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北漂」女生:在北京有盼頭 再回臺已不習慣

2021-01-08 中國日報網

原標題:出書「看大陸」的臺灣「北漂」郭雪筠:現在回臺灣已經不習慣

郭雪筠

「我是2012年到北京的,那時還是太平洋的風,大陸人對臺灣的好奇還沒有減退。我那時一方面訝異,一方面也自覺羞愧──我知道大陸人看臺灣總是看到好的一面,而臺灣則相反。」

今年是郭雪筠首次到廈門參加海峽論壇。她在子論壇「中華文化發展論壇」上以《現在的臺灣青年,已不是昔日的》為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用一個臺灣年輕人獨特視角,講述近幾年在大陸生活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

此前,她用詼諧幽默的筆調書寫海峽兩岸不同的生活方式,最後集結成了《臺北女孩看大陸》一書,不僅在很多生活在大陸的臺灣年輕人群體產生共鳴,更吸引了無數大陸的讀者。

郭雪筠以作家特有敏銳嗅覺及對生活細節捕捉和敘述能力,包括面對身份認同時細膩而複雜情感,讓所有人眼前一亮。無論如何,她給所有大陸人提供了一個全新觀察窗口,去認知和理解臺灣年輕人的精神世界。

「你想像不到臺灣有多悶。我最好的朋友,一個很聰明的女孩子,獲得美國名校學歷,她畢業後只能在臺灣液晶面板廠上班,收入在臺灣已經算很好了,每月4萬元新臺幣(約8584元人民幣)。在臺灣做到公司管理層很難,哪怕稍微小主管都要等到40、50歲以後,中老年人長期佔據位置。」郭雪筠對記者說,如果以中老年群體作為社會中堅力量的社會,難以創新。

這是長達數年「悶經濟」狀況下,臺灣青年普遍存在的一種彷徨、迷惘與無望的社會心態。

此次來參加海峽論壇,郭雪筠敏感地發現「來的臺灣年輕人還是太少了」。

相比很多在無望中承受與忍耐的臺灣年輕一代,她顯得更有勇氣,當年決絕地離開了瀰漫著「溫吞」氣質的臺灣,奔赴北京,湧進「北漂」大軍發展。

臺灣「北漂」

2011年,郭雪筠大學畢業後,先進入臺灣當地一家餐飲公司任秘書,月薪3萬新臺幣(約人民幣6000元),她對自己當時的生活形容是:「麻木地活著」。最不能接受的是:作為上班族,她能一眼望到底自己的生活未來。

「當時我的主管大我10多歲,他是臺灣政治大學畢業,薪水是36000元新臺幣(約人民幣7726元),也就是說,如果我花10年美好青春,爬得不錯,僅有6000元新臺幣(約人民幣1287元)的漲幅。請問這種情況臺灣年輕人甘願嗎?我反正不甘願,不甘心,不能畢業20多歲,就已看到50歲的樣子,我身邊很多朋友也都是這樣子,他們受不了,才到北京、上海去奮鬥。」郭雪筠說。

相比沉悶的臺灣經濟,中國大陸呈現出旺盛的經濟活力,尤其是北京、上海更是日新月異。

郭雪筠在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採訪時稱,她在臺灣輔仁大學讀大三時,學校有堂課叫做「兩岸關係」,老師拿很多大陸領導人的照片給同學們看,但大家都會認錯,這讓老師很吃驚。

「我發現臺灣人對大陸太不了解了。」郭雪筠說,有段時間,臺灣島內電視綜藝節目甚至出現了「大陸人吃不起茶葉蛋」話題,引起大陸網友的爭議。

見此現狀,她決定通過網絡論壇了解大陸,成為混跡於天涯和豆瓣上的用戶。

「明明是節目的問題,卻傷害到臺灣人的形象,讓大陸朋友認為臺灣人都是沒見識的笨蛋。那時我心底就默默決定了,我以後一定要到大陸發展,一定要把臺灣人的想法親自告訴大陸朋友。」她在網絡日誌上寫道。

