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理】成縣竹籃寨:900年民間泥塑手工藝的困與守

2021-01-09 每日甘肅網

  成縣,因古成州而得縣名。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環境,使得成縣自古就有「隴上江南」、「隴右糧倉」的美稱。竹籃寨,位於成縣拋沙鎮東北角,四周高中間低,古時周圍竹林茂密,形似「竹籃」,寨子因此而得名,是遠近聞名的泥塑之鄉。竹籃寨泥塑始於宋代,歷史悠久,是一項具有濃鬱鄉土氣息的民間傳統技藝。泥塑造型多變,惟妙惟肖,顏色豐富而喜慶,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成縣竹籃寨:900年民間泥塑手工藝的困與守

  文/圖蘭州晨報記者周言文劉小雷

  

搗泥

  查看棉花與泥的融合度

  

擀泥

  入模具

  

貼合模具

 

  脫模具

  捏羊哨

  竹籃寨泥塑——十二生肖和泥娃娃

  土牆黛瓦,一顆顆又大又紅的櫻桃掛在櫻桃樹上,這裡就是著名的「泥塑之鄉」

  5月中旬的一天,記者一行從徽縣輾轉到成縣,長途中巴車一直在密林環繞的大山中繞行。但其實,兩座縣城相鄰,直線距離並不遠。

  前一晚的雨水,此刻並沒有停止,將沿途的森林洗刷得油綠髮亮,空氣極度溼潤。車窗開著,偶爾有陣陣風吹進來,卻是帶著一絲涼意,著實感覺不到一點兒夏天的炎熱。周圍都籠罩在了溼漉漉的綠意當中,中巴車就這樣穿行其中。不到半個小時車程,我們就到了成縣縣城。

  成縣,因古成州而得縣名。地勢平坦,物產豐富,西漢水從這裡流經,與徽縣一起,形成了開闊的徽成盆地。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環境,使得成縣自古就有「隴上江南」、「隴右糧倉」的美稱。

  在綿密的細雨中,記者見到了成縣宣傳部的陳東平。當他得知我們此行是專程來採訪成縣竹籃寨泥塑之後,非常高興。他說,早在2007年,成縣就被聯合國非物質遺產保護組織中國分部確定為全國三十三個「千年古縣」之一。

  「千年古縣」的稱號得來,與成縣竹籃寨泥塑是緊密分不開的。因為這是一項古老的傳統技藝,已經被評為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而這一項獨特的民間技藝,便是在成縣竹籃寨土生土長的,帶著濃鬱的鄉土氣息。

  午餐過後,天空中飄著的雨水依然沒有絲毫減退的意思,冒著雨,記者一行便踏上了前往成縣竹籃寨的路程。

  竹籃寨,位於成縣拋沙鎮東北角,四周高中間低,古時周圍竹林茂密,形似「竹籃」,寨子因此而得名。是一個有70戶人家210多口人的小村子,曾經是成縣有名的泥塑之鄉。

  從縣城到竹籃寨的途中,記者問陳東平,成縣的這些鄉鎮,為什麼竹籃寨成為了有名的泥塑之鄉?我們今天去竹籃寨可還看得見泥塑?

  陳東平擺擺手說,當然看得見!竹籃寨泥塑的歷史非常久遠,要是看不到泥塑,我們成縣人還不答應呢。這次去採訪,不僅能看到泥塑,還有一位神秘人物已經在等著我們了。你們想知道的所有關於竹籃寨泥塑的事情,到時候自會得到滿意的答案。

  說話間,車速慢了下來。穿過橫跨在西漢水上的大橋,採訪車便正式進入了竹籃寨的地界。

  寨子裡的路不寬,我們便下車步行進入。土牆黛瓦,寨子裡的院落,都雕有形態各異的脊獸。目光越過脊獸,是一顆顆又大又紅的櫻桃掛在櫻桃樹上。

  沒走多遠,一位老人在前方一座小院的門口站著,笑著招呼著記者一行。陳東平趕忙迎上前去,和老人打招呼,原來這位老人就是竹籃寨泥塑的傳承人趙維國。

  北宋以來的民間傳統技藝,就隱藏在一座普通的農家小院裡

  趙維國熱情地將記者一行迎進了小院。

  院子不大,可是小院裡卻熱鬧的很。在院子的一角,幾十隻信鴿「咕咕咕」地在籠子裡叫著。鴿舍外,一隻小黃狗從它的小屋裡探出半個小腦袋,左右搖著,好奇地望著這群突然走進來的人們。另一角的院子裡,堆放著農具,怎麼看,這都是一座再普通不過的農家小院了。可偏偏,這座小院的主人,就是竹籃寨泥塑的傳承人。

