾國藩回顧了自己的一生,對死也看得很開,但還不忘來時之路,大有不忘初心的意思。「餘此行反覆籌思,殊無良策。恐邂逅及難,而爾等諸事無所稟承,茲略示一二,以備不虞」。
  • 讀懂「天下第一完人」曾國藩,成就自己的人生路!
    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國藩丨巨大成就 我國自古有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說。 立功,指完成大事業;立德,是指成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是能留下益世學說。
  • 儒家四聖,孔子、顏回、孟子、曾國藩
    三間茅屋做弟子逢年過節祭祀用。但是,孔子的夢想被無數人繼承,在後人的努力下,孔子登上了神壇成了聖人。很多人不了解孔子的理想,學而優則仕。孔子的人生態度,非常理想化。學習好了,有時間就做做官,檢驗一下自己的理想和現實的差異。對鬼神敬而遠之,做最基本的職業心態,儒這個行業,就是主持婚喪嫁娶儀式的司儀。
  • 中國書畫的三重境界
    (導讀:中國書畫的欣賞者與藝術的創作者一樣,有三重境界:其一是「形與技」的層次,即物象與技法、技巧:它完整、唯美、悅目,是視覺享受。
  • 【心靈訪客】兩性關係的三重境界
    他合上手機,對我說:「杭州沒下雨。」前前後後,通話時間不到一分鐘。總結:比起戀愛時期的「電話粥」,幾十秒的通話時間真是太短了,但是,這幾十秒鐘,雋永如斯。 婚姻的三重境界1.婚姻的大境界——婚姻到最後究竟留下什麼?有平平安安的日子,有相扶相助的情感,那是婚姻的大境界。婚
  • 愛情有三重境界,多數女人在第二種,好遺憾!
    也就是說, 愛情有三重境界,多數女人在第二種,好遺憾! 第一重,可遇不可求的激情之愛。 人在陷入愛情的時候,處於一種微醺的狀態,會覺得天比平時藍,陽光比平時明媚,生活比平時美好。
  • 瑜伽的「三重境界」
    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 曾國藩獨創識人術:有無主見,看腳跟,快看看自己的腳跟長啥樣?
    畢竟人無完人嘛,那麼大的官兒,誰還沒有個令人佩服和敬仰的地方。比如說曾被後人評價為千古第一完人的曾國藩。曾國藩既沒有顯赫的家庭背景,也沒有天賦異稟,甚至還被人說成愚鈍。但他卻能在晚清這個風雲多變,局勢複雜的朝廷之上擔任多個重要官位。這跟他的不信命,富貴天定的信念有著密切的關係。
  • 孔子人格修煉的三重境界
    概言之,孔子以君子、仁者和聖人三重人格境界來定位歷史人物和評價自己的學生。君子重在「修身」,道德修養是進階入善最為重要的標準,是個體獨善其身的入門功夫,是社會秩序良性發展的大眾要求。仁者立足「齊家與治國」,在君子個體人格修煉之上,進而以自己的修養關注身邊人事,從入門進而登堂影響周圍更多人。聖人放眼於「治國與平天下」,以自身更大的政治能量造福天下蒼生,從登堂進而入室為萬世開太平。
  • 學習中醫的三重境界
    種種不同,其實反映了我們在中醫學習中所處的境界上的差異。我的體會是,學習中醫可分為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把握中醫知識,第二重境界是養成中醫思維,第三重境界則是提升人生智慧。一、把握中醫知識準確把握中醫知識,這是學習中醫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中醫學習的第一重境界。這裡的中醫知識,主要包括核心概念、基本原理和知識體系三個層次。準確把握中醫知識,就是要在中醫學習中吃透核心概念,理解基本原理,並在此基礎上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