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狗是人類當之無愧的第一萌寵,看家護院、導盲護主、陪伴孩童;狗以高度警覺、無限忠誠、不嫌家貧著稱,被冠以「人類最忠誠的朋友」稱號;dog person(犬類愛好者)成為全世界共通的社(搭)交(訕)語言。
是狗,守候主人,風雨無阻(《忠犬八公》)。
是狗,在冰天雪地裡搜救冰雪圍困者(阿爾卑斯山搜救犬)。
是狗,前赴後繼,陪著人類首先登上南極點(斯科特與阿蒙森的南極競發,事詳……資料太多了,看《人類的群星閃耀時》吧)。
是狗,溫情地陪著十分廢柴的大雄慢慢長大……
哦不,最後這個,是(一隻並不存在的)貓。
但是現在,城市生活中第一萌寵的位置,早已易主。
試看今日之宇內,竟是誰家之天下?
是貓!是貓!
不信請看幾個重要萌寵微博帳戶的粉絲量,除了回憶專用小馬甲貓狗都養,其他數據上,貓博主已經將狗博甩出一個身位。
狗的江山,亡了。
貓取代狗成為城市居民的第一萌寵,至少有以下幾個原因:
1, 貓和人類的關係相對疏離;貓比較獨立,不需要投注太多的關心,反過來也不會顯得過度關注主人。貓和主人這種被調侃的「主子和鏟屎官」關係,是現代人、尤其是大城市年輕人比較適應的陪伴關係,距離適度,留有空間,彼此陪伴。
2, 貓不需要遛,對空間的要求也低得多。年輕人工作繁忙,專門的飯後遛狗時間有限;大量城市居民出差頻繁,並不能保證規律遛狗,所租所購的住所面積有限,不適合養狗,養貓相對輕鬆。
3, 萌。貓的主要飼養者——女性——尤其是單身女性,很難拒絕毛茸茸的溫暖萌寵抬爪歪頭擠花瓶,登高打滾睡鍵盤,貓的外表和習性對年輕女性吸引力巨大,一種「我看臉我有理」理論認為,人們覺得有大眼睛、短鼻梁的圓臉是可愛的、更具吸引力的,這樣的長相叫做「嬰兒圖式」(Babyschema)。類似嬰兒的臉部特徵,可以激發人類內心深處某種非常原始的情感和照顧欲望,稱之為「可愛回應」(the Cute Response),此時大腦釋放多巴胺,使得人的態度變得友好、溫柔。
↑不要解釋了,我們人類就是這麼變態,對待同類,以瘦、長、光潔為美;對待動物,喜歡短、胖、毛茸茸。
4, 社交因素:養貓、吸貓主力——城市空巢青年日益增多,「空巢青年」是指年齡在20歲到39歲,生活在異地的單身人士,中國的「空巢青年」群體已經超過半億。 「雲養貓」「吸貓」「擼貓」等低成本、高傳染性、聚眾成癮活動提供了彼此交流的土壤,自媒體和社交平臺為雲養貓提供了便利條件。養貓成為了新的社交密碼,「相信我們會有貓的」成為族群新的slogan,便於彼此辨認。
5, 針對犬類傷人、傳播疫病、排洩物汙染市容等問題,養狗受到的限制較多,部分大城市養犬需要嚴格上牌辦戶口,核心區域禁養大型犬或烈性犬。相比之下,養貓限制少,手續簡便,經濟負擔也更輕。
6, 必要條件:貓砂的出現拯救了鏟屎官(見附錄)。
因為A股相繼出現寵物行業標的,點燃了資本市場對萌寵行業的熱情。事實上,儘管寵物陪伴人類的歷史亙古流長,什麼「我與狸奴不出門」,什麼「養得狸奴立戰功」,什麼左牽黃,右擎蒼,一隻猞猁坐肩膀,好了好了,名士大夫的御宅史——尤其是你宋名士大夫的御宅史,我們都讀過。但,真正的寵物行業在我國發展的歷史卻很短。
