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敏性城市設計案例——新加坡碧山宏茂橋公園

2021-01-13 中國給水排水


隨著城市與自然的對立和割裂導致的一系列城市難題的出現,城市的生態建設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

景觀都市主義將城市理解為一個生態體系,提倡通過生態整體的規劃和景觀基礎設施的建設,將良好的生態循環系統引入景觀化的城市,使人們獲得健康、美好,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生活環境。


「水敏性城市設計」就可看做景觀都市主義影響下的景觀設計思想和方式之一。而目前被極力提倡的「雨水花園」、「海綿城市」,也可看做是「水敏性城市設計」思想影響下所產生的城市設計理念。


水敏性城市設計

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





什麼是「水敏性城市設計」


國際水協會給它的定義為:

WSUD(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水敏性城市設計)是城市設計與城市水循環的管理、保護和保存的結合,從而確保了城市水循環管理能夠尊重自然水循環和生態過程。

在國際上,其他與WSUD類似的概念包括英國的「可持續性城市排水系統」(Sustainable Urban Drainage System,SUDS)、美國的「低衝擊開發」(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以及新加坡的「活躍、美麗、潔淨水項目」(Active Beautiful and Clean Waters Programe,ABC)、中國的「海綿城市」設計思想等。WSUD理念則更全面地包含了眾多可持續水管理與城市設計中的交互式因素,因此更有效地融合了未被傳統水系統設計包含的種種考量,並更容易抓住當前水管理改善訴求產生的各種契機。放眼全球,水敏型城市的願景、WSUD實踐的種種成果已逐步成為定義城市尺度規劃策略的主旋律。


水敏城市設計基本原則


提高地面可滲透性;

保持水體流動性;

保持水體溶解氧含量;

降低水體溶解態溶解物;

降低水體不溶物負荷;

建立穩定生態系統


水敏城市設計思路



水敏城市設計具體措施


不透水河道改為透水性自然河道;

設置雨水集水箱;

建造涵水景觀;

建築物頂部種植植物


水敏城市設計的價值


水文平衡:通過儲存、滲透和蒸發的自然過程,達到自然水文的平衡;

修復水系:恢復和增加城市的水系



對「城市景觀」的生態理解


城市景觀需具功能性作用


「城市景觀,是在區域及全球生態系統中,由「自然」與「人力」在不同的相對關係中相互作用的產物。空間,是公共領域中,公共設施的基本特徵。然而,在提供空間的舒適性之外,城市景觀更需具有功能性作用。」


現代城市景觀的新價值:「生態功能」


「生態功能,抓住了諸如可持續水資源管理、微氣候的影響、促進碳沉降,及城市食物生產的潛在用途等問題的關鍵,也正因如此,在傳統之外,我們對現代開放空間和景觀特徵的新「價值」的認知和判斷需建立在對城市景觀的「生態功能」的理解之上。


對城市景觀的設計再也不能簡單依賴於對公共空間傳統「價值」和單純景觀特徵的理解來決定。新的設計需基於對生態系統的「生態機能」的深層理解。也只有了解需要保護的價值同時理解生態系統的功能性,並整合兩方面思考後,才能確定設計目標的優先次序,進而真正實現生態型景觀。結合合理的未來應用、社交與娛樂、特徵性及等級梯度,項目所在地的歷史文化、生態基底、地域背景成為發展街道景觀、公共開放空間及私人開放空間的整合策略的驅動力。」


雨水特性與水敏型生態景觀


「雨水在城市的各個角落以面源的方式生成地表徑流,因此十分適宜以分散的方式在城市中建造生態景觀,實現多重積極效應。如淨化城市雨水,保護並增強自然受納水體環境的生態完整性,把雨水作為城市替代水源的管理模式且有助於減輕城市的熱島效應。水敏型生態景觀的其他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包括減少城市內澇,形成城市內的生態多樣性走廊,固碳並潔淨空氣。


不僅如此,一個更佳的都市綠色植被景觀和更為清潔的都市河道還將潛移默化地增強公眾的心理健康並帶來積極的經濟效益。」


新加坡碧山宏茂橋公園

Bishan-Ang Mo Kio Park




基本概述


項目名稱:新加坡碧山宏茂橋公園 Bishan-Ang Mo Kio Park

設計公司:德國戴水道景觀設計公司 Atelier Dreiseitl

項目委託:新加坡公共事務局和國家公園委員會

項目面積:52 公頃 (改造前),62 公頃(改造後)

