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上莫名長出透明的「小水泡」,很多人以為是「上火」,其實是身體發出的「求救」信號

2021-12-18 艾醫經絡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艾醫經絡」,「關注」後再點擊置頂公眾號,這樣您就可以收到最優質的視頻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轉發分享收藏,永久觀看。

手上莫名長出透明的「小水泡」,很多人以為是「上火」,其實是身體發出的「求救」信號

雖已入秋,相信很多人手上還長有一些透明的小水泡,家裡老人會說多半是上火導致的,會讓你吃一些降火的食物。

這種小水泡,中醫上稱為「汗皰疹」,是一種常發在盛夏和初秋的皮膚類疾病,如果不慎擠破,會痛癢難耐。

中醫認為,汗皰疹的形成是脾虛溼盛所致,與上火關係並不大,因此大家不用盲目地去降火,可以從健脾祛溼著手。


【人體溼氣是如何產生的?內經:溼邪分為外感和內生】

《內經》從溼邪的形成來源劃分,將溼邪分為外感和內生兩大類。

1、「外感 」

① 或因久居低下卑溼之地、長期水上作業 ;② 或霧露浸漬 ;③ 或天陰多雨,空氣潮溼;④ 或突遭雨水澆淋,溼衣貼膚,導致周圍環境的溼氣太多,在人體正氣不足的情況下,就會乘機侵入人體內而造成溼病。

2、「內生」

脾喜燥而惡溼,主運化水谷,飲食失調則損傷脾臟,使脾不能正常運化水谷,導致津液停滯而為溼邪,溼病的這一發病途徑有別於外感溼邪,溼邪的來源不是由外侵入,而是由身體內部產生,而後阻滯經絡、氣機、蒙蔽臟腑清竅而為病。

內生主要是通過不良的飲食習慣所產生:

① 食肥甘厚味,傷脾生溼。

② 脾失健運,水聚為溼。

《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說:「諸溼腫滿,皆屬於脾。」 脾為土髒,惡溼而喜燥,當某些原因損及脾臟,使其運化功能減弱,水津不能運行三焦,布散周身,因而會出現諸溼腫滿的狀況。

【如果體內溼氣不及時祛除,對全身會產生如下的影響】

一、溼在皮

皮膚瘙癢粘膩,毒素無法排出,皮膚容易長斑、溼疹、過敏;

二、溼在肉

代謝差,喝口水都長肉,腰間大坨「遊泳圈」,肚子和下肢容易堆積贅肉;

三、溼上浮

舌苔厚膩,口腔幹苦口臭,唾液有股異味,開口把人「燻倒」,嚴重影響社交

四、溼在臟腑

腸胃代謝差,腹脹,放屁多,大便稀軟不成型,味兒還特別重,入廁完黏在馬桶上,水衝不乾淨,總要刷...

五、溼在骨髓

晚上易失眠多夢,睡眠淺,體質虛弱,肩頸、腰椎等關節僵硬疼痛,變天時發作更厲害,痛得睡覺都睡不著

【溼氣如何祛除?中醫直言:「千寒易除,一溼難去」 】

脾主運化,脾虛運化受阻,體內津液不能被排出,集聚體內導致溼氣過盛,所以祛溼的關鍵是健脾,祛溼不健脾,溼氣去不完。

如何健脾祛溼?《本草綱目》記載了健脾祛溼湯,原組方:赤小豆、薏苡仁、芡實三種食材,後流傳到民間,中醫加入梔子、茯苓、蕎麥、橘皮、蒲公英等幾種輔材,製成代茶飲,流傳至今。

準備:

1、薏苡仁:健脾除溼之王;
2、赤小豆:入心補脾、強健脾胃;

3、芡實:健脾的高手,也是最厲害的;
4、茯苓:祛溼第一要藥,水中黃金;

5、梔子:瀉火除煩、清熱利溼,健脾;
6、橘皮:溼氣的死敵,健脾的王者;

此茶方凝聚了幾種祛溼的食材,再配上冬瓜、荷葉、甘草,比單吃赤小豆和薏米的排溼效果要好得多。

多種食材相配伍、君臣佐使,製成茶包,每天熱水衝泡2包,喝上3~5杯,無溼一身輕。

點個在看,一起為健康點讚

© 版權聲明:本文重在分享交流學習,如侵立刪,謝謝

請把這篇文章轉發提醒所有人

觀看更多好文章關注下面公眾號

                                        

名額限量200名,現在0元領取

真人實操+助教答疑

手把手教你學會中醫

分享朋友圈+微信群

獲取永久免費資格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