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麗奇巧凡爾賽宮──巴洛克建築

2020-12-14 騰訊網

凡爾賽宮海神雕像。

凡爾賽宮是第一個真正具備巴洛克時代特徵的城市建設。宮中有許多豪華的大廳,大廳的牆壁和柱子多用大理石砌成,天花板用金漆彩繪著天國世界的神聖壯麗、搭配裝飾用的貝殼、花飾及錯綜複雜的曲線,以及雕刻精美的木製家具。

巴洛克(Baroque)的原意是形狀不規則的珍珠,引申為奇異古怪、誇張炫耀、背離典範規矩等特性,在當時具有貶義性質,因為認為這種風格違反了文藝復興所倡導的和諧、均衡等古典美學。

巴洛克作為一種時代風格,展現在各個文化領域如音樂、繪畫、建築、城市設計等之中。由於每個領域進入巴洛克風格的年代不盡相同,每個地區接受巴洛克的影響也有先後之別,所以無法確定地劃定巴洛克年代的範圍,一般認為從十七世紀開始延續至十八世紀,從義大利開始向外發展,遍及整個歐洲大陸,影響遠達美洲及亞洲。剛開始出現在建築與城市設計,而後擴及至藝術與音樂領域。

文化藝術宗教蓬勃發展

自十五世紀中發現新大陸以來,歐洲各國藉由殖民與經商,累積財富。當人們普遍不需再為維持生命而煩惱時,便開始注意改善生活環境。而在科學與技術方面的進步,使得思想更加自由開放。歐洲社會在歷經文藝復興的洗禮後,在文化與藝術各方面發展迅速,不僅基本功達到成熟階段,心態上也更能擺脫宗教上的束縛,以一種人類作為萬物之靈的驕傲與自信,來從事創作。

此時教會的勢力雖然依然龐大,但在宗教改革的衝擊下,羅馬天主教會喪失了它在宗教事務上的絕對權力。舊教與新教皆試圖藉由宗教活動,來爭取百姓的依附,舉行宗教儀式的教堂,除了持續興建外,舊有的教堂也被陸續改建,使其符合當代追求華麗氣派的風格,以吸引信徒前來參與宗教活動,如此促成了巴洛克風格在建築上的蓬勃發展。

教會對世俗事務的影響力,逐漸的被君權神授的觀念取代。君主與貴族的勢力逐漸抬頭,他們或為彼此競爭、或為誇耀權勢、或為滿足需求,成為各個創作領域的贊助者,一方面促使文化藝術更加彭勃發展,另一方面也使時代風格更趨於貴族所喜好的品味。

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巴洛克風格應運而生,在百餘年的歲月裡,締造了西方文化的又一個輝煌。

巴洛克時期的城市建築

第一個真正具備巴洛克時代特徵的城市建設,是十七世紀路易十四一手建立的凡爾賽宮(Ch teau de Versailles)。從動工到完成,興建凡爾賽宮的工程耗時三十餘年,是當時歐洲最大、最豪華壯觀的建築群。

凡爾賽的規劃包括一座龐大豪華的宮殿、綿延至天際線的花園、森林與散布其中的各項設施與建築、為王室及政府提供服務的平民居住的城鎮,以及一條從大門直達巴黎羅浮宮的御道。

凡爾賽宮的主體建築是一座長達半公裡的巨大建築,除了作為國王及其家族生活和辦公的宮殿外,也是中央政府各部門的辦公地點,以及王公貴族的住所與日常社交的場所。

在凡爾賽宮大門前,沿著御道兩側,則是平民的居住區。這裡的區塊也經過規劃,呈左右對稱的幾何圖形,具備城市生活的各項機能。凡爾賽宮就像一座小城市一樣,在全盛時期,據說在宮殿內有多達兩萬人居住其中,而在宮外城鎮的居民則超過十萬人。

凡爾賽宮殿外部立面,莊嚴高貴。(shutterstock)凡爾賽宮殿內外富麗奇巧

宮殿的外部採取古典的三段式立面,莊嚴高貴;內部的裝飾則為巴洛克風格,部分是延續巴洛克式的洛可可風格,特點是富麗奇巧。宮中有許多豪華的大廳,大廳的牆壁和柱子多用大理石砌成,天花板用金漆彩繪著天國世界的神聖壯麗、搭配裝飾用的貝殼、花飾及錯綜複雜的曲線等,以及雕刻精美的木製家具。

