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學徒食客吃喝報告,ID:xmjxtsk18970886148】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很不好意思,約好的六點半竟然遲到了——走錯去了附近的另一家分店,而真正要來的地方位於小區內住宅的八樓,電梯門開都沒有燈,以為是感應,跺一腳,燈沒亮,801的門倒是開了——這裡是吃喝愛好者如我在鄭州最應該來朝拜的餐廳,沒有之一。
事情要從釣魚臺說起。國宴其實不一定好吃,只是神秘遙遠禁不住想——大型宴會能保證吃到熱乎飯菜就是好事,再考慮預算、忌口、健康一大堆問題,太限制廚師發揮——何況,國宴廚師也是地方抽調,比如釣魚臺的首任總廚侯瑞軒就是豫菜出身。
侯瑞軒(左四)
侯瑞軒(1920-2011),河南長垣人,廚師之鄉的驕傲。侯瑞軒13歲在開封便宜坊學徒,15歲進入傳奇老店又一邨(也就是後來的又一新),師從河南名廚趙廷良和蘇永秀,直到54年作為又一新名廚被選調北京飯店,之後就長期在京負責國宴製作。1957年,中蘇在對方首都互開餐廳,侯瑞軒前往莫斯科北京飯店擔任主廚,六十年代又先後三次被派往平壤培訓朝鮮廚師。
1980年,釣魚臺國賓館重新對外營業,侯瑞軒出任總廚師長,設計菜色時並不局限於河南菜,只是因為領導都是老年人,所有菜必須軟滑清淡,又因為涉及對外,得顧及外賓的口味和禁忌——綜合起來就形成了區別於各大菜系的釣魚臺菜,而侯瑞軒幾乎成了釣魚臺菜的標誌,也是最為名正言順的「國廚」和國寶級烹飪大師。退休後,侯老仍擔任釣魚臺國賓館終身顧問,並任中國烹飪協會名廚專業委員會顧問和河南烹飪協會名譽會長。
侯瑞軒(右)和李志順
侯老是長垣人,徒弟也多是長垣人,侯門一脈龐大至極,到今天隨便一位都是拿終身成就獎的超級大師:釣魚臺國賓館行政副總廚侯中華(侯老的公子)、北京河南大廈總顧問呂長海、原北京飯店廚師長田正斌、中國烹飪大師王新芝,以及侯老的關門弟子李志順。
侯瑞軒(左)和李志順
李志順也是長垣人,15歲開始學徒,雖只是在縣裡實驗飯店,但長垣的廚師普遍能打,得以師從陶永昌、趙嵩山等名廚。1985年,李志順被派往煙臺商業技工學校系統學烹飪,並於次年被招進中原油田接待處招待所,很快成為廚師班長。1988年,中原油田成立北京辦事處,李志順去了北京,機緣巧合認識了侯瑞軒老爺子並深受侯老喜愛。1991年,李志順正式拜師成為侯老的關門弟子,此後更是辭去油田職務,以學徒身份進入釣魚臺學習國宴菜。
師父侯瑞軒(右一)、師兄呂長海(左一)在李志順(左二)的二合館用餐
2001年,出師的李志順在鄭州創辦國宴酒店,師父侯瑞軒老爺子親自到店技術指導,師兄田正斌(原北京飯店廚師長)擔任主廚,連前廳經理都是來自釣魚臺,陣仗非常驚人。次年合同到期,國宴酒店搬遷,李志順在自己和侯老的名字中各取一字,餐廳更名頤順軒,2008年又因城建搬到經三路,成為了今天的二合館(不過公司名依然叫頤順軒)——據說二合館本是李志順祖上在長垣經營的餐廳,到今天已是三百多年的字號。
李大師的工作室不大(畢竟只是住宅樓中的一間),進門迎面就是整面牆的燕鮑翅肚和一個仿版蓮鶴方壺(現藏於河南博物院,鎮館之寶),廚房是開放式,大廳一個大桌,茶室一個小桌,僅此而已。當天大桌另有客人,我們被李大師讓進茶室,鄭州城中最有意義最有光環的一餐即將開始。
