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各地依法保護世界遺產

2020-12-26 瀟湘晨報

近年來,中國文物安全總體平穩,但打擊防範文物犯罪任務依然艱巨,法人違法問題也依然突出。

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張自成提議:在國家層面通過公益訴訟來促進國有文物保護。張自成認為:目前文物行政部門在文物保護上處於「單打獨鬥、一家獨唱」的局面,藉助社會組織和司法力量形成合力,已勢在必行。

檢察公益訴訟案例增多

涉及社會公共利益多個領域

2018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檢察公益訴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發布。從那時起,檢察公益訴訟案例明顯增多,涉及領域不斷擴展。

依照法律規定,人民檢察院在履行職責中發現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同時,人民檢察院對負有監督管理職責的行政機關,有違法行使職權或者不作為、致使國家利益或者社會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應當提出檢察建議,直至提起訴訟。

在2018年兩高發布司法解釋時,人民檢察院以公益訴訟起訴人身份提起公益訴訟的涉及範圍,可以概括為「4+1」:「4」指的是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食品藥品安全、國有財產保護、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1」則特指保護英烈權益。在後續實踐中,檢察機關則結合實際需求,逐步將辦案範圍拓展至安全生產、公共衛生、生物安全、婦女兒童及殘疾人權益保護、網絡侵害、扶貧以及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

在上述背景下,涉及「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文物、文化遺產、自然遺產的檢察公益訴訟案例明顯增多。

在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領域,檢察機關普遍應用民事、行政兩類公益訴訟方式。在重大訴訟案件中,一些地區已經開始嘗試「提起刑事訴訟的同時附帶提起民事公益訴訟」的方式;而以提出檢察建議進行「督促」的訴前程序,則在行政公益訴訟中佔了很大比例。

以文化遺產領域為例,涉及侵害文物或文化遺產的刑事責任,當事人應該以故意損毀文物罪,故意損毀名勝古蹟罪,過失損毀文物罪,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罪等罪名被起訴;今後,隨著公益訴訟檢察制度逐步完善,在追究刑事責任同時,還可從民事責任方面,要求當事人承擔恢復原狀、賠償損失、賠禮道歉等侵權責任。

鏈 接:

河北省檢察院日前開展為期1年的長城保護公益訴訟檢察專項活動。

據了解,此次專項活動將重點專註:對因風化、自然災害以及植物生長等原因造成長城損毀的情形,有關單位不依法履行維護管理職責的;對長城本體被刻畫、塗汙或者被擅自改變用途、擅自拆除後拒不履行修繕義務的違法行為,未依法採取監管措施的;對未經批准在長城保護範圍內擅自進行工程建設或者爆破、鑽探、挖掘、取土、取磚(石)作業等違法行為,未依法採取監管措施的;對未經批准,在長城保護範圍內開發旅遊項目、建設娛樂設施、對長城歷史風貌造成破壞的違法行為,未依法採取監管措施的等。

各地將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

陸續納入檢察公益訴訟範圍

2019年,重慶市檢察機關共立案公益訴訟案件2144件,其中有32件涉及文物保護、公共安全、未成年人權利保護等領域。2020年4月9日,重慶市檢察院發布《重慶市人民檢察院關於拓展公益訴訟案件範圍的指導意見(試行)》,明確提出在「4+1」之外,拓展辦理涉及公共安全,網際網路公益保護,文化遺產和國家尊嚴保護,未成年人、婦女權利保護,消費者、投資者權利保護等領域的公益訴訟案件,進一步將「文化遺產和國家尊嚴保護」細化為文物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公序良俗及核心價值觀保護、國家尊嚴和英雄烈士權益保護等具體內容。

從全國範圍來梳理,自2019年起,各地在打擊涉及文物犯罪基礎上,又紛紛將保護文化和自然遺產納入到檢察公益訴訟範圍。2019年7月,湖北省第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通過了《關於加強檢察公益訴訟工作的決定》,明確檢察機關可以在安全生產、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電信網際網路涉及公民個人信息保護等領域探索開展公益訴訟工作。同年9月,雲南省將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溼地、林草資源、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等領域中侵害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納入檢察機關公益訴訟範圍;《內蒙古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加強檢察公益訴訟工作的決定》也明確指出文物保護領域的公益訴訟案件將會重點辦理。

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張自成委員還呼籲,應在文物保護法中確立文物保護公益訴訟制度,並且將文物保護公益訴訟的主體、被公益訴訟的客體都明確進行規定。

