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推拿廣意》5

2021-02-07 盧醫

洩瀉門
清熱止瀉湯 治熱瀉.

白茯苓 滑石(各一錢) 白朮(六分) 澤瀉(七分) 川黃連(姜炒四分) 加生薑二片.煎服.

溫脾止瀉湯 治寒瀉.

白朮(土炒) 白茯苓(各一錢) 肉果(面裹煨五分) 甘草(炙二分) 肉桂(三分) 加生薑二片.煎服.

安胃醒脾湯 治吐瀉兼作.脾胃俱受病.

白朮 白茯苓(各一錢) 滑石(水飛) 砂仁(炒各七分) 木香(五分)

姜棗煎服.停食加枳實山楂神曲麥芽.夾驚加膽星天麻.風加防風乾葛.暑加香薷扁豆.虛加人參.內有熱加黃連.口渴加烏梅肉.吐不止加藿香.瀉不止加升麻.

香橘餅 止積瀉傷冷.

木香 青皮 陳皮(各二錢五分) 濃樸(薑汁炒七錢) 神曲(炒) 麥芽(炒各五錢) 三稜(炮三錢) 香附砂仁(各五錢) 甘草(一錢)

上為末.煉蜜丸.薑湯下.

五苓散 治小兒大便洩瀉.小便不通.

白朮 茯苓 豬苓 澤瀉 肉桂(減半)

上銼劑.水煎服.

香砂平胃散 治感冒時氣.瘴癘不和.傷食停滯.洩瀉如水.心腹脹滿.或時作痛.小便不利.身熱口渴.

蒼朮 濃樸(薑汁炒各二兩) 陳皮(二兩) 甘草(一兩五錢) 木香 砂仁(各一兩)

上為末.姜棗湯下.

藿香正氣散 治感冒寒暑.霍亂轉筋吐瀉.及傷寒頭痛.憎寒壯熱.

大腹皮(黑豆水洗淨) 白茯苓 紫蘇 藿香 蒼朮 半夏(各三兩) 白芷 濃樸 陳皮(各二兩)桔梗 甘草(各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加姜棗.水煎溫服.

六和湯 治冒暑霍亂吐瀉.

香薷 白扁豆(薑汁炒去皮各一錢五分) 赤茯苓 藿香 川濃樸(薑汁炒) 木瓜 砂仁(去殼研各七分) 半夏(制) 杏仁(各八分) 人參(三分) 甘草(五分) 生薑為引.水煎服.

玉露丸 治夏月中暑熱瀉.

白石膏( 通紅一斤) 白龍骨( 紅一兩) 枯礬(一兩) 澤瀉(一兩) 甘草(五錢)

上為末.糯米糊為丸.每服一錢.燈心湯下.

益元散 治小兒伏熱洩瀉.小便短赤.煩躁啼哭.滿頭癤 .赤遊丹毒等症.

滑石(水飛六兩) 甘草末(一兩) 硃砂(五錢)

上用燈心湯調服.三伏天水調服亦佳.如水瀉不止.每益元散二錢.加五倍子末七分.燈心湯下.如瀉而肚不痛.人事睏倦.每益元散二錢.加白朮末山藥末各一錢.燈心湯下.中暑吐瀉.每益元散二錢.加藿香三分.丁香一分.淅米泔調下.

理中湯 治中寒吐痢.手足厥冷.

白朮 乾薑 人參 甘草(炙) 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湯.

上用水煎熟.加煨薑汁服之.

四神丸 治脾胃虛弱.瀉利腹痛.飲食不思.每至五更連瀉數次.

補骨脂(四兩鹽水炒) 肉豆蔻(面裹煨去油) 五味子(各三兩) 吳茱萸(湯泡三次炒一兩)

上為末.用紅棗五六十枚.生薑六兩.用水煮熟.去姜用棗去皮核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湯送下.

人參理脾丸 治瀉痢日久.脾氣虛弱.食少倦怠.面色痿黃.四肢無力.元氣欲脫.

