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丐」版二戰單兵裝具?簡陋卻實用,「麻袋」和裹腳布風格獨特

2020-12-18 騰訊網

17世紀中後期,隨著火藥在戰場上的大量應用,軍隊作戰方式已經發生了顛覆性變化:作戰方式不再是近身搏殺,而大量使用燧發槍作戰。當時歐洲各國在30年戰爭結束後,發現建立常備軍團制度的必要性,而既然是常備軍,那麼制服和單兵裝具當然要統一了。

而在新的戰鬥環境下,士兵們需要的不再是那些厚重盔甲和刀劍,而是更加輕便實用的軍服和裝具。從那時起,各國都以輕便實用,個性鮮明裝具為特徵,在軍服和單兵裝具上進行改革。到了二戰時期,各國的軍服裝具都有著各自獨特的設計風格。

初期沿用沙俄軍服,只換軍銜和標誌

二戰時期,拋開政治因素,說實話德軍設計超前的軍服值得一片讚嘆聲。即使到今天,德軍的那一款款帥氣制服依然感覺不落伍。而作為二戰中德軍最大的死敵,蘇軍軍服當時卻還處在一個紛繁複雜的時期:從蘇聯剛成立時,因為白軍的不斷進攻,新興的紅軍不得不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沿用沙俄軍隊留下的物資,當然包括軍服。

這也是更快捷的方法,不過當然要取下了沙俄時代的軍徽和軍銜。從1918年7月起,紅軍部隊統一佩戴制式「紅星」帽徽和兵種領章,而區分兵種的方式,就是佩戴在軍帽前端和軍服領口的一小塊尼料布標誌。這也成就了紅軍的第一代制式軍服,軍服是沙俄軍隊的,而簡陋的「識別標誌」是自創的。

而在1920年白軍威脅被解除後,其實紅軍部隊的軍服獨立制式化就已經提上日程。但直到1922年,紅軍所有部隊才開始發放統一的紅軍軍服,同時也修訂了紅軍部隊軍官等級。

後來到了1935年12月,蘇軍最經典的軍服,也就是二戰中我們看到的主流軍服終於問世:1935式軍服開始配發。這次蘇軍又使用了新的軍銜領章和袖章等軍銜標誌,並以不同數量的五角星、菱形、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符號來區分軍銜。

不過1935式軍服卻加劇了蘇聯軍服的全軍識別難度,在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前,蘇軍的軍銜制度又做了幾次調整。這次把軍服做了常服,野戰服和專業工作服等粗略分類。不過短時間內的幾次軍銜制度和標誌調整,也讓紅軍部隊產生了一定程度混亂。

蘇軍身上的厚大衣,讓一身帥氣的德軍都眼饞

蘇德戰爭爆發時,蘇軍士兵的軍服和德軍制服相比,看起來更顯簡陋些。而蘇軍軍服上衣一般都是經典的套頭衫,分為卡其布制的夏裝和呢絨制冬裝兩種面料。這種半開襟上衣的式樣繼承於沙俄軍隊,這種上衣樣式在蘇軍服役了半個世紀。

不過雖然蘇軍制服做工並不精細,但非常厚實,這也和他們所處的環境息息相關,在蘇芬戰爭中,蘇軍就因為軍服保暖不到位,造成了巨大的無畏傷亡。在蘇德戰爭爆發時,蘇軍已經痛定思痛,特別強調蘇軍的軍服保暖效果。

蘇德戰爭中,蘇軍在冬季裝備了冬季大衣,這是一種使用完整羊皮製作的冬季大衣,內翻的羊毛內襯,保暖效果非常好。所以經常在戰場上,我們經常看到蘇軍穿著厚實的醜大衣,高筒靴子,在戰場上卻遊刃有餘。而另一邊,是德國人穿著帥氣,做工精緻的風衣,但保暖程度卻遠遠不夠,在戰場上凍死不少人,真的是要「風度不要溫度」。

而這當然並不是德軍士兵有意為之,一是因為二戰德國制服設計理念就是首要是美觀,迷彩服沒出來前,德國士兵在戰場穿的軍服不像是作戰服,倒更像是禮服。而當時來自遠東的蘇軍增援部隊,由於長期駐守在西伯利亞地區,他們也配發了完善的冬季軍服和裝具,官兵幾乎都裝備上了新式M31式冬季大衣,這不僅讓德軍羨慕不已,甚至也讓友鄰部隊眼紅。

