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的稀鬆」這個名字是兒子起的,我給兒子起的是「琛的遠方」,我想寫點小情小調,或許上不了臺面。只是想記錄生活中的點滴,讓自己有事可做,孤獨是我們人生的底色,只是不能太寂寞,總是要找點事情做,其實有很多的事情想做,只是想寫點生活的痕跡,培孩子成長。或許我會越來越孤獨的存在,但不妨礙我享受這種孤獨的心情。兒子說那就稀鬆平常的稀鬆,覺得挺好。
兒子上高中已經一個多月了。讓兒子住校我是有一半狠心一半不忍的,心中很是心疼,有時候就是想放棄,有兒子的原因,我知道主要的原因在我,我想守著兒子,想每天都見到他。我也知道,既然開學時和兒子商定好了,和兒子打過預防針,就不能輕易改變,所以在我第一次去學校看望兒子,兒子第一句話給我說的是:「媽,要不我們還走讀吧?」看著軍訓被曬得黝黑的兒子。我忍著心疼,說:「困難,我們都想過的,不能遇到困難就改變,咱們試試戰勝他。」兒子還聽話的點了點頭。除了每周學校放假回家,我幾乎天天給兒子打電話。有時趁著中午去看兒子。每次通話兒子的第一句:媽。總是透著興奮。每次去看兒子,都能看到兒子特別開心的笑臉。這讓我向上癮了一樣的牽掛。打不通電話就著急,什麼事也幹不了了。兒子也沒有在說過不住校的話。只是有時候,我表揚兒子堅強、適應能力強的時候,兒子總說「別說了」。我知道,兒子其實他也是很難受,我誇得他都沒法說出自己的感受了,這也不好,以後不再說了。
兒子第一次月考成績考的不錯,自己也很高興。我知道兒子的不易,有時候覺得兒子太聽話了,讓我太省心了,這麼優秀的兒子,不是我培養出來的,付出的太少了,很慚愧。成績的優秀並不是我的期望,成長中學習也不應該是孩子的唯一。對於孩子我只有愛,很多事情在孩子上初中之後,我已經無能為力。很多我想讓孩子擁有的和現在教育現狀的矛盾也讓我無所適從。我分辨不出對與錯,也無力改變。不夠強大,強大到去格格不入,去給孩子創造更好的空間。不夠篤定,就像朋友說的,我們都在隨波逐流。
「 十一」兒子放假了四天。跟著我們兄妹回老家了兩天,回來這兩天就又埋在了作業堆裡。兒子寫作業的效率從小都不高,唯有認真可言。趁著吃過午飯的空間,還拿著作業去看了場電影,回來好一陣後悔。一直寫到開學前一天晚上11點,還是沒有寫完。第二天,一早醒來去學校,第一句話就來了句:媽,我不想去上學了!」我很無奈的看了看兒子,這怎麼能行呢?大概兒子也覺得自己是在鬧情緒,一路拉著臉。在公交車上喝完我買的一杯豆漿就睡著了,雙腿還夾著行李箱,一手拉著行李箱的把手,一手捏著買的小籠包,胳膊夾著空的豆漿杯子。下車到校門口,才在我的要求下往嘴裡填了一個小籠包,就進了校園。
看著兒子的背影,心中說不出的滋味。放假連頓可口的飯也沒有給兒子做,兒子的作業滯後和我的拖延習慣一樣,我沒有給孩子好的榜樣。就連現在唯一能給孩子的擁抱也遺忘了。當兒子說不想上學的時候,我應該抱抱兒子,拍拍他的肩膀,說句你不想去上學,媽媽理解你。兒子走進校園的時候,擁抱一下兒子,說句媽媽會想你的。對於孩子來說,這比那杯豆漿和小籠包更有意義。我以後要時刻提醒自己,愛孩子只是基礎,會愛孩子,給孩子力量才是家長應該提前學習和積蓄的能量。有時候知道道理和我們在行動中去做,即時去做到最好,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們需要不斷的反思,時刻提醒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