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先進院:疫情期間研發出鏡界納米防霧噴劑,為數萬醫護人員提供...

2020-12-18 澎湃新聞

原創 鄧可星 動脈網

材料的表面不僅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物理接觸最多的部分,它們還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材料的性能。因此對其表面的研究和改進可以讓材料更健康、更便利地服務我們的生活。近年來,通過對材料表面的蝕刻、改質、被覆等工藝的研究,逐漸發展出一些新型表面材料,這些材料可在浸潤性、化學穩定性、機械耐磨性、生物相容性等多方面提升基材性能。

武漢中科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武漢先進院」)由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武漢市和武漢開發區聯合組建,是中國科學院研究所在武漢市成立的第一家企業法人新型研發機構。

武漢先進院的超表面材料及裝備中心(SMEC,以下簡稱「超表面中心」)致力於表面塗層和刻蝕材料及裝備的關鍵技術攻關以及工程化。近年來,超表面中心研發的新型薄膜或塗層材料及其配套設備,賦予了普通材料表面更優的浸潤性、光學性、微生物消殺性。

疫情期間大展身手

納米防霧噴劑

疫情期間,受防護服不透氣、天氣寒冷等因素影響,全副武裝的醫護人員護目鏡和眼鏡上極易起霧,非常影響救護操作。為防止鏡片起霧,有的醫生塗上洗潔精或碘伏,有的醫生噴玻璃防霧劑,但大多效果不佳,只能在模糊的視野中救治病人,甚至有醫護人員反饋「打個針連血管都看不清」。

得知這一狀況後,武漢先進院超表面中心立足自身優勢,技術團隊緊急攻關,僅用1周時間便成功研發出了「納米防霧噴劑」,並完成了防霧噴劑的生產中試、灌裝生產線構建以及相關企業標準的建立。

這種新型防霧塗層通過構築一種特殊的非離子表面活性劑的分子結構,吸附空氣中的水分子並使其表面張力降低,減小水在玻璃表面的接觸角,使水分子擴散於玻璃表面,形成超薄的透明水膜,防止光線散射,從而起到防霧的作用。

納米防霧塗層

與同類產品相比,武漢先進院研發製造的「納米防霧噴劑」不僅能在醫院嚴苛的工作條件下能保證至少6小時不起霧,而且適用於樹脂、玻璃、塑料等多種鏡片表面,保證醫務工作者佩戴防護裝置時不受霧氣影響,更專注、更安全地投入到這場抵抗病毒的戰鬥中。

在實現產品量產後,武漢先進院向武漢第一人民醫院、武漢方艙醫院等疫情防控一線近百家醫院捐贈了超過一萬支防霧噴劑,並且得到了相當積極的反饋。

目前,這種防霧技術已成功實現了溼巾、眼鏡布、噴劑等多種產品形式,可以更大範圍方便人們應對汽車玻璃、浴室玻璃、眼鏡等由於起霧帶來的安全、衛生、便利等方面的問題。

抗病毒塗層

除了「納米防霧噴劑」,武漢先進院超表面中心研發出基於智能微膠囊技術的新型抗病毒塗層也在這次疫情中大展身手。

微膠囊是利用有機或無機材料外殼包裹特定的固體、液體或氣體芯材,製成微米甚至納米級尺寸的顆粒。微膠囊對目的物芯材的原有化學性質絲毫無損,然後逐漸地通過某些外部刺激或緩釋作用使目的物的功能再次在外部呈現出來,或者依靠囊壁的屏蔽作用起到保護芯材的作用。

智能微膠囊

事實上,無論是否在疫情期間,抗病毒塗層的最主要作用都是維護公共衛生安全和防止傳染病發生。傳統消毒劑隨著有效成分的揮發或失效,消殺功能隨即消失。而這種採用智能微膠囊技術的新型抗病毒塗層不同於傳統消毒劑,使用一次後,可以連續地保持對材料表面特定微生物的快速消殺,有效濃度可保持數天甚至一個月。

分階段進行的研發管理

超表面中心能夠在成立較短的時間內實現多項技術和產品的突破,並在疫情期間如此迅速地完成研發、生產等工作,歸功於科研團隊優秀的研發能力和堅韌的職業素養,更得益於武漢先進院對研發項目的管理模式。

