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邦:我一直在這口礦井裡開掘

2020-12-21 濟南日報
  

□新時報記者 江丹
  繼《斷層》《紅煤》《黑白男女》之後,劉慶邦書寫中國礦工生活的第四部長篇小說《女工繪》近日上架。小說講述的是後知青時代一群正值青春芳華的礦山女工的故事,其間也有劉慶邦自己的青春記憶。這麼多年來,劉慶邦的文學創作一直與煤礦緊密相連,正如其所言,「煤礦是我認定的文學富礦,將近半個世紀以來,我一直在這口礦井裡開掘,越開越遠,越掘越深。」
青春吐芳華
  「地下生煤,地上長莊稼。礦工在地底挖煤,農民在地表種莊稼。……礦工用礦燈指出一線光亮,走在井下縱橫交錯的巷道裡,以為自己已經走得很遠了,出得井口稍一眺望,不遠處就是農村的莊稼地。地下的煤都是黑的,黑得一成不變。而莊稼剛出苗時都是綠的,一成熟就變成了黃色,黃得遍地流金,浩浩蕩蕩。……成熟的麥香,隨著五月的薰風連天波湧,一湧就湧到礦區去了,湧得一浪高過一浪。」
  《女工繪》的開篇,劉慶邦寫了礦山與莊稼地的圈圍,黑與金是那片天底下的兩道色彩,莊重而且浩蕩。他還寫了煤香和麥香,這些「香」也正是礦區生活的氣息。
  小說的時間背景是1970年代中期,而劉慶邦也的確書寫了那個年代物質的匱乏、居住的簡陋、礦下工作的危險、緊張的氛圍,可讓讀者印象深刻的並不是歲月的艱苦,而是一代人的芳華故事,想像他們鮮活、可愛的青春。劉慶邦在創作這部小說的時候心存愛意。
  劉慶邦坦言,時間長了會淡化對苦難的記憶。他在開篇寫大地,寫自然,寫煤香和麥香,其實也是在奠定整部小說的審美基調。如今回望過去,那段歲月留下的美更多、愛更多。「其實當時也不覺得苦,正是青春期,覺得什麼都是好的、美的。」劉慶邦說。
  小說伊始的大篇幅環境描寫,也是在為主人公華春堂的出場作鋪墊。她是家裡的二女兒,理應是無憂無慮、活潑爛漫的性格,但是家庭的變故和對周圍環境的敏感卻讓她心智老成、精明有謀。她邁出的每一步,都有自己的精打細算,除了自己的行動,也包括對別人的試探。可是作為讀者,我們並不會對這樣的華春堂有所排斥,反而滿是同情,主動站到她的立場、她的處境去理解她的所有選擇,因為我們依然能從中讀到她的可愛。
  《女工繪》是一幅礦山女工群像,不只有靈動多思的華春堂,還有寡言克制的周子敏、憨直倔強的唐慧芳、漂亮開朗的張麗之、清澈動人的楊海平……小說寫的就是後知青時代這些礦山女工的芳華故事。她們剛剛結束知青生涯,穿上勞動布做的工裝,開始礦山生活,為黯淡的煤礦帶去一道明亮的色彩。「『世上有朵美麗的花,那是青春吐芳華。』在我看來,每個青年女工都有可愛之處,都值得愛一愛。」劉慶邦在《女工繪》的《後記》中寫道。
煤礦是文學富礦
  《女工繪》裡的人物,在現實生活中幾乎都有原型,她們是劉慶邦的工友。小說裡,華春堂的生命戛然而止,現實中同樣如此。劉慶邦的心靈一度因此受到非常大的衝擊,但他沒有藉助虛構的魔力在小說裡為之安排另外的命運結局。他說,生命是時代的容器,華春堂的命運走向看似偶然,也有其必然性,看上去像是自然發生的,但在那個年代別無選擇。「每個人的生命都是一場悲劇。」劉慶邦說。在他看來,人們都喜歡花好月圓,這實際上是一種自欺,「悲劇才更真實」,所以,關於華春堂的命運,他決定尊重現實。