設計時間:2007—2010年

建成時間:2012年

項目費用:€4500萬

所獲獎項:2012新加坡遊憩場地設計獎,2012世界建築節年度最佳景觀設計項目獎  WAF 2012, Excellence on the Waterfront 2012, President's Design Award 2012



成果展示


一個自然生態擁抱現代都市的健康樂園







|背景|

Back Ground


改天然河道為排水渠


作為海島城市,新加坡沒有天然的地下蓄水層和廣闊的土地。儘管這個島國處於熱帶地區、降雨量豐富(年降雨量約2400mm,倫敦600mm),但是用來收集和儲存雨水的土地特別有限。


1970年,新加坡開始大規模地將天然河流系統轉變成混凝土河道和排水渠系統,以便更有效地排放雨水和防止洪澇災害。也就是在這個時期,加冷河被改為混凝土河道。這種硬質的工程技術一直為這個國家服務。


而直到今天,新技術和新知識證明:只有採用跨學科思維和綜合解決方案,才能真正解決城市水環境遇到的多方面挑戰和需求。


新的變革:ABC計劃


新加坡從2006年開始推出「ABC計劃」——活躍,美麗和乾淨的水計劃(Active Beautiful and Clean Waters Programe,ABC),除了改造國家的水體排放功能和供水到美麗、乾淨的溪流、河流和湖泊之外,還為市民提供了新的休閒娛樂空間。同時,提出了一個新的水敏城市設計方法(也被稱為ABC在新加坡水域設計的亮點)來管理可持續雨水的應用。作為一項長期的舉措,截止2030年,將有超過100多個項目被確立階段性實施,與已經竣工完成的20個項目一道,拉近了人與水的距離。


▲ABC水域項目範圍。紅點為ABC計劃項目位置;大紅點為碧山公園加冷河。


▼流域示意圖



ABC「全民共享水資源」計劃,將溝渠和水道改造成美麗的濱水環境,鼓勵社區也加入保持水道清潔的工作,通過創建近水的社區空間,鼓勵人們愛惜水源,保持水源清潔,使新加坡成為一個充滿活力的城市花園。


ABC計劃的目標


將原有運河、排水渠和湖泊改造成明快流動、賞心悅目、清澈的溪流、小河和湖;

市民可以在清澈的水邊嬉戲、玩耍,充分利用水的自然特質;

連續流暢的藍色水域和綠色種植帶互相交織,與城市建築融合在一起;

軟景綠坡的自然河流;

建立動植物群落棲息場所;

增加生態多樣性;

創造與河流嬉戲玩耍的互動體驗感;

將人們帶到自然野生生態環境中,親近自然 。







|項目|

Project


碧山宏茂橋公園是ABC方案下的旗艦項目之一,由於公園需要翻新,公園旁邊的加冷河混凝土渠道需要升級來滿足由於城市化發展而增加的雨水徑流的排放, 因此這些計劃被綜合在一起,進行此項重建工程。


設計師們在一起嚴格制定了一套全面的方法,不僅滿足了河流的排水功能,也巧妙地把河流和公園完美地融為一體,使城市恢復了生物多樣性,並為社區創造了開放的休閒空間。


▼項目位置



▼改造前


▼改造後


▼平面圖示






運河改造


公園原本的混凝土水渠防景觀功能較弱,且防洪功能有限,每當雨季河水湍急時,洪災的危險很大。加冷河水渠的改造是本項目的最大亮點。2.7km的加冷河從筆直僵硬的混凝土河道被改造成3.2km的蜿蜒自然河道。


加冷河的修復,展示了令人驚喜的變化,這樣一種公園-河道景觀的復興帶來了公園周邊區域環境的優化、增強了社區的聯結,公園內部的整體循環系統得以提升。


德國戴水道設計公司資深合伙人,德國巴府州建築師協會註冊景觀設計師說:「在正常天氣下,這些軟質河岸可以提供人們放風箏、跑步和交友等娛樂活動的開放空間。在一場傾盆大雨過後,靠近河流的公園土地可兼作輸送通道,將水排到下遊。新改造河道的基準線與蜿蜒的河床相結合,創造了各種流水模式,這是天然河流系統的特點,創造了生物多樣性及自然的各種生境。在城市設計中,向自然學習,如何將公共空間設計成多功能的場所是公共空間有效設計的關鍵。」



