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霧即為我們所指的上色
紋身中的霧面,是由很多的點構成,這些點之間的疏密、間隔以及是否填色飽滿,共同組成了一個霧面。
打霧的過程就是排列這些點的過程,排列地越密集顏色越深,排列的越疏鬆顏色越淺。
如何做好霧面:
紋身出針的長短
打霧的時候建議大家出針在2MM到3MM之間。機器最好用軟一點的,別太硬,這個具體操作可以用手按住彈片試試彈片的力度就知道了,具體紋身打霧要用打圈和推掃的手法,就要看紋身圖案和紋身師的技法和習慣了,這個沒有準確的定論說哪種圖用什麼樣的手法,大部分都是靠著紋身師的手法和用針感覺皮膚的柔性來控制深度的。
皮損現象
如果把針調到1.5mm反覆做一個地方,皮膚不會打壞,但是會出現恢復後假上色的現象。如出針太短會發現不是很好上色,然後會反覆的做一個部位做好幾遍,這樣就很容易出現皮損。如果把針調到3mm,反覆做一個部位,紋身的地方也會出現皮損現象。所以請大家在紋身打霧的時候把針調節適中,說到這肯定會有人問,出針多少是適中呢?那麼首先你要來了解皮膚,身體每一個部位皮膚薄厚程度都不一樣,比如後背、大小臂外側、小腿外側皮膚會厚一些,手背、腳背、肋骨部位等皮膚相對要薄一些,所以要根據紋身部位來調整出針長短控制深淺,儘量一次到位,不造成更大的皮損程度。
打霧到底是從淺到深還是深到淺?
推薦大家用從深到淺的手法去刺,這樣比較好掌握。打霧的時候必須做到三點,第一紋身顏料必須稀釋三杯以上,外加一杯清水,用於稀釋黑色的濃度。也有的大師用一杯純黑色料和一杯清水就可以做出很棒的效果,這個完全就是個人經驗了,對色料的了解,分析、黑灰度的掌握。也有紋身師會稀釋6-8杯的稀釋色料和清水打霧,具體怎麼稀釋,稀釋幾杯色料,主要看個人經驗和紋身圖案的要求了。
打霧關鍵
紋身的漸變自然和黑白灰的關係要明確,立體感才會更強烈,比如應該黑的地方請大膽的塗黑,應該亮的地方一定要讓他亮起來,這樣你的紋身作品就能有一種強烈的立體和漸變效果。在黑色和灰色之間一定要銜接自然,不能有明顯的銜接的痕跡。紋身打霧的時候請大家先做最黑的地方,因為如果你先做淡霧然後在做黑色那麼灰色的地方就會變的很黑導致過度不均勻。就會顯得不自然,請先做黑色在做灰色慢慢過度到最淺色。
紋身打霧的時候皮膚會出現紅色為什麼?
紋身的時候看上去好像是血,感覺顏色沒有上到皮膚裡面,這個是初學者紋身師最容易犯的一種錯誤,教大家怎麼識別紋身淺霧到底有沒有上到皮膚裡面的方法,其實很簡單,就是當你針在皮膚裡面剛上完,把針拿起來的瞬間馬上用紙擦掉殘留的紋身色料,這個時候看見的顏色就是你上的深度,過幾秒你在看就會出現紅色了,所以請大家一定不要被這個紅色迷惑了,這種灰色霧會在半個小時內全部消失掉。
紋身打霧手法與針
紋身打霧的時候正好和割線是相反的,打霧用的針通常有單排針,雙排針和弧形針,而排針的針面積大阻力也大,所以不容易刺進皮膚,這個就需要紋身師長期實戰和多練習手法和你自己的紋身機器速度來調整,最好打圈的手法,一點一點的磨,請初學者牢記,肖像的霧是慢慢磨出來的,不是快速打出來的。
打霧紋身的力度
做傳統板霧紋身的時候有點像是用刷子掃過皮膚的那種感覺,針的柔韌性也會體現得更好,手法運用得好會出現千變萬化的立體效果。至於做傳統打霧是用轉圈的方法,還是採用前推的方法完全是看自己的習慣,這兩種方法都是可以,但這兩種手法出來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打霧的幾種方法
