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按察使:「冷麵寒鐵公」含冤而死,被百姓供奉為杭州城隍神

2020-12-16 八卦古代史

在今天的杭州吳山城隍廟裡供奉著「冷麵寒鐵公」周新,這是明朝永樂時期一位大清官,為官正直,鐵面無私,卻被奸佞紀綱向皇帝誣告害死,在死後的幾十年裡,被浙江百姓供奉為杭州城隍神,六百年來香火不絕。

杭州城隍閣

周新,廣東南海人。原名周志新,字日新。因明成祖一直叫他周新,所以以周新為名,以志新為字,洪武時以貢生入仕,任大理寺評事,在當時的京師中以「善決獄」著稱。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明成祖朱棣登基後,周新由大理寺監察左評事調任監察御史,陸續出任福建巡按御史、北京巡按御史、山西道監察御史。

永樂三年,周新由山西道監察御史升任雲南按察使,按察使是提刑按察使司的最高長官,秩正三品,主管一省司法事務,兼具司法和監察職能。三年後,周新改任浙江按察使。

當周新調任的消息傳到浙江後,那些在獄中蒙冤的人聽說周新要來以後,高興地說「我得生矣」。果然周新一到任,就清理冤獄,將那些被冤屈的人重新平反昭學。周新在浙江按察使任上不畏權貴,執法剛正,深得百姓愛戴。但是這樣一位清官,最後的結局卻並不如人意。

在永樂時期,明成祖朱棣出於政治需要,擴大了錦衣衛權利,並組建了東廠,用以監視百官。錦衣衛指揮使紀綱由於善於迎合帝意,深得朱棣寵信,平時飛揚跋扈,氣焰囂張,與都察院左都御史陳瑛一起幫助朱棣誅殺建文遺臣數萬人,很多官員害怕被紀綱構陷,都不敢招惹他,但周新是一個例外。

紀綱派了一個千戶去浙江辦案,這個千戶到浙江後敲詐勒索,收受賄賂。當時在浙江的周新打算懲辦他,這個千戶聞風落荒而逃。不久周新去京城送文書,在琢州碰到了這個千戶,周新立刻把他拿下,關進了涿州的監獄。

沒想到這個千戶居然逃脫了,並且找紀綱訴苦,紀綱聞訊大怒,向朱棣誣告周新,朱棣聽了紀綱的一面之詞後果然下令將周新抓了起來。

周新面對朱棣的問罪,絲毫沒有害怕,反正高聲地說道:

「陛下詔按察司行事,與都察院同。臣奉詔擒奸惡,奈何罪臣?」

朱棣大怒,將其處死,周新臨刑前高呼「生為直臣,死當作直鬼!」

永樂十四年紀綱被太監告發謀反,紀綱伏誅,被凌遲處死,全家被發配戍邊。紀綱雖死,周新卻始終未獲得正式平反。但由於其剛正不阿、為民做主,在周新死後的幾十年時間裡,明初嚴苛的政治氛圍逐漸寬鬆,周新被浙江百姓自發供奉為城隍神,享受香火供奉,直到今日。