項目改造圖示


▼改造預想示意圖



▼改造前的混凝土排水渠



項目將2.7km長的線條筆直僵硬、冷冰冰的混凝土排水溝改建成長3.2km的彎曲、自然式河流,蜿蜒穿過公園。


▼改造後的自然河道



▼改造前後效果對比圖


▼防洪效果實景



生態工法:土木工程理論與植物和天然材料的結合


加冷河的河道改造是第一個在熱帶地區利用土壤生物工程技術(植被、天然材料和土木工程技術的組合)來鞏固河岸和防止土壤被侵蝕的工程。


▼工程示意圖


迪特爾·格勞先生介紹:「2009年,我們建造了一個試驗床,沿著公園一側長60m的排水渠,運用了10種不同的土壤生物工程技術和各種本地植物來加固河岸。這個測試床是為了優化施工方法和擇優選擇合適的技術和植物。7種技術最終被運用到主河道中,包括梢捆、石籠、土工布、蘆葦卷、筐、土工布和植物。」


此外,河道設計的水力模型也被用於監測和了解動態的河流,並探索河道設計的各種可能性。這有助於確定水流速度較高和土壤較容易被侵蝕的關鍵位置。因此,設計師在這些地方配置比較茁壯的植物,相對柔弱的植物則可以配置在比較平緩的區域。





▲11種不同的技術和14種植物不僅用來鞏固河岸,並且提供動植物群賴以生存的微生境


在碧山宏茂橋公園的施工過程中,引入了土壤生物工程技術來加固河岸。這裡是指土木工程理論與植物和天然材料相結合,如巖石可以控制土壤流失和減緩排水速度;植物不像其他技術之中僅僅發揮美化功用,除了能用以美觀,還可以發揮土壤生物的重要結構作用——植物的根系可以加固河岸,土壤生物工程體系具有自我發展和適應環境的能力,並不斷地自我修復和成長。因此,與混凝土河道相比,它們的安裝成本低,更具可持續性,並且能夠帶來長期的經濟效益。


▼巖石可以控制土壤流失和減緩排水速度



▼大量本土植物的運用


▼大量本土植物的運用



▼生態物種恢復,生物多樣性增加了30%



天然河流孕育了許多生命,再加上土壤生物工程技術的應用,為各種微生物創造了棲息地,不僅增加了生物的多樣性,並且保證了公園內物種的彈性發展,確保了物種長期生存的可能性。


改造後的自然河道與公園裡綠茵茵的草地、寧靜的池塘、翠綠的樹木融為一體,吸引著周圍社區的人們來到這裡欣賞自然。



▲公園為市民提供天然休閒氧吧、遊憩公園和科普基地



生態淨化群落


除了優美的生態景觀,有效整體的生態循環外,新加坡碧山宏茂橋公園還成功建造了第一個生態淨化群落,提供有效水處理的同時還保持了一個自然、優美的環境。生態淨化群落是自然的清潔系統,包括精心挑選的植物,這些植物通過過濾汙染物和吸收營養物質來淨化水質,設置於公園的上遊區域,生態淨化群落能夠幫助維護池塘內水質的清潔,而無需使用任何化學藥劑。公園內新建的水上遊樂園設施用水即由該池塘提供,並同時進行UV的處理。



▲生態淨化群落位置圖示


▲生態水源淨化系統由原先的池塘改建,共四個梯形的弧形溼地,由上至下栽種溼地植物,用以過濾雨水。過濾後的水將被輸送到水上遊樂場,最後流回池塘。



▲生態淨化群落,每天348m³的河水被淨化,每天8640m³的湖水被淨化



▲池塘的水被生態淨化池淨化處理後,重複利用於遊樂場,節省了新加坡寶貴的飲用水資源



▲水上樂園的水通過被生物淨化群落過濾淨化的水來補充供給



其他改造


碧山宏茂橋項目不僅打造出了動態的生態水循環系統,還將其他設施進行了提升和改造,重建後的62h㎡的公園,還增添了各種新的設施,提升了其娛樂氛圍。設計師運用從舊混凝土渠道上回收利用的木材為公園建造了3個遊樂場、餐廳和一些新空間。在這裡,人們能更進一步接近自然、欣賞自然。