白朮(四兩) 人參 山藥(炒) 扁豆(薑汁炒) 白茯苓 苡仁(炒) 神曲(炒各二兩)陳皮 砂仁 甘草(炙各一兩) 煉蜜為丸.姜棗湯下.

參苓白朮散 治小兒脾胃虛弱.元氣不足.嘔吐洩瀉.自汗盜汗.飲食少思.中滿痞噎.此藥中和不熱.久服養氣育神.醒脾悅也.

人參 白朮 茯苓 山藥 甘草(各二兩) 白扁豆(薑汁炒) 薏苡仁 蓮子 砂仁 桔梗(各一兩)

上為末.姜棗湯下.

久瀉不止.大法補虛消積.

鳳髓經雲.脾中有積熱遲留.至使終年瀉不休.項軟見人多哽氣.更兼清水鼻中流.少間有似黃金色.若有垂腸更不收.形症又看胸膈上.胸前深赤汗如油.唇赤生瘡眼脈赤.若不調脾命即休.

七味千金散 治痢下日久不瘥.

宣黃連(八分) 龍骨(煨) 赤石脂( ) 濃樸(薑汁炒) 烏梅肉(各二分) 阿膠(炒三分)甘草(炙一分)

上為末.米湯下.

 
腹痛門
益黃散 治脾胃虛熱.腹痛下痢.

陳皮(一兩) 青皮 訶子肉 甘草(炙各五錢) 丁香(二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六分.食前服.

調中丸 治脾胃虛寒.下痢而腹痛.

白朮(土炒) 人參 甘草(炒各五錢) 炮乾薑(四錢)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一二十丸.食前溫水化下.

當歸散 凡小兒夜啼.面青手冷.不吐乳.是髒寒腹痛也.宜此方服之.

當歸(去蘆頭) 白芍(炒) 人參(各一錢) 甘草(炙三分) 桔梗 陳皮(各一錢)

上 咀煎五分.時時少服愈.

七氣散 治七情相干.陰陽不升降.氣道壅滯.攻衝作痛.

青皮 陳皮 桔梗 蓬術 官桂 益智仁(各一兩) 甘草 半夏(制各七錢五分) 香附子(一兩五錢)

上為細末.每服一二錢.姜棗湯下.不拘時服.

三稜散 治積氣肚痛.

砂仁 甘草 益智仁 三稜 蓬術 青皮(各等分)

上為末.白湯下.

使君子丸 治腹內諸蟲作痛.口吐清水.

使君肉(薄切焙) 檳榔 酸石榴皮(洗淨銼焙) 大黃(半生半熟各七錢五分)

上除檳榔銼曬不過火.餘三味再焙.同檳榔為末.沙糖水煮.麵糊為丸.麻仁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淡豬肉汁空心下.或雞汁亦好.

烏梅散 治腹痛.及初生嬰兒.臍下冷痛等疾.

烏梅(去核) 玄胡索 粉草(半生半炙各五錢) 乳香 沒藥 鉤藤(各三錢五分)

上 咀.每服二錢.水一盞煎八分.空心腹.

莪朮丸 治諸般停滯.疳積發熱.瀉痢酸餿.水谷不化.肚腹疼痛.

莪朮(炮銼) 三稜(炮銼) 淨香附(醋浸七日慢火煮幹再焙各四兩) 檳榔(一兩薄銼) 生牽牛末(一兩另研) 青木香(去蘆) 谷芽(淨洗焙乾) 青皮(去白各五錢) 蓽澄茄 丁香 南木香(另研各四兩)

上除檳榔丁香木香不過火.及牽牛末.餘七味銼焙.仍同檳榔木香丁香為末.臨入牽牛末和勻.水煮麵糊丸.綠豆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無時.用淡薑湯或溫茶酒皆好.兒小者.丸粟米大.粒數下法如前.

和中散 和胃氣止吐瀉.定煩渴.治腹痛思食.