  小說裡的男主人公魏正方,或多或少也有劉慶邦自己的影子。小說裡的魏正方原本是一位農民,在礦山,他愛讀書,組織宣傳隊,有暗自愛慕的姑娘,也因為勤懇、文章寫得好,從礦井調到了礦務局。
  「魏正方不僅有我心靈的影子,還有現實生活的影子。」劉慶邦說。他也是從農民成為一名礦工,挖煤、打巷道、開運輸機。初到礦上時,沒有什麼行李,帶的幾乎全是書,有《紅樓夢》《茅盾文集》等,閒暇時看得津津有味,他一直愛好的寫作也有了用武之地。
  這像是某種宿命的安排,後來劉慶邦調離了礦井,但還是常常下井,潛意識裡覺得應該為寫作有所積累。事實上,他發表的第一部短篇小說寫的就是礦工生活,講述礦山一位女工勤儉節約的故事。小說早在1972年就寫好了,但當時找不到地方發表,也沒捨得扔,就放到了箱子裡。1977年,他在當時的《鄭州文藝》上看到有小說,於是找出當年的小說,重新謄寫投稿,最後發表於1978年《鄭州文藝》的第二期。
  「煤礦生活擁抱了我,造就了我。」劉慶邦說。《女工繪》是繼《斷層》《紅煤》《黑白男女》之後,劉慶邦創作的第四部描繪中國礦工生活的長篇小說,而他這一題材的中短篇小說數量則更為豐富。
  「一般說來,作家會用所謂三部曲來概括和結束某種題材小說的寫作,而我沒有停止對煤礦題材小說的寫作。我粗算了一下,在全世界範圍內,把包括左拉、勞倫斯、戈爾巴託夫等在內的作家所寫的礦工生活的小說加起來,都不如我一個人寫的礦工生活的作品多。煤礦是我認定的文學富礦,將近半個世紀以來,我一直在這口礦井裡開掘,越開越遠,越掘越深。」找到自己的心靈
  劉慶邦被譽為「中國短篇小說之王」,但他的長篇作品同樣讓人念念不忘。新近出版的《女工繪》共有二十一章,每章萬字左右。有人說這部長篇由二十一個短篇綴成,劉慶邦不贊同。
  在劉慶邦看來,長篇、中篇、短篇是小說的三種不同體裁,各有承擔。長篇是大海,波瀾壯闊;中篇是長河,餘暉曲折;短篇是瀑布,飛流直下。如果說短篇是點,那麼中篇是線,長篇就是面,結構不同,不是說點在一起就成了線、成了面。劉慶邦認為,長篇要承擔歷史,沒有歷史厚重感的長篇稱不上好。
  劉慶邦對《女工繪》也寄予了這樣的希望,「她們的命運裡,有著人生的酸甜苦辣,有著人性的豐富和複雜,承載著個體生命起伏跌宕的軌跡,更承載著歷史打在她們心靈上深深的烙印。我寫她們的命運,也是寫千千萬萬中國女工乃至中國工人階級的命運。」
  劉慶邦的中篇小說《神木》曾獲第二屆老舍文學獎,據其改編的電影《盲井》獲第53屆柏林電影藝術節銀熊獎。劉慶邦認為,這個故事之所以能在國內外引發關注,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面對現實,它沒有迴避,而是深度介入。
  劉慶邦說,作家有責任書寫現實,為民族保存記憶,一個沒有記憶的民族會重蹈覆轍。他相信,那些在小說裡經過審美處理的形象化、細節化的記憶,「對我們的後人仍有警示意義和認識價值」。
