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代帝王中,宋徽宗趙佶可謂飽受爭議。一是他「糊塗」平庸,寵信閹黨奸臣,讓這些人大肆搜刮民間財富,生活極盡奢侈,最後弄得國庫空虛,民不聊生。在外交上,由於他的軟弱無能,屢屢喪權辱國,金兵南下攻早已無力抵抗的北宋,趙佶被俘,最終客死他鄉。一是他在書法、繪畫等上取得很大成就。
因此,後世學界對趙佶的評價就很複雜。
元朝宰相脫脫寫《宋史》時就感慨「宋徽宗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耳!」
可見,趙佶非紈絝子弟,繼位前也算得上勤奮好學。要知道,當時的王公貴族多數沉浸於花天酒地之中,不要說什麼富有才情了,僅趙佶多才多藝。
其實,在十六歲時,趙佶就已享有聲譽。雖然之後他繼位後,忙於政務,但是在藝術領域卻取得不俗的成就。
尤其書法方面,他所創造的「瘦金體」可謂超群絕倫。陶宗儀《書史會要》中讚嘆「瘦金體」曰:「筆法追勁,意度天成,非可以陳跡求也。「趙孟也贊曰:「所謂瘦金體,天骨遒美,逸趣藹然。」
從「瘦金體」的名字直觀的理解,即這種字體「瘦」與「勁挺」。一般認為其特點是筆畫瘦細且有彈性,尾鉤銳利,運筆疾速,一張一弛,看上去讓人感到一種俊朗挺秀、風捲雲舒之意,且布局嚴謹,可謂一絲不苟。其代表作有《瘦金體千字文》《穠芳詩帖》《欲借風霜二詩帖》等。
按照上述特點,此書體應為「瘦筋體」更恰當,可為何偏偏要用「金」置換「筋」呢?原因就在於它為宋徽宗趙佶所創,換成「金」字,突出「御書」之意。
宋徽宗的「瘦金體」書法,也是代表著那個時代審美特點。
我們知道,趙佶主政時期的宋朝,與隋唐時期那種開拓進取、抒寫人生的文化和治政抱負已悄然轉變,開始側重於探尋自我內心世界,以及追尋人生哲理。
當時,道教被統治者重視,發展迅速。士大夫、皇室豪門的文化藝術活動,基本都傾向於追求超逸清空的處事態度與人生哲學。
在這種歷史背景下,趙佶的「瘦金體」橫空出世。實際上,我們可以通過這種字體,也可以看出趙佶的精神狀態以及人生追求,即家國衰敗,精神上無所寄託,只能去追求一種道法自然的態度。這與當時士大夫以及民間文人的藝術創作特點基本一致。
因此,《書史會要》評價趙佶的「瘦金體」曰:「意度天成」,即天人合一之美,是十分恰當的。不管是筆畫還是結字,趙佶的「瘦金體」有瑕疵的僅為百之一左右,絕大部分都能達到「差一毫而謬千裡」的境界。
這也是「瘦金體」不適合學習的原因之一。
徽宗之後,皇宮貴族臨摹「瘦金體」的不在少數,但能真正脫碑帖繕寫的人卻十分稀少。就是趙佶死後的約900年之內,也僅僅有三人算得上是臨摹「瘦金體」並成功突破碑帖,融入自己的風格。一個是金朝第六位皇帝金章宗完顏璟(1168—1208年);一個是近代工筆畫大家于非闇(1888—1959年);最後一位就是清末皇族之後的啟功(1912—2005年)。
當然,現代也有成就較突出的書法家,如沈永泰、邱金生等。
除此,想在「瘦金體」方面臨摹繕寫有所突破的,均無功往返。
要知道,趙佶的「瘦金體」碑帖存世很豐富,可為何臨摹、繕寫卻如此指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