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1月14日—1月18日,江蘇省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和江蘇省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在南京召開,江蘇正式進入「兩會時間」。
帶著百姓期盼,肩負履職責任,代表委員們激情赴會,積極建言獻策。今年他們關注哪些領域?都有哪些小夢想?一起來看!
我蘇網訊 記者/黃路瑩
2019年10月3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了一個與南京相關的喜訊:南京申報「世界文學之都」成功了!身在異鄉的葛亮激動不已,他認為南京獲此美譽無論是在大的國際語境裡,還是從文化形態接軌的角度,都給予了南京一個全新的定位。「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文化名片,將南京源遠流長的文脈延續下去。」這是葛亮對家鄉的美好期盼,也是他此次帶來「打造『津逮樓』」提案的初衷。
葛亮,著名作家,原籍南京 現居香港。初試啼聲即成為文壇關注的焦點,他以清脫靈動之筆,寫出讓人驚豔的早熟之作。著有長篇小說《朱雀》、《北鳶》,小說集《七聲》、《謎鴉》、《浣熊》、《戲年》、《相忘江湖的魚》,文化隨筆《繪色》等。
文化寶庫「津逮樓」
津逮樓
位於南京甘熙故居(現為南京民俗博物館)內的「津逮樓」建於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是一座仿寧波天一閣建造的藏書樓。「津逮樓」語出《水經注·河水》「河水有層山,其下層巖峭舉,壁岸無階,懸巖之中多石室焉,室中若有積卷矣。而世上罕有津達者,因謂之積書巖」。其中「達」字,戴震校為「達,近刻作逮」。甘氏父子曾遍訪吳越,收集書籍10萬餘卷藏於此樓。津逮樓上下各五楹,坐南朝北,其中除有宋元明清歷朝的古籍善本外,還藏有三代彝鼎、金石書畫,可謂是一座文化寶庫。
金石錄
「『津逮樓』凝聚了甘家三代藏書家的努力,擁有很多珍貴的典藏,如趙明誠的《金石錄》,在中國乃至世界都是非常重要的孤本。」葛亮表示。
還樓於民 恢復津逮樓作為藏書樓的意義
鹹豐三年(1853)在太平軍與清軍的較量中津逮樓毀於兵火,珍籍和金石玉器等也隨之付於一炬,令人扼腕。2007年,津逮樓重新修復,成為南京的文化新地標。葛亮表示,當年津逮樓的主人一改"以藏為主"的藏書傳統,允許家族以外的人登樓閱覽,吸引眾多文人雅士慕名而至。津逮樓被摧毀後,甘氏後人將遺留下來部分未被摧毀的典籍捐獻給了南京圖書館。他建議,津逮樓可以和南京圖書館達成合作,將這些典籍以巡迴展覽的方式重回津逮樓,恢復它作為藏書樓的意義。讓愛書之人能實地體驗津逮樓對於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意義。
津逮樓中《金石錄》石城歷險
提升津逮樓的影響力 走出本土走向世界
作為江蘇南京一張非常重要的文化名片,葛亮認為津逮樓不應該只作為一個建築存在,它更應帶給大眾文化上的獲得感。「我們應該考慮如何提升津逮樓在文化領域的詮釋力和傳播力,讓它走出本土,擁有更多的受眾,煥發更大的光彩。」葛亮建議:「我們可以對古籍做一些形式的變體,比如利用新媒體的手段,將其數位化、視頻化,用年輕讀者喜歡並樂於接受的方式去重塑它。」
古籍數位化
此外,葛亮認為文旅的融合開發對津逮樓的品牌形象、影響力的提升也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用文學的形式 傳承和傳播中國傳統文化
作為南京人,葛亮對家鄉的愛都藏在文字中。在《朱雀》裡,主人公所行走之處,皆是建築坐標。雞鳴寺、勝棋樓、貢院、中央大學(現在的南京大學)、中山陵等等,每一個地方都有一個故事,每一個故事裡,都藏著博大精深的南京文化。「現在整個中國的文化形象,無論是軟實力還是硬實力都逐漸為世界矚目,這也代表世界文化語境對中國故事的極大興趣和肯定。」葛亮表示:「作為一名作家,我希望藉由文學這個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傳播盡一份自己的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