  劉慶邦出生於1951年,幾乎與共和國同齡,見證了時代的巨變。劉慶邦覺得這些年來,社會變化得越來越快,人也顯得越來越渺小。劉慶邦一直保持著某種「不變」,比如他多年來養成的寫作習慣和節奏,他依然手寫創作,完成後請夫人幫忙用電腦列印出來。《女工繪》寫了21本稿紙,「一大摞。」劉慶邦每天的寫作時間也是固定的,早上4點到6點,這是之前為了兼顧工作和創作所找到的最完整、也是一天中最為清醒的時段。然後出門散步、買菜,下午看書、看報,晚上早早就休息了。劉慶邦「不拼」,保持一種細水長流的創作狀態。今年以來,他已經完成12部短篇小說。
  劉慶邦正在創作的依然是一部短篇小說,寫農村題材。農村和礦山,都是劉慶邦所熟悉的,深深地烙刻在劉慶邦的記憶裡,而他要做的就是不斷挖掘自己的記憶,找到自己的心靈。
  顯然,劉慶邦找到了心靈的語言,也找到了心靈的歸屬。 孫婷婷 繪

相關焦點

  • 猛獁訪談|劉慶邦:「煤礦」是寫作富礦,夠我開掘一輩子
    這是劉慶邦第四部煤礦工人題材的長篇力作,也是其目前唯一一部書寫礦場女工故事的長篇小說。近日,劉慶邦回到故鄉河南,做客鄭州松社書店與讀者分享《女工繪》創作背後的故事。分享會開始前,劉慶邦在接受猛獁新聞·東方今報記者採訪時說,「煤礦」是他寫作的富礦,夠他開掘一輩子。
  • 劉慶邦新作《心事》:生活是一口礦井,愛是礦燈
    來源標題:生活是一口礦井,愛是礦燈10月17日下午,作家劉慶邦最新短篇小說集《心事》由人民文學出版社發布。《心事》是一本短篇小說集,是一個人跨越幾十年書寫的愛情作品合集,收錄了劉慶邦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創作、持續至2019年的短篇小說22篇,時間跨越長達40多年。22個故事裡,有痴痴守望未婚夫的農村少女、有深愛妻子的礦工、有在困境中惺惺相惜的戀人……劉慶邦通過對「愛情」這一永恆主題的表述,呼喚人性的澄澈純淨,傳遞他關於「愛」與「美」的美學理想,書寫倫常裡的詩意。
  • 劉慶邦《心事》:展現至美人間真情
    收入22篇有關愛情的小說 劉慶邦在圈內一直被譽為「中國短篇小說之王」。據劉慶邦介紹,《心事》一共收入了自己的22篇有關愛情的小說。「從我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寫小說就涉及愛情小說,到去年發表在《收穫》上的最後一篇《託媒》,前後跨度40多年。」
  • 「中國短篇小說之王」劉慶邦最新長篇《女工繪》即將問世
    「礦工題材」小說創作第一人,煤礦是劉慶邦的文學富礦,半個世紀以來,他在「小說」這口礦井中持之以恆地開掘,越開越遠,越掘越深。《女工繪》是劉慶邦繼《斷層》《紅煤》《黑白男女》之後,第四部煤礦工人題材的長篇力作,即將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也是其目前唯一一部書寫礦場女工故事的長篇小說。短篇小說格外強調文本的文學性和詩意化,《女工繪》是有「短篇王」美譽的劉慶邦,本著「短篇小說精神」精心創作而成的長篇新作。
  • 魯獎作家劉慶邦新作《女工繪》:為一代礦場女工的青春「塑像」
