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紀中後期,隨著火藥在戰場上的大量應用,軍隊作戰方式已經發生了顛覆性變化:作戰方式不再是近身搏殺,而大量使用燧發槍作戰。當時歐洲各國在30年戰爭結束後,發現建立常備軍團制度的必要性,而既然是常備軍,那麼制服和單兵裝具當然要統一了。
而在新的戰鬥環境下,士兵們需要的不再是那些厚重盔甲和刀劍,而是更加輕便實用的軍服和裝具。從那時起,各國都以輕便實用,個性鮮明裝具為特徵,在軍服和單兵裝具上進行改革。到了二戰時期,各國的軍服裝具都有著各自獨特的設計風格。
初期沿用沙俄軍服,只換軍銜和標誌
二戰時期,拋開政治因素,說實話德軍設計超前的軍服值得一片讚嘆聲。即使到今天,德軍的那一款款帥氣制服依然感覺不落伍。而作為二戰中德軍最大的死敵,蘇軍軍服當時卻還處在一個紛繁複雜的時期:從蘇聯剛成立時,因為白軍的不斷進攻,新興的紅軍不得不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沿用沙俄軍隊留下的物資,當然包括軍服。
這也是更快捷的方法,不過當然要取下了沙俄時代的軍徽和軍銜。從1918年7月起,紅軍部隊統一佩戴制式「紅星」帽徽和兵種領章,而區分兵種的方式,就是佩戴在軍帽前端和軍服領口的一小塊尼料布標誌。這也成就了紅軍的第一代制式軍服,軍服是沙俄軍隊的,而簡陋的「識別標誌」是自創的。
而在1920年白軍威脅被解除後,其實紅軍部隊的軍服獨立制式化就已經提上日程。但直到1922年,紅軍所有部隊才開始發放統一的紅軍軍服,同時也修訂了紅軍部隊軍官等級。
後來到了1935年12月,蘇軍最經典的軍服,也就是二戰中我們看到的主流軍服終於問世:1935式軍服開始配發。這次蘇軍又使用了新的軍銜領章和袖章等軍銜標誌,並以不同數量的五角星、菱形、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符號來區分軍銜。
不過1935式軍服卻加劇了蘇聯軍服的全軍識別難度,在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前,蘇軍的軍銜制度又做了幾次調整。這次把軍服做了常服,野戰服和專業工作服等粗略分類。不過短時間內的幾次軍銜制度和標誌調整,也讓紅軍部隊產生了一定程度混亂。
蘇軍身上的厚大衣,讓一身帥氣的德軍都眼饞
蘇德戰爭爆發時,蘇軍士兵的軍服和德軍制服相比,看起來更顯簡陋些。而蘇軍軍服上衣一般都是經典的套頭衫,分為卡其布制的夏裝和呢絨制冬裝兩種面料。這種半開襟上衣的式樣繼承於沙俄軍隊,這種上衣樣式在蘇軍服役了半個世紀。
不過雖然蘇軍制服做工並不精細,但非常厚實,這也和他們所處的環境息息相關,在蘇芬戰爭中,蘇軍就因為軍服保暖不到位,造成了巨大的無畏傷亡。在蘇德戰爭爆發時,蘇軍已經痛定思痛,特別強調蘇軍的軍服保暖效果。
蘇德戰爭中,蘇軍在冬季裝備了冬季大衣,這是一種使用完整羊皮製作的冬季大衣,內翻的羊毛內襯,保暖效果非常好。所以經常在戰場上,我們經常看到蘇軍穿著厚實的醜大衣,高筒靴子,在戰場上卻遊刃有餘。而另一邊,是德國人穿著帥氣,做工精緻的風衣,但保暖程度卻遠遠不夠,在戰場上凍死不少人,真的是要「風度不要溫度」。
而這當然並不是德軍士兵有意為之,一是因為二戰德國制服設計理念就是首要是美觀,迷彩服沒出來前,德國士兵在戰場穿的軍服不像是作戰服,倒更像是禮服。而當時來自遠東的蘇軍增援部隊,由於長期駐守在西伯利亞地區,他們也配發了完善的冬季軍服和裝具,官兵幾乎都裝備上了新式M31式冬季大衣,這不僅讓德軍羨慕不已,甚至也讓友鄰部隊眼紅。