1992年,全國性的保護小動物協會才正式成立,93年瑪氏在國內建廠,隨後法國皇家進入中國,各項法律法規才逐步完善起來。
年份事件1992年中國保護小動物協會成立,向整個社會宣導了保護動物、愛護動物、動物是人類的朋友等象徵社會文明的理念。1993年瑪氏公司在國內設廠;市場上第一批以上海頑皮家族、北京怡亞為代表的專業寵物用品銷售及服務的寵物店的建立,創造了寵物消費的氛圍和訴求。1995年法國皇家等國際化品牌陸續進入國內市場,隨即拉開了國內寵物市場的序幕,並率先提出和引導了國內的寵物理念。20世紀90年代末國家法規政策的相繼建立;以輕工業產品為主導的生產製造業的規模化工廠設立;以北京、上海為龍頭的寵物零售店、寵物醫院、寵物專業繁殖場等相關寵物產業也開始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湧現,成為寵物市場發展的主要力量。2003年以冠能、愛慕思、頂尖等品牌為代表的更多國際化寵物品牌進入中國,開始逐步影響整個寵物市場的消費導向。21世紀初出現了以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為生產核心的寵物外貿生產基地;繁殖場帶動活體消費,以北京、上海、瀋陽、成都為代表形成的寵物交易市場;國內各種專業犬展貓展、犬賽貓賽;以長城公司、萬耀企龍公司為主導的寵物用品展;以北京酷迪寵物、上海頑皮為代表的寵物用品連鎖店;以建文為首的專業寵物美容學校;以《寵物世界》為代表的寵物雜誌;以中國寵物網為代表的寵物網站及論壇;各種主流媒體報刊創建的寵物專欄及電視電臺的寵物頻道;以及寵物公園、寵物攝影、寵物殯葬等一系列圍繞"寵物"全方位產生的商業、文化活動,寵物行業市場有了全新而專業的完整定位,並形成了日趨成熟的商業模式。沒有養過寵物的人很難有直觀感受,和「忠犬」「人類最好的朋友」相對應的是,事實上城市的管理者對於養狗的態度非常謹慎。不外出、沒有殺傷力的貓就好得多,圈地自萌,同好交流,與人無涉。
東城區、西城區、海澱區、豐臺區、
石景山區、朝陽區為重點管理區,
其他區、縣為一般管理區
重點管理區內每隻犬第一年為
1000元,以後每年度為500元。
一般管理區內的收費標準,由區、
縣人民政府根據實際情況確定
重點管理區,每戶只準養一隻犬,
不得養烈性犬、大型犬
重點管理區內應禁止飼養烈性犬
及成年體高超過35釐米的犬種。
如:獒犬、德國杜賓犬、聖伯納
犬、大丹犬、大白熊犬等犬種
上海辦理狗證分區域收費,中心區域
2000元,環線外1000元,農村100元
個人在城市化地區內飼養犬只的,
每戶限養一條。
禁止個人飼養烈性犬只深圳每隻犬每年的管理費為300元
(舊有標準為狗牌5000元,
每年繳納2000元管理費)
禁養27種犬類,如藏獒、比特鬥
牛梗、川東犬、阿富汗獵犬等
廣州本市行政街轄區為養犬嚴格管理區
,實行犬只強制免疫和養犬登記制度;
鎮轄區為養犬一般管理區,實行犬只
強制免疫制度。
養犬管理費的徵收標準為每隻犬
第一年五百元,第二年起每年三百元。
嚴格管理區內個人養犬的,
每戶限養一隻。
36種犬為危險犬,禁止在嚴格管
理區內飼養,如比特鬥牛梗、
阿根廷杜高犬等
什麼,養一條狗要花這麼多錢??起步資金5000,每年2000管理費?
難道我們以前散步時廣場上遇到的都是假狗?
