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者如何在人群中自處——有一種優秀叫「不合群」

2020-12-14 小魚兒water0

最近,在微博中看到這樣一個引發網友討論的熱門提問。一位網友發帖說,自己剛到一個新單位,單位同事中午常常自發組織打撲克牌聊八卦,晚上也總是攢飯局,關係很是融洽。可是他每天計劃定的滿滿的,想要做的事情太多,所以只是偶爾參與,顯得有些格格不入。所以慢慢就有些同時背後議論,說他不合群。他很難過,一度懷疑是不是自己性格真有問題,不知道該怎麼。

其中有一個獲得最多回應的回答:想要討好全世界的人,到最後跟誰都玩不好。

是的,慢慢越長大我們越發現成年人的世界裡沒有不合群的人,只有不想合群的心。

內向者

不合群的你可能是一名內向者,心理學家卡爾榮格說外向的人能從和他人的相處中得到能量,而內向的人卻需要從獨自思考中得到能量。這是由基因和大腦血液流動的流量及方向上的不同決定的。

內向者對環境有著高度的敏感性,在人群中常常覺得心煩意亂、不知所措。然而,在獨處中,他們卻可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長達幾個小時,藉此給自己「充電」。

著名主持人陳魯豫曾說過:「我是一個內向的人,除非和特別熟的朋友在一起,否則我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會更自在。」是的內向者更需要在繁忙的工作後靜靜的思考,從思考中獲取能量,來面對第二天的繁重工作。而外向者則需要和朋友們聚會交流溝通來「充電」。

所以說內向者不是不能合群,是沒有合群的心。

內向並不意味著弱勢和loser,內向者有著天生的優勢。

優勢一:內向的人找到自己的定位,會更加專注和享受自己喜歡的事。比爾·蓋茨小時候不善言談,不喜歡與人接觸,經常獨處,愛一個人鑽研技術。巴菲特小時候也非常內向,可以連續幾個小時沉浸在工作中,不理會外界發生什麼。

內向者喜歡獨處,是天生的思考家,而孤獨和安靜是他們的一種力量,令他們能夠摒棄幹擾和誘惑,沉浸其中,這種天性無形之中帶來了高專注力。內向的人,大多思維嚴謹,喜歡讀書寫作這種可以深度思考的愛好。用一句話來形容他們就是:嘴上無言,心中有光。

優勢二:內向者更善於傾聽,更能聽出細節、抓住人心、有著更高的感受力。內向者之所以在人群中會覺得社交很「耗電」,根本原因在於他們的感受力更為敏銳。更善於感知別人的微表情,他們會從別的一個表情、一個呼吸、一個微小的肢體動作中捕捉到成噸成噸的情緒信息。在內向者面前,儘量別說謊,因為你的一點點情緒上的小破綻,他們都能感知到。

優勢三:創造力,內向性格的人,通常具備高專注度和高感受力,而這兩者,恰恰是創造力的基石。高感受力,則可善於觀察,善於捕捉;高專注度,則可耐得住寂寞,進行思考整合和研發;兩者相加,則很可能碰撞出創造力的火花。 綜上所述,內向型人,完全不必擔心在社交中吃虧,雖然咱們在社交上耗電量大,但咱們在沉下心來做事情這方面,則是不那麼費力地。

沒有不合群的人,只有不適合的群

網上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你是砍柴的,他是放羊的,你和他聊了一天,他的羊吃飽了,你的柴呢? 我們可以這樣想 :砍柴的陪不起放羊的,聊了一天並沒有帶來任何有用的價值,這樣低品質的社交有何意義?

