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推拿常用穴(5)——掐揉山根

2021-03-05 習慣生活

【名稱】山根

【位置】兩目內眥連線的中點,鼻根低洼處。

【功效】開竅醒神。

【主治】驚風、昏迷、抽搐等。

【臨床經驗指導】

①常用於驚風、昏迷、抽搐等症的急救;

②多與掐人中、掐老龍等合用;

③山根還是小兒望診部位之一,山根色青為驚為痛,色藍則為喘為咳,如見山根青筋顯露為脾胃虛寒或驚風。

【怎麼操作】

以拇指指甲掐之,稱為掐山根。或用揉法。

【次數】

掐3-5次或揉50-100次。(以6個月-1歲寶寶為例。次數根據寶寶大小調整。)


【視頻演示】


【補充】

從側面看,這個穴位是鼻子起始的位置,如果把面部看成是地面,山根穴對於鼻子便是山脈升起之地,所以稱之為山根。

1、給寶寶做推拿時力道要輕柔均勻,如在沙灘上畫線一般。具體可點擊參考——這裡。

2、根據寶寶大小、穴位位置和身體情況等,靈活掌握推拿次數。不可拘泥。

3、對於上肢部的穴位,一般不分男女,一般均以左手為主(亦可先推左手,再推右手,或只推右手)。

4、若寶寶皮膚乾燥,可適當使用介質,如清水、油、母乳、滑石粉等。

【閱讀延展

愛子心切,不如學會這四個穴——鳴生亮小兒推拿微課堂NO.4(文字版)

