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縣,因古成州而得縣名。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環境,使得成縣自古就有「隴上江南」、「隴右糧倉」的美稱。竹籃寨,位於成縣拋沙鎮東北角,四周高中間低,古時周圍竹林茂密,形似「竹籃」,寨子因此而得名,是遠近聞名的泥塑之鄉。竹籃寨泥塑始於宋代,歷史悠久,是一項具有濃鬱鄉土氣息的民間傳統技藝。泥塑造型多變,惟妙惟肖,顏色豐富而喜慶,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成縣竹籃寨:900年民間泥塑手工藝的困與守
文/圖蘭州晨報記者周言文劉小雷
搗泥
查看棉花與泥的融合度
擀泥
入模具
貼合模具
脫模具
捏羊哨
竹籃寨泥塑——十二生肖和泥娃娃
土牆黛瓦,一顆顆又大又紅的櫻桃掛在櫻桃樹上,這裡就是著名的「泥塑之鄉」
5月中旬的一天,記者一行從徽縣輾轉到成縣,長途中巴車一直在密林環繞的大山中繞行。但其實,兩座縣城相鄰,直線距離並不遠。
前一晚的雨水,此刻並沒有停止,將沿途的森林洗刷得油綠髮亮,空氣極度溼潤。車窗開著,偶爾有陣陣風吹進來,卻是帶著一絲涼意,著實感覺不到一點兒夏天的炎熱。周圍都籠罩在了溼漉漉的綠意當中,中巴車就這樣穿行其中。不到半個小時車程,我們就到了成縣縣城。
成縣,因古成州而得縣名。地勢平坦,物產豐富,西漢水從這裡流經,與徽縣一起,形成了開闊的徽成盆地。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環境,使得成縣自古就有「隴上江南」、「隴右糧倉」的美稱。
在綿密的細雨中,記者見到了成縣宣傳部的陳東平。當他得知我們此行是專程來採訪成縣竹籃寨泥塑之後,非常高興。他說,早在2007年,成縣就被聯合國非物質遺產保護組織中國分部確定為全國三十三個「千年古縣」之一。
「千年古縣」的稱號得來,與成縣竹籃寨泥塑是緊密分不開的。因為這是一項古老的傳統技藝,已經被評為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而這一項獨特的民間技藝,便是在成縣竹籃寨土生土長的,帶著濃鬱的鄉土氣息。
午餐過後,天空中飄著的雨水依然沒有絲毫減退的意思,冒著雨,記者一行便踏上了前往成縣竹籃寨的路程。
竹籃寨,位於成縣拋沙鎮東北角,四周高中間低,古時周圍竹林茂密,形似「竹籃」,寨子因此而得名。是一個有70戶人家210多口人的小村子,曾經是成縣有名的泥塑之鄉。
從縣城到竹籃寨的途中,記者問陳東平,成縣的這些鄉鎮,為什麼竹籃寨成為了有名的泥塑之鄉?我們今天去竹籃寨可還看得見泥塑?