現在中國大部分的紋身師喜歡採用打圈或者是推掃的方法,這兩種方法是用的最多的。(還有一種就是刺,是根據手針方式用紋身機來形成的一種手法,大部分適用於老傳統風格。)初學者拿紋身機最好掌握在45度角最好,因為45度角針在皮膚裡的創傷是最小的,因為打霧需要長時間在一個地方反覆的來回走動和紋身割線完全不一樣的感覺。
打霧可以說沒有特定的方式:有人由內向外撕並以開頭較重的地方,做重霧結尾較輕的地方。
當輕霧我們暫時稱它為「西北雨」紋法。因為它的缺點是打出來的霧會形成如放射線狀線條的霧。
有人以螺旋的方式也是由內向外,開頭時使力較重,當成重霧另一種方式是如印表機的噴頭一樣左右不斷來回並逐漸向外發展開頭的地方出力,較重漸漸地放輕力量也可以形成如漸層一樣的霧。
一般缺少經驗的紋身者,由於擔心將霧打出圖案的線條之外因而就會形成下列的結果。
A、霧與霧之間有空白
B、無法與線條貼齊
C、把霧打到線條外
要想把圖案的霧打好而不讓線條與霧之間有空白或者不小心把霧打出線條外面的方法就是。
當針沾了色料之後不要馬上接觸皮膚,因為剛沾了色料的針頭。在電磁線圈的強力震動之下。剛沾針頭的色料會被震動而噴出,在這時候如果直接把針頭接觸皮膚上色,,則噴出來的色料剛好會把你打過來與剛才的霧相連接。
只要不斷的重複這兩道手續就能夠紋出一幅標準理想的圖案。
如何打霧
其實是一個道理,打霧機為什麼不能快,因為打霧針要是太快就讓每一個針頭都形成了太密集的點,也就是成了用排針線,這也是很多初學者遇到的問題,散口圓針打霧適合小細節,使用方法就是有平行線,重霧也可以畫圈,直排9-11適合打霧,因為太寬的直排會導致兩邊的針刺入過深,弧排的11-15很常見,也是個人認為比較實用的針。
而淡霧就有很多方法了,也是讓密集的點形成霧面,千萬不能把他做成線,快的機器就手速快點,慢的就手速慢點,推也好,畫圈也好,大面積打腫以後再填補也好,只要靈活運用都可以做出很好的淡霧面。新手調好的色階,再換色階的時候儘量早把之前針嘴裡的重色清洗掉,水份吸乾後再去沾下一個色階,防止你一下不小心打的很重,而有些經驗多的紋身師會直接沾水來達成過渡,沾水的多少來形成。又回到皮膚上,皮膚不管哪一層,他的容量空間就那麼大,你把稀釋好的色料色粉顆粒刺入進去,皮膚就那些灌入量,所以你淡色和重色一個道理,想打飽和也一樣加大密度,想不飽和就是加大針點的距離,刺入深度不同,飽和度不同,皮膚不同,紅的也不同,切忌不要磨皮膚,磨皮就是假上色,沒刺進去,深度不夠,磨的皮膚紅紅的,還不上一點顏色。總結,淡霧和圖騰一樣做法,只要不沾錯色料,針嘴裡面不含重色,你就扎就吧,不會出現突然一個地方變黑現象,等皮囊吸滿了,癒合後就會很飽和。但是紅的程度和持有時間變化,這要有充份的經驗來判斷,因為每個人皮膚不同,所謂的深紅,慄紅,皮膚表現出的特性不同,都要以癒合後為標準。
再者以玫瑰花來解說:初學者常以為「紅花綠葉」就是必須把花葉部分密密麻麻上顏色就可以了。其實不然我們知道花瓣的顏色有深淺、明暗之分、葉片、葉脈不相同。所以我們在對一幅圖樣進行上色時。必需分清哪裡需上重霧哪裡需上輕霧再進行工作。
例:我們在對花瓣部分上色時花的花心部分應是重霧向著花瓣邊緣漸變這樣處理的圖樣才具有層次、立體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