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大家都還記得,或者很多人都看了那段刷屏的視頻——2月11日鍾南山院士接受了路透社的獨家專訪,採訪時間長達90分鐘,鍾南山院士全程用英文回答,向記者介紹了最新的疫情發展和預測趨勢。由於整個採訪過程中84歲的鐘南山院士一直飈英語,這段視頻被大家廣為傳看,人們紛紛感慨,只知道鍾老是專家,是院士,沒想到英文說得這麼溜。
當時在採訪中鍾南山院士還談到了李文亮醫生,在談到李文亮醫生時,鍾南山感動落淚,他哽咽著說:「他是中國的英雄。」(He is the hero of China)而他自己也被人們稱為「英雄」,稱為中國的脊梁。
84歲的鐘老操著一口流利的英語回答路透社記者的提問,著實驚呆了一眾網友,大家又認識了一個不一樣的鐘南山。
4月20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接受了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專訪。此前高福一直處於一個漩渦的中心,網上盛傳他曾經說過新冠病毒不存在人傳人現象,對他進行了一些含沙射影的譴責。我想高福院士作為一名專家,一定也面臨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在這次採訪中,高福院士表示,自己從未說過新冠病毒不存在「人傳人」現象。大家一定也發現了,在採訪中高福院士也是全程飆英文,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高福院士也是通過這次採訪向公眾澄清,自己從未說過「不存在人傳人現象」這句話。總之,苦難已經過去,美好重回人家,希望誤會也好,指責也好,一切都成為過去。
不僅是以上兩位院士在採訪中全程飈英文,「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一個報告會中也是全程飆英文,令人十分感動。這些專家和院士不僅擁有頂尖的專業知識,英文也說得如此流利,讓人情何以堪?
聯想到日常生活中許多孩子英文學不好,整個家庭都為孩子學不好英文而發愁,我想說,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據說當年鍾南山院士出國留學的時候已經三十多歲了,他都能把英文學好從容應對,何況這些十幾歲的小孩子呢?
中小學生學好英語,應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從小堅持,越早越好
大家都知道,學習語言越早越好。比如一個人的母語,從不會說話就開始耳濡目染,大人的言傳身教不經意間給孩子進行啟發和引導。最關鍵的是語境,有了語境就會進步很大。所以家長要想讓孩子學好英語,越早著手越好,三四歲為佳,可以在家裡經常給孩子放錄音,家長條件具備的話可以用簡單的英語和孩子交流,促進孩子聽說訓練。
二、要克服心理障礙,張得開口。
很多人學不好英語就是張不開嘴,由於不好意思張口說,進步就比較慢。要想學好英語,必須鍛鍊好口語,經常在一定的氛圍中聯繫「說話」,也會進步很快。可以想辦法報名參加「英語角」、英語夏令營等活動,最好是有機會經常和外國人進行交流,口語就會提高很快。沒有條件的話,也可以多聽英語廣播、多從網上搜集英語素材,模擬交流。
三、要有豐富詞彙量
詞彙量是學好英語的關鍵一環,任何一門課程如果不用心去學習,不下一番苦功夫都不可能很輕易地成功。背單詞積累詞彙量非常重要,不要偷懶,對自己狠一點,將來屬於你的回報就會更多。根據自己的實際水平,選擇閱讀一些簡單的英文小說能夠培養語感,增加詞彙量,同時更有利於掌握語法。
雖然背單詞有些枯燥,可為了學好英語,這點犧牲又算得了什麼?和那些院士爺爺相比,他們為了成功付出了多少?
最後,雖說學好英語確實不容易,但依據當前形勢來看,英語是國際通用語言,在掌握好漢語的同時,必須要掌握相應的英語知識,否則考研考博都會受到影響。我一個親戚家的孩子,重點高校畢業兩年了,至今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本科文憑找工作不容易,考研究生英語又過不了關,所以就高不成低不就,非常鬧心。
無論做什麼事情,就怕專心二字,你專心了,認真了,努力了,就會有回報。試想那些院士專家如果自身不努力,怎麼可能把英文掌握得那麼熟練?當然這和他們的留學經歷有關,更重要的是和他們活到老,學到老的治學精神有關。放下顧慮,從點滴做起,日積月累,你一定也能成為英語達人,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