不合群,是因為他們並不追求這樣低品質得社交;不合群,是因為他們合群的人裡沒有你不合群;不合群,並不是因為不屑社交,而是因為他們早就看清自己的道路,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他們可能在你的眼中既另類冷漠又孤僻不合群的形象,可在別人眼中,或者在他喜歡的群體中他則表現得既爽朗幽默又隨性自在,所以合群不合群原本就是相對的。

我們的國民男神——王毅外長,年輕時到北大荒做知青,就是一個非常不合群的人,總喜歡在工作之餘,抱著各種各樣的書讀。既不和別人一塊兒打牌,也不和別人在一塊兒吹牛聊天。同行的知青看不上他「裝蒜」的樣子,揶揄他:「裝什麼裝,假正經!」就因為這件事,上面的領導還特意找他談過話:你一定要合群,和大家打成一片,不然會被排斥的。他不聽。8年的知青生涯,他閱讀了大量書籍,並多次在報刊雜誌上發表文章。1977年恢復高考,他順利考上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成了一名大學生。再後來,他進入外交部工作,如今當上了外交部部長,成了我們的國民男神。

畫家兼導演史泰龍說:「人追求理想之時,便是墜入孤獨之際。

在追求夢想的過程中,不輕易合群的人不會在乎旁人的目光,也正因為對自己又清新的認識,才能做到不驕不躁,執著追求屬於自己的人生。

隨時切換能力

活潑開朗的人會更容易討人喜歡,更左右逢源,獲得更多的機會。但是,如果你骨子裡就是個內向的人,假裝外向就會有一種東施效顰的效果,還會令自己身心俱疲。與其這樣撲進人潮之中,假裝和世界抱作一團,不如就接受了那個內向的自己。並嘗試在必要的社交場合中鍛鍊自己的「隨時外向能力」。

前段時間,遇到高中同學小A來玩,一起吃飯聊天時才知道,他在老家得事業做得非常好,自己辦了一家培訓學校,除了自己講課外還招了幾個老師,一個月的營業額非常可觀。 相比於他的成就,我更驚訝的是他性格的改變。高中時,他的性格簡直是內向性格的典範,集體活動能不參加的絕不參加,身邊除了幾個好基友,基本沒有其他朋友,一天也不見他說幾句話,而現在看他的樣子完全是脫胎換骨。我問他:你之前那麼內向,現在咋感覺這麼外向了?他說:其實我一直都內向,現在也是,只是經歷的多了,讓自己練就了一身「隨時外向」的能力。

心理學中有一種性格叫「中間性格」,意思是每個人的性格都不是絕對的,也沒有絕對的內向或外向,比起變得外向,更重要的是具備隨時外向的能力。比改變內向更重要的是你隨時變得外向的能力

作為內向的人,請放下所有的討好和偽裝,不要總是去演繹「被期待」的自己。比如明明喜歡獨處,卻假裝興高採烈地合群。請不要嫌棄它抵抗它而是順應它,當我們知道了自己本身擁有的優勢,充分了解了自己存在的社交問題後,再用恰當的方式去尋找合適的人交往,那麼社交將不再是耗費精力的缺口,而是變成了一件有意義又可以樂在其中的能量源了。所以請在照顧好自己之後,去做自己真正擅長的事情吧。