郭雪筠乾脆辭掉了臺灣的工作,申請到大陸高校深造,被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正式錄取為碩士研究生。

作為班上為數不多的臺灣女生,她一入學就很受歡迎,女生學她的臺灣腔,和她聊《康熙來了》,男生跑過來主動和她說話,她也經常和大陸的同學們吃燒烤、小龍蝦、玩三國殺。

這段學習經歷讓她甚為感念,在人生地不熟的異鄉,她收穫到了很多友誼。

2012年,她辭職從臺灣到大陸的目標很明確:留下來工作和生活。

「我認為大陸跟臺灣不一樣,大陸會讓很多臺灣人願意留下來的重要原因,它一直在變,每年都有新東西出來。我剛來時,北京比臺北不方便很多,要吃點夜宵旁邊都沒有便利店,只能吃羊肉串,只能吃那個,沒有選擇。現在不是了,到處都是外賣,以前北京不好打車,電影院要排隊買票,現在開始大家只要用手機就好了。而在臺灣,似乎一直都沒什麼變化。」郭雪筠說。

儘管中國大陸充滿機會,但想要混下去卻並不容易。

從北大碩士研究生畢業後,郭雪筠做過不少工作,當過公關,翻譯,還賣過內衣,偶爾也會經濟窘迫。最艱難時她曾想回臺灣生活,幸好這一切都努力熬過來了,她的書如期出版,也找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

「北京房子比起臺北真是貴太多了。」 郭雪筠感嘆道,即便如此她還是願意生活在北京,理由似乎很簡單——「有盼頭」。

作為一個南方女孩,她到北京生活也經歷了很多「不適應」。

「我到現在還不喜歡北方的菜,所以我在廈門就高興得要死,我昨天去小吃一條街,很多好吃的東西,比如糖水和臺灣水果,很好吃,逛街時還有人撞到了我,對方馬上說對不起。如果在北京,人家撞到你一下,瞪你兩眼就走掉了。」郭雪筠說,現在她明白了是南北文化生活的微妙差異。

儘管生活細節存在諸多差異,但並不影響她喜歡北京這座城市。

「我喜歡北京的人,他們很仗義,喜歡北京乾爽的空氣。臺灣人表面上跟你心心相印,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很做作,很表面。」郭雪筠說。

她對臺灣的批判,並不說明她不愛家鄉,相反她對臺灣有一種「近鄉情怯」的複雜情感,這或許是許多在大陸的臺灣年輕人始終糾葛不清的難題。

兩岸認知差異與「心結」

從臺灣到大陸生活後,首先最大挑戰來自生活和認知上的差異。

「我在剛到大陸的時候不斷問為什麼。兩岸對彼此的認知註定不同,如果兩岸年輕人聽到一點不同就急著吵架,那別玩了。」郭雪筠演講稱。

她說自己想聽到大陸人講真話,這樣才能融入,所以她問各種問題,很快她也發現很多大陸青年不知道臺灣人怎麼想。

「他們或許知道臺灣歷史,但是不知道臺灣同齡人到底在想什麼,那是一片空白。知道臺灣人想法的比方留學生或網民,大多有和臺灣同齡人大吵的經驗,少有臺灣人能友善地告訴他們臺灣青年的想法。所以我開始在豆瓣寫文章。」郭雪筠稱。

「如果有志做兩岸文化傳播的朋友,我只能說我的經驗是,不斷問,然後,別覺得都是對方的錯,對方不理解。」郭雪筠稱。

她認為,兩岸關係的情況其實放眼全球,是很獨特的一種情況,有些話,大陸人能說,臺灣人不能說;有些話,臺灣人能說,大陸人不能說。

她在寫作時最重要一點,就是能讓大陸人看得進去,所以她會用一點小技巧。當我想批評某一個大陸現象時,她會列舉臺灣相似例子,如此一來比單刀直入地痛批大陸做得如何如何差更讓讀者看得進去。

