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7年1月31日,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1797年1
舒伯特是冬歐摩拉維亞的農家孩子他六歲開始學習鋼琴,八歲開始學習小提琴,11歲時被帝國和皇家神學院附屬的教堂合唱團錄取,免費在神學院附小就讀並開始嘗試作曲.神學院有支管弦樂隊,舒伯特任首席小提琴手,完備的音樂環境造就了舒伯特,為成為大音樂家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舒伯特脾氣溫順,如赤子般的純真笑容經常掛在臉上,這使得他很受朋友歡迎,他身邊一直都圍繞著一群關心他的朋友,這些朋友有些在經濟最困頓的時候接濟他,有些人的詩作給予他創作的靈感,有些在舒伯特身前死後都極力推廣他的音樂。雖然他作品數量頗豐,又完成了六首交響曲 ( 十六歲寫出第一首交響曲 ),但是並沒有任何經濟支援。
1817年3月,他為舒貝爾的詩<<為音樂>>譜曲.在這創作力十分活躍的時期,<<死神與少女>>及<<鱒魚>>都是技巧成熟的力作,這二首曲子的旋律分別發展為一首弦樂四重奏以及著名的<<鱒魚五重奏>>. <<A大調鱒魚五重奏>>取材於德國詩人舒巴特的詩<<鱒魚>>。
視頻 :《鱒魚》,由世界頂級音樂家的黃金組合巴倫博,帕爾曼,祖克曼,杜普蕾梅塔傾情演奏。。
《鱒魚》歌詞:
明亮的小河裡面有一條小鱒魚,
快活地遊來遊去像箭兒一樣。
我站在小河岸上靜靜地朝它望,
在清澈地河水裡面它遊得多歡暢。
那漁夫帶著釣竿也站在河岸旁,
冷酷地望著河水想把魚兒釣上。
我暗中這樣期望,只要河水清又亮。
他別想用那釣竿把小魚釣上。
但漁夫不願久等,浪費時光。
立刻就把那河水攪渾,我還來不及想,
他就已提起釣竿把小鱒魚釣到水面上,
我滿懷激動地心情看鱒魚受欺騙。
那時的舒伯特非常窮困潦倒,有一晚上,餓著肚子在街上徘徊,希望有人能給些麵包充飢,可就是沒人走過.於是,他無奈走進一家豪華酒店,在一張桌前坐下等候.忽然發現一張舊報紙上有一首小詩"睡吧,睡吧,我親愛的寶貝,媽媽的雙手..."樸實優美的小詩一下就打動了他的心靈,勾起了童年的回憶...於是他掏出筆在報紙空白處一邊哼詠,一邊急速譜寫...並用它換取了一份土豆燉肉.這就是後來為人們常唱不衰的<<搖籃曲>>.
舒伯特在戀愛期間為他的女友特麗莎曾寫下大量愛情歌曲--<<愛的醇酒>>,<<悲傷的愛>>,<<愛的歡喚>>,<<初戀>>,<<一切為了愛>>,<<秘密>>等等.
舒伯特是德國近代藝術歌曲的創始人。所作的600多首歌曲顯示出卓越超群的曲調寫作能力。曲調樸素自然,和聲新穎,大小調交替,充滿戲劇性。在自然音體系和聲基礎上巧妙運用變化音;鋼琴伴奏風格多樣,他把和聲、伴奏提高到與詩歌同等重要的地位。在詩與歌之間建立均衡的關係。他的交響曲均採用古典曲式,曲調抒情、和聲獨特、色彩巧妙,表現出浪漫風格特徵。
舒伯特短暫的一生十分清貧,大部分時間靠偶然賺點稿費和親戚朋友的接濟度日。雖然他三十一歲就去世了,但卻給後人留下了大量的音樂財富,尤以歌曲著稱,被稱為 「 歌曲之王 」 。在他十八年緊張不間斷的創作活動中,舒伯特一共完成了一千一百多部作品,包括十四部歌劇、九部交響曲、一百多首合唱曲、五百六十七首歌曲等。其中最著名的有:《未完成交響曲》、《 C大調交響曲》、《死神與少女》四重奏、《鱒魚》五重奏、聲樂套曲《美麗的磨坊姑娘》、《冬之旅》及《天鵝之歌》、劇樂《羅莎蒙德》等。舒伯特是歐洲音樂史中浪漫主義新型音樂體裁——藝術歌曲的第一個集大成者。
視頻:《冬之旅》,由誇斯託夫 演唱
視頻:《美麗的磨坊姑娘》,由內田光子鋼琴伴奏,博斯特裡奇演唱
《賽普勒斯公主羅莎蒙德》(Rosamund,PrincessofCyprus)原為德國女劇作家海爾敏·馮·謝濟(HelminavonChezys)所作的四幕話劇,1823年在維也納歌劇院上演時,舒伯特應邀為之配樂。《羅莎蒙德》的配樂共有十一段,其中的序曲是1825年出版時舒伯特從他的一部歌劇《魔法的豎琴》的序曲移用過來的,所以實際上它同戲劇《羅莎蒙德》的關係並不怎麼密切。這部作品通俗易解,富有濃鬱的詩意,是舒伯特極具魅力的音樂作品之一。
視頻:《羅莎蒙德》序曲
舒伯特採用和聲上的色彩變化,用各種音樂體裁形式來刻畫個人的心理活動,富有大自然的和諧和生命力的氣息,他將瞬息間的遐想行之於樂譜,把感受到的一切化為音樂形象,構成了他獨特的浪漫主義的旋律。他對後來浪漫主義音樂的發展起到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在生命短短的31年中,舒伯特經受了貧窮、病魔的煎熬,卻留下《魔王》等不朽作品,讓人不得不追尋他生命的動力、創作的激情何在——那就是他為作曲生、為作曲死的信念。
《魔王》寫於1815年,具有強烈的藝術性和敘事性。在暴風雨的夜晚,父親抱著兒子,安慰著心中害怕的兒子,卻仍然被魔王奪去了生命。。急迫的鋼琴伴奏,馬的疾馳,父親的焦躁,兒子恐懼,魔王的脅迫等等,都無不體現在這美妙的樂聲,歌聲中。。
視頻:《魔王》(附歌詞)
一八二七年,年僅三十歲的舒伯特手持火把為貝多芬送行。葬禮之後,舒伯特與朋友們聚會。他舉起酒杯不無傷感地說:「這一杯,是為那個剛剛被埋葬的人。」然後,他又一次斟上酒,神情更顯悽慘:「這一杯,是為隨他而去的下一個人。」他的話不幸言中。僅僅二十個月後,這「下一個人」果然出現。不是別人,正是他自己。在去世的前兩天,他在幻覺中苦苦哀求他的哥哥不要離他而去,把他扔在這沒人知道的角落。他反覆說著:「貝多芬不在這裡。」根據他在彌留之際的願望,他被安葬在緊靠著貝多芬的墓穴,而且葬禮上舉行了同樣的火把送行。也許,這是舒伯特一生中唯一的幸福時刻。
快樂(愛情)和悲傷這兩個主題,貫穿了舒伯特的全部作品,透過這兩個主題,證實了他作品的藝術價值,他不愧為藝術歌曲之王.不僅如此,他的交響樂,室內樂,鋼琴奏鳴曲,繼承了古典主義的傳統,閃耀著無比璀燦的瑰光.
啊! 孑然一生的藝術歌曲之王,偉大而又不幸的舒伯特。
—— 轉載網絡 ——
提取《目錄》查找以往音樂
↓↓↓ 點樓下「閱讀原文」觀賞以往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