宮中最為富麗堂皇的大廳是著名的鏡廳,它位於宮殿群正中央的二樓,一側以大型落地窗及陽臺與廣闊的花園連接。另一側的牆壁上則鑲嵌了十七面巨型鏡子,每面均由四百八十三塊鏡片組成。白天,人們在室內便可通過鏡子觀賞園中美景。傍晚時夕陽直接照射入廳,在鏡面的反射下,整個廳堂金光燦爛。夜宴時,四百支蠟燭的火焰一起躍入鏡中,鏡內鏡外,燭光輝映,如夢如幻。

由於巴洛克風格講求大尺度,並且兩種風格都善用色彩與造型的強烈對比,以營造富麗堂皇的效果,使得凡爾賽宮內呈現出如太陽般令人眩目的金碧輝煌。

凡爾賽宮鏡廳。(shutterstock)

凡爾賽宮中最富麗堂皇的大廳——鏡廳。(shutterstock氣勢磅礡,令人油然生敬

凡爾賽宮的正面大門與御道相連,這條筆直的大道一直通達羅浮宮的正門。當馬車從擁擠凌亂的巴黎市區駛向位於綠地的凡爾賽宮、當雄偉的宮殿隨著距離的縮短而逐漸加大度量時,帝都皇宮的磅礡巨勢,盡顯無遺。產生的視覺效果自然在觀者的印象中營造出一股油然生敬的感受。

凡爾賽宮的另一面則面對著一望無際的原野,一條運河同樣筆直地延伸至遠方,成為花園的主軸。靠近宮殿的花園設計成幾何形式、修剪整齊的法式庭院,遠方則是可供騎馬奔馳的原野,與曲徑縱橫的森林。站在凡爾賽宮二樓鏡廳外側的陽臺上俯視花園,遠至天際線的全景一覽無遺,一股人類有能力可以改變環境,而不再被自然狀況所左右的顧盼自得,正是巴洛克城市設計與建築的語言,用來塑造視覺與心理上效果的典型方式。

路易十四時代的法國在文化、經濟等各方面,都達到了鼎盛時期,是歐洲各國中最繁榮富庶的國家之一,也是其他各國競相模仿的對象。所以凡爾賽宮一落成,就成為歐洲各國君主仿效的對象。諸如維也納的美泉宮(Schloss Sch nbrunn)、德國的卡斯魯厄宮(Karlsruher Residenz)、義大利拿波裡附近的卡瑟塔宮(Palazzo Reale in Caserta)、俄羅斯的彼得果夫宮(Петергоф/Petergof)等,都是參照凡爾賽宮所興建的巴洛克式城市及建築。◇