「這六年大陸人對臺灣印象由好轉差,雖然現實中多數人對臺灣人還是很好,但是氛圍的轉變我相信許多人都有體會。我身為文化從業者,一方面我害怕兩岸民意對立,但一方面我卻又無話可說,因為昔日大陸人也給過臺灣友好,是政治操弄下的臺灣沒有去珍惜。大陸民間友好才是臺灣的保護傘,無奈許多人沒有意識到。」郭雪筠演講說。她隱約發現了兩岸民間不好的方向有所抬頭。

她原本以為兩岸民意對立是往後必然現象。

「我沒想到,蔡英文執政這兩年臺灣社會,以及新一代臺灣青年,都在轉變。一個新現象在產生。如果還用『天然獨』一言以蔽之地概括臺灣青年,這是不太正確的。」郭雪筠演講時稱。

這也讓她明白了自己做文化交流的意義——「用文字搭橋」。

臺灣「新青年」 爭先到大陸

郭雪筠說,兩岸民間交流不能只講「同文同種」和「兩岸一家親」,現在應該多些對年輕一代的觀察和認知。

「我都建議以後請點年輕的臺灣年輕人,不要請我這樣已經快30歲的老油條了。我們的經驗和下一代高中生畢業就到大陸讀大學完全不一樣,如果大陸要做好兩岸工作,不能再問我們了。」郭雪筠對記者稱。

「事實上,我這代臺灣青年的想法,已經不足以作為未來兩岸關係的參考,新一代臺灣青年,也就是在大陸讀大學、或是在臺灣的高中、初中學生,這一批臺灣青年有兩個特色,第一是有堅定的臺灣本土意識,這與我們這代沒有什麼區別。但第二個,他們從小看見一個強大的大陸,他們知道大陸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他們看大陸電視劇,他們知道白敬亭、劉昊然。」郭雪筠稱。

她在演講時認真對比了臺灣兩代青年對大陸認知上的差異。

「我到初中的時候,都還認為大陸人沒飯吃、大陸食物不能吃;我在北大讀研究生的時候,連《快樂大本營》都沒看過。所以我們在面對『中國崛起』時是彆扭的,有點像看窮親戚怎麼突然壓倒我們了,我們的心態轉換非常劇烈。但是我的下一代青年呢?我聽過一個同事的小朋友說,我要去重慶找王俊凱(大陸歌手、演員),那是個南部的小孩子。我剛來的時候不知道誰是謝娜,現在來的二十歲出頭青年,不會再問蠢問題了,他們甚至在臺灣就吃過酸辣粉,知道『老司機』是什麼意思。兩岸的距離,真的還遠嗎?」郭雪筠說。

在她看來,臺灣年輕人很無辜,無論「80後」還是「90後」都是很不容易的一代人,眼睜睜地看著臺灣經濟和社會從上往下走;這個時期成長起來的大陸年輕人,卻看著國家經濟從下往上走,因此與臺灣青年形成截然不同的兩種心態。

「我很小時候就聽過臺灣經濟不景氣,長大後可能要去當『臺勞』之類的話。10年前,我大學畢業後的起薪是3萬新臺幣,現在起薪變成2.8萬新臺幣,你想那是怎樣的心態落差,他們會認為是中老年人毀了臺灣,畢竟臺灣今天現在變成這樣不是年輕人能決定的。」郭雪筠說,柯文哲之所以受歡迎,就是因他和傳統老政客不一樣,做錯事情就抓一下頭,特別萌,很真實,至於執政能力如何,大家根本不關心。

「近兩年來大陸的年輕人超級多,為什麼?哀莫大於心死。」郭雪筠對記者說。

近兩年,她看到一個現象,非常多的臺灣青年願意到大陸,而且比她還小的臺灣青年們,往往比她當時更容易融入這裡。不是因為他們都認同自己是中國人,而是因為,他們能跟大陸同齡人聊大陸電視劇,他們覺得生活在這裡,跟在臺北沒太大區別。

他們喜歡北京,也喜歡臺北。

她經常問身邊的臺灣青年,覺得自己和大陸年輕人有很大差距嗎?溝通困難嗎?在這裡生活和在臺灣真的差別很大嗎?結果,她身邊的臺灣青年都說,很願意待,有很多大陸朋友,也並不覺得有什麼太大區隔。