    劉慶邦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在文學圈流傳有兩句話:「在陝北提路遙,有人管你飯吃;到煤礦提劉慶邦,有人管你酒喝。」跟路遙的文學路數相似,劉慶邦也是常年本著現實主義文學精神「貼著地面」書寫,熱衷關注底層人的奮鬥與命運。出生於1951年的劉慶邦,當過農民、礦工和記者。現為中國煤礦作家協會主席,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劉慶邦的文學視野多關注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轉型過程中農民工、普通百姓的生存狀態。煤礦尤其是劉慶邦文學世界的重要領地。
  • 劉慶邦愛情短篇小說首次結集出版,他說「生活是礦井,愛是礦燈」
    魯迅文學獎獲得者、著名作家劉慶邦日前推出了最新的短篇小說集《心事》,在與讀者見面的過程中,他從愛談起,從文學觀、自身寫作、電影改編、短篇小說創作等多角度,深度解讀了這部小說集,更與現場讀者分享了自己的初戀故事。
  • 《女工繪》描繪礦場女工對愛情的嚮往,煤礦是劉慶邦的文學富礦
    作者:劉慶邦煤礦是劉慶邦的文學富礦,半個世紀以來,他在「小說」這口礦井中持之以恆地開掘,越開越遠,越掘越深。黑色煤炭所蘊含的光明、舒緩文字所深藏的能量在其作品中彼此交融,渾然天成。《女工繪》 劉慶邦 作家出版社我的新長篇小說《女工繪》,如果用一句話概括,《女工繪》是一部愛的產物。小說寫的是後知青時代一群青年礦山女工的故事。一群正值青春芳華的女青年,她們結束了「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的知青生涯,穿上了用勞動布做成的工裝,開始了礦山生活。
  • 劉慶邦《心事》:底層愛情故事
    發布會中,劉慶邦談及,如同之前的作品一樣,他持續關注礦工的愛情。「這本書也收入了大量礦工的愛情小說,我說生活是礦井,愛是礦燈。通過礦燈指出一線光亮,我們才有了溫暖。」評論家賀紹俊認為,劉慶邦能在一個老掉牙的故事上翻唱新曲,並唱出新穎別致的韻味來,就因為他能將勞動作為一種審美對象。
  • 猛獁訪談 | 劉慶邦:先是生活,後是小說
    故事裡有痴痴守望未婚夫的農村少女,有深愛妻子的礦工,有在困境中惺惺相惜的戀人……通過對「愛情」這一永恆主題的表述,呼喚人性的澄澈純淨,傳遞了作者關於「愛」與「美」的美學理想。「荷花肯定是從瘀泥裡生長出來的,沒有瘀泥的肥沃,就沒有荷花的清新、美麗。我們讓讀者看荷花就可以了,沒有必要把瘀泥都攪上來。如果生活是瘀泥的話,愛就是荷花。」
  • 劉慶邦:鑽探煤礦這座文學的富礦
    劉慶邦:農民、礦工、保姆、手藝人、城市平民、打工者、流浪者、乞討者,還有星夜進城賣荷花、賣蟈蟈、賣野菜的人……我對他們比較感興趣,他們的生存狀態能夠觸發我關照生活的敏感點,並成為我寫作的對象。看見一個盲人在街邊拉胡琴賣唱,我會站下聽一會兒,往盲人面前的破茶缸裡丟一點兒錢。
  • ...盲井》原著作者、魯獎得主劉慶邦過去40年最好的愛情小說,都...