相關焦點

  • 別賣力假裝合群了,不累嗎:內向者的逆襲,從做真正的自己開始
    可當人群散去之後,他常常會意識到自己多麼可笑,會覺得自己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邊緣人物,覺得心好累。其實,在生活中,類似L先生的人有很多,他們普遍也有著內向的性格,但是為了顯得更合群,更受大家歡迎,就選擇了假裝,把真實的自己隱藏起來,結果把自己搞的很累。
  • 優秀的人,早已不再假裝合群
    有評論說:孩子,不必假裝合群,多看書,多做自己喜歡的事,長大後自然會被刮目相看。德國哲學家尼採說:「更高級的哲人獨處著,並不是因為他想孤獨,而是因為在他周圍找不到他的同類。」是啊,當沒有辦法與周圍的人達成共識時,要遵從自己的內心,知道自己該幹什麼,在獨處中完成深刻的自我成長。優秀的人,通常具備這樣一種能力。
  • 有些「合群」的人總是瞧不起一些「不合群」的人,這是為什麼?
    有些「合群」的人總是瞧不起一些「不合群」的人,這是為什麼?有些合群的人喜歡攻擊、嘲諷、瞧不起(妒忌)不合群的人,這確實是職場和生活中一個普遍現象。所謂合群的人,以為自己有朋友有人脈有關係(人多力量大),對不合群的人形成「心理優勢」,伴隨「仗勢欺人」心態,認為不合群的人沒有朋友,人多欺負人少,不擔心他反擊,歸根到底就是「欺弱怕硬」心態。除此之外還是妒忌、孤立、排擠等複雜心態,總體來說,有以下幾種情況和原因:第一,合群和不合群的主要表現。所謂合群,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天然合群。
  • 為什麼內向的人總是容易被人誤解,貼上「不合群」的標籤
    導語:為什麼內向的人總是容易被人誤解,貼上「不合群」的標籤在很多人眼中,內向的人性格孤僻內斂,不喜歡主動表達,也不會主動與人溝通交流,由於長時間獨處,他們看起來比較壓抑。儘管有時候他們並沒有表現出逃離人群的想法,並沒有表現出與人隔絕的想法,但是他們的言行舉止很容易被人誤會,在小筱看來,其中最明顯的一條「罪狀」就是「不合群」,在多數人看來,「不合群」就是內向者身上的一條「原罪」。
  • 內向者與世界相處的十種方式.
    蘇珊·該隱在2012年一場題為「內向者的力量」TED演講中反覆強調內向的定義,內向不同於害羞。  蘇珊說,「害羞是對社交的恐懼,而內向是不知如何對刺激(包括社交刺激)做出反應。外向者渴望獲得更多的刺激,而內向者在安靜、低調的環境中更為自在。」
  • 《內向高敏者》:內向者的12項優勢助力他們在外向的世界自在生活
    洛肯博士由於自己的性格與職業的衝突,讓她不斷思考和探索內向者本身的優勢。在《內向高敏者:如何在外向的世界自在生活》這本書裡,洛肯博士重點介紹了內向高敏這個群體的個體所共通的12個特點:謹慎、專注、自我探索、善於傾聽、安靜、獨立、善於分析、擅長寫作、持之以恆以及有同理心。這12個特點既是內向高敏者的優勢所在,又可能會成為限制他們人生發展的桎梏。
  • 內向者與世界相處的十種方式
    蘇珊·該隱在2012年一場題為「內向者的力量」TED演講中反覆強調內向的定義,內向不同於害羞。蘇珊說,「害羞是對社交的恐懼,而內向是不知如何對刺激(包括社交刺激)做出反應。外向者渴望獲得更多的刺激,而內向者在安靜、低調的環境中更為自在。」
  • 毛不易:性格內向不是一種缺陷
    知乎上也有很多相關的問題——性格內向的人到底有多累?如何改變性格內向的自己?你們如何看待性格內向、不愛說話的人?明明陳韻如也是一個那麼優秀的女孩。而在現實中,由於性格內向被區別對待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又有多少個「陳韻如」活在痛苦中不為人所知呢?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坦然地欣賞和接受自己的性格。
  • 從遲疑猶豫的內向者到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女人,內向也是一種優勢
    相反她一直很低調,是一名很安靜的內向者。德國《圖片報》的副主編尼克勞斯·布隆姆稱默克爾是一名遲疑大師,我們對此也毫不懷疑。因為就連默克爾自己也說過:我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做決定,但我堅持如此。我們很少會為太外向而擔憂,卻經常因為太內向而煩惱,這個世界仿佛外向的人佔盡了優勢。其實不然,世界同樣需要內向的人,內向的人同樣優秀。
  • 別逼自己合群,性格內嚮往往不是壞事
    試想一下,一個人在人群之中,和誰說話都被嘲笑,和誰做朋友都被拒絕,和誰聊天都聊不到一塊,這樣的滋味很難受吧。無用的社交,不如一個人的獨處。合群不合群,隨緣吧,與合適的人交往,和看不起自己的人斷交。在上初中的時候,我多數時間是低頭看書,很少和同學聊天。