「在臺北生活,跟在北京生活,沒什麼太大區別,這代表臺灣青年的兩岸界線已經模糊了,這才是兩岸融合的第一步。」郭雪筠演講時稱。

現在大陸對年輕人最具吸引力的是就業前景。

「現在臺灣年輕人已經比我們那時聰明很多了,我那時到大陸,頭腦有很多問號,經驗也不多。現在臺灣年輕人到了大陸,不管讀書也好,或者在公司上班也好,只要學長學姐安頓下來了,便會把學弟拉過來,一個拉一個,就跟傳銷一樣。」郭雪筠半開玩笑說。

現在因工作關係,她每月都會回臺灣住上一個禮拜。現在她有時感覺在臺灣生活不那麼方便了,有一次她在臺灣看電影,買票排隊排到幾乎瘋掉了,她搞不清楚為什麼臺灣不能用手機買票,為什麼看電影還要排隊呢?

這時她才真正意識到,臺灣人或許對新生事物的接受度變慢了。

「這也是為何臺灣青年到大陸創業?因為他們提交的創業方案,臺灣老闆和投資者根本聽不懂。他們只要把創業方案拿到大陸,便有機會獲得天使投資,這是臺灣所無法比擬的。對於很多臺灣年輕人來說,大家都會表示願意回臺灣生活,什麼時候回去呢?退休後。如果一個地方年輕人都跑出來了,等你退休了才回去,這個地方有競爭力嗎?」

