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立達:與恐龍對話的「網紅」科學家

2021-01-21 新京報網

■人物簡介 邢立達,男,1982年生於廣東潮州,古生物學者,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


三隻來自不同方向的恐龍朝著同一個位置走去,相遇後,「打」了起來。


十幾米外,另一隻圍觀的恐龍發現情況不對,秉承著「別人打架不要湊熱鬧」的道理,掉頭跑了,像長頸鹿一樣,同手同腳行進。


故事發生在億年前的四川昭覺,一個叫三比羅嘎的地方。億年後,古生物學者邢立達通過它們留下的腳印,把畫面復原了出來。


恐龍足跡學,是邢立達研究的主要內容,作為一個小眾學科,國內同行只有兩三位。不同於探索恐龍「身後事」的骨骼化石研究,足跡學注重還原「生前事」:恐龍如何生活?群居還是獨居?它們如何互動?恐龍走路的速度有多快?走累了怎麼辦?恐龍會遊泳嗎?研究者們通過足跡還原恐龍的行為和所處的生態系統。


去年夏天,邢立達受邀參加一場演講,他穿了一件素色格子襯衫,抱著話筒,一會兒瞪著眼睛給恐龍配音,一會兒抬起手腳模仿恐龍走路,把發生在三比羅嘎的戰鬥講得繪聲繪色,現場笑聲四起。


如今,邢立達對大眾而言並不陌生。他是發表SCI論文百餘篇的古生物學者,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同時又是中國第一個恐龍網站的創始人,數十本恐龍類科普書籍的作者。卓越的學術成就和有趣的個人風格發生化學反應,讓邢立達成了「網紅」科學家。人們發現,原來科學可以是有趣而非枯燥的,原來科學家可以是可愛而非古板的。不斷增長的「粉絲」們藉由這雙好玩的眼睛,看到了遠古時代的秘密。


「學術螻蟻」


前不久,演員翟天臨被曝光「學術造假」。眾多討論聲中,一位博主的微博收到了一萬多個贊,他說:希望明星遠離學霸人設炒作,如果學術成果沒有達到邢立達的水平,那麼就老老實實地繼續幹明星事業吧……


莫名其妙被提及的邢立達有點無語,說了句「瑟瑟發抖……我是學界小螞蟻……不,小螻蟻,謝謝大家愛護」。更讓他無語的是,緊接著,「學術螻蟻邢立達」又莫名其妙地上了熱搜。


在熱搜的號召下,許多網友聚集了過來,人們驚訝又驚喜地挖掘這位「學術螻蟻」背後真實的學術造詣,得到的信息是:這位1982年出生、長著娃娃臉的大男孩是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博士、副教授,至今已完成科研論文近兩百篇,包括SCI收錄百餘篇,出版數十本科普讀物……


事實上,這並非邢立達第一次闖入公眾視野。


2011年,他在微博上直播「吃4000年前的猛獁象腿肉」,還詳細記錄了口感:和野豬肉差不多,粗糙的口感,邪惡的感覺,有點沙土味道……引來了許多網友圍觀。


邢立達展示琥珀。受訪者供圖


更為轟動的發生在2016年。邢立達的兩篇論文在那一年受到大規模關注:一篇寫的是他在琥珀中發現了白堊紀鳥類的翅膀,這個只有18毫米長的翅膀被命名為「天使之翼」;另一篇則是同樣發現於琥珀中的恐龍尾巴,這是人類第一次在琥珀中發現恐龍標本。


在人類印象中,恐龍是電影中看到的樣子,龐大、醜陋、笨拙,但這一次,「時空膠囊」保存住了恐龍的真實模樣。高透鏡下,五釐米左右大的琥珀顏色金黃,一根6釐米的尾椎凝固其中,周遭長著毛茸茸的羽毛。


這些琥珀發現於緬甸,那裡有世界上唯一一個商業開採的白堊紀琥珀礦,所在的胡康河谷位於克欽山區,在緬語中,意為「魔鬼居住的地方」。抵達那裡,不僅要冒著軍事衝突的危險,還需要轉乘不同的交通工具,汽車、摩託車、船甚至大象。


之前,邢立達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作為古生物學家,需要練就的一項重要技能竟然是討價還價。在琥珀集市上,他穿著當地人的裙子和當地人套近乎,遇見有研究價值的琥珀,就裝作不在意的樣子,把價格壓到最低,買下來。