相關焦點

  • 城隍廟裡供奉的是什麼神仙?城隍爺的傳說,城隍爺的來歷
    唐朝城隍祭祀蔚然成風,各州、縣每年都祭祀城隍;宋朝城隍神被列入祀典,紀信被封為「忠祐安漢公」;明朝城隍祭祀空前鼎盛,朱元璋大封城隍,各地重建城隍廟,還把城隍封王、公、侯、伯四個級別,職位從正一品到正四品,跟漢武帝的推恩令一樣,無形中就把城隍爺的權力分解了。 甚至還出現一城多城隍:上海。
  • 杭州城隍山上,還有這麼一位冷麵無私的人!
    杭州的吳山,又被稱為城隍山,因為山上有一座城隍廟,廟裡供奉的杭州城隍就是被稱為「冷麵寒鐵」的明朝監察御史周新。周新原名周志新,因為明成祖朱棣常稱呼他「周新」,於是就改了名。他是廣東南海人,明太祖洪武年間進入太學,後中舉人。成祖永樂元年,升任監察御史。
  • 濟南城隍廟,為何1個廟裡,供奉著2個城隍神?竟是因為一幅畫
    一方城隍,保一方百姓。旱時降雨,澇時放晴,保谷豐民足。城隍信仰就是對於主管城池的神靈的信仰,是我國一種重要的民間信仰。城隍神並不是自古就是有的。它是古人以溝渠神為雛形,結合佛、道二教的鬼神理論形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神靈。
  • 大明王朝:新安江決堤,那群被迫跳河自殺的士兵,究竟為誰而死?
    所以,他們死的並不冤枉,也不委屈,因為比他們委屈的人海了去了,其中就包括明知是死,卻還是被迫跳河自殺的那群最可愛的人……楊角風談《大明王朝1566》第184期:新安江決堤,胡宗憲騙了很多人,真正主導者其實就是他!
  • 道教:城隍神、土地神
    在道教的神仙體系中,不僅高高在上的三清四御、大羅金仙等受人尊敬,民俗諸神也備受推崇,今天就為大家介紹其中的道教:城隍神、土地神。城隍神信仰起初在吳越地區十分流行,南北朝時正式稱為城隍神。唐代封爵,五代時加封為王,其分布幾乎遍於全中國。宋代列入國家祀典,各府州縣皆立廟奉祀;元代在京都建立城隍廟,封其神為「佑聖王」,城隍遂成為封建國家的守護大神。明代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據說原是出生在土地廟裡,因此他建立政權後對土地神與城隍神特別崇敬。
  • 你們那又供奉的誰?
    二是,這一時期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的蓬勃發展,這一時期許多封建政權為了安撫百姓,都大力推行道家,甚至將道教奉為國教,隋文帝的年號「開皇」,便是從道教中摘取的名詞。而城隍神作為中國本土原始神祗,道教也將城隍神納入進自己的神靈體系,從而也進一步推動了城隍信仰的發展。
  • 福建「國保」城隍廟,500年歷史,王陽明創建,供奉唐朝大詩人
    而最早出現「城隍神「三字,則是在南北朝之時的《北齊書·慕容儼傳》,彼時北齊與南梁爭雄,慕容儼鎮守郢城,梁國大都督來攻,情勢危急。「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號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禱。於是順士卒之心,乃相率祈請,冀獲冥佑。須臾,衝風起,驚濤湧激,漂斷荻洪。」
  • 城隍神和土地公的由來,你知道麼?
    而最初的城隍神,僅僅是那個壕溝的神,被稱為水庸神。在之後的歲月中,由於城牆和壕溝在戰爭,甚至是一些水災等自然災害中,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人們對水庸神的崇拜、信仰更加強烈,於是,他也就不再僅僅作為水溝神而存在,變成了整個城池的守護神,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城隍神。一些有名的城隍神各地的城隍神,基本都是本地的歷史名人。
  • 不要隨便去陰廟:路過陰廟得罪鬼神猝死,被城隍神解救而復活
    按民間說法,廟宇分陰陽,陽廟供奉的是正神,神格被正式冊封過,不論是被天帝還是人間帝王,只要是官方正式冊封的,都屬於法界體制中的正神,受天律的制約,為天帝、北鬥、東嶽等轄下。在漢地,常見的如三清廟、真武廟、關帝廟、城隍廟、土地廟等,乃是正神之廟,常建在顯眼的地方,宏偉氣派,給人一種莊嚴肅穆之感。