是的,因為養狗手續複雜,花費不菲,大量的家養狗沒有辦證掛牌,屬於黑戶狗。相比之下養貓容易多了,除非自己追求血統純正根正苗紅,掛號上牌不養後院貓,一般政府對於養貓沒有幹涉。一定程度上養貓的便捷簡易也造成了過度繁殖和大量的棄養。
因為貓的宅屬性,貓咖啡成了貓奴雲養貓、雲擼貓最好的場所。
咖啡廳是典型的第三空間——佛羅裡達的社會學家奧登伯格提出第三空間,指人們需要遊工作之外的非正式的公開場所,人們可以在那兒聚會,把對工作和家庭的憂慮暫時擱在一邊,放鬆下來聊聊天。
按照星爸爸引以為豪的說法,第一空間是家,第二空間是工作單位,第三空間就是咖啡廳了。因為定位和對翻臺的追求,星爸爸越來越多的開在寫字樓底層,逐漸成為第二空間的延伸,路演、談生意、打電話、發郵件、開組會的人群在咖啡廳中隨處可見,在對「第三空間」的經營和強調上,反而讓漫咖啡贏得了空間——出於對壓低租金和擴大營業面積的訴求,後者更多開在小區附近。
貓咖啡是咖啡廳作為第三空間嫁接的所有元素中,最具有噱頭的。相比+音樂、+圖書,咖啡+貓的定位更加小眾和有特色,目標客群明顯,提供一般意義上咖啡廳的正常功能(咖啡、小憩、簡餐),同時養貓,貓可以與顧客互動。貓咖啡往往開在高校、小區周邊或休閒遊景點(老城老街、公園水景)附近,確保客流,同時避開商圈一樓、幼兒園等對貓可能造成危險的環境,以吸引學生、年輕白領為主。
北京知名貓咖啡
餐廳人均消費評分地址咖菲貓小窩貓咪主題西餐705學院南路學院派15號院10號樓貓迷森林(咖啡)體驗館525石景山路甲18號院萬達廣場CRD銀座B座12層1222室易舍咖啡龍貓交流西餐café505中關村南大街6號中電信息大廈一層小時光貓語時光咖啡書吧
(財富購物中心店)
634.5東三環中路7號財富購物中心2層貓屋主題咖啡廳454.5工體北路8號院三裡屯SOHO2號商場2層203室貓小院貓主題餐廳(北鑼店)714.5北下窪子胡同14號(北鑼鼓巷南口400米彝家風情餐廳斜對面)鼓搗貓呢咖啡館兒·貓主題咖啡464.5交道口北三條30號樓一單元101(時光漫步酒店對面)貓屯咖啡474.5工體北路13號院世茂工三寫字樓一樓大廳內(海隆石油大廈一層)杯子貓咖啡西餐434.5復興路69號中鐵廣場瑞豐園美食城一層喵Lady貓咪主題咖啡廳464.5南鑼鼓巷黑芝麻胡同16號名貓休閒館貓咪主題餐廳584鼓樓東大街 南鑼鼓巷值得注意的是,在放鬆娛樂、吸貓擼貓的閒情背後,同馬戲團類似,貓咖啡在道德上受到一定爭議。拋開林林總總的消費限制,為保障顧客的安全,同時兼顧賞心悅目,貓咖啡一般選用的是較為名貴溫順的品種貓,而品種貓價格高昂,很多貓咖啡背後都是貓舍在支撐,貓咖啡同時承擔著這貓舍的展示和銷售功能(賣貓的收入甚至遠大於貓咖散客收入);為避免貓的「接客倦怠」,很多貓咖啡會讓貓定期輪崗。
貓咖啡客單往往略微高於普通咖啡店,食品飲品的質量也不是最關鍵的決勝因素。近些年來,酒吧、咖啡廳、餐廳等業態均融入了不同的主題,形式包括釣魚餐廳(漁排等)、運動主題(sports bar,足球、籃球等)、貓咖啡(還有衍生到貓頭鷹、松鼠等其他動物)、二次元主題(女僕、手辦)、明星、健康(素食、自主廚房)。主題興起了數年,市場不斷地在淘汰依靠噱頭而缺乏核心競爭力、菜品難吃、價格不合理的店,餐飲業每年洗牌70%,主題餐廳的核心需要具備重複消費的特性,擼貓的成癮性使得一個低門檻行業可以做成熟客生意,是貓咖啡能夠持續經營的核心。