時間久了,商販記住了邢立達的模樣,見他來買琥珀,就加價。邢立達無奈,只能想新的主意,發現好的琥珀,就對一同前來的人使眼色,讓對方來買。沒想到「使眼色」的辦法後來也被商販識破了,在那段時間裡,邢立達只能待在賓館裡,通過其他人拍來的照片挑選琥珀。


和科研有關的故事,邢立達總能講得輕巧而有趣。他很少提及野外科考的辛苦,哪怕經歷過許多次滿是泥漿的巖層,槍林彈雨的戰地,從天而降的石頭,雷雨季節的閃電。


以往,諸如此類的科研成果只會獲得本領域的關注,但邢立達讓公眾逐漸發現科學的好玩之處,並看到了內裡的景象。


如今,邢立達有兩百五十多萬微博粉絲,他每天會發十餘條微博,幫別人鑑定恐龍化石和恐龍足跡,也轉發寵物和社會議題;發布在野外尋找恐龍足跡的經歷和照片,也炫耀自己收藏的坦克模型;科普恐龍相關的知識,也在減肥時念叨炸雞、甜甜圈和巧克力棒……


人們發現,這位古生物學家不但不像想像中的嚴肅、古板,反而好玩得過分,他在微博上最愛說的詞是「嚶嚶嚶」,久而久之,網友們開始稱呼他「嚶嚶怪」或是「嚶老師」。


「魔鬼」老師


初春的校園裡,玉蘭花和梅花陸陸續續開了,柳樹也抽出綠芽。雙選會的海報貼在馬路兩旁的公告欄,年輕學子們背著雙肩包行色匆匆。


二號教學樓立在兩個小公園之間,邢立達的辦公室在三層,十幾平方米的空間被書架和辦公桌佔據大部分空間,空閒的地方則擺著大大小小的恐龍模型和化石。


邢立達的辦公桌。新京報記者 彭子洋 攝


最近輪到邢立達擔任學院的教學秘書,3月20日,他正忙著安排第二天的研究生複試,和師生協調面試時間。十點半,去會議室開會;幾十分鐘後,邢立達邁著大步衝回辦公室,一邊裝出哭腔嘟囔「忙壞了忙壞了」,一邊拿起手機發簡訊,坐到椅子上,又啪啦敲起鍵盤。


上午,有電視臺的編導來商量錄節目的事,有記者來拍照、採訪,有博物館的負責人打電話溝通化石安置問題,有同事到辦公室看他新找到的化石……前一天,邢立達剛剛從湘西野外回來。


研究生侴春永正坐在門口的辦公桌前修復恐龍的3D模型,見邢立達馬不停蹄地忙,便笑著模仿導師打電話的樣子。邢立達抽出空來「反擊」侴春永:「你的桌子就是雜貨攤子,有梨,麵包,酸奶……還有漿糊?漿糊不能吃哦。」


2017年,侴春永成為邢立達的研究生,他1994年出生,在恐龍實驗室,最小的成員是1998年的,學生們和導師邢立達年紀相差十多年,但溝通起來「毫無障礙」。


侴春永說,在大學,有的學生和導師每個月才見一次,但他們幾乎每天都和邢立達在一起。「我們和邢老師像朋友一樣,不會有什麼拘束,他人特別有趣,每天都是一齣戲。」說起這些,侴春永笑到停不下來,「有時候出現很火的流行詞,我們都還沒接觸過,突然之間從他嘴裡冒出來。」


出野外時,團隊常常要面對漫長的車程、枯燥的搜尋,有時辛苦很久,也徒勞無功。邢立達總是扮演調節氣氛的角色,講段子、開玩笑,甚至唱唱跳跳,學生們喜歡這樣的學習、工作環境,他們樂此不疲地拍導師醜照,也一起吵著吃蔬菜沙拉減肥。


邢立達在本科生中也受歡迎。160人的課,總能讓170多個座位的教室爆滿,他會讓學生以不同的形式理解恐龍、理解古生物。「一種骨頭叫什麼名字、是什麼形狀,學過之後會有印象,但是過一段時間就對它沒有感覺了。」邢立達會讓學生在課堂上通過模型感受骨骼的外貌,然後在課後用筆畫出來、用紙折出來,更直觀地感受恐龍的外形特徵。