工作室的主廚邵亞斌師傅(左一)是李大師的徒孫,跟了李大師十一年,師從餐廳總經理、李大師高徒張永濤,已是獨當一面的烹飪大師
進門就準備好了水果和點心,質量挺好,老式點心是二合館自製,傳統正氣或脆或軟但都香甜至極,只是太佔胃納不敢多吃。
工作室按照釣魚臺的上菜模式,落座很快擺滿大大一桌,除了水果糕點,四冷菜、四小菜、一冷拼和一碗餐前粥,豐盛澎湃。小菜比較簡單,酥脆的炸花生米、酸甜清脆的藕丁、綿軟入味五香口兒的黑豆,以及非常在地的蒸菜,滑軟清甜,麻醬和大蒜香氣很重很敢很對路。
冷拼是傳統中餐基本功,牛肉紮實醬濃香甜,豬耳脆彈清爽,至於什麼熟北極貝和焯西蘭花都是俺深惡痛絕的東西,為了擺盤而已——實際上,絕大部分冷拼只是基礎刀工和擺盤的展示,好極有限。
餐前的養生粥多是為了護胃,小米紅棗熬得粘稠滑順,溫和微甜,舒服。
二合館的五香大豬蹄對外出售,在工作室充當冷菜的一部分,帶骨切成大塊,鹹鮮入味彈滑酥軟,醬香並不張揚。
醬蘿蔔也是自家做的,泡椒口兒,清脆刺激很開胃。
醬牛腱比之前冷拼中的牛肉醬香更重更透徹,火候正好彈牙脆糯,拌上麻油,店裡醃的臘八蒜爽脆酸甜非常不錯。
香菇片成薄片燒入味晾涼,不走厚實多汁的路線,乾爽香口略帶麻辣。
此時,侍者端來主菜和湯的小樣讓客人嘗嘗,定一下口兒方便調整鹹淡,是老派做法,只是個人總覺得還是要尊重主廚的手感和認知,畢竟濃淡鹹甜還會在之後的烹飪過程中發生變化,且隨著用餐進度對味覺的感知程度也不一樣,除非明確知道自己口兒輕口兒重,不然沒必要調整。
之後上桌的酸辣烏魚蛋湯是工作室的大招牌,所謂豫菜五大名羹之首(還有肚絲湯、燴三袋、生汆丸子和酸辣木樨湯),不過說實話並不算傳統豫菜,而是釣魚臺國賓館對魯菜經典燴烏魚蛋的健康輕盈版改良,濃湯改成清湯,醋改成酸黃瓜汁,胡椒的量也減了,容器從大碗改成汽鍋——只是改良者就是侯瑞軒老爺子,再傳到李志順大師一輩,而侯老是長垣人且是豫菜底子,酸辣烏魚蛋湯要說是豫菜也說得通。
頭天晚上開始吊毛湯,雞鴨肘子熬八小時到第二天上午再掃出清湯,三斤老雞出一斤湯,的確清澈乾淨漂亮至極,毫無油星或沉澱功力盡顯;烏魚蛋潔白完整薄透幼嫩(烏魚蛋越薄越好),柔脆滑軟,湯頭喝來清爽內斂鮮甜厚實,酸和胡椒的辣穩定溫和,喝來落胃滋潤舒服至極,是非常老練完美的呈現。
主菜環節,龍脆即鱘龍魚筋,是工作室近來才開始大力推廣的食材。這份龍脆燒花膠規規矩矩,龍脆彈糯花膠粘滑發得很好,墊底的猴頭菇脆嫩,醬汁很棒——用的是之前酸辣烏魚蛋湯的清湯,做成拿手的蔥燒汁,濃鬱鮮甜而不滯笨,米飯也彈牙噴香很快嗑完。
其實龍脆佛跳牆是侯瑞軒老爺子的拿手菜,工作室也供應加龍脆的版本,只是避免重複,就要了正常版國宴佛跳牆——工作室主打一湯一菜,湯即前面的酸辣烏魚蛋湯,菜就是這份佛跳牆,是釣魚臺的招牌,也是侯老一脈最有代表性的菜色。
基本是粵式金湯佛跳牆的風格,大連海參、大連鮮鮑、花膠、裙邊、瑤柱、雲南羊肚菌、鴿蛋,質感濃稠厚重但清甜輕盈,乾貨的泡發和火候都頗好(花膠稍微軟爛了些),底湯中大量膠質(來自肘子)讓湯濃到可以站起來,極度豐實滿足。非要雞蛋裡挑骨頭的話,若是鹹度略微高一點點,鮮甜更明顯,該是能壓住略微重了些的膠質味道(並不是異味,可以想像一下肉皮味)。
加香醋和香菜更好吃
