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的也許比你以為自己知道的要多。
「心靈寫作」使你了解自己內心的想法,那些你沒有意識到的、潛意識裡的想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你沒意識到的那些自己知道的東西。
寫作過程中的拖延和專心致志的狀態都必不可少;做做白日夢、浪費一點時間跟培養自律性同樣重要。當然除了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或許還有兩個原因導致人們無法寫作:一是他們在等待靈感降臨,二是他們因追求完美而止步不前。有時這兩個因素兼而有之。
等待靈感的人相信「天才」論,把詩人的浪漫幻想歸功於天賦神賜,受到繆斯之手情有獨鐘的點撥。雖然這個繆斯有時也會弄巧成拙,讓詩人「痴狂」;更糟糕的情況是,繆斯附在詩人身上,讓其暫時(甚至永久地)發瘋。所以,受天才論影響的人受其約束或以其為藉口而不願努力,也就不足為奇了。
相信「完美主義」的人認為寫作既要靈感迸發,也要有自身的努力,認為好的寫作技巧可以令作品升華。他們不辭辛勞地改了又改,卻被恐懼心理困擾:他們怕技巧不夠精湛,擔心自己愚笨出錯,最後,怕別人的批評,怕別人發現自己水平有限(或許他們用的是浪漫「天才」論的評判標準)。
創意寫作指南主要有兩大類型,基本上與這兩種寫作觀一致:一是「靈感類」寫作指南;二是實踐操作類寫作指南。不管是哪種情況,指南中都會涉及不同的自動寫作技巧。有趣的是,「靈感類」寫作指南提供的方法,往往用來解決完美主義者潛在的心理問題,而實操性寫作指南常常被當作一種接近繆斯的方式(在我們這個後弗洛伊德時代,則稱之為無意識方式)。
下面我會回到這一點上來,以下是我上課經常用到的一種方法:
初念練習:
想像這世界上你最親近、最了如指掌的人此時此刻在做(思考和感受)些什麼,寫作15分鐘,用現在時和第二人稱把你的想像詳細記述下來。比如:你正在哼著歌,踮著腳尖,搜尋著昨晚我藏在柜子頂層的開心果……規則如下:
字跡可以潦草,語法可以不符合規範。
語言可以不優美,也可用陳詞濫調。
可以重複,也可自相矛盾。
可以寫毫無價值的東西。
可以寫任何東西。
可以寫得不著邊際。
但必須一刻不停寫足15分鐘。
沒人會看你寫了什麼——你的老師、同學,特別是你描述的那個人,都不會看。
這些規則不是我原創的,它們改編自《心靈寫作》中的練習。娜塔麗·高柏稱之為「寫作練習的根基」,她的創作方法大多以此為基礎,目的是戰勝內在的自我審查,超越傳統或慣性思維模式,實現自然而然、充滿活力的寫作。用高柏的話來說,這種作品能展示「事物真實的樣子」。這一聯繫很有趣(也是有意為之的)。科爾索曾經說過:
我創作時從來不重寫。初念最佳。我們總是這樣認為,最初寫下的語言,往往就是最好的語言。最初的想法是最純潔的想法,純潔的東西是自發的。
科爾索這番話是以紐約大學客座講師的身份在艾倫·金斯伯格的創意寫作課上說出來的。學期初金斯伯格給學生派發了份資料,收錄的是他的「心靈寫作要素」,其副標題是一句名言:「初念最具藝術價值,轉念發揮的是其他作用。」
寫作要以「你所知」為起點,並發掘記憶,使之成為可利用的材料。下面的心靈寫作練習利用的是你最早的記憶:
初心練習:
比平時提前半小時或一小時起床。然後馬上開始寫——但這次不必寫下你想到的一切。
第一天早晨爭取列出你最早期的記憶——列個清單即可。在做這部分練習時,你可以停頓思考,可以慢慢來,不必探究細節。你需要的只是一系列的標題。比如我會這樣做:
●隔壁的咪咪和她那烏黑高聳的爆炸頭,黑色眼線,彎彎的眉毛
●我們天藍色的廚房:窗簾、膠木、櫥櫃和抽屜,兩個塑料高腳凳,兩把塑料靠背椅
●爸爸換衣服準備去上夜班,他的香菸在我的梳妝檯上燒了一個黑窟窿
●晚上暖爐噼啪作響,火車發出隆隆聲
●金屬垃圾桶下的地蜈蚣,樹葉上的瓢蟲
最少要列出14個標題。接下來的兩個星期按順序每天完成一個,寫足半個小時。除了寫作時間不同外,規則和之前一樣:字跡可以潦草,語法可以不符合規範,語言可以不優美,也可用陳詞濫調,可以重複,也可自相矛盾……但要不間斷地寫半小時。
用標題做提示,儘可能多地提供你能想到的相關事件和細節。你可能會發現自己想起了那些以為早已忘記的事;也可能已經離題萬裡了,這樣也挺好——那就跟著感覺繼續寫。
最後,你會擁有大量素材(有些不錯,有些用不上),你可以從中發現不斷重現的主題,了解故事的根源,弄清相關事件的順序。這些材料可以用來寫小說或是回憶錄。
「記住,你的藝術天分就像個孩子。它害怕黑暗、妖魔還有恐怖的冒險。作為它的守護者、老大哥、衛士和同伴,你應該讓它知道,出來玩耍(工作)是安全的。」
公告:人大出版社天貓旗艦店(1月8-11日)天貓年貨節,創意寫作書系套裝5折促銷,領券更優惠。點擊「閱讀原文」(複製連結在瀏覽器中打開)可查看。
創意寫作坊
遇見愛寫作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