人參(去蘆) 白茯苓 白朮 甘草(銼炒) 幹葛(銼) 黃 白扁豆(炒) 藿香葉(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紅棗二個去核.姜二片.煎八分.食前溫服.

小兒未能語.啼哭不能辨者.當以手候其腹.如有實硬處.即是腹痛.外治之方.研生薑取汁.暖令溫.調面成糊.

塗紙貼臍心立定.痢疾門
大黃湯 紅痢初起.腹痛後重宜之.

大黃(三錢三歲以下者二錢弱者一錢) 赤芍(一錢) 當歸(一錢) 檳榔 黃連 枳殼(各七分)

水姜煎服.以利為度.

芩殼湯 白痢初起.腹痛後重.用此下之.

大黃(二錢) 黃芩 枳殼 蒼朮 陳皮(各八分) 濃樸 檳榔 木香 莪朮 水煎服.

加減黃芩芍藥湯 調血和氣.

白芍(二錢) 當歸 黃連 濃樸 黃芩(各一錢五分) 檳榔 枳殼(各七分) 木香(五分磨入) 血痢.

加生地地榆.白痢.加青皮蒼朮.水煎服.

香連丸 治暑熱傷脾.停積成痢.赤白相雜.裡急後重.肚腹作痛.脹滿噁心等症.

川黃連(二十兩用吳萸十兩同拌炒揀去吳萸) 廣木香 川濃樸(薑汁炒) 廣陳皮 陳枳殼(麩炒)山楂(去子) 白芍藥(酒炒各五兩)

上為末.醋糊水法為丸.

參連散 治下利日久.胃中虛熱.噤口不食.嘔穢噁心.此藥解毒清熱.開胃進食.

人參(一錢) 老蓮肉(去皮心二錢) 黃連(七分) 木香(五分)

上為末.陳米湯化下.

徐中垣先生家傳香連散.通治赤白痢疾.

當歸(酒洗) 蒼朮(米泔水浸炒) 杏仁(去皮尖) 紅花(酒洗) 大黃(酒蒸曬乾再蒸九次為度)黃連(吳萸汁拌炒) 羌活(各一兩) 木香(五錢)

上為末.每服一錢.白滾湯調下.胃口不開.老蓮肉去心.煎湯調下.

便紅散 治飲食不節.雜進無度.致傷脾陰.大便下血之症.

紅曲 薏苡仁 各等分.炒為末.每用一錢.空心米湯下.

瘧疾門
驅瘧散 治瘧疾初起.寒熱往來.頭痛煩渴.胸膈脹滿等症.

知母 羌活 前胡 黃芩 蒼朮 陳皮 濃樸 茯苓 藿香(各一錢) 半夏 柴胡(各一錢) 甘草(三分)

上研為末.每服二錢.水鍾半.姜一片.煎服.

食瘧.腹膨食少.或時作痛.

麥芽 神曲 檳榔 草果 柴胡 蘇葉 蘇梗(各一錢) 加姜一片.水煎服.

痰瘧.咳嗽喘急.

川芎 柴胡 貝母 知母 橘紅 黃芩 蘇子(各一錢) 水煎服.

風瘧.頭痛骨節疼.或鼻塞氣粗.

羌活 防風 蘇葉 川芎 柴胡 白芷(等分) 甘草(減半) 水煎服.

驚瘧.寒熱發搐.

茯神 遠志(去心) 麥門冬(去心) 柴胡 半夏(姜制各一錢) 甘草(二分) 水煎服.

陰瘧.至晚即發.累月不已.

人參 芍藥 川芎 柴胡(各一錢) 甘草(炙) 紅花(各三分) 水煎服.

截瘧仙棗 治小兒瘧疾.三發過.以此棗截之.

大北棗二枚去核.每個內放蓖麻子仁三粒.臨發日五更咽下.以白滾湯送之.

瘧久久不愈.脅下有塊.俗名瘧母.服鱉甲丸.