講課有趣、深入淺出,是學生喜歡邢立達的原因之一,另外的原因來自「人格魅力」。平日裡,作為古生物領域有卓越成就的學者,不同於人們想像中的不苟言笑,邢立達幽默並且活潑,有學生在課堂上喝奶茶,他就偷偷把粉筆塞到吸管裡,學生哭笑不得,說他是「魔鬼」。 


「魔鬼」老師邢立達結束研究生面試後,就要出發去浙江。


這些年對他來說忙是常態。為了節省時間,邢立達的家中有四五個收拾好的行李,分別為高原、戈壁、江南等不同的目的地準備。「主要應對氣候問題,去冷的地方衣服多一些;還有就是挖掘工具不一樣,有的地方需要比較大的錘子,有的地方普通地質錘和刷子就可以了,有的地方需要攀巖,就需要一些攀巖的工具。」


野外考察。受訪者供圖


地質隊、博物館和古生物愛好者會不時給他提供恐龍足跡的線索,邢立達和團隊成員往往會立刻出發,「因為這種很容易被破壞,我們遇到過很多這樣的不好的例子。」


做恐龍足跡研究,很多時候要和時間賽跑,一方面要對抗風化等天災,一方面還要和修路、開礦、盜挖倒賣等人為破壞搶時間。說起保護的緊迫感,是這位「好玩」教授最嚴肅的時候。


在四川的三比羅嘎,同一個區域內發現了蜥腳類、獸腳類、鳥腳類等一千多個恐龍足跡。除了邢立達在演講中提到的「世界上首次發現掉頭的恐龍足跡」,還有「中國首例遊泳的恐龍足跡」, 邢立達把那裡稱為「最牛的恐龍牆面」。然而,沒等完成及時考察,化石點就被開礦破壞了,他在演講中說:「這是我十多年的研究生涯裡面最痛苦的事情。」


過去五六年時間裡,邢立達都在不停通過媒體呼籲對恐龍足跡的保護,但在粗放型經濟模式下,它們依然會被推土機剷平、被挖掘機挖掉,作為研究者,邢立達只能以最快的速度出發,完成數據採集,「至少有一個科學記錄,後期就算破壞,還有東西可以追溯。」


恐龍先生


2019年3月20日,邢立達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新京報記者 彭子洋 攝


年初,一位四歲小男孩的媽媽在微博上向邢立達提問,說自家寶寶從三歲開始接觸恐龍,然後就愛上了,問邢立達是否會出版系列教材,以及如何有規律地指導孩子學習恐龍知識。


邢立達把這個階段稱為「恐龍期」,他說,恐怕沒有幾個男孩子不喜歡恐龍,它們很酷,很帥,很神秘,很好玩,「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讀物的資訊無法提供更多的信息,又接觸到了更多更有趣的事兒,恐龍就再也不會是首選的愛好了。恐龍期就結束了。」他在微博上回復那位提問的母親。


如何保持小朋友對恐龍的好奇心,將「恐龍期」延長,也是邢立達一直在琢磨的事兒。


和很多小孩子一樣,邢立達也在童年時期就被恐龍吸引住,從《恐龍的故事》裡看到一個奇妙的遠古世界,然後開始對這個已經滅絕的物種產生了興趣。當時,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國內的恐龍科普書只有這一本。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網際網路大潮有了湧動的苗頭,正在讀高中的邢立達自學計算機,創辦了恐龍網。他把市面上能找到的恐龍科普書買回家,然後逐字錄入到網站上;給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專家寫信,邀請他們來網站回答網友的提問;還專門買了拉丁語詞典,花三年時間將800多種恐龍的名稱翻譯成中文……這在後來被認為是「國內第一個恐龍網站」。


出生於1985年的李威(化名)曾在這個網站「泡」了兩年。他從小對恐龍感興趣,「它滿足一個小男孩對怪獸的所有幻想,有一種天然的吸引力」。不過,那時候的求知渠道極為有限,市面上的書籍不多,學校裡的老師對恐龍也一知半解,李威只能跑去博物館找人聊天。


千禧年初,李威讀高中。網際網路進入尋常百姓家,為他打開了恐龍世界的窗口。「想要去了解它,化石的裝架、發現、復原圖、分類、進化歷史、繁衍,會用盡一切方式去尋找有關恐龍的東西。」找著找著,發現了恐龍網。


李威記得,在當時,網站上聚集了不少中小學生,問一些「很傻很可愛」的問題,比如最厲害的恐龍是什麼啊?最大的恐龍是不是地震龍啊?有人把自己的書籍掃描下來發到網站上,有人拍化石的照片請人鑑定,也有人在討論新恐龍種類的命名。網友們開許多新帖,然後由一些搞古生物研究的「大神」來回復。


