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抹茶可能大家都不陌生,市場上有很多相關產品,比如抹茶冰淇淋、抹茶糕點等,而且這些加了抹茶的食物往往能賣個好價錢。究其原因就是抹茶的製造成本比較高,也就是說,抹茶比較貴。
也有人說,抹茶粉不就是綠茶粉嗎?把綠茶磨成粉,怎麼就提升了價格?其實抹茶粉與普通綠茶粉是有區別的,抹茶粉不等於綠茶粉。抹茶粉的用料極為講究,而且製作工藝很複雜,所以抹茶的外形與內質要勝過綠茶粉。
抹茶是用沒有經過揉捻的小茶片,而且抹茶的茶樹是經過精心挑選與培養的。一般會在採摘綠茶前20天搭設棚架,覆蓋蘆葦帘子和稻草帘子,也有人圖方便,用黑色塑料紗網覆蓋的,覆蓋的目的是為了遮蔭,來改變了光照強度、光質、溫度等環境因素,讓茶葉香氣品質更好。
抹茶的要求比普通綠茶更嚴格些,不僅追求更高的顏值,還要減少綠茶的苦澀感,抹茶粉富含胺基酸,所以說抹茶的苦味很少,喝起來很鮮爽。再者就是使用點茶手法,抹茶粉點出來的茶的泡沫會非常多,而綠茶粉非常少。
點茶是唐、宋代的一種沏茶方法,鼎盛時期實在宋代,宋朝人喜歡鬥茶,追求極致的點茶技藝。在宋朝,點茶是朝廷官場待下之禮,點茶也是那時的時尚活動,文人雅士喜歡,市井百姓也喜歡,宋朝皇帝宋徽宗還寫了《大觀茶論》,裡頭有一篇專門描寫點茶手法。
不過那時的抹茶粉一般都是現磨的,宋代已經有成熟的蒸汽殺青工藝,先將綠茶通過晴採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等一系列工藝製成餅茶(在宋代稱為團茶)。然後當你準備要點茶的時候取出之前製作好的茶餅,可以撬下一部分茶餅,放在炭火上烤,烤好之後就將茶餅磨成粉,就製成了抹茶粉。
然後將抹茶粉投入茶盞中,再注入沸水,接著用茶筅充分攪動,一般最少要攪上七八回,直到將茶末調成濃膏狀。總之,點茶手法非常複雜,三言兩語說不清,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去進一步了解點茶文化。
點茶是在宋代發展至頂峰,而後朱元璋廢團改散,制止上貢團茶,改上貢散茶,所以點茶隨著團茶一同沒落下去,明清開始流行清飲,這一飲茶方式也影響至今。抹茶是起源於中國魏晉時期,唐朝人雖然也有點茶,但那時主要流行煎茶,而到了宋代,點茶才真正嶄露頭角,後發展至頂峰。
很多人都知道,日本也有抹茶,而且日本很重視茶道。日本抹茶是從我國傳入的,有一種說法是,被稱為日本的茶祖的榮西禪師將相關茶文化(包括點茶)傳入日本。日本人很喜歡抹茶,但它確實是我國發明的。
而如今我們一般都是喜歡清飲,幾乎不見點茶的人,甚至現在年輕人連喝茶都不怎麼願意了,更別說點茶這一古老且複雜的飲茶方式。
不過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我們也不能一直緬懷過去,更要朝前看,要與時俱進。點茶宋代的主流飲茶方式,也是古代茶藝的主要代表之一,在那時很流行,但我們不必要求人人要復古,人人學會點茶技藝。
因為當下社會發展速度是非常快的,人們幾乎都在忙著工作與學習,沒有太多時間去點茶,所以清飲是如今的主流,簡單的泡一杯茶就很知足了。
當然有條件的人或者對此感興趣的人可以去研究古人的飲茶方式,煎茶也好點茶也罷,散茶也好抹茶也罷,根據實際情況去選擇,無可無不可,因為它們都是我們陶冶情操的方式。
文|小詹茶肆(專注優質原創文章,歡迎轉發分享)
更多精彩茶知識,歡迎關注【小詹茶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