    作家劉慶邦提到作家劉慶邦,資深小說愛好者應該腦海裡首先蹦出的就是2003年斬獲第五十三屆柏林電影節「銀熊獎」的電影《盲井》,其原著小說《神木》就出自劉慶邦之手。對於煤礦工人出身的劉慶邦來說,這不過寫出了自己熟悉領域的故事。
  • 劉慶邦談新書《心事》創作:先是生活,後是小說
    10月17日下午,魯迅文學獎獲得者、作家劉慶邦在京發布了最新短篇小說集《心事》。他在現場講述了電影從版權籤約開始的幕後故事。劉慶邦認為,文學既有審美功能,也有反思功能,寫作應當從個人內心出發,忠於自己的內心感受。
  • 劉慶邦:我慎終如始,只寫小說
    為什麼《女工繪》的素材一直放在心裡、擱置了50年才付諸文字?劉慶邦:不寫不等於把這段記憶忘了。心裡存著,一直在醞釀。待成熟了,呼之欲出,於是就把她寫出來。可以說水到渠成,剛剛好。一個人有難忘的經歷,老是忘不下,這裡邊就很可能有文學的因素。這段經歷正是我忘不下的。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活動範圍也是有限的。
  • 劉慶邦新書《心事》在京發布:談愛、談初戀、談文學
    劉慶邦最為廣大讀者熟悉的中篇小說《神木》,被改編為電影《盲井》,斬獲第五十三屆柏林電影節「銀熊獎」,他在現場講述了電影從版權籤約開始的幕後故事。劉慶邦認為文學既有審美功能,也有反思功能,寫作應當從個人內心出發,忠於自己的內心感受。當讀者提問應該如何寫作好的愛情小說時,劉慶邦給出的回答是:用思想升華情感,然後才能寫出完美的作品。先是生活,後是小說。
  • 劉慶邦:請不要叫我「短篇小說之王」
    而後者,劉慶邦被稱為「短篇小說之王」,迄今寫了300多篇、300多萬字的短篇小說。但對這個稱呼,他特別澄清:「有一次出去開會,他們這麼說我,我很尷尬,甚至覺得不太舒服,就一直想給自己『摘帽』,但是好像很難,所以最近琢磨著準備寫一篇文章來說明。哪有王?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寫短篇小說好的人很多,不可以稱王。」
  • 回眸歲月裡那一樹花開——讀劉慶邦新著《女工繪》
    這部小說裡的故事發生在上世紀70年代,以青年女礦工華春堂進入東風礦之後的一系列事情為線索,講述了她想方設法換工作、找對象等日常瑣事,牽連出青年女工們及隊長魏正方的不同命運。與20世紀80年代的傷痕文學和反思文學對這類題材的處理截然不同,《女工繪》更側重關注一個個世俗而美好的生命個體的情感與命運,整部小說從頭至尾流淌著溫婉哀怨的詩意。
  • 劉慶邦新書《心事》在京溫暖發布|生活大霧,愛就是能見度
    圖:劉慶邦生活照(作者供圖)在現場訪談中,劉慶邦將生活比作淤泥,將愛比作荷花,認為愛是一種特殊的生命體驗,發乎生命的本能,並在現場分享了一段初中二年級開始、長達數十年的初戀。劉慶邦最為廣大讀者熟悉的中篇小說《神木》,被改編為電影《盲井》,斬獲第五十三屆柏林電影節「銀熊獎」,他在現場講述了電影從版權籤約開始的幕後故事。劉慶邦認為文學既有審美功能,也有反思功能,寫作應當從個人內心出發,忠於自己的內心感受。當讀者提問應該如何寫作好的愛情小說時,劉慶邦給出的回答是:用思想升華情感,然後才能寫出完美的作品。先是生活,後是小說。
  • 劉慶邦最新長篇《女工繪》首寫女礦工,他說每一位女工都值得去愛
    「但寫這部小說的好幾個月時間裡,我似乎又跟她們走到了一起,我們在一個隊幹活兒,一個食堂吃飯,共同在宣傳隊裡唱歌跳舞,一起去縣城的照相館裡照相。她們的一眉一目、一喜一悲、點點滴滴,都呈現在我的記憶裡。」劉慶邦回憶,他在煤礦組織宣傳隊的時候,這群女孩子闖入了他的視野,在男女比例嚴重失調的煤礦,這些女孩絕對是最美好的存在。
  • 劉慶邦小說集《心事》,「愛」是美學理想也是自我生命體驗
    近期,作家劉慶邦最新短篇小說集《心事》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這可以說是劉慶邦跨越幾十年書寫的愛情作品合集,收錄了他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創作、持續至2019年的短篇小說22篇,時間跨越長達4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