蘇軍的頭腳裝具,裹腳布冬季必備

二戰時期,蘇軍的鞋靴可能是單兵護具中最奢侈的,當時除了美英援助的鞋靴大量配發給前線外,蘇軍自己的也是統一制式的黑色和褐色長筒靴子,軍官的皮靴多為牛犢皮或羊皮的全皮製成,士兵皮靴則是下半部皮製,上半部用漆布或者人造皮革搭配。但在戰爭中後期因為資源問題,士兵靴子改為更廉價的全漆布製成。

但說起蘇軍官兵的靴子,還不得不提一件東西:裹腳布,這東西聽著就有讓人捂著鼻子的衝動。但是在戰場上這種東西非常實用,也是漫長冬季下俄國人的傳統習慣,他們使用一塊長約為40釐米的方形棉布,用一種獨特的方法裹在腳上後再套上皮靴。裹腳填充了腳與靴子的空隙更保暖,也避免了粗糙的硬質皮靴對腳的磨傷,腳的好壞在戰場上是至關重要的。

說完了腳,我們再用點篇幅來說下「頭」:作為頭之重器,蘇聯單兵裝備中的鋼盔舒適性也許大家都懂,其內襯是皮革墊,甚至是人造革墊。所以,在戰場上一些士兵為了舒適性而不戴鋼盔,在歷史照片中,他們讓人覺得更喜歡船型帽。

但我們看到的很多照片,畢竟很多都是擺拍!戰場上需要保命的時候,步兵衝鋒和炮擊時鋼盔再不舒服也得戴。不過蘇軍的一些軍官和政委確實不會去戴鋼盔,不是因為鋼盔質量不好,而是因為戴鋼盔會被認為是怯懦的表現。甚至還是將軍嚴令禁止向軍官發放保護色的領章,為的就是讓士兵一眼就能認出軍官,用軍官的表率去激勵戰士。

蘇軍行囊更像是「麻袋」

在蘇軍士兵的裝具中,其實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背囊了,這個背囊也最有「乞丐」氣質,所以一直讓人們所詬病。因為昂貴的皮製軍用品不在考慮範圍內了,蘇軍早期便經過慎重考慮,決定直接把沙俄軍隊裝備的M1910式背包拿來用,只是在其基礎上作出一些小修改,然後將其命名為M1930式軍用背包,後來還有M39式帆布背包。

它們的材質只是用最便宜的麻布一體縫合而成,內部沒有隔倉,在蘇聯人眼裡,不需要一點多餘的裝飾,實用就行。而德國軍用背包很少採用布來製作,都是清一色的採用皮革為材料,很多士兵的背包是精製牛皮甚至馬皮,和蘇軍比起來真是很奢侈啊!

這動作和裝扮像不像「乞丐」?

不過這群狂野的蘇軍士兵並不在乎背囊是否簡陋,只要所有必需品都可以裝入麻袋就行。物品都是嚴格按照順序擺放,從上到下依次是個人用品、備用包腳布、餐具、戰鬥口糧,這樣做也是為了防止物件相互碰撞響動而暴露自己。

麻袋背囊雖然背著很醜,但簡單結實,只是背包帶很不舒服,背包兩側兩個束帶可以綑紮卷好的鬥篷毛毯等物品,蘇軍士兵用的水壺也很簡單,容量不大但也是金屬制。當然,除了這個標誌性的背囊外,蘇軍士兵在身上還經常會斜挎一個「乾糧袋」,實際這是一件被仔細摺疊成條狀的長款軍服。

行軍時他們會把長款軍大衣,鬥篷毯子,飯盒這些東西放進背包,同時把鋼盔掛在腰帶上,戰鬥狀態下,他們將會臨時拋棄背包,軍大衣會被取出捲起斜挎在身上變成「乾糧袋」,同時頂個毛皮帽戴上鋼盔作戰。在戰場上,蘇軍士兵們還會根據戰場需求,隨身攜帶工兵鏟、防毒面具挎包等其他裝具。

二戰時蘇軍士兵的裝具就是這樣簡單粗暴,靠著這一身乞丐版的單兵裝具行頭,拿著一樣「簡單粗暴」的波波沙,跟在「簡單粗暴」的T34坦克群後面,硬是把傲氣的德國「紳士」們打得一路潰退,柏林都丟了,最後希特勒也只能照著自己的腦袋來一槍!

