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Baroque),是一種代表歐洲文化的典型藝術風格。
這個詞最早來源於葡萄牙語(BARROCO),意為「不圓的珍珠」,最初特指形狀怪異的珍珠。而在義大利語(BAROCCO)中有「奇特,古怪,變形」等解釋。在法語中,「Baroque」成為形容詞,有「俗麗凌亂」之意。
歐洲人最初用這個詞指「缺乏古典主義均衡性的作品」,其原本是18世紀崇尚古典藝術的人們對17世紀不同於文藝復興風格的一個帶貶義的稱呼。而現在,這個詞已失去原有的貶義,僅指17世紀風行於歐洲的一種藝術風格。
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的稱謂,它是古典主義者在16世紀下半葉在義大利發起的,在17 世紀的歐洲普遍盛行,是背離了文藝復興藝術精神的一種藝術形式。古典主義者認為巴洛克是一種墮落瓦解的藝術,只是到了後來,才對巴洛克藝術有了一個較為公正的評價。
巴洛克又 稱路易十四風格,流行時間17世紀。
代表人物巴赫、亨德爾、卡爾德隆、馬裡諾
特徵及特點:追求不規則形式,起伏的線條以及情感熱烈的天主教和君主宮廷室內奇異的裝飾。
巴洛克風格以浪漫主義的精神作為形式設計的出發點,以反古典主義的嚴肅、拘謹、偏重於理性的形式,賦予了更為親切和柔性的效果。巴洛克風格雖然脫胎於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形成,但卻有其獨特的風格特點。它摒棄了古典主義造型藝術上的剛勁、挺拔、肅穆、古板的遺風,追求宏偉、生動、熱情、奔放的藝術效果。巴洛克風格可以說是一種極端男性化的風格,是充滿陽剛之氣的,是洶湧狂烈和堅實的。多表現於奢華和誇張和不規則的排列形式。大多表現於皇室宮廷的範圍內,如皇室家具,服飾和皇室餐具器皿和音樂等。
概括地講,巴洛克藝術有如下的一些特點:
首先是它有豪華的特色,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樂主義的色彩;
二是它是一種激情的藝術,它打破理性的寧靜和諧,具有濃鬱的浪漫主義色彩,非常強調藝術家的豐富想像力;
三是它極力強調運動,運動與變化可以說是巴洛克藝術的靈魂;
四是它很關注作品的空間感和立體感;
五是它的綜合性,巴洛克藝術強調藝術形式的綜合手段,例如在建築上重視建築與雕刻、繪畫的綜合,此外,巴洛克藝術也吸收了文學、戲劇、音樂等領域裡的一些因素和想像;
六是它有著濃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題材在巴洛克藝術中佔有主導的地位;
七是大多數巴洛克的藝術家有遠離生活和時代的傾向,如在一些天頂畫中,人的形象變得微不足道,如同是一些花紋。當然,一些積極的巴洛克藝術大師不在此列,如卡拉瓦喬、貝爾尼尼的作品仍然和生活保持有密切的聯繫。
起源:巴洛克藝術直接起源於羅馬,大概在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期間,後來擴展到整個亞平寧,至18世紀中葉後擴展到整個歐羅巴及其所有海外殖民地。
巴洛克藝術是一種複雜、奢侈與浮誇的藝術,它的興起與羅馬天主教反宗教改革運動及西歐國家君權的加強(特別是法國、西班牙和葡萄牙這些拉丁國家)有密切關係,或許是教會與宮廷需要表現動感與力量的藝術去表達對天主(上帝)與君王的尊敬與權威,傳達對抗議宗(新教)分裂公教(天主教)的不滿及封建割據阻礙國家統一的不滿;總之,它是為教權與君權的強化服務的,於是應運而生。
至於巴洛克詞之源,的確有爭議,除了義大利說與西班牙說外便是葡萄牙說(反正是源自拉丁語系的),葡萄牙之說極可能與18世紀葡萄牙中興君主若昂五世(1689-1750)有密切關係,因為這位國王在位期間靠巴西金礦致富而大興土木,開鋪張之風,後世那些挑剔評論家也許據此蔑視此種畫蛇添足般的誇張藝術。