蘇軍的頭腳裝具,裹腳布冬季必備
二戰時期,蘇軍的鞋靴可能是單兵護具中最奢侈的,當時除了美英援助的鞋靴大量配發給前線外,蘇軍自己的也是統一制式的黑色和褐色長筒靴子,軍官的皮靴多為牛犢皮或羊皮的全皮製成,士兵皮靴則是下半部皮製,上半部用漆布或者人造皮革搭配。但在戰爭中後期因為資源問題,士兵靴子改為更廉價的全漆布製成。
但說起蘇軍官兵的靴子,還不得不提一件東西:裹腳布,這東西聽著就有讓人捂著鼻子的衝動。但是在戰場上這種東西非常實用,也是漫長冬季下俄國人的傳統習慣,他們使用一塊長約為40釐米的方形棉布,用一種獨特的方法裹在腳上後再套上皮靴。裹腳填充了腳與靴子的空隙更保暖,也避免了粗糙的硬質皮靴對腳的磨傷,腳的好壞在戰場上是至關重要的。
說完了腳,我們再用點篇幅來說下「頭」:作為頭之重器,蘇聯單兵裝備中的鋼盔舒適性也許大家都懂,其內襯是皮革墊,甚至是人造革墊。所以,在戰場上一些士兵為了舒適性而不戴鋼盔,在歷史照片中,他們讓人覺得更喜歡船型帽。
但我們看到的很多照片,畢竟很多都是擺拍!戰場上需要保命的時候,步兵衝鋒和炮擊時鋼盔再不舒服也得戴。不過蘇軍的一些軍官和政委確實不會去戴鋼盔,不是因為鋼盔質量不好,而是因為戴鋼盔會被認為是怯懦的表現。甚至還是將軍嚴令禁止向軍官發放保護色的領章,為的就是讓士兵一眼就能認出軍官,用軍官的表率去激勵戰士。
蘇軍行囊更像是「麻袋」
在蘇軍士兵的裝具中,其實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背囊了,這個背囊也最有「乞丐」氣質,所以一直讓人們所詬病。因為昂貴的皮製軍用品不在考慮範圍內了,蘇軍早期便經過慎重考慮,決定直接把沙俄軍隊裝備的M1910式背包拿來用,只是在其基礎上作出一些小修改,然後將其命名為M1930式軍用背包,後來還有M39式帆布背包。
它們的材質只是用最便宜的麻布一體縫合而成,內部沒有隔倉,在蘇聯人眼裡,不需要一點多餘的裝飾,實用就行。而德國軍用背包很少採用布來製作,都是清一色的採用皮革為材料,很多士兵的背包是精製牛皮甚至馬皮,和蘇軍比起來真是很奢侈啊!
這動作和裝扮像不像「乞丐」?
不過這群狂野的蘇軍士兵並不在乎背囊是否簡陋,只要所有必需品都可以裝入麻袋就行。物品都是嚴格按照順序擺放,從上到下依次是個人用品、備用包腳布、餐具、戰鬥口糧,這樣做也是為了防止物件相互碰撞響動而暴露自己。
麻袋背囊雖然背著很醜,但簡單結實,只是背包帶很不舒服,背包兩側兩個束帶可以綑紮卷好的鬥篷毛毯等物品,蘇軍士兵用的水壺也很簡單,容量不大但也是金屬制。當然,除了這個標誌性的背囊外,蘇軍士兵在身上還經常會斜挎一個「乾糧袋」,實際這是一件被仔細摺疊成條狀的長款軍服。
行軍時他們會把長款軍大衣,鬥篷毯子,飯盒這些東西放進背包,同時把鋼盔掛在腰帶上,戰鬥狀態下,他們將會臨時拋棄背包,軍大衣會被取出捲起斜挎在身上變成「乾糧袋」,同時頂個毛皮帽戴上鋼盔作戰。在戰場上,蘇軍士兵們還會根據戰場需求,隨身攜帶工兵鏟、防毒面具挎包等其他裝具。
二戰時蘇軍士兵的裝具就是這樣簡單粗暴,靠著這一身乞丐版的單兵裝具行頭,拿著一樣「簡單粗暴」的波波沙,跟在「簡單粗暴」的T34坦克群後面,硬是把傲氣的德國「紳士」們打得一路潰退,柏林都丟了,最後希特勒也只能照著自己的腦袋來一槍!
《歷史雜談驛站》圖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