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王雅潔
一口章丘鐵鍋,正在演繹傳統技藝守正出新的時代劇目。
近期,「魚鱗紋」章丘鐵鍋在拼多多等電商平臺的熱賣引發關注。經濟導報記者走訪章丘鐵鍋山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牛祺聖,聽他講述章丘鐵鍋「魚鱗紋」的創作改良經歷。
「魚鱗紋」改良版鐵鍋熱銷
經濟導報記者在拼多多平臺上了解到,今年5月新開的一家店鋪,已售出超過5000口「魚鱗紋」章丘鐵鍋,收穫好評1231條。「魚鱗紋」章丘鐵鍋是何「物種」?「魚鱗紋」是否屬於章丘鐵鍋?
11月2日,在濟南章丘相公莊鎮河莊村的一個農家院裡,經濟導報記者見到了牛祺聖。原來,「魚鱗紋」章丘鐵鍋是牛祺聖近兩年研發的「不粘鍋」新品。
與傳統的鍋如明鏡略有不同,經濟導報記者看到,牛祺聖手中的「魚鱗紋」鍋身鐵板厚重,魚鱗紋均勻光亮,形成高密度的「物理塗層」。
「說起這口鍋,還要感謝幾年前從北京來的一位客戶。」牛祺聖告訴經濟導報記者,按照客戶的定製要求,需要打一口低碳鐵鍋,而且是經過捶打、不粘的鍋,且不能加塗層。
「咱是手藝人,不懂新材料,還得從工藝上琢磨。」牛祺聖有著匠人的樸實和執拗,他從本就具備不粘特點的傳統鏡面章丘鐵鍋下手,反覆捶打試驗,發現在鍋上留下的錘窩不僅可以存住油,也可減少食材與鍋面的接觸面積。
「這其實是不粘鍋的基本原理,將其運用到章丘鐵鍋上,更好地起到了不粘的效果。我給他起了個好聽的名字——『魚鱗紋』鍋。」據牛祺聖介紹,從2018年起,他帶著兒子牛大偉將魚鱗紋鍋作為了主打產品。
11月2日下午,牛祺聖(左)與兒子牛大偉(右)在自家院裡捶打鐵鍋(攝影 王雅潔)
牛祺聖今年已過古稀。祖輩打鐵謀生已有七八代,他從14歲跟隨父親打鐵至今快60年,從最初打造鋤、鐮、鍛等生產工具和鐵鍋、菜刀、剪刀、鐵鉤子等生活用品,不斷研究改良的牛氏懶漢、牛家鐮刀鋒利輕快,減輕了農業勞作的勞動強度。直到現在捶打已成「網紅」的章丘鐵鍋,他仍每天坐在爐旁,堅持再「改一改」。
舊時,章丘鐵匠鋪多為「老少爐」,即以丈夫掌鉗、妻子拉火、兒子掄錘的模式營生。如今,「老少爐」的爐火在牛家這座宅院裡依舊紅彤彤。
直播帶貨為「正名」
章丘鐵鍋的火爆,其實緣於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3》的熱播。一時間,手工鍛打的章丘鐵鍋晉升國民級「網紅」。
然而,火了概念之後,便是亂了市場——緊隨其後的是大量的山寨品。經濟導報記者在當地走訪發現,不少章丘當地鐵匠反映,如今的章丘鐵鍋市場,外地銷量反而比本地銷量更大,成為一種特殊又普遍的現象。
經濟導報記者從章丘政府部門了解到,2018年以來,當地成立濟南市章丘區鐵匠手工藝行業協會,以倡導鐵器製品行業建立標準,規範鐵匠行業行為準則,抽檢協會成員產品打擊市場中地理商標相關的假冒偽劣產品,支持、保護匠人精神,推動手工技藝傳承。
今年1月,章丘區政府向山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報送《關於「章丘鐵鍋」申報地理標誌產品的函》,特申請將「章丘鐵鍋」列入地理標誌產品並予以保護,授權濟南市章丘區鐵匠手工藝行業協會為「章丘鐵鍋」普通集體商標和地理標誌保護產品註冊申請人。同時,在報送國家知識產權局的函件中,進一步明確了章丘鐵鍋申報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的擬保護界定範圍。
經濟導報記者留意到,10月20日,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發布《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關於公示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名單的公告》,章丘鐵鍋鍛打技藝成功入選。
正所謂真金不怕火來煉,「守正出新」的章丘鐵鍋也無懼市場的檢驗。眼下,章丘鐵鍋又踏上新電商推介的快車,以期讓消費者更直觀地對章丘鐵鍋的歷史背景、手工鍛造工藝有所了解。
拼多多平臺上,店家在直播推介「魚鱗紋」章丘鐵鍋(攝影 王雅潔)
今年5月9日,牛祺聖作為當地章丘鐵鍋新品牌章美的技術總監,與濟南市章丘區委副書記、代區長邊祥為一起,走進拼多多直播間為章丘鐵鍋代言。令牛祺聖沒想到的是,這次直播吸引了33萬網友圍觀,一小時竟賣出去將近3000口,這在以前是無法想像的。
當新電商拼多多通過直播加平臺補貼的形式解決章丘鐵鍋的流量、品牌和消費者認知等問題之後,牛祺聖認為,這將是中華傳統工藝再次被廣泛認可的新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