在李威的記憶中,恐龍網就像一個烏託邦,大家聚在一起討論恐龍,吹牛、抬槓或是爭吵,都非常有意思。他記得邢立達的ID是「恐龍達人」,到處發帖,到處回帖,遇到一些化石分類、名稱翻譯等方面的分歧,就到處爭論。


烏託邦存在了7年左右。後來,邢立達按部就班地念書、工作後,恐龍網顧及不上,隨後併入了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網站。曾經活躍在網站上的恐龍愛好者們也四散開去,考大學、參加工作,「走正常人的路」。


恐龍不是主流價值觀眼中的「正業」,就業面窄,沒有「錢途」。邢立達讀了金融專業,畢業後當了科技記者,算是「曲線救國」,偶爾可以成為恐龍領域的旁觀者;痴迷繪製恐龍復原圖的張宗達大學選了建築環境藝術專業,畢業去了動畫公司;李威讀商業管理,畢業後進入了通信行業,「大家都在談錢,我也越來越少跟別人討論恐龍了,自己還是默默地去了解更多最新的進展。」


2011年,李威在刷微博時不經意看到了邢立達,他發現,幾年時間過去,自己成了籍籍無名的上班族,當年一起泡恐龍網的人們也漸行漸遠,只有邢立達兜兜轉轉回了原點,成為古生物學者和科普作家。


「消失」的幾年裡,邢立達辭了職,去加拿大艾伯塔大學讀了古生物學,導師Phil Currie是電影《侏羅紀公園》中主角的原型;回國後,他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取得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將自己的「恐龍期」維持了下來。


「歸來」的日子裡,邢立達在思考如何把恐龍的「好玩」從短暫的好奇變成持久的吸引。他應邀四處演講,去電視臺錄節目,寫科普文章,翻譯恐龍讀本,接受各種媒體採訪…… 


去年,他出版了科幻小說《御龍記》,在故事中,唐朝人穿越到史前和恐龍共生,人們馴龍犁田耕作,也騎龍行軍作戰。一方面因為好玩,在科學之上放飛想像,構造全新的世界;另一方面則是為了給古生物科普擴展讀者群,「科幻群體比古生物愛好者要大得多得多。」


2019年,他打算推出一檔音頻「恐龍課」,這個恐龍化石的挖掘過程是怎樣的?這個恐龍足跡是如何發現的?這個恐龍的尾巴在戰鬥中如何發揮作用?邢立達計劃結合自己的科研經歷,從親歷者的角度介紹好玩的恐龍知識,有冒險也有故事,讓小朋友保持對恐龍的好奇心。


「生命的演化本身就是很神奇的事情,所以古生物非常好玩,不斷地發現,不斷地試錯,不斷地拓展知識的邊界,然後探究生命起源與未來。」邢立達說,他希望更多小孩子感受到古生物的魅力。


去年年底,邢立達和學生一起到貴州畢節出野外,有人拍下了工作中的他,照片裡,邢立達穿著黑色衣服,拿著登山杖,一束陽光恰好打下來,林葉發白,腳下是一片亂石堆。


他把照片發到了微博上:你能想到,4億多年前,這裡還是一片海,生活著大大小小的三葉蟲。


■同題問答


新京報: 過去一年,你最大的改變是什麼?


邢立達:瘦了,瘦了30斤,哈哈哈哈。以前收集的材料有限,我們以為琥珀的研究可能會慢慢變得單調,去年我們找到了琥珀裡面的蛇,這麼難保存的動物都保存了下來,說不定還會有其他可期待的東西在琥珀中發現,比如哺乳動物,就會覺得這個領域還有更大的可能性,我們今年也會投入更多的力量來尋找新的物種。


新京報: 你心中「新青年」的標準是什麼?


邢立達:我覺得應該是更有社會責任感。科普真的得用心做,不能交差式地應付,或者參與式、掛名式的,這些都不對。


新京報: 未來,你對自己所處的行業有什麼期待?


邢立達:我可能會希望更多的單位、更多的學者、不同單位的學者,可以參與到恐龍的研究裡面。因為現在畢竟還是只有極少數單位在做這一塊。隨著學生畢業之後分出去,我希望學術活躍度更加提高,對整個行業、學科都是好事。


新京報: 未來,你對國家有怎樣的期待?