遊樂空間及材料的回收利用


▼設計師運用從舊混凝土渠道上回收利用的木材為公園建造了三個遊樂場、餐廳和一些新空間





▼臺階鋪裝材料是從舊河道中收集並回收利用的




新的空間




公眾參與機制


迪特爾·格勞先生說:「在設計過程中,我們歡迎學生們前來碧山公園郊遊。在這裡,他們可以細看並觸摸小溪。我們用矽膠打造了青蛙、蜻蜓、小蝸牛與蛇的復膜,讓孩子們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然後我們用矽膠復膜製作了五顏六色的混凝土模型,把它們安置在遊樂場裡。所以碧山公園裡有許多孩子籤名的藝術小作品。當他們與家人到公園裡遊玩時,會自豪地說:『你看,這是我的作品!』此種情結能世世代代延續下去,促進人民對碧山公園的歸屬感。」





啟示與思考


新加坡碧山宏茂橋項目,實現了城市基礎設施功能性與景觀性的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使兩者在彼此的實現過程中得以充分發揮。


碧山宏茂橋公園項目作為藍—綠城市基礎設施的一項新計劃,強調了水資源供給和洪水管理的雙重需求,同時又為城市之中的人們和自然創造了空間。這一項目在政治上和經濟上都具有重要意義,自然化了的河流成為了全國雨水收集系統的一部分,用作飲用水來源,從而有助於新加坡水資源的獨立。


通過學習、測試、提升、改進新的知識,我們才能夠實現這樣的願景,創建出一個城市公園,它能夠同時作為生態的、水利的、休閒的基礎設施,從城市集水區輸送水體,創建城市體核心區域的優美空間,供人們觀察、保護和養育自然生物。一定意義上可以說,這個項目將改變新加坡人的生活。周末孩子們可以來到這裡嬉水遊玩,環保主義者也將談起他們幼年時期學校組織的公園拓展活動。總之,碧山宏茂橋公園和加冷河的修復開闊了我們的設計想像,為新加坡智能、美麗、宜居的國家城市實現增添了重要的一筆!


城市一直以來被認為是大自然的對立面,兩者的割裂使城市脫離自然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使人們的生活接連出現了很多惡性方向的轉變。而如今,二者融為一體的需要越來越突出。城市的韌性需要增強,氣候變化導致的洪災、乾旱在現今和未來將極大地影響城市發展。新加坡ABC水計劃、中國海綿城市、英國的「可持續性城市排水系統」(Sustainable Urban Drainage System,SUDS)、美國的「低衝擊開發」(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等城市發展理念的提出,都運用了水敏性城市設計思想,符合景觀都市主義的倡導,以景觀規劃主導城市與自然生態體系向相互融合的方向發展。雨水分散收集、流域整合的創新概念能夠幫助城市更好地面對未來的挑戰。