  • 民間故事|城隍神斷案
    他想到宅院的東邊有一座土地廟,已經荒廢許久沒有人去供奉燒香了,於是便私底下找了中間人李某,聯繫到了管理土地廟的和尚,商量之後買了下來,用來建造花園的涼亭之類的。過了幾個月,有一天,徐某的妻子韓某正在梳妝打扮,忽然哐的一聲倒在了地上。旁邊的婢女嚇得趕緊去攙扶夫人,也一併跟著躺在了地上。家裡人不知道怎麼回事,也不敢貿然上去碰她們。
  • 民間故事:城隍神幫人訓妻
    歡迎大家來到沐雨離音,本文為《民間故事》第281期,城隍神幫人訓妻,如果您喜歡,不妨點個關注吧!在《子不語》中記載了一則小故事,這個故事講的是杭州周生一家人婆媳生活在一起,這個媳婦比較蠻橫,對婆婆很不好,周生也很懦弱,不敢管這事,他只能向城隍神求助,最後城隍神幫他們家調解了關係。好了,話不多說,小編這就開始講故事。
  • 裡面供奉的是什麼神仙?
    裡面供奉的又是哪位神仙呢? 城隍廟是用來祭祀城隍神的廟宇,城隍,有的地方又稱城隍爺。那麼這位神仙是幹什麼的呢?城隍爺是當地的守護神,也是最親民的一位神仙。他並不是上天派下來的神仙,大多是由當地民眾的名臣英雄來做的。
  • 《大明王朝1566》中的沈一石:一曲廣陵散,再奏待芸娘
    為了多產生絲,嘉靖帝制定了改稻為桑的國策,為鼓勵稻農將稻田改為桑田,還制定了減稅的政策,但稻農不願改,下面的官員就強制執行,這給浙江的稻農帶來了極大的災難。為了逼迫稻農改稻為桑,楊金水、浙江布政使、按察使等人拉著杭州知府密謀決堤淹田,他們的如意算盤是趁著大水淹田,百姓走投無路之際,低價收購百姓土地,然後種桑,這樣的好處一來可以減少中間環節,二來也可利用國家的減稅政策,三來也是最重要的一條
  • 城隍神是做什麼的?
    因為是防禦工事的一部分,起的是保護城內百姓的作用,因而後來形成了"峻其城,浚其隍,以備不虞,為衛民計也"的觀念。這種城隍能保護自己的認識,在動亂時期尤為突出。如此,城隍逐漸被神格化,其功能和作用被不斷放大,最終使城隍成為民間崇拜的城鎮安全的守護神。據清人林則徐在《重修吳山城隍廟記》中記載,城隍在三國時就已有了保護神的意義。往後人們為了更好地進行民間崇拜活動,便大量修建城隍廟。
  • 清朝的「按察使」,到底是什麼官職,相當於現在什麼職務?
    除案件覆核之外,按察使有時還會遇到親審京控案件的情況,這類案件一般較少,但案件往往情節較為惡劣,多為重大命案,多因涉案人員或家屬對地方審判結果不滿意而以告御狀的形式上告到中央,通常會由刑部受理,但具體審理時,往往由按察使參與取證公斷。第二,負責管理省內的司監。
  • 許雲輝:嘉靖皇帝到底做了什麼,大明群英為何前赴後繼勸諫?
    公元1540年8月,江湖騙子段朝用為取悅嘉靖皇帝(明世宗),通過位高權重的翊國公郭勳進獻自己煉造的百餘件白金器具,聲稱用這些器具盛放食物飲品或供奉祭品,「即神仙可致也。」
  • 杭州西湖邊最傲嬌的一座山是誰?故事一籮筐,一起去看看
    雖然說杭州那時候還是王侯將相看不上眼的小山村,人家吳國越國打仗都繞開你。可沒吃過豬肉 ,誰沒見過豬跑。錢塘江邊的漁民一見這會在水面上騎馬的將軍,就知道他就是揚名錢塘江兩岸的伍子胥。有時候,錢塘江水出來禍害百姓,人們對著空中默默念著伍子胥的名字,江水像聽得懂百姓的心裡話一樣,立馬逃之夭夭了。
  • 歷史揭秘:被漢景帝器重,已經封侯拜相的周亞夫,為何含冤而死?
    更加讓人感覺惋惜的是,周亞夫當初也是含冤而死。下面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來回顧一下這段歷史,分析一下到底原本高居宰相之位的周亞夫,為何含冤而死呢?於是,漢景帝準備將劉榮的太子之位廢掉,轉而將劉徹立為太子。而這件事,又再次遭到了周亞夫的反對。他認為廢除太子會影響西漢政權,很容易就造成局勢動蕩,但是漢景帝當時意志十分堅決,於是他不顧所有人的反對,硬是將劉徹立為了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