  因為下雨,大家都聚集在房簷下。

  堂屋的門前,有一堆泥巴,旁邊還放著一把長柄的搗泥木槌。趙維國指著泥巴說,這就是用來製作泥塑的泥土。

  已經是古稀之年的趙維國老人,依舊精神矍鑠。平日裡下地耕種,每當到了十月,冬初霜降,他便和家人停了農活,專心製作泥塑。

  可是想要看到泥塑製作,更應該了解知道泥塑的歷史。提起竹籃寨的泥塑,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九百多年以前的大宋朝。

  據《成縣縣誌》記載,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春,成州(今成縣)大旱,農作物焦枯,面臨著饑荒,崇儀郎趙清臣帶領數千善男信女去雞峰山羅漢洞祈雨,三日後,普降大雨,莊稼得以挽救。趙清臣為感謝神靈的恩惠,在雞峰山修建了一座生佛閣,因此,雞峰山的香火非常旺盛,從此遠近朝山赴會進香的人們,踵趾相接,絡繹不絕。

  有廟就有廟會,這時,廟會上開始有專為供奉之用的「普賢」、「玉皇」一類彩塑的泥人出現。而竹籃寨一些心靈手巧的人們便利用閒暇時間做一些小型的泥塑玩具,到廟會上去賣,賺點零錢補貼家用。竹籃寨的泥人就是由此時而起。

  隨著時間的推移,泥塑製作逐漸普及到全村,家家戶戶代代相傳。民國和解放初期,是竹籃寨泥塑最為鼎盛的時期。趙維國老人說,在他的童年記憶中,每當廟會節日,很多外地的人們都來竹籃寨購買泥塑,老藝人們製作的泥塑遠銷天水、漢中、寶雞等地。

  而竹籃寨泥塑之所以遠近聞名,是因為這裡背山面水,地勢開闊,氣候宜人的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優越的自然條件。

  既是泥塑,那麼最主要的原材料泥土便具有了舉足輕重的分量。恰好,竹籃寨就是以優質土壤著稱,這就給泥塑製作提供了很好的物質條件。此地土中沙子很少,土質柔軟細膩且含有油質,粘性好,富有手感。泥色紅而不嫣,黃而不嬌。脫胎出來的泥人,表面潔淨光滑,曝曬不裂,水浸不爛,是製作泥塑的優質材料。

  由於竹籃寨泥塑最早是用於供奉的「玉皇」、「普賢」等泥人,所以,成縣竹籃寨泥塑還有一個更為親切的名字:竹籃寨泥娃娃。

  說到竹籃寨泥娃娃,最為出名的造型便是「雞公」、「胖娃」以及羊哨、鴿子哨等。

  這些「泥娃娃」有泥貨和窯貨之分。泥貨是直接用模具翻制,晾乾後塗彩成形,以公雞、憨娃打肚、獅子、老虎等系列作品及《十二生肖》為代表作。窯貨則是用和好的膠泥捏制晾乾後,再燒制塗彩,以單件作品為主,有羊哨、狗哨、馬哨、鴿子哨等,這些作品相同的特性是裝上做好的竹笛即可發出不同的聲音。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也正是這些優質的泥土,養育了生長在這裡的一代代民間泥塑藝人。這些藝人們個個心靈手巧,一團團不起眼的泥巴,在他們手中轉瞬間就變成形態各異的工藝品。

  老藝人們一代代逝去,可是製作泥塑的傳統工藝卻流傳了下來。

本篇新聞熱門關鍵詞:  

