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叩診的方法
用於胸廓或肺部的叩診方法有間接和直接叩診法兩種,具體方法參見相關章節。胸部叩診時,被檢查者取坐位或仰臥位.放鬆肌肉,兩臂垂放,呼吸均勻。首先檢查前胸.胸部稍向前挺,叩診由鎖骨上窩開始.然後沿鎖骨中線、腋前線自第1肋間隙從上至下逐一肋間隙進行叩診。其次檢查側胸壁,囑被檢查者舉起上臂置於頭部,自腋窩開始沿腋中線、腋後線叩診,向下檢查至肋緣。最後檢查背部,被檢查者向前稍低頭,雙手交叉抱肘,儘可能使肩胛骨移向外側方,上半身略向前傾,叩診自肺尖開始,沿肩胛線逐一肋間隙向下檢查,直至肺底隔活動範圍被確定為止。並作左右、上下、內外進行對比,並注意叩診音的變化。
(二)影響叩診音的因素
胸壁組織增厚,如皮下脂肪較多,肌肉層較厚,乳房較大和水腫等,均可使叩診音變濁。胸壁骨骼支架較大者,可加強共鳴作用。肋軟骨鈣化,胸廓變硬,可使叩診的震動向四方散播的範圍增大,因而定界叩診較難得出準確的結果。胸腔內積液,可影響叩診的震動及聲音的傳播。肺內含氣量、肺泡的張力、彈性等.均可影響叩診音。如深吸氣時,肺泡張力增加,叩診音調亦增高。
(三)叩診音的分類
胸部叩診音可分為清音、過清音鼓音、濁音和實音,在強度、音調、時限和性質方面具有各自的特點,參見表3-1-1。
(四)正常叩診音
1.正常胸部叩診音 正常胸部叩診為清音,其音響強弱和高低與肺臟含氣量的多寡.胸壁的厚薄以及鄰近器官的影響有關。由於肺上葉的體積較下葉為小,含氣量較少。且上胸部的肌肉較厚,故前胸上部較下部叩診音相對稍濁;因右肺上葉較左肺上葉為小,且慣用右手者右側胸大肌較左側為厚,故右肺上部叩診音亦相對稍濁;由於背部的肌肉、骨骼層次較多,故背部的叩診音較前胸部稍濁;右側腋下部因受肝臟的影響叩診音稍濁,而左側腋前線下方有胃泡的存在,故叩診呈鼓音(圖3-5-12).又稱Traube鼓音區。
2.肺界的叩診
(1)肺上界:即肺尖的上界.其內側為頸肌,外側為肩胛帶。叩診方法是:自斜方肌前緣中央部開始叩診為清音.逐漸叩向外側,當由清音變為濁音時,即為肺上界的外側終點。然後再由上述中央部叩向內側,直至清音變為濁音時,即為肺上界的內側終點。該清音帶的寬度即為肺尖的寬度.正常為4~6cm,又稱Kronig峽。因右肺尖位置較低.且右側肩胛帶的肌肉較發達.故右側較左側稍窄(圖13-5-13)。肺上界變狹或叩診濁音.常見於肺結核所致的肺尖浸潤、纖維性變及萎縮肺上界變寬.叩診稍呈過清音.則常見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2)肺前界:正常的肺前界相當於心臟的絕對濁音界。右肺前界相當於胸骨線的位置。左肺前界則相當於胸骨旁線自第4~6肋間隙的位置。當心臟擴大、心肌肥厚、心包積液、主動脈瘤、肺門淋巴結明顯腫大時,可使左.右兩肺前界間的濁音區擴大,反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時則可使其縮小。
(3)肺下界:兩側肺下界大致相同,平靜呼吸時位於鎖骨中線第6肋間隙上,腋中線第8肋間隙上,肩胛線第10肋間隙上。正常肺下界的位置可因體型.發育情況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如矮胖者的肺下界可上升1肋間隙,瘦長者可下降1肋間隙。病理情況下,肺下界降低見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腹腔內臟下垂;肺下界上升見於肺不張、腹內壓升高使膈上升,如鼓腸腹水、氣腹、肝脾腫大.腹腔內巨大腫瘤及膈肌麻痺等。
