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裡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一個人如果在物慾生活的追求上過於奢華,必然會導致精神上的頹廢。
如果過於痴迷生存環境的安逸,就容易使人喪失進取心,怠慢了你身邊所發生的事情,你的視聽就會閉塞。
所以我們需要敏於事,對待任何事物都需要果斷。常常考慮到事難行,故需敏,言易出,故需謹。慎於言,就不會不懂裝懂,也不會固步自封。
西漢先儒孔安國認為是疾速之義,清代學者焦循在《論語補疏》中認為是審慎之義,而清代經學大師劉寶楠在他的《論語正義》中則兼取前兩家的說法。
處理事情僅靠「敏於事」是不夠的,還需要把「敏於事」和「慎於言」關連起來。
如果不能慎言,處處洩露機密,即使能「敏於事」,最後還是會因為「機事不密則害成」,即因為言語不謹慎,言多而失,最後導致功敗垂成。
不論在生活還是工作中,我們處理事情都需要做到敏於事,慎於言。口有時能救人,也有時有時能殺人。有時是甜言有時也是蜜劍。
言多必失,寡言為賢;禍從口出,沉默是金。
漢朝劉向《說苑•敬慎》曾記載:「孔子之周,觀於太廟,右階之前,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無多言,多言多敗。」
在社會中多言不一定比少語的人表現不佳。更多少語的人在多聽,言多必失更要使得出言之前一定要三思而言。
古人云:安莫安於知足,危莫危於多言。老子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口中智慧一直被中國文人所專研承接。
※下拉屏幕參與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