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前,我作為上海某大學的交換生,前往臺灣師範大學交流了一個學期,也因此在臺北居住了4個月。4個月的時間,說短不短,說長不長,臺北給我留下了不少回憶。說起臺灣,
很多人會馬上想到阿里山和日月潭,還有熙熙攘攘的夜市和美味的小吃。其實,這只是外人、或者說是觀光客眼中的臺灣。直到我實實在在地在臺北生活了一段時間後,才慢慢體會到了真實的臺灣生活。
在臺灣,一個很重要的關鍵詞就是「人」。有人曾說,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因為臺灣人非常熱情。在我出發去臺北之前,得知由於學校宿舍不夠,需要在校外租房,心中非常忐忑,因為在上海我不曾有過租房的經歷,更不要說去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
我給工作上認識的臺灣朋友寫郵件,她也恰好在臺北學習。她熱情地給我回復了一封長長的郵件。很巧的是,她就讀於臺師大翻譯研究所,正好與我同一個專業。她告訴我,大部分同學都在外租房,有許多租房的網站可以提供信息,她還給了我一些學校周邊的地址作為參考。她安慰我說,研究所裡還有一位大陸同學,初來乍到的我也可以向她請教心得。
到了臺北,學校為我們提供了一些租房的信息,我用了不到兩天的時間便順利找到了住處,正式開始了在臺北的生活。
臺師大有一位熱情的保安大叔,他每年都志願接待大陸交換生,我們稱他為「貓叔」。初來學校,他會給交換生辦聯誼會,讓大家互相認識;每每有假期,便會組織大家出遊,他更是會租來大巴為大家當司機,安排好出行的食宿;生活上有任何困難,他都會熱心地伸出援手。
來臺北交流,總要出去轉轉。我發現,在這裡出門完全不用擔心迷路。在旅遊景點,有許多志願者為遊客答疑解惑,只要開口問路,總有熱情的路人耐心地指出方向。這對任何一個遊客而言,都是一種非常貼心的體驗。
沒錯,有時候我在電視裡看到綠營、藍營在立法機構大打出手、互相攻擊,再看看周邊臺灣普通人的友善與熱情,兩者的差距竟然如此之大,我安慰自己,好吧,那就讓政治歸政治,生活歸生活吧。
我對臺灣的第二個印象,就是「宜居」。臺北街道十分乾淨,但是街上很少有垃圾桶。扔垃圾也算是一門學問。當地的垃圾需要分類,並且要用專門的垃圾袋分類裝好,每天定時定點,會有垃圾車進行回收。
我每次扔垃圾的時候,都會覺得這是一個街坊鄰居的聚會。周圍的居民在垃圾車來之前便開始等待,互相聊著日常的生活;扔完垃圾,又打著招呼各自回家。對我而言,這是一種獨特的生活體驗。
臺北的生活真的很便利。幾乎每條街上都有「7-11」這家24小時便利商店,便利店裡除了可以買東西以外,還可以列印、複印、買火車票、買演出票、取款……臺北有捷運,相當於上海的地鐵,每一個捷運站裡都有垃圾桶和乾淨的衛生間,為遊客行了方便。臺北的捷運換乘站,會按客流進行統計,然後把換乘人數最多的線路放在同一層的兩邊,並且延長停靠的時間,方便乘客換乘。
到了臺灣以後,我發現,這裡不只是小吃多,更是24小時都能找到熱氣騰騰的小吃。臺北夜市大概在晚上12點左右會收攤,但還有許多熱炒店會營業到凌晨2、3點,甚至更晚。還有一些「深夜食堂」隱藏在大街小巷的各個角落裡,營業到清晨,專為上夜班的人們送上熱乎乎的食物。
我對臺灣的第三個印象是「文化」。在臺灣學習了一段時間以後,我發現臺灣的文化非常獨特。這裡遺留下了不少日據時期(1895年-1945年)的文化痕跡。
現在的臺灣,也分為「本省人」和「外省人」,還有「原住民」。所謂本省人,就是「二戰」之前就已定居臺灣的客家人和福建人;而外省人,則是指1945年以後隨國民政府前往臺灣的大陸居民;原住民,則是在漢民族移居之前,便已經居住在臺灣的民族群體。我的臺灣老師跟我開玩笑說,儘管現在本省人和外省人之間的界線已經漸漸模糊,但區分本省人和外省人最快的方法就是聽他(她)會不會講閩南話。
正是因為移民和複雜的歷史背景,臺灣文化變得十分豐富多彩。為人熟知的臺灣作家余光中、鄭愁予、洛夫、瘂弦等都是外省人。從大陸移居臺灣的梁實秋更是被臺灣文壇尊為泰鬥,每年都會舉辦以他名字命名的「梁實秋文學獎」。
臺灣文化有其特色,而臺北更是一個有書卷氣的城市,敦南的誠品書店24小時不打烊,裡面或坐或站,有許多愛書的人徹夜手不釋卷。除了誠品書店以外,臺大、臺師大後面的小巷子裡還有許多二手書店、獨立書店,而且都各有特色。臺北的各類文化活動十分豐富,講座、展覽層出不窮,而且大多都對學生免費。
在我初到臺灣學習時,同學們都對我十分好奇,一下課就圍著我問東問西。有一位同學猶豫了很久,開口道「我知道這個問題很冒昧,但是你們那邊會排隊嗎?」我聽完以後,哈哈大笑了很久。後來,我們變成了好朋友,在我臨走前聚餐時,我對他說,「你現在再猜,我們大陸人會排隊嗎?」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說,「哪裡是什麼『你們大陸人』,我們都一樣啦!」
沒錯,我們都一樣。
(圖片來源:房穎 本文編輯:洪俊傑 編輯郵箱:shzhengqi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