武漢先進院的研發項目分為技術研發和產品研發兩個階段。對於一家著眼成果轉化的工業技術研究院,如果不能形成具有應用價值的產品,先進技術的意義將難以體現。武漢先進院超表面中心主任楊博士在接受動脈網的採訪時表示,技術研發和產品研發各有側重點,團隊中的成員也都有各自擅長的領域,要通過科學的項目管理,以提高研發的效率。

一般來說,武漢先進院會針對技術研發和產品開發不同的特點進行的研發項目管理。

技術研發側重於核心技術攻關,不局限於某一個產品形態,採取更靈活的管理方式,給予研發人員足夠的自由度,並激發其創造性。產品研發側重於核心技術的應用以及用戶體驗的提升,有明確的目標和詳細的研發及產品路線圖。

技術研發為產品研發提供底層核心技術支撐,產品研發為技術研發反饋市場需求,兩者有機結合形成一套完善的管理體系。並且通過全面的市場調研、嚴謹的數據分析、精準的項目可行性論證來嚴格篩選出最具可行性的項目,從源頭保證研發項目的成功率。

目前,武漢先進院超表面研究中心有5個產品已經投入生產,其中3個正在進行新一輪的技術迭代。

各項技術合作研發

武漢先進院除了超表面研究中心外,還有生物材料研發中心(BMC)、電子信息材料研發中心(EMC)和前瞻性研發中心(PMC)三個科研中心,每個中心都有自己特有的研發項目和技術,包括基因治療載體、玄武巖纖維、二維材料、等離子技術和裝備等。各個特有技術之間、技術和設備之間都可以互相促進,推動更多的技術和產品的產生,這也是武漢先進院的一大優勢。

目前,武漢先進院超表面中心正在研究如何將浸潤性和抗病毒性這兩項功能結合起來。楊博士在採訪中提到,病毒只有在溼潤的條件下能夠生存,如果能將防水和抗病毒這兩項技術結合起來協同作用,效果會更好。此外,如何使塗層材料在防霧、防水性能方面更進一步,實現更好的使用效果和更長的持續時間也是超表面中心正在進行技術攻關的方向。

武漢先進院總經理康翼鴻博士在接受動脈網的採訪時表示,他們下一步計劃通過與企業達成項目合作來進一步開拓市場。與此同時,超表面研究中心也正在註冊自己的品牌「鏡界科技」,相信該品牌的多種產品很快就會進入市場,讓超表面中心的研發成果更廣泛地應用於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文中圖片來源:武漢先進院官網

文 | 鄧可星

微信 | Cherlee_D

添加時請註明:姓名-公司-職位

轉載授權請聯繫:kokopellii

投稿請聯繫微信:q19930797

聲明:動脈網所刊載內容之智慧財產權為動脈網及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文中出現的採訪數據均由受訪者提供並確認。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生命不息,折騰不止