陳東平擺擺手說,當然看得見!竹籃寨泥塑的歷史非常久遠,要是看不到泥塑,我們成縣人還不答應呢。這次去採訪,不僅能看到泥塑,還有一位神秘人物已經在等著我們了。你們想知道的所有關於竹籃寨泥塑的事情,到時候自會得到滿意的答案。
說話間,車速慢了下來。穿過橫跨在西漢水上的大橋,採訪車便正式進入了竹籃寨的地界。
寨子裡的路不寬,我們便下車步行進入。土牆黛瓦,寨子裡的院落,都雕有形態各異的脊獸。目光越過脊獸,是一顆顆又大又紅的櫻桃掛在櫻桃樹上。
沒走多遠,一位老人在前方一座小院的門口站著,笑著招呼著記者一行。陳東平趕忙迎上前去,和老人打招呼,原來這位老人就是竹籃寨泥塑的傳承人趙維國。
北宋以來的民間傳統技藝,就隱藏在一座普通的農家小院裡
趙維國熱情地將記者一行迎進了小院。
院子不大,可是小院裡卻熱鬧的很。在院子的一角,幾十隻信鴿「咕咕咕」地在籠子裡叫著。鴿舍外,一隻小黃狗從它的小屋裡探出半個小腦袋,左右搖著,好奇地望著這群突然走進來的人們。另一角的院子裡,堆放著農具,怎麼看,這都是一座再普通不過的農家小院了。可偏偏,這座小院的主人,就是竹籃寨泥塑的傳承人。
因為下雨,大家都聚集在房簷下。
堂屋的門前,有一堆泥巴,旁邊還放著一把長柄的搗泥木槌。趙維國指著泥巴說,這就是用來製作泥塑的泥土。
已經是古稀之年的趙維國老人,依舊精神矍鑠。平日裡下地耕種,每當到了十月,冬初霜降,他便和家人停了農活,專心製作泥塑。
可是想要看到泥塑製作,更應該了解知道泥塑的歷史。提起竹籃寨的泥塑,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九百多年以前的大宋朝。
據《成縣縣誌》記載,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春,成州(今成縣)大旱,農作物焦枯,面臨著饑荒,崇儀郎趙清臣帶領數千善男信女去雞峰山羅漢洞祈雨,三日後,普降大雨,莊稼得以挽救。趙清臣為感謝神靈的恩惠,在雞峰山修建了一座生佛閣,因此,雞峰山的香火非常旺盛,從此遠近朝山赴會進香的人們,踵趾相接,絡繹不絕。
有廟就有廟會,這時,廟會上開始有專為供奉之用的「普賢」、「玉皇」一類彩塑的泥人出現。而竹籃寨一些心靈手巧的人們便利用閒暇時間做一些小型的泥塑玩具,到廟會上去賣,賺點零錢補貼家用。竹籃寨的泥人就是由此時而起。
隨著時間的推移,泥塑製作逐漸普及到全村,家家戶戶代代相傳。民國和解放初期,是竹籃寨泥塑最為鼎盛的時期。趙維國老人說,在他的童年記憶中,每當廟會節日,很多外地的人們都來竹籃寨購買泥塑,老藝人們製作的泥塑遠銷天水、漢中、寶雞等地。
而竹籃寨泥塑之所以遠近聞名,是因為這裡背山面水,地勢開闊,氣候宜人的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優越的自然條件。
既是泥塑,那麼最主要的原材料泥土便具有了舉足輕重的分量。恰好,竹籃寨就是以優質土壤著稱,這就給泥塑製作提供了很好的物質條件。此地土中沙子很少,土質柔軟細膩且含有油質,粘性好,富有手感。泥色紅而不嫣,黃而不嬌。脫胎出來的泥人,表面潔淨光滑,曝曬不裂,水浸不爛,是製作泥塑的優質材料。
由於竹籃寨泥塑最早是用於供奉的「玉皇」、「普賢」等泥人,所以,成縣竹籃寨泥塑還有一個更為親切的名字:竹籃寨泥娃娃。
說到竹籃寨泥娃娃,最為出名的造型便是「雞公」、「胖娃」以及羊哨、鴿子哨等。
這些「泥娃娃」有泥貨和窯貨之分。泥貨是直接用模具翻制,晾乾後塗彩成形,以公雞、憨娃打肚、獅子、老虎等系列作品及《十二生肖》為代表作。窯貨則是用和好的膠泥捏制晾乾後,再燒制塗彩,以單件作品為主,有羊哨、狗哨、馬哨、鴿子哨等,這些作品相同的特性是裝上做好的竹笛即可發出不同的聲音。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也正是這些優質的泥土,養育了生長在這裡的一代代民間泥塑藝人。這些藝人們個個心靈手巧,一團團不起眼的泥巴,在他們手中轉瞬間就變成形態各異的工藝品。
老藝人們一代代逝去,可是製作泥塑的傳統工藝卻流傳了下來。
本篇新聞熱門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