除此之外,調動市民在能夠發生的環節參與設計,更能調動民眾的參與感、互動感和積極性,有利於促進大家共同保護和熱愛自己的城市,共建共享和諧家園。


轉載:管廊建設

相關焦點

  • 水敏性城市設計 丨 讓城市不再有澇災
    景觀都市主義將城市理解為一個生態體系,提倡通過生態整體的規劃和景觀基礎設施的建設,將良好的生態循環系統引入景觀化的城市,使人們獲得健康、美好,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生活環境。「水敏性城市設計」就可看做景觀都市主義影響下的景觀設計思想和方式之一。而目前被極力提倡的「雨水花園」、「海綿城市」,也可看做是「水敏性城市設計」思想影響下所產生的城市設計理念。
  • 新加坡宏茂橋的二手組屋賣了100萬新幣!憑什麼?
    新加坡非市中心的宏茂橋Ang Mo Kio地區,一套二手組屋也能賣出100萬新幣!?椰子早上看到這個新聞心裡是無比震驚的。(圖源:新明日報)是現在房價漲得太快?還是這套屋子有什麼獨特之處?宏茂橋最牛組屋轉售價比別人高一倍以往我們新聞裡面看到的售價超過百萬的組屋,要麼是在新加坡的市中心,要麼是傳統上房價很貴的女皇鎮等地區。還有些「百萬組屋」其實不是普通組屋,而是DBSS。
  • 【水敏城市】 | 深度解讀新加坡水敏城市設計導則
    作為長期城市發展策略的一部分,ABC導則旨在運用水敏性的城市設計方法轉換國家的水體結構,使其超越防洪保護、排水和供水之功能,而成為充滿活力、能夠增強社會凝聚力的嶄新城市休閒娛樂空間。截止2030年,將有100多個地點被確認階段性實施,與已經完成的20個項目一起,將人們與水的距離拉近。
  • 水敏性設計:寓水於城市規劃中
    今年的3月份,倫敦市長和RoDMA宣布為在倫敦皇家碼頭上建造英國最大的水上浮村舉辦一場競標,這個皇家碼頭上的區域面積是綠色公園的1.5倍。   只要我們想在低洼區域繼續發展,尤其是在我們潮汐河流和海港周圍,那建造如水漲水落那樣的房屋建築就是很合適的方法。荷蘭已經取得了像鹿特丹艾瑟爾堡社區這個項目的成功。但是對於居住在城市中心的大部分人來說,水上浮村不是未來的發展趨勢。事實上,他們不知道我們真正所需要的是集中考慮城市與水之間的關係。
  • 認識新加坡,從28個郵區開始
    從城市藍圖到回歸現實,新加坡在一磚一瓦中拔地而起,背後飽含一點一滴的苦心耕耘。城市脈絡、多元文化、接軌國際,這些關鍵詞讓新加坡的歷史傳承有跡可循,走在街頭,我們便能從路牌中尋找到豐富的時光刻印,比如由六個編碼組成的——郵區。
  • 分享|5個國家的海綿城市經驗總結及案例賞析
    關於海綿城市,我們來學習下國外「海綿城市」及案例,看看他們是怎麼樣建設海綿城市,將城市雨水就地消納和吸收利用! 城市不同,特點和優勢也不盡相同。
  • 新加坡:花園城市中野生動物出沒(組圖)
    原標題:新加坡:花園城市中野生動物出沒(組圖) 這是7月7日拍攝的一隻長尾獼猴在新加坡麥裡芝蓄水池公園覓食。   新加坡是一個高密度城市化的島國。自獨立以來,新加坡政府將滿足人民衣食住行需求作為首要目標,加速發展經濟、積極推動城市化進程,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自然環境,並導致生物多樣性的減少。但即便如此,新加坡城市周邊及市區內還是可以找到許多野生動物的蹤跡。   最具代表性的則是近幾年來,江獺頻頻在諸如市中心的濱海灣蓄水池、郊外的碧山公園等地出現並繁殖。
  • 五大著名濱水景觀設計案例
    營造濱水城市景觀,即充分利用自然資源,把人工建造的環境和當地的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增強人與自然的可達性和親密性,使自然開放空間對於城市、環境的調節作用越來越重要,形成一個科學、合理、健康而完美的城市格局。下面這5個世界著名的濱水景觀案例,熱愛設計的你不能錯過。
  • [分享]美國綠色生態城市門戶溼地公園資料下載
    本資料為:[四川]都江堰濱水溼地生態曲線中央公園方案-SWA,共57頁。 目查看詳情 瀏覽數:3697 回複數:7 關鍵詞: 生態景觀設計 新加坡生態景觀案例
  • 第六期丨可持續性水敏設計
    第六期--可持續性水敏設計景觀都市主義將城市理解為一個生態體系,提倡通過生態整體的規劃和景觀基礎設施的建設,將良好的生態循環系統引入景觀化的城市,使人們獲得健康、美好,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生活環境。「水敏性城市設計」就可看做景觀都市主義影響下的景觀設計思想和方式之一。
  • 城市河道生態治理與景觀提升新策略 —「複式藍線管理」