順便多說幾句。這份金湯的顏色來自藏紅花(而不是常見的南瓜),只以鹽糖和紹酒調味,其中紹酒的用量、加入的時間是關鍵,才能不苦不腥只有酒香沒有酒味,全憑廚師經驗感覺。至於餐廳和主廚本人聲稱這是對閩菜佛跳牆的改良,個人持保留意見,畢竟照資料和圖片來看,釣魚臺佛跳牆的確偏閩菜版本,是侯瑞軒大師在原版基礎上的豫菜改良,但眼前這份顯然更像是粵版佛跳牆,二者製法、呈現和食味都相去甚遠——當然,這只是菜色的無聊溯源,不影響味道。
另外兩個小菜跟著主菜上桌,自製的燒雞鹹鮮透徹調味收斂,雞皮脆爽,肉倒是可以更酥化一些。
涼拌西芹非常之棒,幼嫩無筋脆甜多汁,醋汁兒調得很準很合味,去膩清口最好。
用那麼多鱘龍魚筋,魚肉當然不能浪費——用河南傳統的煎燒做法做成煎燒鱘龍魚,加五花肉和蔥姜燒到汁濃色亮略帶滷香,墊著豆腐土豆各一片。鱘龍魚來自黑龍江,皮厚糯實肉細彈牙,充分展現鱘龍魚的特點——像五花肉,只是魚味頗重(畢竟不是活魚),而墊底的土豆極甜極粉豆腐彈軟吸湯,不錯。
這種青芥焗牛排是典型的釣魚臺菜:又要做牛排,又要大家都能吃並能吃懂,釣魚臺有大量做全熟牛排的方法。牛肉提前片好了,彈嫩多汁,帶筋但好咬,抹上自製的芥末蛋黃醬焗出焦面,厚重霸道濃鬱好吃——當然會膩,要配幾片旁邊的自製酸黃瓜——就是之前酸辣烏魚蛋湯裡用了汁兒的酸黃瓜,和pickles不一樣,沒有太重的蒔蘿等香料味,簡單爽脆酸甜清口。
經典老菜鳳眼海參以蝦膠為餡,少加些肥肉和馬蹄,鬆散爽口,遼參帶著微微的脆度質感不錯,整道菜比想像中要清淡內斂,本以為是豫菜出名的蔥燒技法,吃著卻並不以蔥香為主——後來邵師傅證實並不是蔥燒,海參先煨入味再釀,煎定型後烹汁,蔥只是點綴香氣。
蔬菜是素炒人參果,也是當天唯一沒太吃懂的菜色。人參果就是異形的豆子,粉糯微苦,百合清脆微甜,黃瓜胡蘿蔔切成小象眼塊,小油小芡明亮清爽,本該不錯,問題在於幾乎沒有調味——不是清淡的問題,是沒有調味,導致蔬菜的甜味和風味也不明顯。當然可以說國賓館要健康,或者說一餐進行到尾聲需要調整菜色鹹度,也尊重思路想法,只是一套菜單中明顯某道菜的節奏調性不和諧,個人不喜歡。
主食環節頗為樸實正合我意,家鄉炸菜餃是家常的韭菜雞蛋粉絲餡,炸得鬆軟噴香不油不幹,餡料水嫩清脆香甜,吃著踏實落胃,分明很飽也塞進一整個。
隱隱和酸辣烏魚蛋湯呼應,最後一道菜是酸湯蕎麥空心面,只是這回調味重很多,強勁猛烈的醋和胡椒此時醒味最好,面身柔和但不糊爛,湯頭清酸好喝,醋量給得很準。
配了半個燒餅,中間貌似夾了層十三香,暄軟在內酥脆在外,濃濃的面香芝麻香,直接吃也好,蘸麵湯也不錯。
主廚送了盤餃子,混合餡兒的,只是實在吃不下了(也就吃不全種類),吃到的倆分別是韭菜肉和大蔥肉,都還挺好中規中矩。
飽歸飽,甜品還是要吃的。楊枝甘露在菜單上被寫作楊汁甘露,也和名字一樣並不正規,給了酸奶質感偏稠,按規矩來說芒果和椰奶香氣遠不夠,不過拋開正版並不難喝。
不過還是想吃到豫菜的甜品啊!
下次得人多,來試試套四寶、扒廣肚、鐵鍋蛋等等坊間難見的老菜大菜,發掘見識一下工作室更豫菜(而非釣魚臺菜)的一面。至於這頓,並不是所有菜都好吃,但至少沒有社會餐廳大廚房裡的量化和程序化,三位廚師兩桌客人,再有李大師加持,根正苗紅有傳有授,功力底蘊整體呈現絕非社會餐飲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