  • 內向者與世界相處的 10 種方式.
    蘇珊·該隱在2012年一場題為「內向者的力量」TED演講中反覆強調內向的定義,內向不同於害羞。蘇珊說,「害羞是對社交的恐懼,而內向是不知如何對刺激(包括社交刺激)做出反應。外向者渴望獲得更多的刺激,而內向者在安靜、低調的環境中更為自在。」
  • 《內向者如何成為溝通高手》:5種方法提升內向者人際交往表達力
    每個人的性格不同,外向性格和內向性格相比,無論在職場還是人際關係上都是外向性格佔據優勢的。相信很多內向者想要改變自己,但是又無奈沒有方法。《內向者如何成為溝通高手》這本書給作者迎刃大家分享了很多具體實用的方法。內向者是可以改變的,改變程度需要看內向者是否有這個意願,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些對內向者有用的溝通方法。
  • 【性格心理學】內向者生活的十種方式
    蘇珊·該隱在2012年一場題為「內向者的力量」TED演講中反覆強調內向的定義,內向不同於害羞。蘇珊說,「害羞是對社交的恐懼,而內向是不知如何對刺激(包括社交刺激)做出反應。外向者渴望獲得更多的刺激,而內向者在安靜、低調的環境中更為自在。」
  • 從《內向高敏者》中:走進性格內向、神經敏感人群的內心世界
    你是否常做錯事就神經敏感,性格內向不敢傾訴,總把所有的錯誤都歸結在自己身上,無法發現自身的優勢,只會關起門來抱頭痛哭自己滿身的缺點?你是否總在堅持自我與做出改變中猶豫不決?《內向高敏者》是一本涉及人性發展方面的書籍,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走進內向高敏感人群的內心世界,認識許許多多不太有名的內向高敏感者,刷新以前對性格內向人群的刻板印象,得出每種性格都有自己的優勢,用自己安靜的方式與這個世界相處也未嘗不是一種幸福。
  • 優秀的人,大多都是「不合群」的
    在某些情況之下,不合群反倒是一種優點,越是不合群的人,就越有時間和精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從而變得越來越優秀,並且取得非凡的成就。關於這一點,可能很多人都覺得非常奇怪,因為在大部分人的心目當中,這個世界都是靠人脈的,如果你不具備一定的人脈,就算你有很好的才華,也未必能夠混得出去。
  • 合群走得遠,獨處飛得高!(深度好文)
    有人性格開放,喜歡社交,和誰都能談笑風生,平易近人,這類人都比較合群,比較受眾人歡迎。也有人性格內向,不喜歡熱鬧,更愛獨處,更喜思考,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像一朵崖邊盛開的花朵,寂寞且自得。不管是內向還是外向,合群還是獨處,都無需驚訝,更不必褒貶,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活法,不能單以好壞來評價,畢竟各有緣法,你又如何清楚有哪一種活法可以適合每一個人呢?
  • 內向的人不愛說話、很不合群?大部分人對內向者的理解都是錯的
    其實很多社會精英都是內向型人格,比如在商界裡的巴菲特、比爾·蓋茨、李嘉誠、扎克伯格、賈伯斯,再比如藝術界的貝多芬、達文西、梵谷,科學界的諾貝爾、愛因斯坦等等,他們都不像外向者那樣能說會道,然而這並不妨礙他們站在社會舞臺的中心。1、你是哪一種內向者?所謂內向或者外向,其實是一種人格的定義。同一類型人格的人,一般具有很多共性。
  • 合群與不合群都有屬於自己的人生(深刻)
    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不是為任何人而活著的,人生只有一回,開心就好,畢竟人間不值得。我以前也覺得自己太孤僻了,很不合群,甚至覺得自己內心是一種封閉式狀態,很多年沒有朋友,一直獨來獨往。心事一般都是自己消化,委屈都是自己承擔,在與同學發生爭執時基本都是一個人在孤軍奮戰。
  • 別低估「內向不合群」的人,他們有這幾個天生的優勢,悶聲發大財
    可打交道與合群,是否能畫上等號呢? 在網上,有句話是這麼說的,不是我不懂得合群,只是我不喜歡和你合群;不是我不懂得社交,而是我不想與你社交;不是我不懂得與人為善,而是我不想與你為善。 其實,打交道和合群,並非能畫上等號。要知道,人與人之間,本就是要分層次的。所謂「三觀不同,不必強融。」很多的時候,合不合群,說明不了什麼。
  • 真正的優秀,都帶點「不合群」
    優秀總是伴隨著超越與不同,就像,再深沉的夜幕也總有一顆閃亮的星,再荒涼的原野也總有一株搖曳的花。 真正的優秀,都帶點不合群。 1 不是你適應「群」,而是「群」適合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