鱉甲(酒炙半片) 蓬術(醋煮三兩) 青皮(醋煮三兩) 穿山甲(土炒二兩)

上為末.用醋煮當歸為膏.拌藥丸如黍米大.每服二錢.用川芎芍藥柴胡各一錢.人參五分.煎湯送下.

 


 讚賞 

小兒推拿穴位常用圖集

兒科必讀丨小兒虎口三關脈訣

免責聲明 本文源自網絡,著作權屬原創者所有,轉載請務必標明出處,分享此文出於傳播和學習交流之目的,並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如涉著作權事宜請聯繫刪除。


更多分享/交流/合作,請聯繫微信:盧醫生

微信號:luyi520323

郵箱:2870679002@qq.com

您的點讚與分享就是最好的支持

你還沒有關注「盧醫」嗎?

長按下方二維碼識別關注

每天更新專業中西醫內容


戳本文左下角「閱讀原文」逛逛精選小鋪!

相關焦點

  • 小兒推拿複式手法集錦
    其法屈我大指,伸我食、中二指,入小兒兩鼻孔揉之,如黃蜂入洞之狀。用此法汗必至,若非重寒陰症不宜用,蓋有清天河撈明月法。」《按摩經》:「黃蜂入洞:屈兒小指,揉兒勞宮,去風寒也。」《小兒推拿廣意》:「黃蜂入洞:以兒左手掌向上,醫用兩手中名小三指託住,將二大指在三關六府之中,左食指靠府,右食指靠關,中陷旁揉,自總經起循環轉動至曲池邊,橫空三指,自下而復上,三四轉為妙。」
  • 小兒推拿六大流派體系
    三部小兒推拿專著的相繼問世。以後,歷代小兒推拿醫家因為時間、地域、治療風格的不同和對《小兒按摩經》的理解、發揮不同,所以對小兒推拿包括穴位、手法、操作方法也有了不同的認識和理解,逐漸形成小兒推拿的不同流派。
  • 《小兒推拿廣意》卷上>>推法-臟腑歌【推拿】
    小兒初生至半歲.俱看額脈.周歲以上看虎口三關.男五女六歲.方以一指分取寸關尺脈.推拿手部次第一推虎口三關.二推五指尖.三捻五指尖.四運掌心八卦.五分陰陽.六看寒熱推三關六腑.七看寒熱用十大手法而行.八運 肘.推拿面部次第一推坎宮.二推攢竹穴.三運太陽.四運耳背高骨.
  • 《小兒推拿廣意》3
    小兒上 有白點.如粟米狀.名曰鵝口.以青布醮苦茶刮去惡血.不至落下喉中.即以釜墨塗之.又以甘草黃連汁.和硃砂末生蜜飲之解毒.水雄散 治小兒鵝口馬牙.重舌木舌.雄黃(一錢) 硼砂(一錢) 甘草末(五分) 冰片(一分)為末擦口內.鉤藤湯 治初生小兒啼哭.而手足拳縮.身彎如蝦者.盤腸 也.
  • 《小兒推拿廣意》6
    消食餅 治小兒脾胃虛弱.時常傷食.面黃肌瘦.肚大腹脹.常服此餅.健脾消食.山藥(炒) 白茯苓(去皮) 神曲(炒) 蓮子(去皮心) 麥芽(炒) 扁豆(炒去殼)上各為末.每服四兩.和炒麵一斤.以砂糖和作餅食之.豬肝散 治肝經積熱.眼生白膜.怕日羞明.搖頭咬甲.肚大青筋.發豎黃瘦.名曰肝疳.
  • 小兒推拿不要遺忘膀胱經(穴位)
    但在小兒推拿初創時期,膀胱穴卻是常用穴位。溯源並重新認識膀胱穴,有一定理論與臨床意義。明代四明陳氏《小兒按摩經》歸類膀胱病症,曰「膀胱有病作淋痾,腎水八卦運天河」。認為膀胱病變以尿頻、尿急和尿痛的淋症為特徵,治療以補腎經、運內八卦和清天河水為基本處方。龔雲林《小兒推拿方脈活嬰秘旨》和周於蕃《推拿妙訣》以及其後的推拿著作均宗其說。
