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婚嫁有"六禮"之說,即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實際上民間的婚禮習俗並不完全限制於這「六禮"。我的家鄉在大西北的定西農村,婚嫁有"說親"、"訂親"、取親、安床鬧洞房和婚後"回門"等等習俗。從形式到內容,形成了一整套傳統婚嫁文化,反映出居住在這裡的人們古老淳樸的民俗風情。
一、說親:
舊時,婚嫁由父母作主,講究"門當戶對",以命擇婚。先由雙方父母了解對方品貌,家庭窮富狀況以及為人處世等。如果覺得適當,則由男方選一媒人,了解男女雙方的生 辰八字,請陰陽先生卜算,是否大相相合,有無相剋,如若沒有相剋,大相合,即能成為夫妻。
二、喝酒(訂親):
喝酒即定婚,先由媒人帶領到女方家商量財禮。由女方父母提出價位,男方談出接受能力,再由媒人調和,最後雙方達成共識。即算婚事己定。訂親後,兩家互稱"親家"。每逢節日,男方父輩帶上禮品去女方家叫"追節"。
三、送財禮:
送財禮由男方家長請來謀人,和女婿等帶上饅頭、布匹、衣物、首飾、禮錢等去女方家送財禮。
四、提話:
即是男方向女方提醒,即將要結婚。男方家長帶上菸酒、錢物等到女方家告知結婚的時間,商定送親人數,索要的耍笑錢等等事宜。
五、娶親:
即定西人稱的"引媳婦子"。經男女雙方家長達成良辰吉日,男方組成由媒人、引親婆娘、背箱人、女婿親屬等人的引親隊伍,牽著毛驢或馬,伴隨樂工隊吹奏而去。
女方稱女兒出嫁叫"過門"。此日,莊間人、親戚朋友們都要來行情稱:「添箱"。當著眾人面把所有賠嫁品擺開,讓人觀賞,以展示闊氣,叫「擺嫁妝"。
六、迎親:
「總理"安排人在路門、門口等侯娶親隊伍,當觀望人員通知」總理"娶親者快到時,「總理"吆喝眾人在大門前候迎「尊客"(即送親的人)。
當新媳婦一到,新女婿先要給新媳婦的弟弟或侄子送上 擄 馬錢後,才將新媳婦抱回新房(當習俗新媳婦不能著地)。這時一些年輕人一擁而上撒彩花、噴泡沫、將兩新人弄得像雲裡霧裡似的。
尊客們在門外等待行完這一規程後,再迎進院子互相作揖迎接入室,在客房先給請來的祖先牌位前上香磕頭行禮,禮畢「總理"安排按輩分入座。
七、安床、鬧洞房:
等到"尊客"(娘家人)一打發(送到),一些婦女就去盤問試探新媳婦是否乖爽、伶俐。一些不安分的小夥子們故意去挑逗、調戲,要求新媳婦點菸、敬酒,整個新房氣氛熱烈,笑語喧譁,熱鬧非凡。到了晚上所選的男女兩個喜相人,轟走 那些 賴皮 小夥子開始安床,找一根紅線 兩端拴上斟滿酒的酒盅,新女婿和新媳婦各端一盅,飲去一半,再互換飲盡,用意是"千裡婚緣如線等,然後由女方帶頭開始為男方解褲帶,互解之後,兩人入睡,女方喜相拿出準備好的核桃棗兒口中念叨:「一把核桃一把棗,養下的娃娃滿炕跑……。安床完畢,閉上門窗,新房裡點著一盞燈,這燈徹夜不能滅,叫長命(長明)燈。這時同輩的好事者,潛伏在洞房門外偷聽偷看小兩口的私語和動作,叫"聽床"。老人傳說,人不聽則鬼聽,如沒人聽的情況下,就立一把掃帚嚇鬼。
八、回門:
婚後第三天天麻麻亮,新婚夫婦必須回娘家,當日去當日回,不能住宿在娘家。
陏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變化,家鄉的婚嫁習俗也逐漸地變化。如新媳婦改叫新娘子,新女婿叫成了新郎官,引親的毛驢改用小轎車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