3.肺下界的移動範圍 即相當於呼吸時膈肌的移動範圍。叩診方法是:首先在平靜呼吸時,於肩胛線上叩出肺下界的位置,囑受檢者作深吸氣後在屏住呼吸的同時,沿該線繼續向下叩診,當由清音變為濁音時,即為肩胛線上肺下界的最低點。當受檢者恢復平靜呼吸後,同樣先於肩胛線上叩出平靜呼吸時的肺下界,再囑作深呼氣並屏住呼吸,然後再由下向上叩診,直至濁音變為清音時,即為肩胛線上肺下界的最高點。最高至最低兩點間的距離即為肺下界的移動範圍(圖3-5-14)。雙側鎖骨中線和腋中線的肺下界可由同樣的方法叩得。正常人肺下界的移動範圍為6~8cm。移動範圍的多寡與肋膈竇的大小有關,故不同部位肺下界移動範圍亦稍有差異.一般腋中線及腋後線上的移動度最大。
肺下界移動度減弱見於肺組織彈性消失,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肺組織菱縮,如肺不張和肺纖維化等;及肺組織炎症和水腫。當胸腔大量積液、積氣及廣泛胸膜增厚粘連時肺下界及其移動度不能叩得。膈神經麻痺患者,肺下界移動度亦消失。
4.側臥位的胸部叩診 側臥位時由於一側胸部靠近床面對叩診音施加影響,故近床面的胸部可叩得一條相對濁音或實音帶。在該帶的上方區域由於腹腔臟器的壓力影響,使靠近床面一側的膈肌升高,可叩出一粗略的濁音三角區,其底朝向床面,其尖指向脊柱;此外,因側臥時脊柱彎曲,使靠近床面一側的胸廓肋間隙增寬,而朝上-側的胸廓肋骨靠攏肋間隙變窄。故於朝上的一側的肩胛角尖端處可叩得一相對的濁音區,撤去枕頭後由於脊柱伸直,此濁音區即行消失。
可囑被檢查者作另側側臥後,再行檢查以證實側臥體位對叩診音的影響(圖3-5-15)。
(五)胸部異常叩診音
正常肺臟的清音區範圍內,如出現濁音、實音、過清音或鼓音時則為異常叩診音,提示肺、胸膜、膈或胸壁具有病理改變存在。異常叩診音的類型取決於病變的性質、範圍的大小及部位的深淺。一般距胸部表面5cm以上的深部病灶、直徑小於3cm的小範圍病灶或少量胸腔積液時,常不能發現叩診音的改變。肺部大面積含氣量減少的病變,如肺炎、肺不張、肺結核、肺梗死、肺水腫及肺硬化等;和肺內不含氣的佔位病變.如肺腫瘤、肺包蟲或囊蟲病、未液化的肺膿腫等;以及胸腔積液.胸膜增厚等病變.叩診均為濁音或實音。
肺張力減弱而含氣量增多時.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叩診呈過清音(hyperresonance)。肺內空腔性病變如其腔徑大於3~4cm,且靠近胸壁時.如空洞型肺結核、液化了的肺膿腫和肺囊腫等,叩診可呈鼓音。胸膜腔積氣, 如氣胸時,叩診亦可為鼓音。若空洞巨大,位置表淺且腔壁光滑或張力性氣胸的患者.叩診時局部雖呈鼓音,但因具有金屬性迴響.故又稱為空甕音(amphor-phony)。
當肺泡壁鬆弛,肺泡含氣量減少的情況下,如肺不張、肺炎充血期或消散期和肺水腫等,局部叩診時可呈現一種兼有濁音和鼓音特點的混合性叩診音,稱之為濁鼓音。此外,胸腔積液時,積液區叩診為濁音,積液區的下部濁音尤為明顯,多呈實音。若積液為中等量,且無胸膜增厚、粘連者,患者取坐位時,積液的上界呈一弓形線,該線的最低點位於對側的脊柱旁,最高點在腋後線上,由此向內下方下降,稱為Damoiseau曲線。該線的形成,一般認為系由於胸腔外側的腔隙較大,且該處的肺組織離肺門較遠,液體所承受的阻力最小之故。在Damoiseau曲線與脊柱之間可叩得一輕度 濁鼓音的倒置三角區,稱為Garland三角區。同樣,叩診前胸部時,於積液區濁音界上方靠近肺門處,亦可叩得-濁鼓音區,稱為Skoda叩響,該兩個濁鼓音區的產生,認為是由於肺的下部被積液推向肺門,使肺組織弛緩所致。此外,在健側的脊柱旁還可叩得一個三角形的濁音區,稱為Groco三角區。該區系由Damoiseau曲線與脊柱的交點向下延長至健側的肺下界線,以及脊柱所組成,三角形的底邊為健側的肺下界,其大小視積液量的多寡而定。此三角形濁音區系因患側積液將縱隔移向健側移位所形成(圖3-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