(西班牙聖地牙哥大教堂)
巴洛克建築
巴洛克建築是17~18世紀在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建築和裝飾風格。其特點是外形自由,追求動態,喜好富麗的裝飾和雕刻、強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橢圓形空間。它的風格自由奔放,造型繁複,富於變化,只是有的建築裝飾堆砌過分。西班牙聖地牙哥大教堂為這一時期建築的典型實例。
(羅馬耶穌會教堂)
巴洛克一詞的原意是奇異古怪,古典主義者用它來稱呼這種被認為是離經叛道的建築風格。這種風格在反對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調和表達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對城市廣場、園林藝術以至文學藝術部門都發生影響,一度在歐洲廣泛流行。
義大利文藝復興晚期著名建築師和建築理論家維尼奧拉設計的羅馬耶穌會教堂是由手法主義向巴洛克風格過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稱之為第一座巴洛克建築。
手法主義是16世紀晚期歐洲的一種藝術風格。其主要特點是追求怪異和不尋常的效果,如以變形和不協調的方式表現空間,以誇張的細長比例表現人物等。建築史中則用以指1530~1600年間義大利某些建築師的作品中體現前期巴洛克風格的傾向。
(耶穌會教堂內部)
羅馬耶穌會教堂平面為長方形,端部突出一個聖龕,由哥德式教堂慣用的拉丁十字形演變而來,中廳寬闊,拱頂滿布雕像和裝飾。兩側用兩排小祈禱室代替原來的側廊。十字正中升起一座穹窿頂。教堂的聖壇裝飾富麗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聖像和裝飾光芒。教堂立面借鑑早期文藝復興建築大師阿爾伯蒂設計的佛羅倫斯聖瑪麗亞小教堂的處理手法。正門上面分層簷部和山花做成重疊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門兩側採用了倚柱和扁壁柱。立面上部兩側作了兩對大渦卷。這些處理手法別開生面,後來被廣泛仿效。
巴洛克風格打破了對古羅馬建築理論家維特魯威的盲目崇拜,也衝破了文藝復興晚期古典主義者制定的種種清規戒律,反映了嚮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風格的教堂富麗堂皇,而且能造成相當強烈的神秘氣氛,也符合天主教會炫耀財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因此,巴洛克建築從羅馬發端後,不久即傳遍歐洲,以至遠達美洲。有些巴洛克建築過分追求華貴氣魄,甚至到了繁瑣堆砌的地步。
從17世紀30年代起,義大利教會財富日益增加,各個教區先後建造自己的巴洛克風格的教堂。由於規模小,不宜採用拉丁十字形平面,因此多改為圓形、橢圓形、梅花形、圓瓣十字形等單一空間的殿堂,在造型上大量使用曲面。
(羅馬聖卡羅教堂)
(聖卡羅教堂內部)
典型實例有羅馬的聖卡羅教堂,是波洛米尼設計的。它的殿堂平面近似橄欖形,周圍有一些不規則的小祈禱室;此外還有生活庭院。殿堂平面與天花裝飾強調曲線動態,立面山花斷開,簷部水平彎曲,牆面凹凸度很大,裝飾豐富,有強烈的光影效果。儘管設計手法純熟,也難免有矯揉造作之感。17世紀中葉以後,巴洛克式教堂在義大利風靡一時,其中不乏新穎獨創的作品,但也有手法拙劣、堆砌過分的建築。
教皇當局為了向朝聖者炫耀教皇國的富有,在羅馬城修築寬闊的大道和宏偉的廣場,這為巴洛克自由奔放的風格開闢了新的途徑。
(羅馬波羅廣場)