邢立達:現在國家對科學非常重視,對科普也越來越重視,這都是最好的時光了。現在科學環境非常好了,保持發展趨勢就很好。


新京報記者 王雙興 編輯 陳曉舒 校對 劉軍


相關焦點

  • 我校青年教師邢立達博士「喚醒」沉睡億年的小恐龍
    2015年秋天,邢立達在一個琥珀商那裡看到了這塊琥珀。「他告訴我這裡面有棵植物還是什麼怪東西,我一看,還真像一棵黑乎乎的掃帚菜。」邢立達回憶道,「我仔細觀察了一下上面的結構,發現了帶有羽枝和羽軸的羽毛結構,那這肯定是一個動物啦!」就這樣,邢立達請單位購入了這塊琥珀,不過那時候他還拿不準,這個標本究竟來自鳥類,還是非鳥恐龍呢?
  • 顏寧等質疑後,邢立達等撤回琥珀中發現恐龍的論文
    顏寧等質疑後,邢立達等撤回琥珀中發現恐龍的論文 2020-07-23 11: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恐龍獵人」發現史上最小恐龍,刷新人類對鳥類...
    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了解到,這項研究由青年古生物學者、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領銜,中美加三國學者強強聯合——成員還包括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外籍研究員鄒晶梅、美國洛杉磯自然史博物館 Lars Schmitz 博士、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黎剛、洛杉磯自然史博物館恐龍研究院院長 Luis M.
  • 科學家發現迄今最小的「恐龍」:頭骨長約14毫米,有100顆牙齒
    3月12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在北京宣布,他們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蜂鳥般大小的恐龍新物種,代表了迄今為止最小的恐龍。該發現對理解恐龍與古鳥類的演化,尤其是小型動物的軟組織和骨骼結構具有重要意義。
  • 福建發現一大群恐龍足跡!或有人類未知的「新恐龍」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出具了形形色色的多幅恐龍足跡化石照片。他表示,此次在上杭發現有植食性蜥腳類,大、中、小型鳥腳類,肉食性大型三趾型獸腳類,兩趾型恐爪龍類,小型獸腳類等至少八種造跡者(恐龍)。「可能在恐龍八大類裡有新的屬種發現。」在上杭縣發現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
  • 白堊紀的恐龍長啥樣?毛茸茸的!有點好看
    近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在北京宣稱,他們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批形態各異的恐龍羽毛,對我們理解白堊紀恐龍的體表覆蓋物有重要意義。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領銜,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瑞安·麥凱勒教授(Ryan C. McKellar)、博士生皮埃爾·考克斯(Pierre Cockx)共同研究。
  • 中外科學家合作發現迄今最小恐龍 與現存最小鳥類蜂鳥相當
    中外科學家合作發現迄今最小恐龍 與現存最小鳥類蜂鳥相當 2020-03-12 22:33:29,在緬甸北部一塊約有9900萬年歷史的琥珀中發現迄今最小恐龍,大小與現存最小的鳥類蜂鳥相當。
  • 琥珀中的「最小恐龍」是烏龍?作者:正在準備回應
    新京報快訊(記者 王俊)北京時間3月12日,中美加科學家團隊宣布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已發現的最小的恐龍(廣義恐龍包括鳥類)。今天(3月13日),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6名學者撰文質疑,該頭骨屬於鳥或廣義恐龍的證據並不過硬,甚至一些重要的解剖特徵更支持這件頭骨屬於某種蜥蜴。對此,記者致電論文作者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他表示,正在跟論文的通訊作者商量這件事情,因為論文通訊作者不會中文,所以用什麼樣的方式進行回應還在考慮中。
  • 緬甸琥珀中發現新恐龍,比蜂鳥還小,但還有比它更奇怪的恐龍
    其實這並非首次在琥珀裡發現恐龍,參與本次研究的古生物學者邢立達,早在2016年,就發現了全球首例琥珀中的恐龍。曾在琥珀中發現恐龍尾巴這次發現的恐龍新品種,雖然僅保留頭部,但卻透露出許多重要信息,並且有3個非常神奇的地方。
  • 看,這是有史以來最小的恐龍!竟然比蜂鳥還要小