小兒推拿常用穴(1)——開天門

小兒推拿常用穴(2)——推坎宮

小兒推拿常用穴(3)——揉太陽

小兒推拿常用穴(4)——揉耳後高骨

相關焦點

  • 小兒推拿辨證——山根青~總結最全的了
    它又稱「健康宮」,反映人體的健康和體質,寬廣和豐滿的「山根」最好,最合適的寬度是要能嵌進一隻眼睛。《幼科推拿秘書》:「山根在兩眼中間、鼻梁骨、名二門。」可作診察穴使用,若見青筋基邢,則是驚風或內傷的表現。藍色為喘為咳。   如果出生後一直山根青,就不用太擔心,當山根突然出現暗色時,是胃腸和脊髓疾病的先兆,如果山根浮現青筋,有可能腸部有靜脈擴張,提醒你消化系統出現問題了。
  • 小兒推拿流派考究
    小兒推拿體系的形成,起始於明代。《小兒按摩經》的問世,創立了小兒推拿的理論體系。 《小兒按摩經》載單一手法8種、複式手法28種;《幼科推拿秘書》載單一手法42種、複式手法13種;《保赤推拿法》載單一手法12種、複式手法86種。對此,不少醫家,如夏禹鑄、龔廷賢、周於蕃、錢祖蔭等提出異議,認為手法過繁,不便掌握,對臨床無效者應予刪除。
  • 小兒推拿穴位--小天心
    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小兒推拿科普穴位--小天心穴。
  • 小兒推拿鼻塞手法圖解 媽媽們可學會這四種手法
    小兒推拿鼻塞手法圖解 媽媽們可學會這四種手法小兒感冒鼻塞是最常見的事情,但也是非常痛苦的,其實推拿能有效緩解小兒鼻塞,那麼到底小兒鼻塞怎麼推拿,小兒推拿鼻塞手法圖解是怎樣的呢,下面跟隨小編一起詳細了解了解吧~小兒推拿鼻塞手法圖解
  • 實用小兒推拿,高清真人版
    操作:令小兒掌心向上,用中指、拇指端揉之或用拇指甲掐之,或右手半握拳用食、中指第一、第二節背面搗之。揉100~500次;掐3~5次;搗5~20次。操作:用拇指或中指端掐揉之,稱掐揉內勞宮;以中指端點患兒手掌中心處,微用力後迅速抬起,稱點內勞宮;在掌心中滴幾滴涼水,以指端逆運內勞宮,或從小指掌面運到掌心,稱運內勞宮或水底撈明月。揉100~300次,運10~30次,掐3~5次。  作用:清熱除煩,瀉心火。
  • 小兒推拿26手法【圖示】
    操作:令小兒掌心向上,用中指、拇指端揉之或用拇指甲掐之,或右手半握拳用食、中指第一、第二節背面搗之。揉100~500次;掐3~5次;搗5~20次。作用:通竅散結,暢通經絡,安神鎮驚,清熱利尿,明目,矯正筋脈的拘急或偏勝。
  • 小兒推拿複式手法集錦
    《釐正按摩要術》:「十大手法,法治乳滯感寒。••••••。按風門:風門即耳門,在耳前起肉當耳缺陷中,將兩大指背跪按兩耳門,所謂黃蜂人洞法也。此溫法亦汗法也,最能通氣。」(按:法同《小兒推拿廣意》黃蜂人洞法。)《推拿三字經》:「••••••名黃蜂入洞,可以發汗,可以止汗。」(按:法同《幼科推拿秘書》。)《小兒推拿方脈活嬰秘旨全書》:「黃蜂入洞法:大熱。一掐心經,二掐勞宮。
  • 小兒推拿古籍
    《小兒科推拿仙術》周於蕃,成書於1605年(萬曆三十三年) 又名《小兒推拿秘》、《小兒科推拿秘決》《小兒科推拿仙術秘訣》、《推拿仙術》小兒推拿的專著      歌訣,以及手上推拿九種複式手法的名稱、功用與操作方法!1.提出四證八候。對驚風的病機和症狀進行了較好歸納。四證者,驚、風、痰、熱是也。
  • 小兒推拿常用特效穴,高清真人版
    操作:令小兒掌心向上,用中指、拇指端揉之或用拇指甲掐之,或右手半握拳用食、中指第一、第二節背面搗之。揉100~500次;掐3~5次;搗5~20次。揉100~300次,運10~30次,掐3~5次。  作用:清熱除煩,瀉心火。  主治:一切熱證,發熱,口渴,心煩不寧,睡眠不寧,口瘡,目赤,小便不利。
  • 小兒推拿六大流派體系
    張氏也善用平補平瀉法,其中來回推法稱為清法,常用於治實證時取脾土、肺金穴,有瀉中寓補之意,符合小兒肺脾常不足的生理特點。二是指治法,即虛者補之,實者瀉之。      張氏治病,重辨證論治,善配伍施術。從病因、症狀、治療、方義淺析和加減法5個方面敘述。臨證十分重視標本夾雜證的處理,不同情況結合病情的緩急、輕重做出恰當的處理方案,分別採用先治、後治、兼治等。在診治中有一定程序,做到有條不紊。