侵害三清山自然遺產

以「故意損毀名勝古蹟」入刑

三清山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世界地質公園、國家5A級旅遊景區、國家綠色旅遊示範基地。巨蟒峰地質遺蹟點位於其核心景區,是具有世界級地質地貌意義的珍貴遺蹟,也是景區標誌性景觀。

更重要的是,江西三清山還是世界自然遺產。

2017年4月15日,3名攀巖愛好者將20多枚巖釘打入巨蟒峰進行攀爬。在攀爬過程中,打入的膨脹螺栓會形成新的裂痕,同時也破壞了花崗巖柱體。公安機關以涉嫌故意損毀名勝古蹟罪對3人立案偵查。但檢察機關認為:張某等3人的行為,僅提起刑事訴訟不足以彌補其對公共利益造成的損害,遂以涉嫌破壞生態環境、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為由,提起民事公益訴訟。上饒市中級人民法院判決被告在判決生效後10日內在全國性媒體上刊登公告,向社會公眾賠禮道歉;連帶賠償環境資源損失計人民幣600萬元,用於公共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賠償民事公益訴訟起訴人上饒市人民檢察院支付的專家費15萬元。

此外,上饒市中級人民法院以故意損毀名勝古蹟罪判處張某明有期徒刑1年,並處罰金人民幣10萬元;被告人毛某明有期徒刑6個月,緩刑1年,並處罰金人民幣5萬元;被告人張某免予刑事處罰。

2020年5月,江西省高級人民法院對該生態破壞環境民事公益訴訟一案駁回被告人上訴,維持原判。

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保護

已有先行經驗可供「移植」

自然資源是建立國家公園的基礎,也多涵括著自然遺產涉及的自然景觀、地質地貌、生態和生物多樣性。在環境與生態保護領域,司法檢察機關已積累了多年實踐經驗。自2018年至今,各地檢察公益訴訟中也出現了一些同時疊加了環保、自然資源、自然遺產等多重要素的案例。

6月,浙江省檢察院出臺了全國首個規範公益訴訟重大案件、特大案件標準的規定。其中,「在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地質公園、溼地公園、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海洋保護區、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地等範圍發生環境汙染、生態破壞,情節嚴重或者造成經濟損失5萬元以上的」,即具備列入「公益訴訟重大案件」條件。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之前,檢察機關已在環保領域開始與行政主管部門共同探索加強協調、完善頂層設計並積累了一些實踐經驗。2019年1月,最高人民檢察院與生態環境部等9部委聯合印發《關於在檢察公益訴訟中加強協作配合依法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近年來,生態環境部與最高檢協作日益密切,在國家層面力求實現「無縫對接」。比如,雙方共同完善環境汙染犯罪司法解釋,推進檢察機關提起環境公益訴訟;互派人員加強業務協作。生態環境部為檢察機關提供大量案件線索同時,也為生態環境司法鑑定提供保障;檢察機關實際辦案中,不再片面追求辦案數量規模和辦案效果統計數據……這些先行經驗,很快就會在文化遺產、自然遺產保護中被借鑑、應用開來。

實行跨行業、跨區域合作

成為世界遺產公益訴訟新特點

進入6月,四川省樂山市人民檢察院、重慶市大足區人民檢察院、重慶市武隆區人民檢察院共同宣布:在文物、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領域公益訴訟檢察工作實行跨區域合作。三地檢察機關通過建立聯席會議、日常聯絡、聯絡員等機制,涵蓋了信息共享、資源共享、案例分享、辦案合作、觀摩學習、聯合調研、人才交流、總結提煉等具體工作流程。「重慶與四川山水相依、歷史同脈、文化同源。樂山、大足、武隆在資源稟賦、生態環境等方面頗為相似,樂山大佛—峨眉山、大足石刻、武隆喀斯特同為世界文化遺產或自然遺產。通過我們共同實踐,一定能夠推動兩地司法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依法履行文物、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法定職責。」樂山市檢察院檢察長李鵬飛這樣闡釋。

7月8日,大足區人民檢察院又與大足石刻研究院設立文化遺產檢察官辦公室,由「文化遺產檢察官」和「特邀檢察官助理」具體實現公益訴訟與文物保護協作。

鏈 接:

陝西靖邊又發生網紅進入丹霞地貌區事件

近日,一位網紅旅遊博主發布一則於5月錄製的「探險」視頻,引發關注。該博主同其夥伴,以「探險」為由鑽過陝西省靖邊丹霞自然風景區封閉圍欄,並在丹霞地貌上隨意行走。

丹霞地貌屬於不可再生資源,需要上億年時間形成而且極為脆弱,遊客的腳印可能需要60年以上時間才可消失。陝西省靖邊縣內的丹霞自然景觀是由紅砂巖、紅砂石、紅沙峁組成的一種紅砂巖地貌,因巖砂上的紋路像波浪而被稱為中國波浪谷。

