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微博中看到這樣一個引發網友討論的熱門提問。一位網友發帖說,自己剛到一個新單位,單位同事中午常常自發組織打撲克牌聊八卦,晚上也總是攢飯局,關係很是融洽。可是他每天計劃定的滿滿的,想要做的事情太多,所以只是偶爾參與,顯得有些格格不入。所以慢慢就有些同時背後議論,說他不合群。他很難過,一度懷疑是不是自己性格真有問題,不知道該怎麼。
其中有一個獲得最多回應的回答:想要討好全世界的人,到最後跟誰都玩不好。
是的,慢慢越長大我們越發現成年人的世界裡沒有不合群的人,只有不想合群的心。
內向者
不合群的你可能是一名內向者,心理學家卡爾榮格說外向的人能從和他人的相處中得到能量,而內向的人卻需要從獨自思考中得到能量。這是由基因和大腦血液流動的流量及方向上的不同決定的。
內向者對環境有著高度的敏感性,在人群中常常覺得心煩意亂、不知所措。然而,在獨處中,他們卻可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長達幾個小時,藉此給自己「充電」。
著名主持人陳魯豫曾說過:「我是一個內向的人,除非和特別熟的朋友在一起,否則我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會更自在。」是的內向者更需要在繁忙的工作後靜靜的思考,從思考中獲取能量,來面對第二天的繁重工作。而外向者則需要和朋友們聚會交流溝通來「充電」。
所以說內向者不是不能合群,是沒有合群的心。
內向並不意味著弱勢和loser,內向者有著天生的優勢。
優勢一:內向的人找到自己的定位,會更加專注和享受自己喜歡的事。比爾·蓋茨小時候不善言談,不喜歡與人接觸,經常獨處,愛一個人鑽研技術。巴菲特小時候也非常內向,可以連續幾個小時沉浸在工作中,不理會外界發生什麼。
內向者喜歡獨處,是天生的思考家,而孤獨和安靜是他們的一種力量,令他們能夠摒棄幹擾和誘惑,沉浸其中,這種天性無形之中帶來了高專注力。內向的人,大多思維嚴謹,喜歡讀書寫作這種可以深度思考的愛好。用一句話來形容他們就是:嘴上無言,心中有光。
優勢二:內向者更善於傾聽,更能聽出細節、抓住人心、有著更高的感受力。內向者之所以在人群中會覺得社交很「耗電」,根本原因在於他們的感受力更為敏銳。更善於感知別人的微表情,他們會從別的一個表情、一個呼吸、一個微小的肢體動作中捕捉到成噸成噸的情緒信息。在內向者面前,儘量別說謊,因為你的一點點情緒上的小破綻,他們都能感知到。
優勢三:創造力,內向性格的人,通常具備高專注度和高感受力,而這兩者,恰恰是創造力的基石。高感受力,則可善於觀察,善於捕捉;高專注度,則可耐得住寂寞,進行思考整合和研發;兩者相加,則很可能碰撞出創造力的火花。 綜上所述,內向型人,完全不必擔心在社交中吃虧,雖然咱們在社交上耗電量大,但咱們在沉下心來做事情這方面,則是不那麼費力地。
沒有不合群的人,只有不適合的群
網上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你是砍柴的,他是放羊的,你和他聊了一天,他的羊吃飽了,你的柴呢? 我們可以這樣想 :砍柴的陪不起放羊的,聊了一天並沒有帶來任何有用的價值,這樣低品質的社交有何意義?
不合群,是因為他們並不追求這樣低品質得社交;不合群,是因為他們合群的人裡沒有你不合群;不合群,並不是因為不屑社交,而是因為他們早就看清自己的道路,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他們可能在你的眼中既另類冷漠又孤僻不合群的形象,可在別人眼中,或者在他喜歡的群體中他則表現得既爽朗幽默又隨性自在,所以合群不合群原本就是相對的。
我們的國民男神——王毅外長,年輕時到北大荒做知青,就是一個非常不合群的人,總喜歡在工作之餘,抱著各種各樣的書讀。既不和別人一塊兒打牌,也不和別人在一塊兒吹牛聊天。同行的知青看不上他「裝蒜」的樣子,揶揄他:「裝什麼裝,假正經!」就因為這件事,上面的領導還特意找他談過話:你一定要合群,和大家打成一片,不然會被排斥的。他不聽。8年的知青生涯,他閱讀了大量書籍,並多次在報刊雜誌上發表文章。1977年恢復高考,他順利考上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成了一名大學生。再後來,他進入外交部工作,如今當上了外交部部長,成了我們的國民男神。
畫家兼導演史泰龍說:「人追求理想之時,便是墜入孤獨之際。
在追求夢想的過程中,不輕易合群的人不會在乎旁人的目光,也正因為對自己又清新的認識,才能做到不驕不躁,執著追求屬於自己的人生。
隨時切換能力
活潑開朗的人會更容易討人喜歡,更左右逢源,獲得更多的機會。但是,如果你骨子裡就是個內向的人,假裝外向就會有一種東施效顰的效果,還會令自己身心俱疲。與其這樣撲進人潮之中,假裝和世界抱作一團,不如就接受了那個內向的自己。並嘗試在必要的社交場合中鍛鍊自己的「隨時外向能力」。
前段時間,遇到高中同學小A來玩,一起吃飯聊天時才知道,他在老家得事業做得非常好,自己辦了一家培訓學校,除了自己講課外還招了幾個老師,一個月的營業額非常可觀。 相比於他的成就,我更驚訝的是他性格的改變。高中時,他的性格簡直是內向性格的典範,集體活動能不參加的絕不參加,身邊除了幾個好基友,基本沒有其他朋友,一天也不見他說幾句話,而現在看他的樣子完全是脫胎換骨。我問他:你之前那麼內向,現在咋感覺這麼外向了?他說:其實我一直都內向,現在也是,只是經歷的多了,讓自己練就了一身「隨時外向」的能力。
心理學中有一種性格叫「中間性格」,意思是每個人的性格都不是絕對的,也沒有絕對的內向或外向,比起變得外向,更重要的是具備隨時外向的能力。比改變內向更重要的是你隨時變得外向的能力
作為內向的人,請放下所有的討好和偽裝,不要總是去演繹「被期待」的自己。比如明明喜歡獨處,卻假裝興高採烈地合群。請不要嫌棄它抵抗它而是順應它,當我們知道了自己本身擁有的優勢,充分了解了自己存在的社交問題後,再用恰當的方式去尋找合適的人交往,那麼社交將不再是耗費精力的缺口,而是變成了一件有意義又可以樂在其中的能量源了。所以請在照顧好自己之後,去做自己真正擅長的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