《歷史雜談驛站》圖源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簡陋卻實用!「麻袋」和裹腳布風格獨特,「乞丐」版單兵裝具?
    當時歐洲各國在30年戰爭結束後,發現建立常備軍團制度的必要性,而既然是常備軍,那麼制服和單兵裝具當然要統一了。而在新的戰鬥環境下,士兵們需要的不再是那些厚重盔甲和刀劍,而是更加輕便實用的軍服和裝具。從那時起,各國都以輕便實用,個性鮮明裝具為特徵,在軍服和單兵裝具上進行改革。到了二戰時期,各國的軍服裝具都有著各自獨特的設計風格。
  • 抗戰時期中日單兵裝具對比(上)中國軍隊三大件:草帽草鞋和大刀片
    抗戰時期中日單兵裝具對比(上)中國軍隊三大件:草帽草鞋和大刀片光亭摘要:如果要對比抗戰時期中日雙方軍隊的情況,很多人會從戰略戰術,武器裝備等方面來比較,而單兵裝具則是比較冷門的方面,也恰恰是從這個方面更能體現中日兩軍差距的懸殊。中國軍隊個人裝具三大件居然是寒酸的草帽、草鞋和大刀片!
  • 抗戰時期中日單兵裝具對比(下)最具有日本風的三大件鋼盔戰鬥帽和...
    抗戰時期中日單兵裝具對比(下)最具有日本風的三大件鋼盔戰鬥帽和軍刀光亭摘要:日本士兵的個人裝具在二戰時期也達到了相當的水準,而且由於日本獨特的地理、歷史和文化傳統,很多單兵裝具都具有濃鬱的日本風,特別是鋼盔、戰鬥帽和軍刀更是成為當年日軍的典型標誌。
  • 二戰德軍單兵裝備,其精細嚴謹的程度讓人佩服
    我們通過對普通德國士兵的一些制服、單兵裝備、個人生活用品等各個方面的介紹,為大家展現曾經橫行歐陸的納粹德國士兵的戰鬥與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裝備包括了德國士兵的槍枝彈藥、鋼盔軍帽、刺刀彈盒、軍靴衣襪、水壺飯盒、背囊挎包等等。戰爭對單兵裝備產生了巨大影響,另一方面也讓我們不得不感慨德國人的精細。
  • 抗戰國軍單兵裝備:人家有雨衣 我有大草帽
    連個軍服顏色都搞得這樣雜亂,還談什麼其他的單兵裝具。相比較來說,自然是中央軍比較正規一些,好歹還有些政府軍的氣度。不過就拿當時的情況來看,就拿中國軍隊最高標準的中央軍精銳部隊來說,單兵標準個人裝具也就五大件,鋼盔、子彈帶、水壺、乾糧袋和防毒面具。
  • 二戰中,哪個國家的單兵作戰能力最強?德國,日本,還是美國?
    不過打探敵情和狙殺敵人都是單兵作戰。可以說誰的兵力是最強的,誰就能掌握戰爭的主動權。 那麼二戰期間,到底哪個國家的單兵作戰能力是最強的呢?目前我國解放軍的作戰能力之強,在世界範圍內是有目共睹的,這是每一個中國人的驕傲與自豪,與其他國家的軍人作比較是常有的事。
  • 洪希伯:我來算筆帳,單兵裝備值幾個iPhone6
    當天,該周報刊登了一則深度報導(以下簡稱報導),稱據該報記者估算,解放軍一身作戰行頭=兩部iPhone6,並表示這樣的裝備太過「簡陋」。在網上一片抱怨軍費增長的聲浪中,顯得頗為獨特。微博網友@科普剃刀奧卡姆則發布言辭犀利的駁文予以回應,較全面地指出了報導中的問題。(觀察者網經作者同意後,曾改編轉載)。
  • 二戰時期的蘇聯軍服:在蘇芬戰爭中吃虧,在蘇德戰爭中沾光
    在隨後二百餘年的戰爭,各國的軍服經歷了面料和式樣的革新,風格更趨於簡化和統一,更加側重於功能和實用。 芬蘭軍隊善於利用各種來源的服裝改良單兵裝備,獵人冬季使用的手套和皮氈混合的高筒拉普蘭式靴子,都是經過多年野外作業檢驗的戶外護具。帶風帽的全白色偽裝服大量取材於與床單一樣的布料,這些便於製造且易用的民用服裝和用具,很快變成制式服裝配發給軍隊。當戰爭降臨時,芬蘭人民主動向前線官兵捐贈了大量防寒保暖衣物,有效補充了自開戰以來因緊急動員而帶來的物資缺口。
  • 二戰美、俄、德、日四國的單兵裝備比較,德國性價比高,美國最壕