相關焦點

  • 【一帶一路 • 美麗鄉村】成縣,你怎麼這麼好看~
    ▲戳視頻觀看2019版成縣旅遊最美宣傳片「隴上江南」「隴右糧倉」成縣地處西秦嶺餘脈南麓、長江上遊嘉陵江水系,屬南北過渡性暖溫帶半溼潤氣候區,生態環境良好、自然資源豐富,素有「她古稱下辯,也曾稱作武都郡、南秦州、西康州、成州、同谷,有著2000多年的歷史,2007年被聯合國地名專家組命名為「千年古縣」。在歲月的長河中,這裡曾孕育了「西狹頌」「耿勳表」、絳帳臺、杜公祠、吳挺碑、雞峰山、裴公湖等燦爛的文化遺產。有雞峰山國家森林公園、國家4A級景區西狹頌,有杜甫草堂、大雲寺、泰山廟、石門溝、浪溝峽等風景名勝。
  • 大吳泥塑:指尖上的傳承
    中國三大泥塑之潮州的大吳泥塑,發端於南宋,因發源於廣東潮州市潮安區浮洋鎮大吳村而得名。與天津泥人張、無錫惠山泥人並稱中國三大泥塑。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銀湖小姐,大吳翁仔」,是廣東潮州民間一句俗語,讚賞潮州市潮安區大吳村的「土翁仔(泥塑)」工藝美妙絕倫。這項在當地代代相傳800多年的手工藝,鼎盛時期幾乎「戶戶有作坊,人人會泥塑」。上世紀七十年代,大吳泥塑步入寒冬,「家家有作坊、人人會泥塑」的景象不復存在。
  • 黃金洞開展民間手工藝編織教學
    本網訊(通訊員秦彩雲 陳勇)8月25日,由縣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局、縣文化館主辦,縣民族技工學校承辦的民間手工藝培訓在黃金洞鄉向家寨村開班。培訓主要就民間工藝製作(竹編、藤編、草編)進行,分理論學習和操作技能兩部分,共90個學時。通過培訓後免費發放《湖北省就業創業培訓合格證》。編輯:曹徵服【來源:鹹豐新聞網】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
  • 史月明:傳承古泫泥塑的「大把式」
    泥塑這東西啊,得慢慢來,慢工出細活……」這位將泥塑過程娓娓道來的師傅,就是山西省工藝美術大師、山西省雕塑藝術大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高平民協雕塑協會副主席史月明。提起名字,也許你並不熟悉,但如果看一眼他的泥塑作品,你一定會記住那些從他手中誕生的泥人兒,誇張地笑、放肆地哭,栩栩如生。
  • 梅經寒苦自生香——隆回縣泥塑大師周梅生傳略
    1985年12月,我與周梅生的滿女周玉蓮結婚。當時我在六都寨中學任教,常住六都寨街上嶽父母家裡,朝夕相處中,耳濡目染,深為嶽父母一家孝順善良和睦的家風,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所折服。嶽父不足1.6米的身高在我的心目中一直是挺拔而偉岸。
  • 黃永松:中國民間手工藝的守望者
    與筆者交談時,黃永松一再回憶起年輕時代,他給留美歸來的紀錄片導演做助手時,得到的那種專業訓練,拍戲曲演員的服飾,戲服的每個側面,每個花紋;頭面上的頭飾,也會一件一件拿下來,單獨的多角度的拍攝與詮釋……這樣的訓練練就的專業素養,日後也被黃永松用到了對民間文化的整理與搜集工作之中去,每個工藝細緻的流程,一步一步是怎麼完成的。
  • 民間藝人黃澤富的泥塑世界(圖)
    (1)2月4日,民間泥塑藝人黃澤富在捏制「生肖猴」泥塑。    貴州省餘慶縣民間泥塑藝術家黃澤富今年68歲,從事泥塑近40年,他捏的雀鳥、花草、神話人物等活靈活現,臥牛、奔牛、鬥牛等形態逼真,惟妙惟肖,其泥塑作品多次獲獎。黃澤富的泥塑工藝品暢銷市場,他創辦的泥塑園不僅為5名殘疾青年解決就業問題,還成為黔北的文化名片。新華社記者 楊楹 攝
  • 非遺廣東|「翁仔屏」——泥塑(大吳泥塑)
    清中葉至民國初年,大吳泥塑進入鼎盛期,製作作坊遍及全村,幾乎人人會泥塑,產銷鋪戶有60多家,以吳潘強為突出代表的泥塑匠師達100多人,並創造了貼塑、浮花雕等新技藝,其塑品遠銷東南亞多個國家。1958年成立頗有規模的大吳泥塑工藝廠後,又進入了新的興旺發展期,21世紀初該村還被省文化廳命名為「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之鄉(泥塑、貼塑之鄉)」。
  • 成縣青皮核桃開始預售啦,全國包郵
    成縣林緣核桃基地300畝核桃園為大家提供鮮果,隴小南團隊為您把關!成縣核桃,富鋅富硒,精選大果,產地直發,我們只做好吃的成縣核桃。成縣是隴南核桃的核心區,早在晉代郭儀恭所著《廣志》一書中就有「陳倉胡桃薄皮多肌、下辯胡桃大而脆急促則碎」的記載,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歷史,是當時秦巴山地區具有規模的核桃產區,如今百年核桃老樹隨處可見;《甘肅果樹志》記載的9個核桃品種群,成縣過去均有栽植可見,其中以烏米、白米、烏仁核桃為主要成縣傳統農家品種。
