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小傷口。
關於傷口的處理方法,我聽過上百種,其中不乏稀奇古怪、甚至令人震驚的「土方法」。
今天我總結8個流傳很廣,但其實不正確的說法。不知道您聽過幾個?
1、「蓋傷口最好的東西是老鼠油」
一直以來,總有人很神秘地訴說著老鼠油的故事。老鼠油指的是把剛出生的小老鼠像泡酒的人參一樣泡在油裡,然後用這種油塗抹傷口。
我一直很驚訝於這種令人髮指的民間土方在新中國成立以後竟然還能流傳得這麼廣。即使沒有多少人真正見過「老鼠油」,這個傳說依然有著頑強的生命力,我甚至一度懷疑這個謠言是上世紀80年代為了消滅「四害」而使用的宣傳武器。
人總是喜歡使用類比來理解這個世界,比如:吃了牛肉就會力氣很大;吃了豬蹄皮膚會好;吃了魚頭會聰明等等。以此類推,老鼠因為頑強的生命力,終於找到了藥用的歸宿——促進傷口癒合。但其實這些都是人們美好的願望,並不是事實。
理論上講,剛出生的小動物體內確實有比較高的生長因子含量,不過這種粗糙的製備方法,很容易會讓傷口感染,對傷口的癒合是弊大於利的,甚至還不如使用麻油來的安全。
還有一個相似的真實故事:記得幾年前,一位老者為了挽救病危的老伴,執意要給她吃犀牛的角,而且必須是角的最尖端。理由是這個部位的陽氣最足,有回天之力,希望能憑藉這至剛之物,與死神殊死一搏。因為犀牛是保護動物,中國沒有犀牛,走私犀牛角是違法的,所以最後換成了印尼羚羊角。老者對愛妻的情誼讓我動容,不過這種氣衝雲霄的藥材依舊沒有能夠挽回老太太的生命。
2、「傷口碰水容易感染」
自來水裡面雖然有細菌,但含量不至於引起傷口的感染。之所以我們會覺得傷口一碰水,就出現了感染的症狀,這是因為傷口感染一般出現在受傷以後的3-4天。而一個人不洗澡,可能能忍個2天,第三天就憋不住要洗了,就正好趕上這個點了。
其實洗澡和感染之間沒有很強的聯繫。只要注意洗完以後,及時把傷口或者痂皮弄乾,就不會有什麼問題。在我們病房裡的大面積燒傷病人,哪怕全身都是創面,也要求最好天天洗個澡。
這是給大面積燒傷病人洗澡的沐浴設備
3、「晾著透氣對傷口有好處」 「傷口結痂就意味著快好了」
這是人類惰性的一種表現形式。不需要花太大力氣就能解決問題的方式,會讓人們相信它是對的;而複雜繁瑣的方法,很容易會激怒一個人。所以有些宗教只要求信徒們心中默念願望,就可以實現,如果要求很高,比如翻山越嶺,那個叫苦行僧,就沒人願意幹了。
晾著透氣在醫學上稱為「暴露療法」,僅僅適用於比較淺的擦傷傷口或者是難以包紮的部位。然而,對於開水燙傷、玻璃劃傷、中度擦傷(如摔跤導致的膝蓋擦傷)而言,暴露療法會增加感染的風險。
簡單的說一下原理:結痂以後,我們總以為,痂皮一脫落,傷口就癒合了。但這僅僅適用於淺度傷口,稍重一點的傷口,很有可能痂下是一包膿液。越是嚴重的傷口感染概率越大。我們之所以覺得所有的傷口都是結痂以後,馬上就能好,是因為生活中大部分情況下遇到的都是比較淺的傷口。所以專業的治療手段是——不結痂、直接癒合。
深度傷口都是通過這種不結痂的方式逐漸癒合的
4、「不能吃醬油,不能吃海鮮」
這又是一個使用類比來理解這個世界的例子:因為醬油是黑的,所以覺得吃了以後,新長出來的皮膚就會變黑。這是沒有科學根據的,就像多吃白米飯皮膚不會變白一樣。