她對臺灣的批判,其實在臺灣年輕媒體朋友當中獲得了很多認同。曾經有臺灣出版商希望把她的書在臺灣出版,她還是拒絕了,原因很簡單——近鄉情怯。

責編:侯興川

相關焦點

  • 30歲北漂女青年月薪39K,老家公務員月薪3000,回不回老家?
    外界都知道北漂苦,但筆者可以確定的告訴你,北漂的女生更苦,而比北漂的女生更苦的就是,北漂、大齡、單身、失業、女、青年。在網際網路職場論壇,一位職場人發帖吐槽到。坐標北京,女,30歲,小運營管理月稅前39K,無房無車,未婚,北京買房吃力,車沒搖到號。
  • 高雄人在北京——大號樂手李旌佐的「北漂」生活
    新華社北京10月12日電(記者齊菲)「我很喜歡有歷史底蘊的城市,北京是非常完美的選擇。」臺灣青年李旌佐說,儘管已經路過天安門、正陽門無數次,但下次看到還是會很激動。  33歲的李旌佐是土生土長的高雄人。高雄師範大學畢業後,他先赴海外深造,2017年來到北京,成為中央音樂學院交響樂團的一名大號樂手,並在學校任教。
  • 真實故事臺|我的好朋友要離開北京了
    王詩琳發微信給我,希望在離開北京前和我再聚聚。於是,我們相約在京城一家人氣火爆的串店,當作給她離別前的踐行。那天下班後,我就急匆匆的趕去赴約,剛進門,就看到坐在角落位置的王詩琳正在動作誇張地向我招手,再配上她那張標準的笑臉,我心裡瞬間有了熟悉的親切感。
  • 臺灣阿美人楊品驊「北漂」13年:「在店裡實現兩岸少數民族融合」
    (聚焦海峽論壇)臺灣阿美人楊品驊「北漂」13年:「在店裡實現兩岸少數民族融合」中新社廈門9月20日電 題:臺灣阿美人楊品驊「北漂」13年:「在店裡實現兩岸少數民族融合」中新社記者 林春茵四年前,來自臺灣花蓮的阿美人歌手楊品驊在北京雍和宮商圈,開了一家臺灣少數民族風情的音樂餐廳
  • 一個「北漂兒」的手繪「北京ICON」
    標籤:美食、老北京、老字號、美食、手繪、北漂兒適讀人群:北京新漂兒、老漂兒文風:北京方言,平白喜感頁數
  • 回不了家的臺灣人——《1946·被遺忘的臺籍青年》
    我們覺得我們所負的責任非常的大,在目前我們要去接收祖國悠久的文化,同時要給外省的同胞明白我們臺灣同胞雖然受了日本人五十年的統治壓迫,但我們的民族精神還是堅強的。在將來我們將再回到我們的家園——臺灣,共同努力,建設一個美麗島。
  • 看得見的臺灣,回不去的家
    來源:華夏時報看得見的臺灣,回不去的家■王義偉新冠疫情爆發後,如何將滯留在湖北和武漢的臺胞迅速送回臺灣,成為大陸各級對臺部門的頭等大事。截至記者發稿(2月21日),這些臺胞依然有家難回。  臺當局雞蛋裡挑骨頭,拖延臺胞回臺第一批臺胞返回臺灣後,島內雜音四起,有人感謝,有人搶功,而臺灣當局則在雞蛋裡挑骨頭。
  • 晶元光電、欣銓科技回臺,以及全智、誠遠回流臺灣投資
    晶元光電、欣銓科技回臺,以及全智、誠遠回流臺灣投資 作者:未知時間:2020-04-16 來源:自由財經     北京時間04
  • 三年的北漂記憶都藏在了快遞費裡
    寄了一些東西回家,第一次知道快遞費可以比東西貴,但把東西寄出去的那一刻,我舒了一口氣,陪著我北漂的物件兒們,不用再跟著我受罪了,不會再被我關到那個小小的沒有窗戶的只能容納一個人的隔斷間裡受苦了。退租的那天,走出房門時,我又看了看這個住了8個月的地方,3平米空蕩蕩的隔斷間卻裝滿了孤獨感和壓抑,終於要逃離這裡了,第一次北漂結束。
  • 名嘴高鐵站直擊:北漂年輕人回高雄投票了
    罷韓投票進入黃金24小時倒數,島內名嘴蔡玉真今早搭乘高鐵時,發現車廂全滿,而且大多是「北漂」(指在臺北、新北、桃園等地謀生的外鄉人)年輕人,她也在臉書po出現場畫面,引起網友熱議。蔡玉真就買了今天10點39分班次的車票,在搭乘時也不忘拍下「北漂移動」盛況。她在臉書上提到,「早上的高鐵,就已經全滿了!八成的北漂年輕人,回高雄行使最具歷史意義的公民權!高雄人潮為了韓再現!高雄加油!臺灣加油!」
  • 臺灣當局遲遲不讓大陸生回臺遭指責,大陸學生:靠安眠藥才能入睡
    參考消息網8月21日報導據臺灣《中國時報》8月20日報導,臺當局教育部門開放高中境外生入境,大專院校大陸新老學生依舊無法返臺。大陸學生們表示,臺當局一拖再拖,就算現在開放,也趕不上開學,同學們半年來承受極大壓力,不少人得靠安眠藥才能入睡。