  • 潮州大吳泥塑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一批大吳泥塑作品入藏中國美術館中國美術館是中國美術最高殿堂,是以收藏、研究、展示中國近現代藝術家作品為重點的國家造型藝術博物館。去年12月,大吳泥塑榮幸地列入中國美術館的收藏名錄,吳光讓、吳聞鑫、吳宏城三位民間藝術家共20件泥塑作品,為中國美術館收藏評鑑委員會評議通過並收藏。  今天,中國美術館送來了收藏證書,這是大吳泥塑的喜訊,也是潮州民間藝術的喜訊!
  • ...做好婦女創業創新大文章——西安市舉辦第七屆婦女手工藝技能大賽
    9月18日,由西安市婦聯主辦、西安市婦女社會綜合服務中心承辦的西安市第七屆婦女手工藝技能大賽在民樂園萬達廣場隆重開賽,百餘名婦女手工技藝從業者、愛好者現場切磋技藝。大賽以「巾幗喜迎十四運 巧手共建文明城」為主題,分刺繡類、編織類、剪紙類、綜合類四大類進行比賽。參賽項目豐富多樣,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非遺傳承人、手工女匠人以及將傳統手工技藝實現產業化的女性創業者紛紛來到現場。
  • 月亮兔 | 這家來自重慶的手工藝作坊是如何做到年年與臺灣誠品合作的?
    而現如今的現狀是,後工業時代的傳統工藝正在向奢侈品和攤品兩級分化,傳統手工藝不該是只為「貴族」服務的,也不該只是出現在路邊小攤上的粗劣製品。如何在現代社會裡取得平衡並傳承下去?這正是月亮兔(Rabbit&Moon)民間工藝的追求。
  • 潮汕大吳泥塑,用泥土傳承千年藝術
    一塊普通的泥巴,在泥塑藝人手中卻能變成講述歷史、風土人情的載體。泥塑,作為歷史悠久的手工藝術形式,它表現了民間的喜怒哀樂,表現了他們的生活生產,具有地方特色和鄉土氣息只須和人對面坐談,捧土於手,不動聲色,瞬息而成,面目徑寸,不僅形神畢肖,且栩栩如生。
  • 這種民間傳統手工藝,在中國至少有二三千年歷史
    刺繡是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之一,在中國至少有二三千年歷史。運用施針、滾針繡的珍禽異獸,毛絲頌順,活靈活現,栩栩如生;採用散套針繡的花卉,活色生香,香味樸鼻,盡態盡妍;使用亂針繡的人像和風景,絨條組織多變,裝飾味濃,藝術效果強,富有濃鬱的民間
  • 「雅」的審美範式與價值重構 ——兼論民間手工藝的價值評判
    民間手工藝由普通民眾製作,是普通民眾為了滿足日常生活需要與審美需求而創作的工藝,反映的是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思想感情、審美理念和藝術涵養。根據「雅」與「俗」的審美範式來評判,民間手工藝顯然是「俗」的代表,是一種大眾性、通俗性、普及性、鄉土性的手工技藝。從這個層面來看,民間手工藝與「雅」是很難找到關聯的,「雅」是上層貴族的專屬,普通民眾的創作是很難登上大雅之堂。
  • 創新泥塑 致敬「三牛精神」
    進入2021年以來,代表著「為民服務孺子牛、創新發展拓荒牛、艱苦奮鬥老黃牛」的「三牛精神」成為社會熱詞。1月11日,記者了解到,高密聶家莊泥塑傳人聶鵬為了致敬「三牛精神」,精心構思捏制了幾組主題泥塑,目前還在創作中,希望藉此作品獻禮建黨100周年。
  • 無錫惠山泥塑「彩球吉祥羊」迎新春
    無錫惠山泥塑「彩球吉祥羊」迎新春 (1/8) "← →"翻頁
  • 【三分鐘警事速覽】省公安廳反恐總隊政委李朝翔一行檢查指導成縣...
    9月14日至15日,省公安廳反恐總隊政委李朝翔、一級高級警長王天富、一級警長李平科一行深入成縣公安局檢查指導反恐維穩工作,市公安局黨委委員、副局長焦明泉,副縣長、成縣公安局黨委書記、局長李鵬,黨委副書記、政委李治安陪同檢查。
  • 竹籃編織也可以這麼藝術,太美了!
    竹編與竹雕是竹文化中的兩大工藝,殷商時期竹編紋樣已有方格、米字、回紋、波紋等,戰國時已出現竹籃,以及以竹編技藝著稱的人物——「泰山」。竹編工藝品,就是從民間日用品的基礎上形成的,許多竹編作品既是日用品,又是一件藝術品,比如竹籃。
  • 民福社區開展手工編織竹籃活動
    民福社區開展手工編織竹籃活動 2020-08-10 16: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