海鮮容易過敏,確實不建議海鮮過敏的人多吃,但是沒有絕對的禁忌,不意味著吃了以後傷口就會感染。
要注意的是:抽菸和酗酒是絕對不允許的。
5、「小的燙傷不用處理,很快就能癒合」
決定嚴重程度的,不僅僅是傷口的面積,深度也至關重要。比如熱水袋、艾灸、暖寶寶燙傷,屬於低溫燙傷。看著就是一個小水皰,其實很難癒合,反覆感染不可避免。這時候就要使用正確的藥物進行正規治療,一定不要自己憑感覺處理。
每一個冬天都有數以千計的熱水袋燙傷病人來門診就診,一般都會有這樣的疑惑:「我本來覺得這個小水皰沒什麼問題的,沒想到那麼久了還沒有好。」
還有一些小傷口,後果比低溫燙傷更嚴重,比如:氫氟酸燒傷能溶解骨頭、電擊傷會引起心臟停搏、糖尿病足會引起整個肢體的壞死。
別看一個小傷口,截肢了一條腿
6、「水皰皮撕了以後會留疤」
雖然肌膚毛髮都是受之父母,但是水皰皮真的不必太留戀。只有比小指甲蓋小的水皰才應該保留水皰皮,稍大一點的就要開洞引流,再大一點的最好全部去除。因為水皰液積在水皰裡很容易引起創面感染。
一個人的固有思維很難改變,我沒有辦法像《盜夢空間》裡那樣把「去掉水皰皮」這個概念植入您的夢境裡,那麼容我最後再努力一下:如果您真的不願意撕掉水皰皮,請務必包紮一下,確保水皰裡的水可以及時地被紗布吸收。
7、「使用了燙傷藥膏反而感覺傷口更嚴重了」
很多門診病人來我這裡看病,都抱怨說:「藥店買了燙傷藥膏,塗了一點用都沒有,反而加重了。」
有時確實存在藥物不對症的因素——比如有些比較嚴重的燙傷,不適合使用非處方油性藥膏。
還有一個因素也很重要:傷口本身癒合的過程並不是每天持續好轉的,癒合不是線性的過程。在傷後3-5天內會有症狀逐漸加重的階段,叫做炎症反應期,表現為傷口逐漸紅腫,疼痛。
下圖這個經過正規治療後,5天就基本癒合的淺度燙傷,在第3和第4天創面周圍有明顯的紅暈、腫脹。所以即使是用了正確的藥膏,炎症反應階段依然不可避免,這是一個傷口的自然過程,卻很容易被誤解為塗了藥膏以後反而加重了。
8、「發燒就是傷口感染了」
嚴重的傷口感染會引起發燒;但是發燒不一定意味著感染。正如前面所說的,傷口在傷後3-5天會有炎症反應期。面積較大、深度較深的傷口,這段時期就容易發燒,這是正常的現象,並不是創面感染造成的,原因是創面毒素的吸收。
特別是嬰幼兒,由於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全,很容易發高燒。這時候只要做好防止脫水和抽搐等高燒的併發症就可以了,在接受正規治療的前提下,並不需要太擔心感染的問題。
民間的治療方法並不一定都是錯的,比如「紫草油」就是一種來自民間的藥物,它對於後期創面的癒合有著很好的功效。
上海長海醫院 陳鄭禮 醫生
燒傷外科 副主任醫師 副教授
上海交通大學碩士;第二軍醫大學博士
擅長:感染傷口;疤痕防治;低溫燙傷
專注於臨床工作,年均接診病人約1.8萬人次
2016年因成功救治10例面積超過50%的危重燒傷病人,立「個人三等功」一次
兼任上海市衛健委燒傷科質量管理中心秘書,參與上海市燒傷外科學規範的制定與落實
本文首發:「燒傷科醫生陳鄭禮」微信公眾號
本文作者:陳鄭禮
責任編輯:李興鵬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