「大足」有了「文化遺產檢察官」

7月8日,重慶大足區人民檢察院與大足石刻研究院設立「文化遺產檢察官」和「特邀檢察官助理」工作機制,雙方將通過建立對口聯繫、會議交流、信息通報、線索移送、聯合巡查、雙出現場、調查取證、人員協作、專業支持、學習培訓和聯合宣傳等11項機制,加大對全區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大足區檢察院確立4名業務骨幹為「文化遺產檢察官」,在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領域履行公益訴訟等檢察職能。

目前,檢察官通過走訪大足石刻研究院、區公安局等相關部門摸排文物保護公益訴訟線索,並針對轄區發生的一起盜掘古墓葬案,擬啟動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在依法追究犯罪分子刑事責任的同時,追究其破壞文物財產和文物資源的侵權責任。

(郎玉茁 齊 欣)

【來源:中國經濟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最高檢發布10起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公益訴訟典型案例
    檢察公益訴訟新領域重點: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最高檢發布10起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公益訴訟典型案例近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10起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公益訴訟典型案例,明確將文物和文化遺產領域作為檢察公益訴訟新領域的重點予以部署推進
  • 檢察機關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公益訴訟典型案例
    【典型意義】長城是中國古代規模浩大的軍事防禦工程,具有獨特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系中國首批入選的世界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徵。本案中,政府組織相關單位進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施工過程中,未依法對長城遺址採取必要的保護措施,導致文物受損,檢察機關通過公益訴訟職能督促地方政府嚴格履行文物保護主體責任,促進城市建設和文物保護利用協調發展。
  • 世界遺產 申報不容易 保護更艱辛
    而柬埔寨的吳哥窟遺址公園登上了「世界遺產」這艘大船之後,乘風破浪,從一片廢墟變成了今天的全球熱門旅遊景點,搖身一變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功修復的經典案例」。伊拉克屢遭毀壞洗劫 「空中花園」歷時36年才躋身世界遺產名錄「巴比倫未來計劃」助力遺址修復保護伊拉克自1983年起就開始為巴比倫城遺址申請加入世界遺產名錄,但遭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拒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巴比倫城遺址所遭破壞過於嚴重,且難以評估修復和重建遺址所需要的花費。
  • 《敦煌宣言》對保護水下文化遺產的作用
    會議通過了《關於保護和歸還非法出境的被盜掘文化財產的敦煌宣言》(以下簡稱《敦煌宣言》),並呼籲世界各國積極參與到保護文化遺產的行列中來,有力打擊盜掘和販賣文物的行為,依法行使對文物追索的權力。  《敦煌宣言》是我國首次主導制定文物返還領域的國際性規則,它雖然不具備法律約束力,但作為國際道義上的規則,是保護文化遺產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環節。其提出主要有兩個目的,一為保護,二為返還。
  • 世界文化遺產是我國最重要的文化地標和精神標識
    日前,2020年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年會暨世界文化遺產城市市長論壇在杭州餘杭良渚古城遺址召開。會上,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表示,世界文化遺產是我國最重要的文化地標和精神標識,是建設文化強國、促進文明交流互鑑、突顯文化自信的珍貴資源。
  • 案例賞析:日本靜岡縣富士山世界遺產中心解釋展示圖形
    日本靜岡縣富士山世界遺產中心解釋展示圖形
  • 修復中的巴黎聖母院(看·世界遺產)
    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館日」。  在世界各地,許多博物館就建立在古蹟、遺址之上;更多古蹟承載的信息與功能,事實上已經超越了博物館。  大火襲擊巴黎聖母院一年之後,中國的文化遺產工作者並未忘記這一世界遺產經歷的傳奇和坎坷。
  • 瀘州老窖品鑑創新中心總經理曾娜:關注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
    (原標題:瀘州老窖品鑑創新中心總經理曾娜:關注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