  • 小兒推拿流派考究
    小兒推拿第130期:錯誤糾正:第129期第二行「左右」修改為「作用」,特此修正,請諒解。(《萬育仙書》) 「以兒左手掌向上,醫用兩手中名小三指託住,將二大指在三關六腑之中,左食指靠腑,右食指靠關,中掐旁揉,自總經起循環轉動至曲池邊,橫空三指,自下而復上,三四轉為妙。」(《小兒推拿廣義》) 「嬰兒臟腑有寒風,試問醫人何處攻,揉動外勞宮將指屈,此曰黃蜂入洞中。」(《幼科鐵鏡》)「洞在小兒兩鼻孔,我食將二指頭,一對黃蜂也。其法屈我大指,伸我食將二指,入小兒兩鼻孔揉之,如黃蜂入洞之狀。」
  • 神奇的中醫療法--小兒推拿療法
    小兒推拿中的某些手法可以增強寶寶體質,還有調理氣血、疏通經絡的中醫作用。一般來說,小兒腹瀉、便秘以及咳嗽、發熱等呼吸系統疾病,通過推拿可以起到不錯的療效與保健作用哦。小兒推拿是指運用各種手法刺激小兒穴位,從而使小兒經絡通暢、氣血流通,以達到調整臟腑功能、有治病功效的一種保健方法。如今小兒推拿其功效越來越得到大眾的肯定,成為一種時尚的小兒保健方法。
  • 小兒推拿中,這幾個穴位最為常用
    小兒推拿穴位:2、分陰陽中醫陰陽五行學說是中醫的基礎理論之一,人體追求的最好狀態就是陰陽平衡,就是《內經》說的「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意為陰氣平和,陽氣固密,陰陽平和協調保持相對平衡,則身體健康,精神愉快,而疾病的發生則是陰陽失調所致。
  • 小兒推拿常用穴(5)——掐揉山根
    【臨床經驗指導】①常用於驚風、昏迷、抽搐等症的急救;②多與掐人中、掐老龍等合用;③山根還是小兒望診部位之一,山根色青為驚為痛,色藍則為喘為咳,如見山根青筋顯露為脾胃虛寒或驚風【次數】掐3-5次或揉50-100次。(以6個月-1歲寶寶為例。次數根據寶寶大小調整。)
  • 中醫小兒推拿每日一課#小兒推拿中醫理論臟腑學
    + #中醫小兒推拿每日一課# 開天門、推坎宮 + #中醫小兒推拿每日一課#心經、肝經、脾經、肺經、腎經 + #中醫小兒推拿每日一課#大椎、肩井、天柱骨、橋弓 + #中醫小兒推拿每日一課# 耳後高骨、囟門、百會、四神聰 + #中醫小兒推拿每日一課# 太陽、睛明
  • 小兒推拿療法的作用及注意事項
    其一可保護小兒皮膚、五官、臟腑等組織器官,避免和減少其發育中受到的損害,其二可促進與增強小兒組織器官功能,其三對出生後發現的各種畸形或素體的缺陷與偏差有一定矯正作用。如對矮身材小兒的推拿研究發現,推拿可明顯促進小兒長高,對腦癱患兒的治療也證明,推拿能健腦益智。1、提高小兒機體的各項機能。
  • 小兒推拿常用手法
    小兒推拿常用手法有其一定的特點,現主要介紹如下:      【推法】     推法在小兒推拿臨床應用相當廣泛
  • 小兒推拿穴位圖和穴名釋義
    小兒推拿穴位圖和穴名釋義    小兒推拿按摩穴位圖(正面)  小兒推拿穴名釋義  一、頭面頸部穴位  四白  「四」,意為廣闊的意思;「白」,指光明清澈。小兒推拿增強體質五種小兒保健推拿常用手法:  1、補脾經:脾經在拇指末節螺紋面。小兒取坐位,家長用右手拇指螺紋面在小兒左手拇指螺紋面上作順時針方向的旋轉推動,用力要均勻,頻率約每分鐘200次。次數:100--200次。  2、摩腹:小兒取仰臥位,家長在小兒右側,用右手掌對整個腹部作順時針方向撫摩,頻率約每分鐘120次。