  • 張漢臣小兒推拿(二)
    聲明:本文摘至《張漢臣派小兒推拿》【導讀】張漢臣派小兒推拿對小兒常見病症療效好,嚴守「補虛扶弱」和「補瀉兼治」的原則
  • 小兒推拿中,這幾個穴位最為常用
    二扇門,出自《幼科推拿秘書》「···以我兩大指肉掐揉之,治小兒汗不出,熱不退。」這也是二扇門的主要治療應用,用於發汗。另外其還有腠理之門之稱,是小兒推拿發汗要穴。二扇門【位置】【操作】用雙手拇指分別置於左右凹陷處,揉3掐1,或用一手的食、中二指分開,置於二扇門揉之。掐揉或揉均為3分鐘。【應用】1、汗法的代表。二扇門為腠理之門,揉掐之能開腠理髮汗以逐邪。邪在表如風寒、風熱、風溼等症,需汗出而散者,均可選取二扇門。2、用於治療高熱、神昏、驚風。3、用於痰喘之症。
  • 小兒推拿
    操作:用兩拇指甲掐揉之,掐5~10次,揉100~300次。主治:驚風,昏厥,身熱無汗。症見發熱重,微惡風或惡寒,咽痛,口乾,有汗,面赤,鼻塞,流黃涕,咳嗽痰黃,舌邊尖紅,苔薄黃。1、清肺經300次,清天河水100次。
  • 小兒推拿終於出動圖了!!
    操作:用兩拇指甲掐揉之,掐5~10次,揉100~300次。症見發熱重,微惡風或惡寒,咽痛,口乾,有汗,面赤,鼻塞,流黃涕,咳嗽痰黃,舌邊尖紅,苔薄黃。操作:以中指端按揉,或用拇指與食、中、無名等指作對稱用力,捏擠大椎。按揉約100~300次,捏擠10~15次。操作:用兩手拇指與食指相對用力捏拿肩上大筋,稱拿肩井,約捏拿5~10次。5、咳嗽痰多者,加按揉天突、豐隆穴各1分鐘,推小橫紋100次,推羶中100次。
  • 神奇的中醫療法--小兒推拿療法
    小兒推拿中的某些手法可以增強寶寶體質,還有調理氣血、疏通經絡的中醫作用。一般來說,小兒腹瀉、便秘以及咳嗽、發熱等呼吸系統疾病,通過推拿可以起到不錯的療效與保健作用哦。小兒推拿是指運用各種手法刺激小兒穴位,從而使小兒經絡通暢、氣血流通,以達到調整臟腑功能、有治病功效的一種保健方法。如今小兒推拿其功效越來越得到大眾的肯定,成為一種時尚的小兒保健方法。
  • 治療小兒夜啼(夜哭)的推拿按摩方法
    小兒脾常不足,喜溫惡寒,若護理不周,腹部中寒或乳母食生冷食物,或用冷乳餵兒,入於胃腸,均使寒邪內侵,脾寒內生,夜間屬陰,重陰脾寒,寒邪凝滯,氣機不暢,故入夜腹痛而啼。二是心熱。小兒心肝有餘而脾腎不足,心屬陽火,易生心熱,若積熱上攻,則邪熱擾心,因心屬火,惡熱,故見燈火啼。三是陰血虧虛。
  • 蛋殼兒寶寶健康大講堂之小兒推拿
    親寶寶小兒推拿創始人:胡大夫,北京中醫藥大學畢業,中醫世家出身,小兒推拿嫡傳弟子,中華中醫藥學會小兒推拿學會會員,全國老中醫學術繼承人。出身於醫學世家,父親是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畢業, 從醫50餘年的醫學教授,擅長以推拿療法解決小兒感冒、發燒、咳嗽、厭食、食積、腹瀉、便秘等問題,並善用內病外治療法。
  • 小兒病症二十二種常用推拿手法分享
    小兒推拿療法的對象一般是6歲以下的小兒,尤其適用於3歲以下的嬰幼兒,其治療範圍廣泛,可治療腹瀉、嘔吐、疳積、便秘、脫肛、發熱、咳嗽、驚風、遺尿、肌性斜頸、斜視,小兒癱瘓等症。 推五經療法
  • 小兒推拿大全(動畫版)
    5、開始工作後,如遇疑難病例,可在專門的微信群中與老師和同學交流請教,團隊合作使得眾多的學員受益匪淺。高學踐:中國針灸推拿協會《小兒推拿手法臨床應用精華班》主講專家,清華大學人文學院中國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學者、中醫小兒推拿學特約講師、高級經絡推拿師。學習中醫二十餘載,師出張寄崗派小兒推拿法。
  • 20個小兒推拿手法,爸爸媽媽們快收藏吧!
    操作:令小兒掌心向上,用中指、拇指端揉之或用拇指甲掐之,或右手半握拳用食、中指第一、第二節背面搗之。揉100~500次;掐3~5次;搗5~20次。作用:通竅散結,暢通經絡,安神鎮驚,清熱利尿,明目,矯正筋脈的拘急或偏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