一個國家越是青年空巢人群和老年空巢人群越多,寵物養殖就越繁榮。中國20-29周歲空巢青年約有2000萬人口,貓和城市人口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在貓砂被發明之前人們會用沙子、木屑或者其他填埋物處理貓的排洩物,但由於貓的尿液蛋白濃度很高,這些普通的填埋物無法吸附尿液的氣味,養貓的家中常年會散發出古怪的味道,加上需要定期處理這些排洩物,使得養貓成了極有耐心且熱愛清潔主人的專屬,直到1947年貓砂的發明。
1947年的一個冰雪天,Draper太太發現裝沙的盒凍住了,鄰居家的27歲的兒子Edward Lowe聽到Draper太太的遭遇後想到了車子後備箱裡的那一袋經過烘乾處理的黏土,具有很強的吸水性,Lowe 建議 Draper太太試試,Draper太太的使用體驗很不錯, Edward Lowe受此啟發拿了10大袋黏土顆粒,寫上「Kitty litter」,去了一家雜貨店。就如料想的那樣,黏土因為吸水性能而大賣, Lowe後來也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公司,而如今人們也把 Edward Lowe 奉為貓砂的創始人。
在此後至今的70年裡,貓砂新品迭出,生產商不斷地滿足貓、和養貓者的不同需求,這些產品也反過來刺激了人們養貓的興趣。其他大公司也認定寵物護理是人類消費者之外的新增長點紛紛加入這個市場。
聯合利華旗下的立頓那時候也有一個貓砂品牌 Tabby Litter,他們強調說,自己在其中添加了葉綠素來「控制氣味」。漂白劑巨頭高樂氏 (Clorox) 在1970年代推出使用了新技術和新材料的產品 Litter Green,這是第一款添加了苜蓿的貓砂,聲稱在控制臭味上更有效。Purina旗下的Tidy Cat品牌在 2001年推出水晶貓砂時,三隻貓在廣告裡探討了鑽石、水晶的區別,以及黏土水晶貓砂的複雜新配方:黏土吸水,水晶除臭。
人們的需求不僅僅是去除貓排洩物的氣味,同樣希望通過新型的貓砂產品逐漸從養貓的代價中解放出來,只管享受陪伴帶來的好處。傳統的貓砂需要常常換,直到1980年代一位生物化學家Thomas Nelson的出現,他同樣愛貓,他發現一種膨潤土在吸水之後會成團。貓砂製造商很快在貓砂產品中採用了這種新材質,如今第3大貓砂製造商 Church & Dwight 在 1988年推出了Ever Clean。當時的推銷語已經從「去味」,變成了便於清潔:人們每次只需要像處理固體糞便一樣把液態的排洩物也輕鬆剷除,倒入些許新的貓砂,而不需要等到反覆堆積後,再把整盒貓砂都一併傾倒,換上新的。因為養貓的門檻就此被降低了,貓的數量在那幾年增長很快。1985年,貓的數量超過了狗,成為美國最受歡迎的寵物。
但幾年後,人們對於新技術產生了安全擔憂,爭論它是否過於考慮人的使用習慣,而忽略了對貓可能產生的傷害。品牌方認為這是個不小的突破口,他們趁機推出了「更安全」也更貴的貓砂,包括使用穀物、玉米、豆腐或者花生核桃殼作為原材料的貓砂。但是能夠結團的膨潤土還是因為便於清理一直賣得很好, 2004年美國有60%的在售貓砂是結團類型的貓砂。
如今大多數產品始終圍繞著除臭和便於清理,成熟的技術讓這個行業的門檻變得挺低。而一個新的變化趨勢是,人們越來越把寵物視為自己的家庭成員,因此當他們開始著迷於天然、健康的生活方式時,他們會希望寵物同樣能夠如此。在亞馬遜上,最暢銷的一款貓砂是 Dr. Elsey的,這個品牌的宣傳點較大公司截然不同。它們聲稱不用除臭劑、不添加香精,天然防過敏,也適合術後康復的貓咪使用。
掃碼關注我們 | 華創現代服務
嚴謹數據註解服務趨勢,人文視角悅享現代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