凡爾賽宮內的「歷史畫廊」兩側展示的巨幅油畫,一邊是描寫法國歷代君王或貴族的彪炳戰跡,另一邊是紀錄拿破崙生平的重要戰役。

版權聲明

相關焦點

  • 《歐美建築裝飾風格》 法國巴洛克風格
    巴洛克風格的實木室內門,高達,寬闊,通常僅為簡單的兩扇鑲板門,從兩扇鑲板門演化出來四單、六扇乃至十扇鑲板木門。不過其邊框與門楣則大量應用古典建築經典的額枋、壁柱和飾帶。壁爐        巴洛克風格的大理石壁爐架源自於義大利。其造型仿如縮小版的巴洛克風格建築,或者是巴洛克風格建築的某個片段。
  • Baroque style / 巴洛克風格
    巴洛克建築Baroque Style / 巴洛克風格 巴洛克建築是17~18世紀在義大利文藝復興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建築和裝飾風格。其特點是外形自由,追求動態,喜好富麗的裝飾和雕刻、強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橢圓形空間。
  • 巴洛克風格——男人的羅曼蒂克
    巴洛克(Baroque)源自17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奢華典雅是它的代名詞。從建築到藝術,從珠寶到家居,巴洛克風格都展現出無與倫比的奢美魅力。巴洛克建築Baroque Style / 巴洛克風格 巴洛克建築是17~18世紀在義大利文藝復興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建築和裝飾風格。
  • 「巴洛克風格」是歐洲歐洲特徵「巴洛克風格」裝修特性是什麼呢?
    巴洛克建築特性  1、長、狹小的主教堂中殿由更為開闊,有時候地圓方式更換。外界建築立面的明顯特性是一般有戲劇化的中間突顯一部分內部比殼常常僅僅有所為美術繪畫和雕塑作品(特別是在巴洛克款式末期)。6、出現幻覺功效喜愛trompel"oeil和混合美術繪畫和工程建築。7、在巴法術亞和Swabian巴落克款式,蔥園頂是普遍現象的。
  • 因斯布魯克老城最大的教堂,蒂羅爾州最重要的巴洛克建築之一
    聖雅可布大教堂是一座巴洛克式建築,建於1717年~1724年,大教堂曾經歷過地震,受到了嚴重的破壞,18世紀20年代得以重建,而建築風格也從原來是哥德式變成了現在的巴洛克式。文藝復興時期的德國畫家丟勒(Albrecht Dürer)也曾將大教堂繪入其水彩作品之中。教堂內有豐富的藝術作品和樂器。走進教堂,給人的感覺是寂靜,外表樸素的它,內飾卻是十分的精緻。
  • 美術中的巴洛克與洛可可
    巴洛克出現的早一些,一般指的是路易十四統治時期(1643 - 1715)。而洛可可緊隨巴洛克,出現在路易十五統治時期(1723 - 1774)。巴洛克與洛可可這兩種風格來看,都是富麗堂皇,金光璀璨,令傻傻們分不清楚。
  • 不圓的珍珠——巴洛克
    巴洛克的興起呢,就是為了反對古典主義的嚴肅、拘謹、偏重於理性的形式,它是一種激情的藝術。巴洛克打破理性的寧靜和諧,具有濃鬱的浪漫主義色彩,非常強調藝術家的豐富想像力。古典主義者認為巴洛克是一種墮落瓦解的藝術,只是到了後來,才對巴洛克藝術有了一個較為公正的評價。
  • 【風格】巴洛克風格簡析
    先是帶有圓拱的羅馬式建築廣受歡迎,後又是帶有尖拱的哥德式風格席捲歐洲。巴洛克,源自葡萄牙語barroco,意為「不規則的珍珠」,在義大利語中有古怪、變形的意思。巴洛克主要在16世紀後期到18世紀早期的歐洲盛行,是歐洲的主流藝術風格。最早出現在義大利羅馬,被當作是當時教會對藝術的一種追求,這在一定程度上為後來的巴洛克藝術家提供了靈感。
  • 巴洛克風格(路易十四風格)(全)
    義大利文藝復興晚期著名建築師和建築理論家維尼奧拉設計的羅馬耶穌會教堂是由手法主義向巴洛克風格過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稱之為第一座巴洛克建築。手法主義是16世紀晚期歐洲的一種藝術風格。其主要特點是追求怪異和不尋常的效果,如以變形和不協調的方式表現空間,以誇張的細長比例表現人物等。建築史中則用以指1530~1600年間義大利某些建築師的作品中體現前期巴洛克風格的傾向。
  • 【藝術】巴洛克藝術經典新生
    《聖特蕾莎的狂喜》 巴洛克藝術風格在雕塑和建築中的應用更廣為人熟知。從位於納沃納廣場的貝尼尼創作的《四河噴泉》,到與之臨近的由弗朗切斯科·博羅米尼(Francesco Borromini)操刀設計的聖依搦斯蒙難堂,再到帕拉蒂尼山上的法爾內塞花園建築群以及在教皇時期充當軍事要塞的聖天使城堡頂端的《大天使米迦勒》銅像,這些羅馬的地標性建築都呈現出強烈的巴洛克藝術風格,有著對比鮮明的線條、穿插的曲面與橢圓形空間,用強烈色彩與富麗裝飾追求繽紛絢彩的自由與動感
