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發現DNA雙螺旋結構都有貢獻,最後卻只有三人獲得諾貝爾獎

2020-12-21 三生教育雜談

上期我們講到艾弗裡等人發現DNA是遺傳物質,那DNA到底長什麼樣呢?今天老師繼續講生物科學史—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

令人著迷的DNA衍射圖譜

莫裡斯·威爾金斯是著名的英國物理學家,早期他讀過薛丁格《生命是什麼》這本著作,被DNA這個未知結構的化學物質深深打動。他認為:基因作為遺傳的基本單位,與DNA是遺傳物質,這兩者關係密切,而且這關係必然存在於DNA結構裡。這位物理學家對生命的奧義如此熱忱,以至於他將畢生精力投入其中。

威爾金斯

威爾金斯主攻的方向主要是破解DNA的三維結構,他利用X射線極強的穿透性去照射DNA,DNA的分子結構會散射到晶體上形成圖像。但是這些化學分子在不斷的隨機運動,難以捉摸。這樣拍攝出的成像模糊不清,所以威爾金斯難題就在於如何讓DNA停止不動。

威爾金斯有一個「桀驁不馴」的助手,說助手也不太恰當,因為這位女性科學家富蘭克林對DNA分子結構研究和威金斯旗鼓相當,思維敏銳的她很快發現威金斯衍射圖譜的缺陷。於是她設計一個了精巧的裝置:「通過電解食鹽水產生氫氣泡來調節樣品池的溼度,來維持DNA分子的靜止狀態。」於是她獲得了成功,拍攝出許多前所未有的高清照片。後來被人們稱為:「最迷人的X射線照片」。

DNA衍射圖譜

見證歷史時刻的會晤

威爾金斯與詹姆斯·沃森見面是在一場科學演說會場。威金斯得知沃森對DNA結構同樣痴迷,於是邀請他觀看DNA衍射圖譜,雖然威爾金斯的圖譜成像模糊,但絲毫沒有減卻沃森熾熱激動的內心。這個成像深深地吸引著他,縈繞在他腦海裡揮之不去,於是為了拍攝DNA衍射照片,他搬到了劍橋,在這裡他碰到一位志同道合的夥伴——弗朗西斯·克裡克。一個(克裡克)對晶體學分析極其透徹,另一個(沃森)對生物分子學造詣極深。他們兩個就像DNA雙鏈一樣,螺旋纏繞,緊密而不可分割。

沃森(左圖)和克裡克(右圖)

個人的進步不是科學的進步

正當沃森和克裡克在搭建他們的DNA結構模型時,此時的富蘭克林繼續專注自己的實驗研究,她的成像越來越清晰,她堅信最終的結果一定存在這些照片中。威爾金斯作為她的同事,希望他們倆能精誠合作。但是富蘭克林驕傲的一口回絕,這種惡性競爭必定導致兩敗俱傷。

威爾金斯將DNA正面衍射圖拍攝出來後,沒有和富蘭克林交流,而是寫了一封信給沃森,告訴他最新的DNA圖譜。沃森看到這封信,馬不停蹄地帶著克裡克到威爾金斯的實驗室。當時研究DNA分子結構的人非常多,但是像威爾金斯這樣願意科學成果共享的科學家卻很少。威爾金斯如實告訴沃森和克裡克,他的晶體衍射圖並不完整,他的同事還有另一部分DNA衍射圖譜,只是她不願意與人合作。

富蘭克林

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

雖然富蘭克林有非常清晰衍射圖,但是無法解釋其中的道理。她在一次學術報告中,沃森和克裡克終於見到夢寐以求的衍射圖。獲得衍射圖後沃森和克裡克腦海裡構建的DNA模型越發清晰。但是還缺一環,就是鹼基互補配對原則,原來著名生化學家查哥夫論文中提到嘌呤數總等於嘧啶數,這條消息讓他們興奮不已。最後他們用金屬材料將DNA雙螺旋結構完美地構建出來,DNA雙螺旋結構模型與衍射圖譜完全相符。

DNA雙螺旋結構

1953年,沃森和克裡克撰寫的《核酸的分子結構——脫氧核酸的一個結構模型》論文在《自然》雜誌上刊載,引起了極大的轟動。1962年,沃森、克裡克和威爾金斯三人因這一研究成果而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然而非常遺憾的是,富蘭克林並未能分享到這種成功的喜悅,1958年富蘭克林因卵巢癌而病逝。

