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攝製:河北日報記者 張晶、李東宇
跑好服務群眾「最後一百米」
——河北深入推進鄉鎮和街道改革
新問題、新矛盾、新需求,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一系列「發展的煩惱」待解:如何為基層幹部減負鬆綁?如何破解基層有責無權的難題?如何補齊基層公共服務短板?
跑好服務基層、服務百姓的「最後一百米」,從2019年開始,河北省深入推進鄉鎮和街道改革:全面實現「一支隊伍管執法」,下放審批服務事項106項,下沉編制2.2萬餘名,每個鄉街增設3個副科級崗位……
改革,激活一池春水。如今,全省2249個涉改鄉鎮和街道從外到裡「變了模樣」。
熱點難點問題受理率100%
——下沉執法權至鄉街,兩張「網」讓基層治理強起來
為了「堵」一個散亂汙企業,邱縣古城營鎮綜合行政執法隊隊長宋建磊三天跑了六趟。
這是一個加工自行車零配件的小作坊。經查看,營業執照、環評手續全都沒有,執法隊立即進行查封。
「放在以前,鄉鎮可管不了,根本沒這個權限。」邱縣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古城營鎮黨委書記高峰感慨地說,「別小看治理一家三無企業,至少涉及五頂『大蓋帽』——環保、市場監管、安監、農業農村、國土資源。」
「鄉鎮有責無權,看得見的管不著;縣直部門鞭長莫及,管得著的看不見。」河北省委編辦副主任白志和表示:「我們深知其中痛點,賦權是關鍵所在,執法權力下放了,基層治理效能自然提升。」
此次改革,河北省探索實施執法權下沉,明確下放行政處罰事項指導清單87項,目前全省2249個涉改鄉鎮和街道全部建立綜合行政執法隊,全面實現「一支隊伍管執法」。
邱縣之變,就是河北省綜合行政執法改革的一個生動縮影。
邱縣古城營鎮綜合行政執法隊隊員在進行執法檢查。河北日報記者 李東宇 攝
「賦權,首先要確權。」邱縣縣委組織部副部長、編辦主任孫偉華介紹,通過召集執法人員、職業律師、司法部門逐項梳理,最終確定將住建、發改等10個部門共1925項執法事項進行劃轉,集中到新成立的綜合行政執法局。
確權只是第一步。在確權基礎上,將集中後的執法事項統一下放到7個鄉鎮執法隊進行綜合執法。「打破部門利益,我們是硬調人、調硬人。」邱縣綜合行政執法局副科級幹部李豔華介紹,縣委常委會會議頭一天晚上確定人員名單,第二天上午8時就得到崗報到,紀委全程跟蹤,確保落地落實。
在「物理整合」基礎上,邱縣全面推進兩張「網」,從根源上破解看得見管不了、管得了看不見的執法瓶頸。
一張「網」是網格。38歲的陳立勤是邱縣古城營鎮一名網格員,她說:「誰家有啥人,最近有啥事,我都清楚。」在古城營鎮,活躍著57名網格員、百餘名胡同長,發現問題更精準及時。
另一張「網」是網絡。依託智慧網絡綜合指揮中心,通過APP就能開展網格事件上報、流轉、處置等。9時35分投訴垃圾桶問題,10時50分就已處理完畢,網友「一生何求」由衷感嘆:「真管事!」
今年以來,該平臺共接報群眾反映熱點難點問題3萬餘件,受理率100%,75%在鄉鎮化解。
首批平均下放審批服務事項106項