  • 巴洛克藝術 | 羅馬一哥:貝尼尼
    了解貝尼尼這位大人物的知道他是巴洛克藝術大師,是個非常牛x的大人物,不知道的.....聽到這可愛的名字...可能以為我在說一種麵包....?他善於雕塑,能繪畫,更喪心病狂的是他還懂建築,玩設計,畫漫畫。貝尼尼的藝術生涯從他父親手下開始,其父是一位有幾分才能的雕刻家。Fine...大師有個懂藝術的爹並不稀奇,經典劇情又要來了...貝尼尼從小就是一位神童,並且十分勤奮用功。這時候投資該來了。
  • 巴洛克時期的音樂特徵
    巴洛克藝術有如下的一些特點:首先,它有豪華的特色,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樂主義的色彩;其二,它是一種激情的藝術,它打破理性的寧靜和諧,具有濃鬱的浪漫色彩,非常強調藝術家的豐富想像力;其三,它極力強調運動,運動與變化可以說是巴洛克藝術的靈魂;其四,它很關注作品的空間感和立體感;其五,它注重綜合性,巴洛克藝術強調藝術形式的綜合手段,如在建築上重視建築與雕刻、繪畫的綜合;其六,它有著濃重的宗教色彩
  • 巴洛克時代的「寵兒」——貝尼尼
    他和另一位藝術家卡拉瓦喬分領著巴洛克藝術浪漫和寫實主義的高峰,同時也成就了兩種完全不同的藝術氣質,前者溫文爾雅,少年成名,一生富貴,建功於宗教和世俗之中;後者脾氣剛烈,離經叛道,英年早逝,但立業於整個藝術史。 有人說,文藝復興的羅馬屬於拉斐爾;我們稍作修改,巴洛克的羅馬是屬於貝尼尼的,而巴洛克藝術也是屬於貝尼尼的。
  • 音樂創作時期——巴洛克時期的鋼琴音樂創作
    在當時人們看來這種最早興起於建築和繪畫中的藝術風格是文藝復興時期藝術世風漸頹的表現,因而貶之為「巴洛克」(Baroque,葡萄牙語),意即「畸形的珍珠」。巴洛克藝術風格逐漸浸入到音樂領域要晚於建築和繪畫領域約半個世紀,現在「巴洛克」一詞已經不含貶義,經常被用在建築和音樂領域之中。
  • 蔣勳:背離文藝復興精神的巴洛克
    多元價值在新舊交替衝突的年代同時存在,在建築、雕刻、城市景觀規劃、繪畫上發生了全面的質變。    這個貫穿17世紀,甚至延續到18世紀的歐洲美術運動被稱為「巴洛克」。    但是,「巴洛克」這名稱,通用於全歐洲,卻在每一個地區產生了不同的巴洛克形式。
  • 1200平米法式巴洛克風格獨棟別墅設計
    王文泉新作發布 本案獨棟別墅建築面積1200平米,業主慕名找到設計師王文泉委託為他們打造具有法式巴洛克風格的別墅間。 別墅原建築地上三層、地下一層。規劃後的別墅一層是客廳、廚房、餐廳、沙龍廳等公共空間,二層是老人房和子女房等空間,三層是主臥、主衛等空間。
  • 「巴洛克「」洛可可」分不清?進來認識一下吧!
    世紀在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建築和裝飾風格,是炫耀財富的產物。聖卡羅教堂洛可可風格18世紀20年代產生於法國,主要表現在室內裝飾上,是在巴洛克建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凡爾賽宮王后寢宮的小後門劃重點:巴洛克是建築風格,而洛可可是裝飾風格。打個比方,你可以說一個建築很巴洛克,但是你不能說一個建築很洛可可,不過你可以說一個建築的室內裝飾很洛可可。
  • 「巴洛克「」洛可可」分不清?進來認識一下吧
    巴洛克風格這是17~18世紀在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建築和裝飾風格,是炫耀財富的產物。聖卡羅教堂洛可可風格18世紀20年代產生於法國,主要表現在室內裝飾上,是在巴洛克建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 乾貨巴洛克和洛可可風格全解析
    不過你可知道巴洛克與洛可可的區別?如果我們將巴洛克風格比作是極具傳奇色彩的霸道總裁,那麼洛可可風格就是天真浪漫的貴族小姐。同樣作為風靡歐洲一時的兩位,今天小編帶你走近他們,啊哈哈.公元1643-1715年的路易十四時期巴洛克先生喜好富麗的裝飾和雕刻、強烈的色彩。
  • 【巴洛克風格】什麼是巴洛克風格,巴洛克風格特點
    「巴洛克」是一種歐洲藝術風格,指自17世紀初直至18世紀上半葉流行於歐洲的主要藝術風格。巴洛克風格雖然歷經時間歲月,但巴洛克風格依舊受到很多人的喜愛。它注重華麗的浪漫的裝飾情調,顏色更注重尊貴奢華,用金色加以協調酒紅、葉綠、寶石藍等富貴華麗的色調,呈現在眾人面前的是一派莊重豪華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