    眼齒鳥生境復原圖 韓志信繪據英國《自然》雜誌11日發表的考古學研究稱,中美加科學家團隊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最小的恐龍(廣義恐龍包括鳥類)。這一發現對理解恐龍與古鳥類的演化,尤其是小型化動物的形態演化具有重要意義。中國地質大學的邢立達、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外籍研究員鄒晶梅、美國洛杉磯自然史博物館的拉爾斯·施米茨以及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中國科學院北京綜合研究中心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開展的這項新研究,描述了一塊包裹在琥珀中的完整動物頭骨。
  • 我最喜歡的繪本推薦 | 恐龍帝國
    內容簡介     從巨大的植食性動物到兇猛的肉食性動物,這本書復活了史前時代那些*不可思議的恐龍,包括異特龍、微型小盜龍等,介紹了關於恐龍的重要數據和事實,如恐龍的大小、棲息地、壽命和飲食等。本書由恐龍界權威邢立達老師翻譯,知識權威。是一本送給孩子也是送給家長的恐龍科普讀物。
  • 地球上剛發現的最小恐龍,比蜂鳥還小,卻是可怕的食肉動物!
    提起恐龍,你想到了什麼?高大威猛的霸王龍,一聲咆哮,森林震顫,萬獸匍匐?還是易碎雙腔龍,君臨樹巔,從森林上空豪邁取食?昨天發表在《自然》雜誌的一項研究,讓我們來到了恐龍這個物種的另一個極端——地球上曾經生存過的最小的恐龍。
  • 恐龍愛吃草
    為了生存,所有生物都必須吃東西,恐龍也不例外。那麼,如何知道恐龍吃什麼呢?雖然許多電影都將大部分恐龍描繪為兇猛的食肉動物,但通過研究恐龍的牙齒化石,我們發現,肉食性恐龍僅佔恐龍總數的35%。也就是說,大部分恐龍是植食性的。牙齒的秘密下圖的兩種牙齒形狀很不同,但它們都來自恐龍。你認為這兩種牙齒分別適合咀嚼什麼食物?
  • 科學家發現迄今最小恐龍:身長不足5.5釐米 體型如蜂鳥
    恐龍在人們的印象中大多是體型龐,顛覆常識的是,目前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等人的一項重大發現,研究團隊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已知的最小恐龍化石。該發現對理解恐龍與古鳥類的演化,尤其是小型動物的軟組織和骨骼結構具有重要意義。新研究表明,大約在九千九百萬年前,一種「超級怪異」的、不可思議的小鳥狀恐龍被困在一片最終硬化成琥珀的樹脂杯中,最終保存了地球上已知的最小的恐龍。
  • 迄今最小的恐龍什麼樣?做個CT就知道了
    包埋著眼齒鳥化石的緬北琥珀(版權:邢立達) 科學家從中「看」到了史上最小的恐龍。 2020年3月12日出版的《自然》報導,中美科學家團隊從包埋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目前已知最小恐龍,在恐龍和古鳥類演化研究上有重要意義。
  • 琥珀中發現大量恐龍羽毛,我們印象中的恐龍,可能一開始就是錯的
    在二十多年前人們普遍認為恐龍是渾身長滿鱗片的大型動物,就連會飛的翼龍,身上也是「幹禿禿」的怪異形象,而恐龍的英語「Dinosaur」(巨大的蜥蜴)也進一步證明人們對於恐龍的猜想——恐龍的外形或者皮膚都更接近蜥蜴、鱷魚等爬行動物。
  • 科學家首次在琥珀中發現古雛鳥標本 鳥爪子和嘴張開酷似捕獵姿態
    根據骨骼繪製的雛鳥復原圖     昨日,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為首的中加美等國的古生物學家宣布,他們發現了有史以來第一件琥珀中的古雛鳥標本,這隻雛鳥僅數周大,距今約9900萬年,與恐龍同一時代。
  • 中外科學家在琥珀裡發現世界最小恐龍
    來源:新浪科技眼齒鳥生境復原圖 繪圖 韓志信眼齒鳥琥珀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3月12日消息,今日,中美加科學家團隊在北京宣布,他們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已發現的最小的恐龍(廣義恐龍包括鳥類)。這個發現對理解恐龍與古鳥類的演化,尤其是小型化動物的形態演化具有重要意義。
  • 頭骨尺寸比蜂鳥還要短,中美加科學家團隊發現史上最小恐龍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獲悉,3月12日,中美加科學家團隊宣布,他們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最小的恐龍(廣義恐龍包括鳥類)——眼齒鳥。這個發現對理解恐龍與古鳥類的演化,尤其是小型化動物的形態演化具有重要意義。相關論文發表於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