——基層事情基層辦,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百米」
8月14日,肅寧縣尚村鎮尚都華安福邸住宅項目工地施工正酣。
從拿到工程規劃許可證到開工建設僅用了22天時間,審批服務的加速度,讓項目負責人吳畏的「小確幸」可感可觸。「以前去縣裡,沒個三五趟下不來!現在直接在鎮行政綜合服務中心就能辦。」
與吳畏一樣,尚村鎮黨委書記趙建龍對改革帶來的「化學反應」也感觸頗深,「改革把基層權力給了基層,保證基層事情基層辦、基層事情有人辦,讓基層群眾有了更直接的改革獲得感。」
「有限權力、無限責任」,曾是令基層幹部頗為頭疼的一個難題。
在石家莊市欒城區冶河鎮行政綜合服務中心內,前來辦理業務的郭女士用半個小時就拿到了營業執照。
「著眼破解這一問題,管理權限下放成為我省鄉鎮和街道改革的重點。」河北省委編辦體制改革處吳華欣告訴記者,按照「依法下放、宜放則放」原則,各地首批向鄉鎮和街道平均下放審批服務事項106項,重點擴大市場準入、城鄉建設、民生保障等方面權限。
「管理權限下放,提升了基層政府服務能力,也釋放出市場主體活力。」肅寧縣委編辦主任李學傑介紹,目前,肅寧縣各鄉鎮可辦審批和公共服務事項達109項,尚村鎮作為經濟發達鎮,增加到193項。
管理權限下放,釋放出了審批服務的加速度。
走進尚村鎮行政綜合服務中心辦事大廳,記者看到該鎮分類編制了審批流程圖和辦事指南,辦理攻略全明了。群眾在「智慧尚村」APP上,就能遞交材料。通過在線受理、並聯審批,原本法定時限20個工作日辦完的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該鎮公開承諾7個工作日辦理完畢,一些項目還實現當日辦結。
在肅寧縣尚村鎮行政綜合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正在細緻地幫助群眾辦理業務。通訊員 陳志丹 攝
把服務送到百姓家門口,送出了節節攀升的滿意度。
最近,肅寧縣白洋辛莊村民石二格,來到村裡的村民服務中心辦理高齡老人生活補貼,電子籤名加拍照,不到3分鐘就辦妥了。
目前,肅寧全縣254個村、7個社區全部建成村級便民服務站(代辦點),直接納入村級代辦的行政審批服務事項達110項,實現了「大事不出鄉,小事不出村」。
記者了解到,通過改革,河北省實現埠前移、便捷高效的基層審批服務全覆蓋。各鄉鎮街道統一設置了行政綜合服務中心和「一站式」服務大廳,並在村(社區)延伸設置綜合服務站,構建起貫通省市縣鄉村五級的便民審批服務平臺,打通了服務群眾的「最後一百米」。
向基層下沉編制2.2萬餘名
——資源力量下沉,把優秀人才留在基層
緯四路竹海小區附近,是秦皇島市海港區白塔嶺街道一條「煙火氣」十足的小巷。巷子裡一排「吐」油煙的小餐飲店成為居民們的心病。為這事,大家沒少向街道「吐槽」。
「不是不想管,是真沒精力管。」白塔嶺街道黨工委書記鄭伍剛只能幹著急:一共39名編制,負責18.3萬居民日常管理,一名工作人員要服務5000人。城管辦一共就3個人,管著環境治理、老舊小區改造等20多項工作,實在是有心無力。
可是,這個夏天,居民們驚喜地發現:頻頻「吐槽」的燒烤店不冒煙了!