17世紀羅馬建築師豐塔納建造的羅馬波羅廣場,是三條放射形幹道的匯合點,中央有一座方尖碑,周圍設有雕像,布置綠化帶。在放射形幹道之間建有兩座對稱的樣式相同的教堂。這個廣場開闊奔放,歐洲許多國家爭相仿效。法國在凡爾賽宮前,俄國在彼得堡海軍部大廈前都建造了放射形廣場。傑出的巴洛克建築大師和雕刻大師伯尼尼設計的羅馬聖彼得大教堂前廣場,周圍用羅馬塔斯幹柱廊環繞,整個布局豪放,富有動態,光影效果強烈。
巴洛克建築風格也在中歐一些國家流行,尤其是德國和奧地利。17世紀下半葉,德國不少建築師留學義大利歸來後,把義大利巴洛克建築風格同德國的民族建築風格結合起來。到18世紀上半葉,德國巴洛克建築藝術成為歐洲建築史上一朵奇葩。
(十四教徒朝聖教堂)
德國巴洛克風格教堂建築外觀簡潔雅致,造型柔和裝飾不多,外牆幹坦,同自然環境相協調。教堂內部裝飾則十分華麗,造成內外的強烈對比。著名實例是班貝格郊區的十四聖徒朝聖教堂、羅赫爾的修道院教堂。
十四聖徒朝聖教堂平面布置非常新奇,正廳和聖龕做成三個連續的橢圓形,拱形天花也與此呼應,教堂內部上下布滿用灰泥塑成的各種植物形狀裝飾圖案,金碧輝煌。教堂外觀比較平淡,正面有一對塔樓,裝飾有柔和的曲線,富有親切感。
(羅赫爾修道院教堂)
羅赫爾修道院教堂也是外觀簡潔,內部裝修精緻,尤其是聖龕上部天花,布滿用白大理石雕刻的飛翔天使,聖龕正中是由聖母和兩個天使組成的群雕;聖龕下面是一組表情各異的聖徒雕像。
奧地利的巴洛克建築風格主要是從德國傳入的。18世紀上半葉,奧地利許多著名建築都是德國建築師設計的。如維也納的舒伯魯恩宮,外表是嚴肅的古典主義建築形式,內部大廳則具有義大利巴洛克風格,大廳所有的柱子都雕刻成人像,柱頂和拱頂滿布浮雕裝飾,是巴洛克風格和古典主義風格相結合的產物。
巴洛克風格家具(公元17世紀-18世紀初)經歷了文藝復興運動之後,17世紀的義大利建築處於複雜的矛盾之中,一批中小型教堂、城市廣場和花園別墅設計追求新奇複雜的造型,以曲線、弧面為特點,如華麗的破山牆、渦卷飾、人像柱、深深的石膏線,還有扭曲的旋製件、翻轉的雕塑,突出噴泉、水池等動感因素,打破了古典建築與文藝復興建築的「常規」,被稱之為「巴洛克」式的建築裝飾風格。
巴洛克風格家具的主要特色是強調力度、變化和動感,沙發華麗的布面與精緻的雕刻互相配合,把高貴的造型與地面鋪飾融為一體,氣質雍容。強調建築繪畫與雕塑以及室內環境等的綜合性,突出誇張、浪漫、激情和非理性、幻覺、幻想的特點。打破均衡,平面多變,強調層次和深度。甚或使用各色大理石、寶石、青銅、金等裝飾華麗、壯觀,突破了文藝復興古典主義的一些程式、原則。
巴洛克風格的住宅和家具設計具有真實的生活且富有情感,更加適合生活的功能需要和精神需求。巴洛克家具的最大特色是將富於表現力的裝飾細部相對集中,簡化不必要的部分而強調整體結構,在家具的總體造型與裝飾風格上與巴洛克建築、室內的陳設、牆壁、門窗嚴格統一,創造了一種建築與家具和諧一致的總體效果。巴洛克風格家具造型華麗渲染奔放熱烈的生活。
巴洛克式家具,以浪漫主義精神為設計出發點,賦予親切柔和的抒情情調,追求躍動型裝飾樣式,以烘託宏偉、生動、熱情、奔放的藝術效果。巴洛克家具利用多變的曲面,採用花樣繁多的裝飾,做大面積的雕刻、或者是金箔貼面、描金塗漆處理,並在坐臥類家具上大量應用面料包覆。繁複的空間組合,與濃重的布局色調,把每一件家具的抒情色彩表達得十分強烈強烈的舒適感與細膩溫馨的色調處理,把熱情浪漫的藝術效果表達得十分成功。
油畫
巴洛克畫家的典型代表是義大利的卡拉瓦喬、弗蘭德斯(比利時)的魯本斯等。他們的畫作人體動勢生動大膽,色彩明快,強調光影變化,比文藝復興時代畫家還要更強調人文意識。
魯本斯的宗教畫人體姿勢動作激烈,色彩鮮明;倫勃朗的畫作如同在舞臺上,人物面部處於高光部位,與周圍的陰影有強烈的對比;
委拉斯開茲的「宮女」,背景中在窗外射入光線下工作的織女,
曾經對後期浪漫主義畫派畫家產生很大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