閱讀原文

原標題:《武漢先進院:疫情期間研發出鏡界納米防霧噴劑,為數萬醫護人員提供至少6小時清晰視野》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讓護目鏡不起霧,武漢中科先進院研發納米防霧噴劑捐贈一線
    2月24日23點,武漢中科先進技術研究院院長喻學鋒收到又一條抗疫一線的感謝消息,這條消息來自深圳首批支援湖北醫療隊龍翔副主任醫師。醫療隊在一線戰鬥了15天,和其他工作在一線的醫護人員一樣,都飽受護目鏡上霧水帶來的麻煩。
  • 讓護目鏡不起霧 武漢中科先進院研發納米防霧噴劑捐贈一線
    湖北日報訊(記者文俊、通訊員趙嶽、張夢雨)「喻博士,太感謝啦,今晚入艙的醫生試用了防霧噴劑,效果奇好,太感謝啦。」2月24日23點,武漢中科先進技術研究院院長喻學鋒收到又一條抗疫一線的感謝消息,這條消息來自深圳首批支援湖北醫療隊龍翔副主任醫師。
  • 讓一線醫生視線不再模糊,武漢中科先進院捐贈納米防霧噴劑
    "太感謝啦喻博士,今晚入艙的醫生用了防霧噴劑,效果奇好,太感謝啦。"2月24日23點,深圳首支支援湖北醫療隊龍翔醫生向武漢中科先進技術研究院院長喻學鋒發送了一條感謝微信。首支深圳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已在一線戰鬥了15天,和其它工作在一線的醫護人員一樣,都遭遇到護目鏡起霧帶來的煩惱。這兩天,他們收到了喻學鋒團隊捐贈的專門防止護目鏡起霧的納米防霧噴劑,使用後效果奇好,解決了護目鏡的起霧問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醫務工作者的眼睛舒適度。
  • 武漢中科先進院入駐華中智谷文化產業園疫情中曾研發納米防霧噴劑
    19日從武漢文發集團獲悉,武漢中科先進技術研究院及其全資子公司武漢中科先進技術科技服務公司,已正式入駐華中智谷文化產業園,將打造武漢先進院總部及科研孵化平臺。武漢中科先進院是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投資組建的新型研發機構,旨在面向國際科技前沿和國家產業戰略需求,致力於攻關部分「卡脖子」關鍵材料和技術進而實現產業突圍。已在玄武巖纖維、黑磷等二維材料、智能微膠囊等新材料、新技術上實現突破。疫情期間,武漢中科先進院曾研發病毒核酸快檢試劑盒、納米防霧噴劑等戰疫相關技術。
  • 武漢中科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發納米防霧噴劑捐贈一線
    今晚入艙的一名醫生試用了防霧噴劑,效果奇好!」2月24日,武漢中科先進技術研究院院長喻學鋒,收到廣東深圳首批支援湖北醫療隊副主任醫師龍翔發來的信息。納米防霧噴劑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喻學鋒一直奮戰在實驗室,帶領研究團隊緊急攻關與疫情防控相關的技術。
  • 太赫茲測溫、納米噴劑防霧、無人機執勤 寶安智造助力科技戰疫
    納米防霧噴劑解決醫護人員大煩惱 去年6月落戶寶安龍王廟工業區的電子材料院是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和寶安區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新型研發機構疫情發生後,一線醫護人員爭分奪秒救治患者,防護服在隔離病毒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少困擾。「身體一身汗,護目鏡上布滿霧氣,影響視線」。了解到一線醫護人員的這些困擾後,電子材料院副院長喻學鋒團隊馬上組織緊急攻關,成功研發出具有長效防霧功能的納米塗層,在日常環境下防霧效果可持續10天,在穿防護服極高溼度的環境中也能保持6小時以上。
  • 研發護目鏡防霧溼巾贈醫護
    同時,省去樣本在實驗室檢驗時的複雜處理程序,22分鐘即可得到檢驗結果,操作簡單,能保護醫護人員安全同時也能極大緩解當前巨大的臨床診療壓力。南科大團隊開發護目鏡防霧酒精溼巾為爭分奪秒地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一線醫護人員經常長時間無法更換防護裝備,護目鏡上布滿霧氣,遮擋視線影響救治病人的情況時有發生。
  • 深晚獨家|如何解決護目鏡起霧 深圳科研人員有招
    面對眼鏡起霧,醫護人員妙招頻出,但作用力比較弱。那如何更加科學有效地為一線醫護人員分憂呢?深圳科研人員有了妙招。應多家醫療單位需求,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材料所喻學鋒、楊新耕、康翼鴻博士等通過緊急攻關,成功研發出具有醫用防護面罩、護目鏡等防霧功能的納米塗層。"
  • 酷飛:獨有防霧劑配方,疫情期間為醫護人員解決鏡片起霧難題
    新冠疫情期間,這樣的情景絕不是個例。為避免病毒感染,醫護人員須做好各種有效防護,口罩、防護服和護目鏡是必備的用具。醫護人員佩戴護目鏡期間鏡片很容易起霧,遮擋視線,嚴重幹擾工作,導致護士不能有效治療操作,醫師不能精準診療,緊急時耽誤患者搶救,防護不當甚至引發院內交叉感染。因此,找到有效的防霧措施成為了當務之急。