沃森、克裡克、威爾金斯

如果沒有威爾金斯和富蘭克林的科學成果分享,DNA結構模型很難得以健全。如果科學發展都像體育比賽一樣,各自為戰,以獲得第一為榮,那科學將走向毀滅。

相關焦點

  • 遲來的綻放,DNA雙螺旋結構發現背後的黑暗女士,沒有被歷史遺忘
    科學的發明、發現離不開科學家們一代代的知識積累、傳承,也離不開相互間的競爭。1953年4月25日,在《自然》雜誌上,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裡克博士發表了一篇論文《脫氧核糖核酸的結構》,首次揭示了脫氧核糖核酸(DNA)的雙螺旋結構。
  • 6位各自開創新領域的天才科學家,卻都未獲得諾貝爾獎
    因為科學從來都不是一個獨立的事業,它一直都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個人繼續別人的發現來促進人類的知識。這個問題在於每年只能有幾個獲獎者,從而忽略了大多數科學家的貢獻。2017年,三位發現引力波的科學家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但許多科學家都參與了這項裡程碑式的研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理察費曼曾說,這個獎項的概念是虛幻的。
  • DNA的雙螺旋結構是溶液及活體中常見的形式,通稱B型
    1.二級結構1953年Watson 及Crick在化學分析及X光衍射法觀察DNA結構的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DNA雙螺旋結構模型(double helix model)此結構是在核酸一級結構基礎上形成的更為複雜的高級結構,即DNA的二級結構,DNA的二級結構即雙螺旋結構,其內容可歸納為:(1)DNA分子為二條多核苷酸鏈以一共同軸為中心
  • 諾貝爾獎與我們普通人有關嗎?是的,首先它能吃!
    而發現,以及對這些維生素的研究,都曾獲得過諾貝爾獎。比如荷蘭病理學家艾克曼就因為發現維生素B,獲得192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英國生物化學家霍普金斯因為發現維生素A而一同獲得192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從探索DNA結構背後的故事開始
    我們都知道病毒的遺傳物質可以是DNA或者RNA,而且每種病毒的遺傳物質各有不同。而這次新冠狀病毒的遺傳物質就是單鏈RNA,也是它最核心、最明確最準確的標誌,因此我們檢測到新冠病毒的核酸時就可以確定有新冠病毒的存在。但是讓孩子們去了解這些就太難了,因為他們對核酸甚至都沒有基本的概念,什麼是DNA?位於人體的那個部位?為什麼DNA有遺傳物質的作用?DNA是如何被發現的?
  • 諾貝爾獎早就對你的生活下手了!盤點今年獲獎都是啥?
    其中,大家耳熟能詳的居裡夫人是唯一一位在兩個不同科學領域獲得諾獎的科學家。因此,總計有623位頂尖科學家拿到了這一象徵人類最高科學榮譽的獎章。 今年10月5日開始到現在,隨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獎、化學獎等自然科學獎項得主的相繼宣布,都有哪些研究發現將改變世界?還是……它們早已對我們的生活下手了?快跟小編一起看看吧!
  • 日本諾獎拿到手軟,同為發達國家,韓國為什麼沒人獲得諾貝爾獎
    在這幾個國家中,日本獲得諾貝爾獎是最多的,但是中國有一個問題:很多基礎研究可能處於保密狀態,所以沒有公布,這也造成了中國國內只有莫言和屠呦呦獲得了諾貝爾獎。
  • 愛因斯坦最後拼圖 LIGO獲得諾貝爾獎
    ,成為一種遺憾(諾貝爾獎不頒發給已逝的人,是個傳統)。但是由於我們人自身的重量實在太小了,就是地球,產生的引力波也只有200瓦,所以根據方程推導出來的引力波即使大到比太陽質量大幾十倍的黑洞合併事件,才有可能產生極其微小的尺度上的波動,如果你看過漫威的電影《蟻人》裡面有一段極小尺度上的視覺特效,可以感受一下。
  • 首次在活細胞中追蹤到的四重螺旋DNA,可抑制癌細胞...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劍橋大學的兩位科學家提出的DNA纏繞的「雙螺旋」結構逐漸被廣泛認可。60年過去,同樣來自劍橋大學的尚卡爾·巴拉蘇布拉馬尼安(Shankar Balasubramanian)教授和史蒂夫·傑克遜(Steve Jackson)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在活細胞中,一種不尋常的四股DNA結構可能出現在整個人類基因組中。當一條雙鏈DNA的單鏈向外循環,再回到自己身上,在基因組中形成一個四鏈的「手柄」時,這些結構就會在富含鳥嘌呤(G)的DNA區域形成。
