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家是種茶的,茶樹喜弱酸性土壤,故此也學了些酸性土壤改良方法。借這個題目來說說農業上常用的改良酸性土壤的方法。
物質都有酸鹼性,部分酸性土壤並非是天然形成的,而是由於人類活動或自然規律才使得土壤不斷酸化
不管什麼物質其本身都有酸鹼性,比如我們買的醋是酸的,喝的茶是鹼的。土壤也有酸鹼性,但如今原本的鹼性土壤也會因為人類活動而酸化,土壤的酸化即指土壤酸度由低變高的過程。
在生產和生活中,人們常用pH值來表示物質的酸鹼程度,從酸到鹼依次用0到14來進行表示。pH值中可以進一步對酸度進行劃分:小於4.5的為極強酸性,4.5到5.5為強酸性,5.5到6.0為酸性,6.0到6.5為弱酸性。拿我所在的鶴峯縣來說,60%的耕地都已經酸化,強酸性土壤也佔有20%的比例:對於弱酸性土壤可以種植茶樹等喜酸作物,強酸性土壤則要進行改良。
土壤酸化與人類活動有很大的關係,主要有以下活動:
降雨量大而且集中,淋溶衝刷作用強烈,鈣、鎂、鉀等鹼性鹽基離子大量流失,進而造成土壤酸化;
施石灰、燒火糞、施用有機肥等傳統農業措施的缺失,造成了土壤酸化;
長期大量施用化肥也會造成土壤酸化;
連年重茬種植也會造成土壤酸化。
於個體種植戶來說,對土壤酸化形成原因有個了解,以此對自己土地是否酸化有個基本判斷,再來做進一步的檢測。
△ 在酸性土壤上種植茶樹
土壤酸化的進一步判斷
對於土壤是否酸化,只能夠由專業部門來測量。不過我們農民在對平時農業生產有所記錄和對植株生產初步觀察下,也可以做進一步的觀察。
看田裡酸性植物長勢旺盛與否。常見的喜酸植物有蕨菜、薇菜、蘭草、映山紅和茶樹等,如果這些植物生長旺盛則說明土壤呈酸性;
根據作物的長相來判斷。在鶴峰地區常常根據玉米和茶樹生長來判斷,玉米出現缺鎂症時,下部葉脈間出現念珠狀的黃色條紋,嚴重時葉尖還會呈現出紫紅色,玉米出現缺鎂症時說明土壤已經酸化;
施肥不起作用。如施用磷肥後仍然缺磷,施鉀肥後仍然缺鉀。
對酸性土壤有所判斷之後,就可以著手進行酸性土壤改良。
酸性土壤改良最常用的方法是施用石灰,此外還有施用土壤調理劑、增施有機肥和覆蓋栽培等措施,建議把各類措施配合使用。
石灰呈鹼性,將其施用到土壤中,起到酸鹼中和作用,由此降低土壤的酸度。具體做法是:秋天作物收穫後,把土地裡的雜物清理乾淨,然後每畝撒入生石灰七十五到一百五十千克。撒生石灰一定要均勻,且撒施後要根據作物生長習性耕地。石灰的強鹼性不僅僅能夠改良酸性土壤,還可以滅殺土壤內的有害生物。需要注意的是:生石灰最多只能夠撒三年,過多施用又會使得土壤呈鹼性。
△ 被大雨淋刷後的土地
農業生產中施用鈣鎂礦質土壤調理劑,也是調酸補鈣的一種手段,施用量每畝控制在五十到七十五千克。施用需要搭配基肥一起,且施用之後需要立即澆水,以充分保證土壤的墒情。要注意的是:
調理劑要和肥料分開使用,以免肥料的酸性中和調理劑的鹼性,使得肥料肥效降低且調理劑失去降酸作用。
有機肥有著極大的緩衝性,也可以起到調節土壤酸鹼度的作用。在農業生產上長期施用有機肥,可以平衡土壤的酸鹼度和培肥地理。有機肥最好用經過腐熟處理的農家肥,沒有農家肥可以用商品有機肥或生物有機肥,施用量每畝在一千千克作用,商品有機肥和生物有機肥每畝在兩百千克作用。
前面說過雨水衝淋也是土壤酸化的原因之一,為此可以進行覆蓋栽培來減輕降水對土壤的衝刷,降低土壤中鹼性鹽的淋溶。覆蓋栽培常見的當屬地膜覆蓋,在實際生產中還可以採用秸稈覆蓋的方式,由此達到秸稈還田和改良酸性土壤的目的。
△ 施用有機肥改良土壤
酸性土壤改良歸根到底還是為農業農事生產服務,於咱們農民當酸性土壤改良之後還需要注意後期的管理。也就說,酸性土壤改良只是農業生產的一個過程,說到底還是為了獲得農作物高產和優質,進而獲取到更高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