  • 小兒推拿古籍
    《小兒科推拿仙術》周於蕃,成書於1605年(萬曆三十三年) 又名《小兒推拿秘》、《小兒科推拿秘決》《小兒科推拿仙術秘訣》、《推拿仙術》小兒推拿的專著      歌訣,以及手上推拿九種複式手法的名稱、功用與操作方法!1.提出四證八候。對驚風的病機和症狀進行了較好歸納。四證者,驚、風、痰、熱是也。
  • 「小兒推拿」——一種綠色安全的小兒康復療法
    海南省中醫院致力打造特色專科: 「小兒推拿」——一種綠色安全的小兒康復療法小兒推拿是中醫根據小兒生理、病理特點,通過手法作用於小兒體表的特定部位和穴位,從而治療小兒疾病和進行小兒保健,主要治療小兒呼吸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面癱、肌性斜頸、脊柱側彎等
  • 小兒推拿大全(動畫版)
    5、開始工作後,如遇疑難病例,可在專門的微信群中與老師和同學交流請教,團隊合作使得眾多的學員受益匪淺。高學踐:中國針灸推拿協會《小兒推拿手法臨床應用精華班》主講專家,清華大學人文學院中國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學者、中醫小兒推拿學特約講師、高級經絡推拿師。學習中醫二十餘載,師出張寄崗派小兒推拿法。
  • 小兒推拿的穴位名詞位置全篇,圖片注釋!
    小兒推拿全身穴位圖(正面)小兒推拿全身穴位圖(背面)小兒推拿穴位圖(手掌及上肢屈面)小兒推拿穴位圖(手背及上肢伸面)看完了小兒推拿的穴位圖,該來了解下穴位名稱都是什麼意思了!你知道嗎?睛明「睛」,指眼睛;「明」,意為明亮。本穴有使眼睛明亮的作用,故名。「睛明」穴在內眼角直上0.1寸凹陷中。瞳子髎(liáo)「瞳子」,指眼;「髎」,意為孔穴。該穴在小兒外眼角旁開0.5寸、眼眶骨外緣凹陷中,所以稱「瞳子髎」。
  • 小兒推拿一指禪推法和傳統的小兒推拿手法的區別
    首先,小兒臟腑嬌弱,耐性也相對不好,應在短時間內達到一個良好效果。如用揉臍治療小兒洩瀉,通過腕關節的協調擺動帶動揉臍,使整個動作輕巧靈活,達到輕而不浮,重而不滯的效果,使力量滲透到小兒臍腹部的深部。其次,傳統小兒推拿在手法上與一指禪有所區別。傳統小兒推拿常用拇指或前臂發力,如果動作過於僵硬,則很快會導致前臂或者手部的酸困,產生疲勞。
  • 小兒推拿
    操作:用兩手拇指與食指相對用力捏拿肩上大筋,稱拿肩井,約捏拿5~10次。主治:感冒,驚厥,肩背部疼痛。5、咳嗽痰多者,加按揉天突、豐隆穴各1分鐘,推小橫紋100次,推羶中100次。這類患兒起病較急,推拿治療效果較好,但家長在家自行治療效果不佳的時候,一定要到醫院接受正規的治療。由於小兒的體質不同,病情變化比較複雜,故小兒推拿必須結合時令、氣候和症候表現的差異加以辨別和處理。另外小兒要注意隨天氣變化加減衣服,以防感冒發燒。日溫差也較大時,家長一定要適時給小兒加減衣服,預防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