  • 屠呦呦的神秘面紗: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女性,為什麼是她?
    在這之前,獲得諾貝爾的中國人只有莫言,而屠呦呦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女性。 她的名字驟然出現,此時,橫亙在中國人心頭的只有兩個問題: 屠呦呦是誰?為什麼是屠呦呦? 2015年10月5日,這是個普通的初秋午後,諾貝爾獎委員會宣布,稱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對青蒿素的發現提取對寄生蟲疾病療法上做出革命性貢獻,而這種貢獻,無法用價值估量。諾貝爾獎、中國人、女性。三個標籤牢牢攫取著眾人目光,無數媒體人卯足勁兒架著攝像機等待這位偉大女性。一時之間,世間所有榮譽紛至沓來。
  • DNA雙螺旋是由兩條方向相反的單鏈組成
    DNA雙螺旋是由兩條方向相反的單鏈組成,複製開始時,雙鏈打開,形成一個複製叉(replicative fork,從打開的起點向一個方向形成)或一個複製泡(replicative bubble,從打開的起點向兩個方向形成。)兩條單鏈分別做模板。各自合成一條新的DNA鏈。
  • ChaoX C4D建模教程(4)DNA雙螺旋鹼基對模型
    繪圖思路: 創建ATCG鹼基對結構; 創建DNA雙螺旋線條; 旋轉DNA分子,選擇最合適的效果; 渲染導出PNG圖片。這時,我們發現旋轉的開始和結束部分彎曲太小。所以點擊效果器-樣條,同時選中曲線圖的起點和終點,差值改為「線性」即可。這樣鹼基對就創建好了。
  • 離開清華的一流科學家:獲得科研自由的顏寧,能獲得諾貝爾獎嗎?
    客觀地說,要建設「雙一流」大學,最需要培養出一批一流的人才。沒有一流人才的支撐,怎麼行?所以關鍵是培養一流人才,留住一流人才。有論者認為,在高校「雙一流」建設中,人才是除高樓、設備等硬體條件外最關鍵的「軟實力」,也成為各大高校競爭的資源。人才流動是正常的現象。
  • 諾貝爾化學獎頒給發現遺傳剪刀改變DNA技術的2位女科學家,事關人類...
    「這項技術對生命科學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正在為新的癌症療法做出貢獻,並且可能使治癒遺傳性疾病的夢想成真。」諾獎委員會指出,應用這項發現「不僅徹底改變了基礎科學,而且還產生了創新的農作物,並將導致開創性的新醫療方法」。
  • 楊振寧:35歲獲諾貝爾獎,寵愛翁帆16年,他做的貢獻到底有多大?
    很多人永遠不會接觸到高深的物理,不了解那些科學家們在物理學上做出的意義有多大。楊振寧,出生於1922年的安徽,到了4歲,別的小孩還在街頭嬉戲,他已經在母親的教導下開始認字,等到5歲的時候,他基本上認全了常用的3千字。
  • 不再只有ATCG!含8個鹼基的DNA首次合成
    現在,有科學家腦洞大開,試圖擴充這套生命的密碼本。雙螺旋結構的晶體結構,G(綠色),A(紅色),C(深藍色),T(黃色),B(青色),S(粉色),P(紫色)和Z(橙色)。正常情況下,當一對DNA鏈以雙螺旋的形式纏繞在一起時,每條DNA鏈上都有成對的鹼基:A和T,C和G,鹼基之間依賴氫鍵牢牢結合在一起。由鳥嘌呤(G)、胞嘧啶(C)和腺嘌呤(A)、胸腺嘧啶(T)組成的兩對鹼基,加上在RNA中存在的尿嘧啶(U),被認為是大自然創造地球上無窮無盡生命的所有基礎。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科學家們一直試圖在這套遺傳密碼中加入更多的化學物質。
  • DNA的結構和複製
    (1)DNA分子是由兩條鏈組成的,這兩條鏈按反向平行方式盤旋成雙螺旋結構上海,28)在DNA分子模型的搭建實驗中,若僅有訂書釘將脫氧核糖、磷酸、鹼基連為一體並構建一個含 10對鹼基(A有6個)的DNA雙鏈片段,那麼使用的訂書釘個數為A.58   B.78    C.82    D.88【答案】C【解析】游離的一個核苷酸需要2個釘,一條鏈的核苷酸之間需要
  • 最早預言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可不是剛剛獲得諾獎的Peebles老爺子
    數不清的推薦書目裡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相信很多中年人,尤其是從知識匱乏年代走過來的人更是印象深刻。記得我小時候家裡的書架上就有一本,應該是父親買來讀過的,並且推薦給我。和很多童年讀到這本書的人一樣,書中一些片段曾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比如,棋盤上放麥粒的故事:印度的舍罕王要賞賜他的大臣,因為據說這位懂得數學名叫達依爾的大臣發明了西洋棋,獲得國王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