  • 防護目鏡起霧 南科大師生自主研發防霧新材料捐贈湖北
    2月26日,「同舟共濟戰疫情 深圳科技保平安」——南方科技大學抗疫物資捐贈交接儀式在南科大校園舉行。由南科大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副教授孫大陟團隊自主研發的防霧新材料——60萬片防霧酒精溼巾,以及2萬瓶防霧酒精噴劑,火速馳援抗擊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主戰場湖北省。
  • 60萬片防霧溼巾、兩萬瓶噴劑,南科大研發防霧新產品捐贈湖北
    2 月 26 日,由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副教授孫大陟團隊自主研發的防霧材料抗疫物資被火速送往湖北。這批抗疫物資是 60 萬片防霧酒精溼巾和兩萬瓶防霧酒精噴劑。▲南方科技大學捐贈的抗疫物資已送往湖北。
  • 南科大研發護目鏡防霧溼巾 60萬片已抵一線
    南科大研發護目鏡防霧溼巾 60萬片已抵一線本報訊(記者 匡小穎)一線醫護人員長時間佩戴口罩、護目鏡,護目鏡上滿是霧氣,影響工作效率,又很難受。近日,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孫大陟團隊自主研發出防霧新材料——防霧消毒溼巾和防霧酒精噴劑。
  • 貴州成功研發出防霧塗層液 解決護目鏡防霧難題
    2 月 27 日,記者從貴州省科技廳了解到,疫情期間,一線醫護人員的護目鏡上常布滿霧氣,遮擋視線影響救治病人,針對該情況,貴州研發出一種抗菌防霧塗層液,成功解決了護目鏡防霧難題。據悉,自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為爭分奪秒地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和節省物資,一線醫護人員經常長時間無法更換防護裝備,護目鏡上布滿霧氣,遮擋視線影響救治病人的情況時有發生。
  • 情人節 廣州這群醫護人員收到了來自武漢的特別禮物
    據了解,自疫情以來,美團外賣聯合愛心企業持續為武漢醫護人員送餐。情人節前一天,在武漢支援的廣州幾位醫生不經意間流露出了一個小願望:希望在情人節當天,能為同樣在廣州堅守抗疫一線的醫護伴侶送上一束花,感謝愛人們的支持。為了幫助醫護人員圓這個小小心願,美團外賣聯繫愛心鮮花企業,給遠在廣州的醫護 " 另一半 " 們送去驚喜。
  • 江蘇研發石墨烯新產品助力抗「疫」
    交匯點訊 被譽為「黑金」的石墨烯是一種強度高、韌性好、重量輕、透光率高、導電性佳的新型納米材料。疫情防控期間,在「超級材料」石墨烯的「加持」下,護目鏡和兒童口罩兩款產品成為好評不斷的防疫「法寶」。近日,交匯點記者連線江蘇省石墨烯創新中心相關負責人,為大家揭開它們的科技面紗。
  • 貴州研發的這種醫用護目鏡塗層,居然抗菌又防霧
    2月27日,都市新聞記者從貴州省材料產業技術研究院獲悉,目前醫用護目鏡在使用過程容易起霧,遮擋視線影響醫護人員救治病人,貴州省材料產業技術研究院發揮技術優勢,緊急組織科研團隊開展研發攻關,僅用一周時間,就開發出滿足產品要求的抗菌防霧塗層液。
  • 解決護目鏡防霧難題 科技專家為產業發展送來「及時雨」
    2月底,吳俊又與單位其他專家一道,先後趕往益陽市赫山區、常德市臨澧縣和張家界市武陵源區水稻生產一線進行技術指導,開出了不少有針對性的「藥方」,確保疫情防控期間春耕生產不受影響。根據海泡石材料特點和已有產品基礎,團隊成員積極開展海泡石基高性能防護口罩和新型海泡石空氣淨化消毒劑的研發和技術攻關,助力企業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
  • 應對疫情影響 「防霧」「消毒」鏡片來了
    疫情當前,人們倡導勤洗手並佩戴口罩防護口鼻,眼睛的防護同樣不容忽視。知名鏡片廠商蔡司近日針對這一需求,研發推出解決用戶戴口罩時鏡片起霧問題的防藍光防霧平光鏡以及具有病毒滅活技術的鏡片等,幫助大眾應對疫情後生活防護常態的改變。
  •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榮膺「全國抗擊新冠肺炎...
    呼吸內科副主任、呼吸內Ⅱ科主任胡克,東院心內科黨支部書記、副主任餘鋰鐳獲評  「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  胡克教授作為全國醫護人員代表上臺,接受李克強總理親自頒獎。在武漢保衛戰取得決定性勝利後,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醫護人員又先後受命馳援黑龍江、吉林、北京、香港、新疆等地,參加各個層面的抗疫工作,打滿抗疫「全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