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35敗象已經顯露,受限難勝對手,可能又是一款失敗的戰機!
老勝算/文
最近有澳大利亞媒體報料稱,包括美國航空航天協會重要成員在內的澳大利亞智庫向澳大利亞政府提供了一份研究報告。報告建議澳大利亞政府對進口的F-35A隱身戰鬥機應當儘量避免與中國的殲-16、蘇-35等後期型側衛進行超視距空戰。
發現局限:F35難勝對手
智庫報告建議給出的理由似乎很充足,主要是基於中國殲16和蘇35都具備自帶的很強電子對抗和紅外幹擾能力,而且具有很好的機動性能,一旦F35在超視距對殲16發射空空飛彈,馬上會被對手的雷達捕捉到。此時,殲16會釋放出很強的紅外幹擾或電子對抗信號,很可能讓F35發射的飛彈不僅無法擊中目標,還會暴露自己的位置而反被對手攻擊。據說F35由於載重限制,其電子對抗和幹擾能力有限,弱於對手的機型。
F35為了隱身設計內置彈倉,只能攜帶四枚AIM-120C或兩枚AIM-120C+兩枚2000磅的GBU-31聯合直接攻擊彈藥。而且作戰半徑只有1100公裡左右,F-35b型作戰半徑甚至更小。再者,由於肥大的機身機動性受到很大影響。
原本,F35的主要最大優勢就是隱身性能好,可以先於對手發現目標而自己不被對手發現。但是,如果被限制超視距空戰,這個隱身優勢就失出了實戰意義,只能在逃脫時起到隱蔽自己的作用,而且還要跑得快,要讓對手追不上。但是,戰機跑得再快也難跑贏飛彈。
與此同時,由於F35的機動性對比其他戰機並無優勢可言,其機動性甚至還不如中國殲16和蘇35這樣的四代半戰機,如果不能在超視距佔得先機,在近距格鬥中更是佔不到便宜了。
如果情況真是這樣,F35的作用就僅限於搞一下偷襲了。但是,隨著反隱身雷達的出現,隱身戰機的這個優勢似乎也面臨失去的可能。
出現新情況:F35前景不明
大家可知道,澳大利亞海軍總共訂購了72架F-35A戰機。包括中國周邊的日韓等國都已將F35作為未來空軍的主力戰機。日本前不久還續定購了100架F35A和F35B,可見他們是何等地看重這款戰機的作用。
但是,正當一些國家還在競相購進或研發五代機的時候,另外一個事實的出現卻給人們提出了另一種可能。前不久,美國以新冠疫情影響為由停產了F35戰機。這個停產的理由似乎很牽強,究竟是不是對此款戰機的應用前景不看好?這種可能性看來越來越大了。
美國為了追求減輕研發成本,總想在一款戰機身上實現多功能、廣譜性的應用,對F35的設計就是出於這樣的目的。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其內在的規律,既然執行的作戰任務不同,戰機要求的功能就會不同,想要一機多用就存在著難以樣樣精銳的問題。
美國F35儘管生產的數量已經不少,美國自用裝備了300多架,一些美國的盟國也已經各自裝備了數十架之多。但至今這款戰機也並未接受過真正的對抗性實戰檢驗。如今在使用中就已經發現了如此重要的局限,不能不說這個項目可能面臨失敗的局面,很難說這款被寄予厚望的先進五代隱身戰機是款成功的戰機。
另外一個新情況是,今年9月美國《防務新聞》網站曾報導,美國空軍部(美空軍軍政機關)負責裝備、技術和後勤的副部長威爾羅珀宣布,美軍「新一代戰鬥機」的一架技術驗證機已經在近期完成了首飛。
與此同時,最近俄羅斯軍事專家瓦西裡·卡申撰文指出,中國正在研製新一代戰機,將於2021年進行飛行試驗,目前研製的細節尚未披露。不過根據現有信息,這款新戰機與眾不同。
看來,五代機已經不是未來世界大國競爭的項目,下一代更加先進的戰機將會很快出現。美國原計劃生產3000架F35各型機的計劃或由於諸多原因無法實現,其中可能就有實戰受到重要局限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