「鄉鎮街道改革,讓沒人幹事的問題解決了。」鄭伍剛鬆了一口氣,區裡一下給增加21名編制,比原來多了一半多。「解套」的街道幹部有了更多精力,10名工作人員嚴防死守,露天燒烤很快銷聲匿跡。
「基層社會治理成效如何,基層幹部是決定性因素。」白志和表示,河北拿出了務實之舉。
加大自上而下跨層級調劑使用,全省共向基層下沉編制22188名,改革後平均每個鄉鎮和街道人員編制達到65名。徹底為基層幹部減負鬆綁,建立鄉鎮街道職責清單,明確黨的建設、社會治理等方面共90項職責事項,並全面清理規範基層考核評比及責任狀。
河間市果子窪回族鄉的工作人員(左)在為辦事群眾提供代辦服務。通訊員 李世文 攝
「現在,大家的職責擺在明面上,誰來幹、幹什麼,都清清楚楚。」鄭伍剛認為,一系列硬招實招減負鬆綁,讓大家能心無旁騖地幹事創業。
編制引人,還要待遇留人。
這次改革還有一個突破之舉,綜合行政執法隊和行政綜合服務中心主要負責人,可從在鄉鎮和街道工作時間較長、符合任職條件的鄉鎮和街道事業編制人員中選拔擔任,打破基層事業編幹部晉升「天花板」。
邯鄲市邱縣梁二莊鎮幹部趙洪偉,歷經縣行政審批局、鎮行政綜合服務中心等崗位,並在此輪改革中表現突出。但趙洪偉屬於事業編身份,晉升渠道狹窄,一般只能選調到縣區事業單位。
今年7月,趙洪偉獲得提拔,擔任梁二莊鎮行政綜合服務中心主任。「改革讓我們晉升有盼頭,幹事勁頭更足了。」現在趙洪偉的工作熱情可以用「高漲」來形容。
效果很明顯,高峰有體會:「很多年輕幹部主動申請到鄉鎮工作了,上回遴選考試一個崗位四個人搶,鄉鎮崗位成了香餑餑!」
當地村民(左)在邱縣古城營鎮行政綜合服務中心辦理業務。河北日報記者 李東宇 攝
「大黨建」統領聚活力
——共築「同心圓」,激發「新動能」
資源、隊伍下沉,但怎麼用呢?「秘訣就在黨建統領。」石家莊市紅旗街道黨工委書記鄭海峰說。
「改革著眼破解基層黨組織統籌力不夠的問題,進一步強化鄉鎮和街道黨工委領導作用。」河北省委編辦市縣鄉處許東戈介紹,以「大黨建」統領,鄉鎮和街道黨組織把方向、作決定、管幹部、統資源、強服務的制度優勢更加突出。
紅旗街道以做強黨建來推進街道執行力。「以前,黨組織開會更像是街道內部會議,也就是定期開開例會。改革後,我們注重發揮黨建統領作用,有聯席會、議事會,協調各方履職,完全像一個工作組在推進項目。」鄭海峰解釋。
更重要的是,對下沉資源的考核,黨組織有發言權。「黨組織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執法隊員積極性被充分調動。」
「一個明顯變化,過去街道要開很多動員會,仍會有相互扯皮的事發生。現在只要把目標和方案提出來,大家就能各司其職。」鄭海峰深有感觸,比如創城、創衛工作,各方面都能嚴格按照時間節點、任務推進。
而在邱縣古城營鎮,黨建則成了發展集體經濟的有力抓手。
8月16日,西杜林疃村的紅薯地裡一片繁忙景象,一輛輛農用三輪車滿載著香薯湧向地頭停靠的貨車。
日銷1萬單,根本不夠賣。為啥這麼火?村民們自有答案:「多虧咱黨組織!」
今年初,鎮黨委想帶領村民們致富,在14個村搞規模化種植。消息一出,就在村裡炸了窩:不種糧食種紅薯,賠了吃啥?
工作推動難,高峰想了個好主意:黨建來統領!第一步,帶領村黨支部書記到富村考察,讓「關鍵少數」開眼界;第二步,組織主題黨日活動,請專家為發展謀路子;第三步,各村召集黨員開會,統一各方意見。
共築「同心圓」,激發「新動能」。在黨組織領導、黨員帶頭作用下,工作順利推開。不到一個月,2435畝土地流轉完成。
效果怎麼樣?都在村民們的笑臉裡。流轉土地,一畝賺600塊錢;到地裡打工,一天60塊錢。「明年俺村再流轉500畝!」村黨支部書記劉立軍樂得合不攏嘴。
簡除煩苛,很難一蹴而就;轉變職能,需要久久為功。
隨著一系列具有標誌性、關鍵性、引領性的改革措施落地生根,一場深刻變革正在燕趙大地迸發,凝結為廣大人民群眾實實在在的幸福感,轉化為企業投資創業的加速度。(河北日報記者 周潔 高原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