  • 你永遠餓不死一個北漂10級的音樂人
    入冬之後,北京的天是越來越冷了,這個多災多難的2020年還剩十天就要過去了。對於很多「北漂」來說,今年有很多人「漂」的時間不是那麼長,大部分因為今年的疫情突發,一直到年中6月份才回到北京,在老家一呆就是半年,導致今年過年不想回鄉的人大有人在。
  • 蔡英文發祝福,拜登「已讀不回」
    「臺灣到底在國際局勢上扮演什麼角色,有多少人會真的care(在意)?」若在全球列出幾個對美國大選關注度最高的地方,作為中國領土不可分割一部分的臺灣一定在內。近日,蔡英文硬著頭皮給拜登在推特上送去了祝福。但拜登團隊卻「已讀不回」,相當尷尬。更尷尬的是,民進黨大佬透露,民進黨目前和拜登團隊還沒有牽上線。
  • 北京百子灣,北漂女孩夢想開始的地方
    說到北京的三裡屯,幾乎都知道這裡是網紅經常出沒的地方。說到北京的百子灣,可能有的人就不知道了。百子灣,是許多北漂女孩夢想開始的地方。百子灣,位於北京東三環以東,東四環以西,北至通惠河北路,南至百子灣南二路一帶。從這裡到北京東路只有一步之遙,到天安門廣場直線距離不超過10公裡。論地理位置、交通便利,百子灣是相當不錯的。北漂女孩喜歡居住在這裡,不只是貪圖百子灣的「硬體」好,而是看中百子灣的「軟體」好。
  • 程式設計師:北漂15年從實習生到P8,現在回老家國企月薪10K也算圓滿
    最近,一名資深北漂發表了一段離別感言:最後一天在北京了,北漂十五年感觸很多,從實習一直幹到p8,實在幹不下去了……沒有被裁是我自己選擇離開的,順便吐槽一下鐵路系統新版本界面讓人找不到取票按鈕啊……最後來一瓶燕京紀念一下,在老家找到了月薪10k的國企工作也算圓滿,老婆還在家裡等著我不說了。
  • 蔡英文這回闖禍了!不準臺灣人回臺,還想要對大陸出手?
    2月初就完成了首批湖北臺胞返臺。這批返臺的247名臺胞在登機前均就自身健康狀況作出書面承諾,並聲明要規定接受檢疫排查。臺灣當局最初還是表示感謝,但是幾天後卻改口說回到臺灣的247人中有3人發燒、1人被確診為患者。但是臺灣當局卻始終不敢公開這名確診臺商的基本信息及病情狀況。所以就大肆的進行政治操作,阻礙拖延在鄂臺胞返鄉。其實臺灣當局所宣傳的信息和事實非常的不符合。這也引起了社會的批判。
  • 近兩三年臺灣女生嫁大陸男生愈來愈多!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據臺灣《聯合報》報導,根據臺當局「內政部」統計,兩岸婚配,十多年前多半是臺灣男生娶大陸女生,但近兩三年,情勢倒轉,臺灣女生嫁給大陸男生愈來愈多,臺灣男生娶大陸女生的人數則大幅下降。
  • 《北京女子圖鑑》陳可:擁有追求的北漂女孩最美
    電視劇版《北京女子圖鑑》要比現在這些同名的系列大電影抗打的多,在什麼《北京女子圖鑑之助理女王,失戀直播,整容大師,再見愛情》等變了味兒的圖鑑之後,還是氣質在線的戚薇所飾演的陳可,具備了當代北漂女孩的種種形態。她在代表眾多北漂女孩的同時,也用一個個經歷與故事,為正在北漂或是即將北漂的女孩們照著亮。
  • 還不習慣?匈牙利大學禁止臺灣學生以「臺灣」名義參加活動,臺當局...
    【環球網報導 記者 付國豪】在五一假期期間,島內綠媒和臺當局又開始炒作「中國打壓」,臺「外交部」甚至拿臺灣留學生來污衊大陸「蠻橫霸道」。對此,有島內網友批評稱,臺灣選舉季到了,臺當局又開始炒作「仇中」把戲,「撿到爛槍四處掃射」。此番挑釁「大陸打壓」的動作開始於島內綠媒《自由時報》5月3日刊出的一則報導。
  • 影版《北京女子圖鑑》太好看,王菊北漂不易,鄧家佳讓人心疼
    去年播出的《北京女子圖鑑》看哭了我。今年播出的影版同樣讓我紅了眼圈。北漂不易,女生北漂更是難上加難。目前播出了兩部,一部是王菊主演的《助理女王》,一部是鄧家佳主演的《失戀直播》,還有兩部未播出。因為王菊的第一份工作也是經紀人,作為北漂一族,她對這份經歷非常有發言權。深知明星的不易,更理解經紀人的不易。剛入經紀人這個職場,新人往往都是從助理做起,要面對的困難是巨大的。在自家團隊,藝人是否愛耍大牌?經紀人是否容易相處?粉絲們是否認可你的工作?跟外界打交道,處處要提防其他藝人團隊的拉踩和抹黑,時時要跟各家媒體互通消息和打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