    三、國外河道生態修復的經驗在很多發達國家或地區,都經歷過這樣一個「城市河道從功能退化,到重新生態治理修復」的過程。國外優秀的河道生態治理案例,是我們城市化過程中河道生態重建、生態修復的重要學習經驗。1、碧山公園和加冷河的生態修復20世紀60年代初期,新加坡由於過度的城市開發和顯著的人口增長,使得城市面臨著乾旱、洪澇災害和水源汙染問題,因此建造了包括碧山公園附近的加冷河混凝土河道在內的很多溝渠和排水溝,以減輕洪水泛濫。
  •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王凱:城市建設規劃要軟硬結合,公園...
    第二屆公園城市論壇現場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從2018年初成都首提建設公園城市,到今年被賦予「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建設任務,近年來,公園城市探索有了哪些進展?在昨日(10月24日)成都舉辦的第二屆公園城市論壇上,業內專家均提及「融合」是公園城市建設的重要屬性。如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王凱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所指出,過去城市圈層式發展傾向於形成一個「硬」的結構,需要公園對其加以「軟化」,將過去的工業區、居住區和綠色環境加以融合,實現城市與公園融為一體。但關鍵問題在於,如何實現融合?
  • 由「碧山計劃」談低調且理性的理想主義-Conan夢想家
    #碧山書局 知行攝旅行Leo攝在一個早春的下雨天知行攝旅行去了趟碧山,時間關係只是在碧山書局和工銷社周圍匆匆一瞥。然而碧山以及曾經的「碧山計劃」一直神秘地吸引著我。昨晚看到這篇Conan夢想家寫的「碧山計劃」談低調且理性的理想主義,收穫良多,現轉載以作分享,感謝原作者Conan夢想家。
  • 上外|新加坡環境治理①建設花園城市的經驗與教訓
    新加坡「花園城市」建設實踐從自然條件來看,新加坡是一個地少人多、資源貧乏的城市島國。據1991年新加坡概念計劃(the Concept Plan) 預計,未來新加坡人口達到穩定的設想數字大約為400萬,而2013年概念計劃對未來人口的預測值則高達690萬。
  • 主題公園規劃設計方案-戶外兒童公園「經典案例」
    此外, 孩子對城市歷史文化的認知、能否對城市擁有歸屬感,與城市是否具有一定的公共空間有關 。城市要用環境教育和影響孩子,促進人與空間環境關係的再生產,用公共服務的方式保障孩子們的健康成長。」目前,我國真正的兒童公園還很少,且往往是與綜合型公園共存,兒童活動環境設計不重視兒童行為與心理的需要,整體水平較低。
  • 城市之美|「花園城市」新加坡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點擊觀看視頻新加坡位於馬來半島南端、馬六甲海峽出入口,北隔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相鄰,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度尼西亞相望,國土面積約720平方公裡。新加坡風光綺麗,終年常綠,島上花園遍布,綠樹成蔭,素以整潔和美麗著稱,有「花園城市」的美譽。↑市民在新加坡濱海灣跑步。↑這是新加坡濱海灣花園。↑船隻停泊在新加坡海峽。↑一名女子遊覽新加坡魚尾獅公園,遠處一道彩虹出現在濱海灣上空。↑一名女子在新加坡牛車水拍攝中秋節燈飾。↑圓月在新加坡濱海灣花園上空升起。
  • 6個國內外海綿城市設計建造經典案例分析
    金華板凳龍的人行景觀橋將「龍舞」兩江一洲,成為三江六岸最大的城市景觀亮點奉獻這一獨特創意的是北大城市與區域規劃教授、著名景觀設計大師俞孔堅。   燕尾洲地塊位於東市街以西,總佔地面積約75公頃。燕尾洲是金華城市中心的「一灘一洲」之一,圍繞中國婺劇院建設的燕尾洲公園,是啟動多湖區塊的先導核心工程,重要性不言而喻。
  • 世界十大最美城市TOP榜,中國城市無緣上榜,亞洲僅新加坡市上榜
    定義一個城市的美麗,通常是以藝術、建築、山脈、海灘等來評估。一些城市以其自然景點而聞名,一些城市以人造景點而聞名,另一些城市則以兩者兼而有之。以下是世界上十個最美麗的城市,中國城市無緣上榜,亞洲僅新加坡市上榜。TOP10:澳大利亞雪梨
  • 巧克力包裝設計的案例分析
    本期,數據公園選取五個案例,來分析巧克力包裝如何創新。,以極簡的設計,締造出乾淨舒適之感,讓消費者從中體會到產品具有高品質的視覺感受。Mandarin Natural Chocolate與傳統工藝相結合,成為藝術品Rice Creative為越南巧克力品牌 Marou在新加坡國家美術館銷售的巧克力包裝進行了特別的設計