  •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世紀30年代,國際現代建築協會在《雅典憲章》中明確提出「有價值的建築和地區」的保護問題,確定了一些個體建築保護基本原則及具體的保護措施,促進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國際運動的展開。 20世紀50年代以來,國外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對象從個體的文物建築擴大到歷史地段。1960年代美國白宮會議首先提出設立「世界遺產信託資金」的建議案。提出要保護世界上傑出的自然風景區和歷史遺址。
  • 杭州:打好世界遺產保護「組合拳」 讓千年古運河「經典永流傳」
    據悉,《杭州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空間專題研究》立足於落實《杭州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以及國家、省、市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確定的總體要求,更加注重指導性和可操作性。杭州列入「中國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的河道總長約110公裡,有5個遺產河段和6個遺產點,河道沿線遍布各類歷史文化遺蹟,遺產區面積達7.73平方公裡。
  • 【遺產擷英】 世界各地,融化在舌尖上的聖誕
    聖誕在之後傳入其他地區時,也與各地的冬季節慶、習俗相聯繫。例如上世紀80年代的上海,由於聖誕節時間近中國農曆冬至,且有放假慶賀的習俗,因此被很多人稱為「西國冬至」或「外國冬至」。而在各地文化中,聖誕食物總是點亮冬日的一盞明燈,也是廣大群眾與生產商們熱衷改造和創新的對象。寒冷而漫長的冬日裡,必不可少的就是蛋白質和脂肪帶給人的滿足感。
  • 富士山環境問題嚴重 恐被疑無保護世界遺產能力
    富士山環境問題嚴重 恐被疑無保護世界遺產能力  中國網9月17日訊 據日本NHK網站9月16日報導,世界遺產富士山,由於登山路途中沒有公共衛生間的地方堆放了很多雜物和垃圾,對環境造成了破壞。  富士山於2003年被選為世界自然遺產,世界教科文組織對當時垃圾處理方式的肯定也是推薦富士山成為世界自然遺產的理由之一。靜岡縣等地也在積極推進運用微生物對垃圾進行處理的公共衛生間建設。去年,富士山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後,對於自然環境和天然景觀的保護問題也漸漸受到重視,在政府不斷呼籲向遊客發放可攜式衛生間以保護自然環境的同時,問題點也漸漸顯露出來。
  • 遺產保護類 | 紹興古城保護利用總體城市設計
    原創 遺產中心本部 清華同衡規劃播報●老城故事,對話世界——紹興古城保護利用總體城市設計● 申報所別:遺產保護與城鄉發展研究中心本部● 合作單位:北京華清安地建築設計有限公司
  • 盤點|全國各地法院2019年度十大智慧財產權典型案例
    法律犀牛本文首發ID:右上角法律為了迎接「4.26」第20個世界智慧財產權日,全國各地法院紛紛發布各省市典型智慧財產權案例,這些案例突顯了智慧財產權在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和貢獻
  • (秦渭)試論城市文化遺產保護國際規則對我國的影響
    城市文化遺產保護的國際法律最主要的依據是《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它是目前保護世界遺產領域影響最廣,效力最高的國際文件。截止到 2002 年,在全球範圍內,共有 175 個國家或地區加入該《公約》,成為締約國,是目前加入締約國最多的《公約》之一。它與《關於在國家一級保護文化和自然遺產的建議》、《關於世界遺產的布達佩斯宣言》三個文件緊密相關。
  • 全文|最高檢發布第二十四批指導性案例 依法保護非公企業合法權益
    來源:最高檢網站最高檢發布4件涉非公經濟立案監督指導性案例12月22日,最高人民檢察院以「涉非公經濟立案監督」為主題發布第二十四批指導性案例,指導全國檢察機關加大刑事立案監督辦案力度,依法保護非公企業合法權益。
  • 造鄉|倉東計劃:一個理想中的民間遺產保護實踐
    他們之所以會來到這裡,正如倉東計劃的目標——為了文化遺產保護,為了遺產知識的傳播,而不僅為了保育倉東一村。經過不斷探討,我們逐漸確定了發展方向:以世界文化遺產保育理念為發展依據,以「眼裡有村民,心中有倉東」為基本原則,以遺產教育和深度文化體驗為契機,樹立遺產保護的規範;在建築修復、文化保存、社區營造等方面,同時進行嘗試。
  • 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環保案例敲警鐘
    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環保案例敲警鐘 2020-06-06 04: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正在申遺的歐洲藝術史明珠(看·世界遺產)
    如果一切順利的話,它將在2020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將是繼世界現存最古老的植物園後,小城帕多瓦擁有的第二項世界遺產。在英語詩人布羅茨基筆下,威尼斯被形容為「巨大的雕花箱子,裡面裝滿神秘莫測的珍寶」。水城的光環,幾乎吸引了遊客所有的注意力,也就遮蔽周邊如帕多瓦、維琴察這些小城的光華。
  • 合掌村:百分百「人造」世界遺產[組圖]
    日本自1967年開始以現存最早、有400年歷史的「田村家住宅」為中心,將各地合掌造的房屋遷移到白川鄉保存,形成現存最大的合掌造聚落  因德國建築學家一本「日本美的再發現」而聲名大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白川鄉的合掌村列為世界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