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公元前27世紀的古王國時期起,古埃及文明便是世界上最閃耀的幾個古老文明之一。公元前525年波斯人徵服了埃及,標誌著古埃及文明本土政權的終結。在波斯人200多年的高壓統治之後,希臘人跟隨著亞歷山大帝的腳步將波斯人從埃及驅逐了出去,並在公元前304年,由亞歷山大的將領託勒密建立了託勒密王朝。凱撒時期,埃及成為了羅馬共和國的附屬國。公元前30年,屋大維在第二次羅馬內戰中擊敗其勁敵馬克·安東尼,末代託勒密王朝女王克婁巴特拉七世自殺,羅馬由此徹底吞併了託勒密埃及,並將其納為羅馬的一個行省。作為羅馬行省的埃及包括了除西奈半島之外現今埃及的大部。埃及行省西鄰克雷塔和昔蘭尼加行省,東接猶太行省(後為阿拉伯行省),是羅馬帝國時期的農業與東方商業重地,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尤其是羅馬帝國最重要的穀物生產地。
埃及-希臘主神塞拉皮斯
與大多數人想像不同的是,古埃及文化並未隨著波斯人與希臘人輪番統治埃及而消亡。在託勒密王朝時期,古埃及文化仍然得到了尊崇與發揚。希臘統治者們身著埃及服飾,繼承了"法老"這一稱號,為埃及眾神修建神廟,舉辦祭祀。社會上層的希臘人說希臘語,書寫希臘文,行使古希臘的習俗。社會底層的大多數埃及人仍說古埃及語,書寫埃及象形文字。埃及宗教與古希臘信仰被合二為一,託勒密王朝統治者們將埃及的諸神阿蒙-拉與希臘的宙斯合併為塞拉皮斯,作為埃及新的主神。希臘人與埃及人受不同的法律管理;不過希臘人更多居於統治地位,埃及人能夠躋身社會上流的途徑,除了參軍以外很少。希臘人繼承了古埃及的行省制度與官僚體系。由此,埃及保持著本土文化與希臘文化並行不悖的雙軌現象。
正面鑄有哈德良皇帝頭像的埃及硬幣,背面則是擬人化的埃及。
羅馬人統治埃及以後,仍然沿襲了希臘人的做法。由於埃及行省羅馬人較少,所以仍然保留了託勒密王超的官僚體系與政治制度,羅馬人的主要代表是派駐亞歷山大裡亞的埃及行省總督。埃及行省總督的職責包括了:指揮羅馬軍團和步兵方隊,保證該地區的軍事安全;負責該地區的財政和賦稅與司法審判。初期羅馬人計劃拓展埃及的領土,但在南方受到了挫折;從此羅馬人在埃及的重點轉向對尼羅河流域的經濟開發。第三任總督蓋烏斯·佩特戎尼烏斯在其任期內疏通了荒廢的灌溉渠,帶動了埃及農業的復甦。從尼祿統治時期開始,埃及享受了持續一個世紀之久的繁榮。羅馬文化、服飾和建築等逐漸在埃及掀起潮流。
羅馬時期的埃及公民
古埃及的古老起源,離不開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古典時代的埃及氣候與今天不同:今日的埃及夏季炎熱乾旱,冬季溫暖溼潤;但公元6世紀以前埃及全年溼潤,雨水豐沛。配合上尼羅河定期泛濫帶來的肥沃土壤與低緯度地區的充足陽光,埃及成為了地中海世界農業最繁榮的區域。大量的埃及穀物經尼羅河被運往下遊三角洲,以供首府亞歷山大裡亞居民食用並出口到羅馬在內的整個帝國。在641年埃及被阿拉伯人控制以前,埃及行省一直是整個羅馬帝國的糧倉與農業中心。在鄉村一級,經濟的貨幣化和複雜程度都在與日俱增。以硬幣為媒介,貨物得以大規模的流通。在城鎮和較大的農村,隨著大型農田的開發,較高層次的工業和商業活動也被激活。
由於位處東方,面朝地中海背靠紅海的獨特地理位置,埃及行省成為古羅馬東方貿易的核心。羅馬人從埃及、亞喀巴灣出發參與了印度洋的海上貿易。從埃及行省出發的東方貿易一直連接到印度次大陸。東方貿易為羅馬貴族們帶來了大量奢飾品與大宗貨物,也進而為埃及帶來了無盡的財富。
埃及與東方貿易
當然,靠近巴勒斯坦地區也使得埃及成為基督教早期的重鎮。亞歷山大牧首位列基督教五大牧首之一,埃及本土還先後出現了兩個與正統教會有所不同的分支:阿里烏派與科普特教會。本身由於古埃及豐富的文化積澱與希臘文化的滲透,埃及也成為了東方的文化中心。許多古典時代學者,如託勒密、普洛提諾等都出自埃及。亞歷山大裡亞擁有帝國規模最大、藏書量最多的圖書館,也成為了羅馬帝國最繁榮與最龐大的海港都會、學術中心與文化重鎮。
託勒密,著名的數學家、天文學家、地理學家與佔星家,"地心說"提出者。
總而言之,依仗古老深厚的文明積澱與多元文化的交匯融合,以及冠絕地中海的發達農業、海上貿易;埃及在羅馬帝國統治的近7個世紀裡保持著繁榮與發展,絲毫不遜色與義大利本土的羅馬或者是愛琴海環繞的希臘地區。不過可惜的是,羅馬人與希臘人,以及埃及本土人在那裡留下的痕跡,已經被7世紀以後的伊斯蘭教文明完全掩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