    單兵裝備就是一個士兵所攜帶的戰爭裝備,裝備的先進程度具體看士兵所屬國家的實力而定。可以這樣說,單兵裝備不僅可以反映一個士兵戰鬥力的強弱,也是背後國家國力強盛的一種具體表現。 在士兵的單兵裝備方面,當屬美國和德國最為豪華,他們各有所長,基本可以並列,而蘇軍次之,日軍墊底。
  • 我軍改良穿防彈衣後裝具披掛方式 不掛水壺背水袋
    原標題:廣州軍區某旅規範穿著防彈衣時裝具攜行方式防彈衣不再成為戰鬥「束身衣」 攀登越障、格鬥射擊、班組協同……5月22日,在廣州軍區某旅訓練場上,官兵們雖然穿著厚重的防彈衣,卻依然身手靈活、戰術動作到位。「防彈衣是士兵的戰場『鎧甲』,必須適應穿著它打仗。」
  • 二戰德軍的單兵裝備一覽,甩其他國家幾條街,日本人看了直流口水
    要說二戰時哪個軍隊的單兵裝備最好,那一定是非德國和美國莫屬,作為二戰時的兩個工業強國,其實力直接的體現在單兵裝備上,二戰中德軍的裝備可以說是全部參戰不對中最為精良的,其樣式及性能都甩其他國家好幾條街。
  • 隨身的救命稻草——單兵醫療包薈萃
    戰場自救乃是每個軍人必備的單兵技能。戰場上負傷後,在醫務兵到來之前第一時間展開自救互救是提高生存率和降低致殘率關鍵。
  • 王牌炮兵開上高原,星空迷彩已大量列裝,一身裝具更顯英氣逼人
    近段時間以來,隨著新型迷彩以及新一代單兵裝具的大量列裝,於去年十月驚豔亮相的「星空迷彩」,已經是越來越多的出現在了實戰部隊的戰士們身上。在近期官方對某部炮兵的宣傳中,人們就驚喜的發現,這支部署在雪域高原上的王牌炮兵,早已換裝了不少新裝備與新迷彩。
  • 二戰:各國單兵手槍裝備大盤
    關於二戰步兵武器盤點,之前的幾期咱們盤過日本步兵裝備,美國步兵裝備,德國步兵裝備,英國步兵裝備。今天咱們來盤一下各國單兵手槍裝備,沒有看過前期精彩文章的朋友,希望點讚+關注,精彩節目不迷路,現階段主要盤的是二戰單兵武器裝備,後續盤一下現代戰爭電影使用的武器裝備及性能!希望軍迷朋友們及時關注,精彩內容不容錯過!
  • 單兵裝備:來看看二戰中吃得最好的部隊都吃些啥
    在二戰期間,因為包裝技術的進步和現代化的運輸手段,美軍的軍需後勤補給工作不僅順利的完成了,而且還使得美軍成為了二戰中吃得最好的軍隊。1939 年,美軍軍需部隊引入了一種新的分類方法,開始將單兵口糧細分為4種: A、B、C 、D。戰爭中還增加了9種其他野戰口糧,特別是K口糧。
  • 德軍二戰時的單兵裝備怎麼樣?穿在身上沒多少,脫下來鋪滿一地
    眾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納粹德國率先發動起來的一場侵略戰爭,但不能否認的是,德國的軍事上在當時西方國家中佔有絕對的優勢,無論是虎式坦克、還是噴氣式飛機,亦或是火箭的發明,這些黑科技即便是到了今天,也依然還在改變這我們的生活,不過二戰德軍戰鬥力強悍,也不僅僅是依靠這些黑科技,其現代化的陸軍建設理念
  • 日軍奉行向英、德學習,但為何二戰的武器裝備卻是法國風格
    對二戰有所了解的人們,應該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那就是這一時期的日本軍隊在武器裝備上帶有很明顯的法國風格。比如拿日本海陸軍兩件標誌性武器——海軍的96式25毫米高射炮(即著名的「九六神炮」)和陸軍的92式重機槍(即抗日軍民俗稱的「雞脖子」)來說,其分別脫胎於法國的哈奇開斯25毫米機關炮和哈奇開斯Mle1897機槍。然而我們知道,日本所奉行的強軍理念是「陸軍師法德國,海軍師法英國」。 可為什麼到了二戰時,日軍會留有這麼濃厚的法國風格呢?
  • 二戰各國軍靴介紹,中國軍隊的草鞋令人動容
    上篇文章我們介紹了二戰德軍為什麼總是穿長筒皮靴和德軍軍靴的發展以及軍靴的重要性。這次我們簡單講解一下二戰中美軍,蘇軍和中國軍隊的軍靴。 二戰中,在單兵裝具方面堪與德軍媲美的恐怕就屬美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